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明宦 >

第93部分

明宦-第93部分

小说: 明宦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小的亲自上前询问过,确实是叶阁老的车马。”,信骑半跪在地上,忙不迭的连连点头。

    “圣旨是八月初二才从京城里发出的,便就是用八百里加急,快马加鞭,到福州府时至少也要五六日。如今叶台山却只用二十余日,便就赶至京城,正可谓归心似箭。”,韩爌听了,不禁和刘一燝对视一眼,哈哈笑道。

    “福清公既至,如今内阁五位阁老,我等已是五得其三,日后朝堂风气为之一肃,皆赖诸位之功也。”,说话间,孙如游也颇有些意气风发。

    “朱兆隆何时抵京,如今可有了消息?”,只是听孙如游提起内阁,韩爌却忽得不禁眉头一皱,开口问道。

    “朱兆隆虽是浙中的嘉兴府人,如今却客居苏州,若算起来,当是比叶台山早几日抵京才是。”,孙如游听了韩爌的话,也是略有些不解的转回了头:“此人素来有几分礼让之风,想来不必太过担忧。”

    “若是其他人,韩某倒也不必担忧。”,韩爌虽是点头,可是眉头却并非舒展:“可这朱兆隆,不但也是浙中人士,当年在顺天府学做廪膳生员时,更是与方中涵同窗多年,颇有些私交。”

    “如今朝中的工部尚书黄克缵、兵部尚书黄嘉善,皆受此人拔擢。这番归来,定是以此人马首为瞻。况且当年此人当年又做过东宫侍讲,当年争国本时,也是出了大力,否则圣上这次又怎会招他入阁。”

    刘一燝和孙如游听了,也是一阵低头不语。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罢了。”,直过了半晌,刘一燝才是抬起了头,微微笑道:“即便有黄克缵和黄嘉善为之羽翼,可毕竟此人离京日久,如今已是无本之木。”

    “诸位大人不妨看看,本月新晋的朝臣里头,有几人可当得上一个君子之名。”

    “听刘阁老说,孙某倒是想起一人。”,孙如游也是沉吟半晌,忽然开口说道:“锦衣卫新晋的指挥同知,名唤唐旭的,如今在京城里颇有些贤名。”

    “可是做句读录之唐近贤?”,刘一燝略回忆一番,跟着微微点头:“此人虽是个武官,可也是顺天府学的生员,这回圣上登基,也是出了大力,有从龙之功。”

    “这唐近贤如今又以孙稚绳为师,与汪守泰等人也颇有些交情。”,孙如游把话说到一半,转过身去看了眼汪文言,汪文言一直在旁静听,望见孙如游看着自己,连忙连连点头。

    “即便不成,想来也不至为害。”

    “那此事便就拜托守泰了。”,刘一燝微微转过身去,也朝着汪文言的方向看了一眼。

    京城,左安门。

    相比起朝阳门边的熙熙攘攘,左安门边,却是未免有几分冷清。

    即便在北京城的外城当中,左安门也算得上是偏僻所在,地价低廉,居住在此的,大多是京中寻常的百姓。

    唐大人今日虽是得闲,可到这左安门来,却也不是闲逛散心,而是前来拜见孙老师。孙承宗如今在京城里的居所,正是在这左安门边的南竹竿胡同。

    相比起尚且算得上整洁干净的内城和崇文门,左安门附近则是显得杂乱得多。街边上不时的出现几堆人畜的粪便和丢弃的菜叶,在炙热的阳光下散发出一阵阵恶臭。

    孙承宗家的宅院,唐旭之前虽然没有来过,可是有着昔日在东城司里的属下引路,所以打听起来倒也不费事。

    看着眼前已经掉了一半清漆的大门,唐旭先摆了摆手,让两个兵卒退下,自己亲自上前叩了叩门:

    “请问孙学士可在家?”

    一阵轻巧的脚步声,从门里传来,紧接着,门扇推开了一条小缝,一道警觉的目光从门里射出。先是看到了唐旭身后的两名兵卒,然后才转到了唐旭身上。

    “在下唐旭,乃是孙学士的学生,今日特地前来拜访。”

    唐旭只觉得孙承宗家里的下人如此警觉,多少有些过头,但是毕竟左安门附近的住户,向来人员杂乱,所以也并不感觉古怪。

    “可是锦衣卫里信任的同知,唐旭唐大人?”,前来开门的下人,似乎是常听孙承宗提起过唐旭,只听唐旭刚一报出名号,当下就是眼前一亮。

    “正是在下。”,虽然如今若只论官职的话,唐旭已经在孙承宗之上,但是仍然也不敢在门前有丝毫不敬。

    “唐大人稍等。”,下人的脸上,终于浮现出一丝笑意来:“我家老爷正在前堂里会客,小的这便去通报一回,还请唐大人耐心等候。”

    “有劳了。”,唐旭拱了拱手,在门边站住。

    好在等候的时候不长,只是片刻之间,就见那下人奔了回来,请唐旭入内。

    孙承宗家,也只是一间两进的小院,唐旭跟在身后,只是紧走几步,就到了门前。

    抬眼朝着门里看去,果然看见堂内坐了不止一人。可奇怪的是,本该是坐在上首主位上的孙承宗,如今却是坐到了下首。

    上首客位上一人,唐旭从来未曾见过,看见唐旭进来了,也是慢慢抬起了头,向着自己颌首微笑。

    “学生见过老师。”,唐旭先上前向着孙承受行了一礼,再转过身来朝着上首行礼,只是孙老师尚且未曾开口,自己也不知道该如何称呼的好。

    “恩师,这便是学生适才向您提起过的唐近贤。”,好在孙承宗倒也不为难唐旭,待唐旭行礼过后,便站起身来,向着上首说道。

    “恩师?”,唐旭愕然的抬起了头,也朝上首看去。

    自己是孙承宗的学生,如今孙承受又对此人口称“恩师”,那岂不是说,这人算得上是自己的“祖师爷”?

第142章 无争阁老() 
“唐近贤?”上首边的长者,转过头来,把目光停留在唐旭身上,口中忍不住意外的轻呼一声:“原来竟是稚绳的学生。”

    “惭愧。”,孙承宗只看唐旭一眼,便知道他并不认得眼前这位:“学生与近贤皆有官职在身,平日里学生也是疏于教导,大半都是靠他自家勤勉。”

    “恩师这回奉诏入京,治学东阁,若得闲暇时,学生正好让他前去请教几回。”

    孙承宗口中的话,虽然听起来像是在向上首回话,其实却是在对唐旭说的。而唐旭只听见“东阁”二字,心里已是微微一动。

    朝廷里自从万历四十二年以来,就未曾增选过内阁大学士一职,这七年中,内阁里止靠着一个方从哲在勉力支撑,虽有“独相”的风光,可毕竟不是长久之计。

    所以这回朱常洛刚及登基,便立刻增选了四人入阁,分别是刘一燝,韩爌,叶向高和朱国祚。其中朱国祚,便就是新晋的东阁大学士。

    朱国祚的名号,唐旭在脑海的记忆里倒是可以寻到。此人祖籍苏州,乃是浙中的嘉兴府人,万历十一年殿试的状元郎,曾经官至礼部尚书。

    据说此人当年殿试时,是万历老人家亲手点的状元,原因就是他的名字深合圣意。可是在唐大人看来,这位新晋的朱阁老,不但名好,字也好,偏偏是叫做“介…石”,溯源乃是出自易经。由此可见,有时候起个好名字确实很重要。

    只不过,在这次奉诏入京之前,朱国祚离乡归隐已有十八年之久,不知道为何竟能与孙承宗也能连上了关系,而且看起来似乎关系非浅。

    “当年在国子监时,曾经多受阁老教导,如今仍是铭记在心。”,孙承宗这句话,仍是在对唐旭说的。

    原来如此,唐旭顿时心下明了。按照朝廷里的惯例,殿试里的三鼎甲不但向来都会授予翰林院编修的职务,有时候也会兼任国子监里的教授。孙承宗在万历二十一年时,曾经入国子监就学,这样算来,称朱国祚为老师也就不奇怪了。

    “份内事罢了。”,朱国祚听了,脸上泛出一丝笑来,抬起手来摆了几下,却把目光投向了唐旭,眼里的神情,也多了几分费解:

    “你们所做的那本句读录,我在江南就曾经读过。近贤的名号也是见过,只是却不知道是哪一榜上的进士?”

    这些年来,朱国祚虽然是归隐苏州,可是对于朝廷里的大事倒并没有落下太多。几年一次的科举,对于士林中人来说,更是了不得的大事,自然没有不关注的道理。

    可是仔细回忆起近两科的榜单中,似乎其中并没有见到过唐旭唐近贤的姓名。

    “这”,唐旭顿时口中一滞,看起来有几分尴尬。

    “哦,你年纪尚小,一时不中也并非什么了不得的大事。”,朱国祚见唐旭脸色尴尬,以为是说中了他的痛楚,连忙出声抚慰:“后年便又是大比之期,以你的资质和名声,只要一心向学,何愁榜上具名。”

    “阁老怕是误会了。”,一边的孙承宗听了,知道朱国祚是想岔了:“其实近贤尚未赴过秋闱。”

    “难道是新科的举子?”,朱国祚应了一声,似乎是有些明白了过来。看唐旭如今的年纪,不过是刚过加冠。二十岁就能中进士的,自古以来就是极少,能中举人的倒是甚多。

    “回阁老的话,晚辈如今仍在顺天府学历进学。”,唐旭咧了咧嘴,好半晌才挤出句话来。

    虽然过了恩考之后,唐旭也没去过几次顺天府学,求学请教倒是去翰林院里更多,但是无论如何,在名义上仍然是顺天府学的生员。

    “生员?”,朱国祚这才明白过来,看着唐旭的目光更加惊讶。

    “阁老有所不知。”,孙承宗接过了话来:“近贤原本是兴武卫里的军户出身,去年八月才去应了翰林院里的恩考,所以仍只是个生员。如今仍在军中任职,担的是锦衣卫的指挥同知。”

    “原来如此。”,朱国祚这才恍然大悟:“我且是说,以你的才华,不当如此。”

    “不过你这锦衣卫里虽是个好差事,却也是凶险所在。你若有心要做学问,须得处处小心才是,免得误了前程。”

    “晚辈明白。”,即便朱国祚不说,唐旭也是知道。锦衣卫这个所谓的肥缺,确实也正是个得罪人的买卖,一不小心就会把自己给坑进去。好在自己如今执掌的不过是南镇抚司,并不管缉拿一事,一时间倒是无忧。

    “阁老行事向来小心。”,孙承宗让下人也给唐旭奉上一杯茶,吩咐唐旭坐下说话:“也不知道那叶向高,会何时抵京。”

    话刚说完,两眼却又转向唐旭。唐旭当时执掌过东城司,如今又是锦衣卫里的同知,京城略大些的动静,想来都不会不知晓。

    “适才学生来之前,听说东城司里已经派了兵马去朝阳门,内阁里的阁老,也去了两人。”,唐旭略思量了一下,开口回道。

    朝廷里的内阁大臣,已经算得上是位极人臣。能让两位阁老齐齐出迎的,想来绝不会是什么寻常的人物。

    “居然来的如此之快?”,朱国祚愕然的张了张口,朱国祚也跟着沉默片刻,方才说出句话来:“叶台山当年也曾经做过首宰,某家不便与他相争。”

    朝廷的内阁里头,向来是最讲资历的地方。排名的时候向来不管先前官职的大小,只看入阁就职的先后顺序。叶向高先前虽然曾经做过首辅,可如果这回在朱国祚之后抵达京城,便也要排在朱国祚之后。

    “恩师虽有君子谦让之风,却只怕树欲静而风不止。”,孙承宗平日里虽然也并不喜欢争斗,可是此时间却还是禁不住开了口。

    “当年的那帮贡生里头,你与我性情最近,如今又同是圣上潜邸时的侍讲,你的意思,我如何会不明白。”,朱国祚摇了摇头,轻轻的叹一口气:“圣上明知我与方中涵有旧,却仍是召我入阁,想来也是怕朝中一家独大。这些事情,我等既然能想明白,他们又岂会不知?”

    “当年顾宪成在时,曾经把我大明朝的堂堂内阁比做是木偶婴孩,他们若是能知道分寸,朱某便就做个木偶又当如何。”

    朱国祚说话间的语气虽然听起来有些软,可是眼神里却多少闪出一丝不悦。以他的性情,原本就不喜欢与人相争,如今却免不了要被卷进去,多少也有些无可奈何。

    “不说这些罢了。”,朱国祚平素最讲修身养性,如今隐隐觉得自己已经动了怒气,连忙转了话:“如今叶台山既至,我只在你这里借宿一宿,待明日便可入朝。”

    话刚说完,又向着唐旭扫了一眼,接着开口笑道:“近贤虽是你的学生,可既然登门拜访,你却又不问来意。”

    “晚辈前来并无大事。”,唐旭知道朱国祚不想再继续之前的话题,便也不再去提:“学生这回来,其实是想和老师谈一桩买卖。”

    “买卖?”,不但是孙承宗,就连朱国祚当下也有些惊奇。

    “我这里有与你有什么买卖可做?”,孙承宗哈哈笑道。

    孙承宗虽是自认饱读诗书,可是对于商道并不精通。而如果唐旭说的是朝廷里的事,且不说如果唐旭早已并非是当日的吴下阿蒙,就算真的是有需要的地方,只凭两人的师生之谊,也不需要这样绕着圈子说话。

    “学生想请老师开一家菜馆。”,唐旭也不再绕圈子,直接开口说道。

    “此事恐怕有些不妥吧。”,孙承宗毕竟也是聪明人,唐旭的话刚一出口,立刻就明白了话里的意思:“你那铺子如今正是红火,日后要用银钱的地方也多。我这里平日的用度尚足,你不必挂念便是。”

    “学生这些日子来,也存下了些银钱”,唐旭说到这里,忽得略微停了一下,朝着朱国祚瞥了一眼后才继续说了下去:“眼下与岳丈及好友合伙,打算在京郊外置办些田地,就种这辣菜的食材。”

    对于孙承宗,唐旭知道他并非是顽冥不化的人,所以并不大担心。倒是对一边的朱国祚,倒是多少有几分忌惮。

    唐旭记得,当年朱国祚做礼部侍郎的时候,辽东总兵李成梁之子李如松被土默特部伏击身死,朱国祚曾经代朝廷前往吊唁。李成梁借机馈赠金钱、土产,朱国祚都是敬谢不敏。

    所以,不管朱国祚是不是果真像传言中那样清廉如斯,唐大人都不想刚一见面就留下一个不好的印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