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浴血抗战 >

第5部分

浴血抗战-第5部分

小说: 浴血抗战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中国教育文摘》

捷克精良武器() 
说起捷克斯洛伐克兵工厂(cz)生产的武器,大家最熟悉的,无非是zb26捷克式轻机枪。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在三十年代,捷克兵工厂还曾经生产了一种半自动步枪。

    这种半自动步枪,是zh29半自动步枪,也是人类武器史上较早的一种半自动步枪。

    20世纪20年代末开始由emmanuelholek(伊曼纽尔·哈力克)负责在位于布尔诺市的陆军工厂研制zh29半自动步枪。(毛瑟步枪的枪管长为740毫米,短步枪枪管长是600毫米,卡宾枪枪管长是545毫米)该枪是应中国要求研制的,后来中国获得了一定数量的使用7。92x57毛瑟弹的zh29步枪。在1930到32年时,zh…29也被送到南美,欧洲,以及远东地区参加测试,但是只有中国最后买了,第一批就订购了150支。

    该枪在1929到1938年间低速生产,德国吞并捷克斯洛伐克后就停止了生产。这种枪制作精良,但是生产成本太高且在恶劣环境下不可靠,并且应用了一些在当时看来是较为新潮的设计(比如双动扳机),要求使用者有较高的素质,因此并不受欢迎。

    张学良的卫队曾采用过该枪。

    中央军一些部队的班长也以这种武器作为制式装备。

    zh29半自动步枪枪的性能诸元:

    口径:7。92x57mm毛瑟弹

    长度:1150mm

    枪管长度:545mm

    重量:4。5kg

    弹匣容量:5发、10发、或者25发弹匣

    除了生产半自动步枪和机枪之外,捷克兵工厂还曾经生产一种重机枪,即zb53重机枪。

    zb53重机枪于1937年开始服役于捷克斯洛伐克军队,曾大量生产作为坦克机枪使用,且一直装备使用到50年代初,有些国家还一直保留到60年代末。

    这种重机枪是一种风冷式重机枪,和马克沁一样采取帆布弹带供弹,但射速可达惊人的每分钟800发!而且结构简单,动作灵活可靠,火力较强,但枪弹通用性不好。该枪为导气式自动武器,采用中间零件闭锁机构,许多零部件结构类似zb26轻机枪。枪管口部装有膛口装置可起到消焰、制退作用,枪管上加工有散热槽。采用帆布弹带供弹,全自动射击。该枪前面有准星,带防护罩,后面有缺口照门。

    比zb53更为罕见的是捷克产重机枪,是zb60重机枪。

    在20世纪20年代,zb60重机枪起初是作为机关炮来研制的,因为当时口径为20mm,后来,口径改为15mm,当然不能叫炮了,于是,就成了zb60重机枪。由于政治原因,zb60重机枪没有受到重视。尽管做了很多工作,用了数年来完善zb60重机枪和它的弹箱,但捷克斯洛伐克军方并没有收到这种武器。相反,zb60重机枪在国外反而更受青睐。据说,希腊、南斯拉夫、伊朗、英国采用。然而,它的另外一个主顾,或者说是最大的主顾,却是纳粹党卫军。zb公司被德军占领后就开始为德军生产武器,而zb60重机枪更成了党卫军的制式武器。

    zb60重机枪是一种气冷式重机枪,弹链供弹,枪管可以更换,以提高火力连续性。它的结构原理与7。92mm口径的zb53重机枪很相似,但并非完全相同,zb60没有双率缓冲区机构。zb60重机枪采用右侧钢制弹链供弹,理论射速为430发/分钟。而它也的确对得起“重机枪”这个头衔,因为它的枪身就有55kg,而马克沁mg08重机枪全枪重也就是60kg左右。如此重的机枪,人力扛运当然不可能,于是党卫军为zb60重机枪配上了火炮的炮架,用装甲车辆拖着跑。使用时,它的主要攻击对象也不是人员目标,而是装甲车辆。

    zb60重机枪诸元

    口径:15mm

    全枪长:2050mm

    全枪重:55kg(无架座)

    枪管长:1400mm

    理论射速:430发/分钟

冷兵器的最后一次表演---大刀向鬼子头上砍去() 
古老蜿蜒的长城见证了中华民族无数次抵御侵略的历史,“九一八事变”后,长城眼睁睁看着侵略者的铁蹄又一次试图踏过自己的身躯。

    1933年初,日军侵占热河省(今分属河北、辽宁、内蒙古),随后直逼长城,妄图从喜峰口入关,宋哲元率29军在此御敌,以“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之决心誓死保卫家园。二十九军原属冯玉祥领导的西北军,后西北军解体,其中的两万余兵员被改编成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九军,宋哲元任军长。西北军素有训练刻苦的传统,鉴于武器装备低劣,结合西北军官均有武术基础的特点,宋军长提出了建立大刀队的设想,自造大刀,全军习武。副军长佟麟阁亲临北平聘请具有爱国思想的武术名家李尧臣为教练。李尧臣结合自己拿手的六合刀、追魂剑等,为二十九军编了一套“无极刀法”。此种刀法可作刀劈,又可当剑刺,套路简单易学,实战性强。但当时部队处于“有兵无枪,有枪缺弹,只是每人大刀一把,手榴弹六枚”的状况。

    日本鬼子第一次尝到了中国大刀的厉害。有意思的是,为对付大刀砍头,日军发明了一种“铁围脖”,即用一块半月形的铁片,以铆钉铆在钢盔上护住脖子。后来嫌这物件太重,改用两片布,走路扇动,像个猪耳朵。这种愚蠢的做法被世界各国传为笑柄。他们照样逃脱不了掉脑袋的命运。七七事变爆发当夜,日军在卢沟桥边进行所谓“实弹演习”,随之又强行要求进入宛平城。守军指挥官宋哲元向二十九军官兵下达了“以宛平城与卢沟桥为吾军坟墓,一尺一寸国土不可轻易让人”的命令。大刀队再显神威,挥动利刃近战肉搏,将桥上的日寇全歼。据当年7月12日《世界日报》报道:“日军二百余名……被宋部大刀队迎头痛击……被斩首者占三分之一。”“二十九军大刀队急向日军冲锋,相与肉搏,白刃下处,日军头颅落地,遂获大胜。”

    二十九军最早在喜峰口让大刀扬名,诞生了那首最棒的抗日战歌。但装备大刀不仅是西北军的传统,红军第五军团就有很着名的大刀队。可以说,当时大部分抗战军队都装备,包括八路军,平型关战斗中很多八路军都用大刀,比如最着名的385团5连长“猛子”曾贤生,先用大刀砍,刀卷了再抢了一支三八大盖,挑翻数名鬼子后,被鬼子刺中腹部,毅然拉响手榴弹与敌同归于尽。

    由于中日两军装备差距极大,为扬长避短,29军派109旅旅长赵登禹挑选500名精兵组成大刀队,多次星夜踏雪奇袭敌营,将许多在睡梦中的鬼子斩首、剁腹,取得重大胜利。在大刀队鼓舞下,装备落后的29军官兵用血肉之躯筑起了保卫国家的新的长城,给予装备精良的日寇以沉重打击。喜峰口大捷是日军发动“九一八事变”以来首次受挫,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被日军视为“奇耻大辱”。大刀队由此名声鹊起,令日军闻风丧胆、夜不能寐,还因此了发明了着名的铁制围脖以防止在格斗中被大刀斩首。大刀队的英雄事迹极大地鼓舞了我抗日军民的士气与信心,并由此诞生了一首着名的抗日歌曲《大刀进行曲》。从此,大刀队的威名随着“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这一威武雄壮的歌声传遍大江南北。

    随后,29军大刀队又一次震慑倭寇。1937年端午节,即“七七事变”前夕,驻华北日军邀29军团以上军官在北京怀仁堂“联欢”,实际上是一场炫耀武士道精神的现代鸿门宴。一名叫松岛的日军中校拔刀起舞,恣意挑衅。此时,曾在喜峰口战役中率大刀队夜袭日军的29军38师114旅旅长董升堂,立刻找来一柄刀刃还带着缺口的大刀,挺刀与松岛对舞。松岛见势不妙,只好收刀躬身退场。随后,38师独立26旅旅长李致远又练了一趟“破锋八刀”,他刀法精熟,左砍右劈,虎虎生风,又有全场中国军官击节助威,日军虽一个个怒目相向,终不敢轻举妄动。后来,日寇挑起“七七事变”,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爱国军民奋起抗战,大刀队在抗日战争中多次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抗战胜利立下了卓越功勋。

    大刀队能让日本人闻风丧胆与其独特刀法不无关系。张学良令十六军军长拨1000名士兵,组成武术团,并任命韩慕侠为总教官。团部就设在南开南门外于家坟洪元里一号韩慕侠的家中。韩慕侠把全部身心投入到武术团的训练中。他把形意连环枪简化后用来训练军队刺杀,把劈枪、崩枪、横枪等形意枪法变化为刺、拨、挑、崩、劈五下刺杀动作,简单易学,很有实战价值。随后,又训练武术团集体冲锋格斗,整个练兵场杀声不绝在训练中,韩慕侠还注重思想教育,士兵出征前都要唱一首战歌:“三国战将勇,首推赵子龙,长坂坡前逞英雄……”

    韩慕侠为了破日军的拼刺,决定将武术团改为大刀队,所谓大刀,就是二尺的把和不轻不重的刀片,又称“双手带”,用八卦形意“缠头裹脑”,顺步砍、左右砍、连剁带劈,动作虽简单,却使敌人防不胜防。东北军解散后,大刀队被编入宋哲元二十九军,在喜峰后战役中,大刀队奋勇杀敌,一夜砍杀日军数百人,杀得日军心惊胆战,闻风而逃,打出了国威、军威

    在吸收传统武术精华和实战经验基础上,大刀队总结出一套极具实战性的刀法歌诀——“破锋八刀”。刀诀共八句,一句一刀:“迎面大劈破锋刀,掉手横挥使拦腰,顺风势成扫秋叶,横扫千钧敌难逃,跨步挑撩似雷奔,连环提柳下斜削,左右防护凭快取,移步换型突刺刀。”“破锋八刀”是典型的双手刀法,融会了明代戚继光“辛酉刀法”、程宗猷“单刀法选”和清代吴殳“单刀图说”等古典刀法精华,包括埋头刀、拦腰刀、斜削刀、漫头硬舞等技法,动作简捷精炼,大劈大砍,迅猛剽悍,具有明显的军队实用特色。

    如今,英雄诞生之地喜峰口早已成为一处着名景区。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引滦入津”工程横切长城,喜峰口、潘家口两座雄关镶入一潭碧波,从而形成万里长城一处绝景——水下长城。当年喜峰口上“大刀向鬼子头上砍去”的往事成为这个景区重要的人文资源,它不断地向国人述说着民族的屈辱历史和大刀的传奇故事,激励世代中国人团结互助、自信自强。

    附:《大刀进行曲》

    词曲:麦新

    民国26年发表

    ——献给29军大刀队

    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

    29军的弟兄们!

    抗战的一天来到了!

    抗战的一天来到了!

    前面有东北的义勇军,

    后面有全国的老百姓!

    咱们29军不是孤军!

    看准那敌人,把他消灭!

    把他消灭!冲啊!

    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杀!

《田中奏折》的阴魂() 
1928年,我爱国台湾同胞蔡智堪利用日本政派之间矛盾,化装成一个补册工人潜入日本皇宫书库,秘密抄录了《田中奏折》原文,交张学良秘书王家桢转呈张学良。当即译成中文,送国民党南京政府,并在东北军要员中传阅。1929年北京大学爱国学生纪清漪得到此稿后,集资印刷了5000册,发往各地。激起全国人民的抗日情绪。12月《时事月报》发表了《田中奏折》全文,将这个充满侵略野心的丑恶文件推到光天化日之下。

    《田中奏折》的产生过程及内容

    1927年6月27日至7月7日,日本田中内阁为制定侵华政策在东京召开“东方会议”。制定了明确的侵华方针《对华政策纲领》。公然将中国领土区分为“中国本土和满蒙”,妄图把中国东北分割出去,变为日本的殖民地。田中宣称:“关于满蒙尤其是东三省”,是一个“在国防上及国民生存上有重大利害关系”的特殊地区,有“特殊的考虑”的“责任”。

    在这次会议之前,田中等人与参谋本部、陆军省和外务省的一些极端军国主义分子,就“大陆问题的解决办法”进行了秘密磋商,并确定了“把满蒙从中国分割开来,划为单独的区域,在这个土地、地区上渗入日本的政治势力”的方针。根据这一方针,关东军参谋长斋藤恒于1927年6月1日,向日本当局提出了《关于对满蒙政策的意见》,强烈主张“帝国此刻必须以扶植其在东三省和热河特区的实力为对华政策的基点。”

    东方会议之后,1927年7月25日,田中义一向日本天皇上奏题为《帝国对满蒙之积极根本政策》的文件,即《田中奏折》,提出了世界历史上罕见的极其露骨的侵略计划:“所谓满蒙者,乃奉天、吉林、黑龙江及内外蒙古是也,广袤七万四千方里,人口二千八百万人。较我日本帝国土(朝鲜及台湾除外)大逾三倍,其人口只有我国三分之一。不惟地广人稀令人羡慕,农矿森林等物之丰富,世之无其匹敌。……故历代内阁之施政于满蒙者,无不依明治大帝之遗训,扩展其规模,完成新大陆政策……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倘支那完全可被我国征服,其他如小中亚细亚及印度南洋等,异服之民族必畏我敬我而降于我,使世界知东亚为我国之东亚,永不敢和我侵犯。此乃明治大帝之遗策,是亦我日本帝国之存立上必要之事也。……考我国之现势及将来。如欲造成昭和新政,必须以积极的对满蒙强取权利为主义。以权利而培养贸易,此不但可制支那工业之发达,亦可避欧势东渐,策之优,计之善,莫过于此。”“以支那之富源而作征服印度及南洋各岛以及中小亚细亚欧罗巴之用,我大和民族之欲步武于亚细亚大陆者,握执满蒙利权乃其第一大关键也”。

    《田中奏折》蛮横的叫嚣“满蒙并非中国领土。”“兹所谓满蒙者,依历史并非支那之领土,亦非支那特殊区域。”“东三省是亚洲的一个政治上不完整的地方,我日本如欲保护自己的安全,并进而保护他国居民的安全,就必须使用铁血,……。”

    《田中奏折》提出的侵略步骤是:第一期夺取台湾,第二期夺取朝鲜,第三期夺取满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