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明之末日守护 >

第2部分

大明之末日守护-第2部分

小说: 大明之末日守护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陪着王俭和舅舅道了别,裴俊系好围裙,脸上露出一丝苍白,自言自语道:“今天是给麻家送货。”

    “麻家,还是那个麻家。”

    王俭一边系着围裙,一边望向裴俊。

    “是的,还是那个大斗进、小斗出的麻家。”裴俊急促的搓了搓手,有些不安。

    大同镇现任总兵麻承恩有一个好叔叔,大明的一代军神麻贵。麻贵也是右卫城人,和他们俩个算是老乡,世袭将门子弟不一定就是纨绔子弟,他武艺超群、勇略过人。万历年间在朝鲜,打得贱岳七本枪之一的加藤清正差点跳海,南征北战屡立战功,终成一代传奇名将,死后朝廷祭祀安葬。麻家也由此被发扬光大,一时有“东李西麻”之说,辽东的李成梁家族,西北的麻贵家族,将星如云,名满天下。

    “真是辱了麻贵将军的英名!”王俭苦笑着摇了摇头,看到裴俊暗淡的眼神,便用手轻轻搂住裴俊的肩膀。微笑着说道:“管他是总兵还是巡抚,买东西总是要给钱的,你说是不是呀?”

    “是呀,买东西总是要给钱的。如果不是近来铁器不好卖,他家的生意是不会接的。”

    “别想那么多啦,出发喽!”王俭向前一发力,装载农具的板车咯吱一声动了起来。

    “慢一点哦。”裴俊连忙跟了上去。

    板车咯吱咯吱的扭动起身子,车子不重,路也很好,一高一低、一前一后两个少年拉着板车,奔跑在青石板的大街上。

    右卫城有四个城门,过了城中心的四牌坊一直向东,便是和阳门。城墙有四丈高,斑驳的青砖上落着些黄土,威严之中透露出岁月的沧桑。此时城门已开,几名穿着陈旧军服的年老军户没精打采的清扫路面的黄土,城门阴暗之处还有未化的积雪,老军户们不时地将手放到嘴边,用嘴里哈出的热气来暖和冰冻的双手。

    装满了农具的板车越跑越快,王俭喜欢在这条青石板路上奔跑,这会令他想起大明开国元勋徐达将军,从小就喜欢听别人讲述徐达将军的故事,也许是因为这座右卫城是徐达将军建造的缘故,他经常幻想能像徐达将军那样骑着战马带领铁骑在草原上奔驰。

    风一样的穿过和阳门时,王俭并没有忘记和几位老军户打招呼问安。

    “这个娃子长大了啊,今年该有十七了吧。”

    “是一个有出息的娃子,听说在杨老头的徒弟中枪法是最好的。”

    几位年老军户聚在一起七嘴八舌的议论着。

    “这娃还上过城里的私塾,识文断字,以后一定会有出息。我家二狗要是有这样的出息该有多好啊!”

    “王百户在天之灵要是知道,也会瞑目的。”

    “哎”有人叹息了一声。听到叹息声,几位老军户也都各自叹息着,彼此默默无语,各自散开了。

    出了和阳门便是一片平川,一条蜿蜒的官道向东延伸,大约两里便是杨家村,杨家村是个大村子,有二百多户人家,村中没有大的地主,几乎每家都有一些田地,因为与右卫城很近,可以到城里讨份生活,即使遇到灾年,村民的生活也过得去。

    村头有一个土坯围起来的大院子,土坯围墙上盖有青瓦,时年已久青瓦多有破裂,破裂的青瓦摆放的井井有条,墙头屋顶也没有荒草枯枝,整个院子看起来简陋却毫无衰败的气息。这就是杨家武术学堂。

    “师父家到了,再走五里就是麻家的庄子。”

    一路的奔跑让裴俊的心情舒畅了许多。在杨家徒弟们的口中,杨家武术学堂被称之为师父的家,有杨老头对徒弟们宽和的缘故,更多的是这个武术学堂也是过于简陋,其实就是杨家宽敞的院子和院子傍边村里的麦场。杨家村的村民对杨老头颇为尊敬,农闲时分,杨老头和徒弟们便在麦场上习武,村民有时也会凑来看热闹,再加上大同寒冷干燥,麦场用于农务时间也不长,久而久之,麦场便成为学堂的一部分。

    他们的师父被人称之为杨老头,杨老头并不是很老,只是因为不知道什么原因头发全白了,便得到这个称号。

    在七八岁时,他们便被父亲送到杨家学习枪术。大同是个军镇,北部的邻居蒙古部族常来侵袭,所以地方上习武之风盛行。花拳绣腿在这里无人问津,习武之人大都学习枪术和箭术,尤其以枪术最受推崇。

    习武之人众多,民间的武术学堂也就应运而生。在众多教授枪术的学堂里,大同麻家办的武术学堂最为出名。

    传授枪术的武术学堂之间的交流被称之为对枪,对枪的输赢关乎学堂的声誉,被极为重视。对枪之时,往往是学堂中技艺最高超的弟子甚至是师父亲自出马。传说麻家折师父的折家枪从无败绩。而杨老头从未与人对过枪,也不允许弟子们出门与人对枪,所以杨老头在大同并不出名。

    杨老头教习枪术是不收学费的,杨家有十几亩地,大同苦寒,十几亩地难以温饱,农忙时徒弟们都会去帮工,家境稍宽裕的徒弟们平常会送一些礼品给师父,大都是粮食布匹之类的日常用品。徒弟们是寻常人家有些甚至是贫困之家的子弟,日常也要为生活忙碌,所以,杨家学堂的学习时间放在了下午。

    起初王俭认为父亲送他来杨家学枪是因为家境不甚宽裕的原因,直到去年的某天晚上,他才恍然大悟。

    师父的家临着官道,院子外有一颗高高的柿子树,此时树叶早已枯萎脱落,光秃秃的树下立着一个人影,背对着太阳,看不清模样。

第4章 杨家村() 
“你们俩个,过来。”清脆而有些霸道的声音从柿子树下传了过来。

    王俭停下脚步,扭头和裴俊交换了眼神,俩个人支好板车,乖乖的向柿子树下走去。

    杨老头的女儿杨小娟双手叉腰站在柿子树下,小嘴撅的很高。

    “你们俩个,这是去哪儿?”

    “见过师姐。”俩个人躬身一礼。

    行过礼,裴俊便低下了头,右脚向后移了一下,将右脚棉鞋上的补丁藏了起来。

    王俭见到裴俊低头不语,便笑着对师姐说道:“我们去给前面的庄子送货。”

    师姐挺了一下胸,然后噗嗤笑了,说道:“送货啊,我也去。”说完之后便微笑着看着王俭,

    她喜欢看这个师弟,第一次见到这个师弟就是在这棵柿子树下,阳光透过树荫洒在她稚嫩的脸上,八岁的她吞咽着口水,正望着树顶一枝熟了的柿子发呆。就是这个师弟灵巧的爬了上去,折下那枝柿子向她微笑。

    王俭被看的也有些不好意思,将头扭了扭,开口说道:“你去不太合适,这是又苦又累的活。而且你一出去就剩下师父自己在家了啊!”

    “你是不想让我去,是吧?你能去,我就可以去。”

    杨小娟收起了微笑,小嘴撅了起来,王俭脸上有些发热,不知道怎么回答,将头扭来扭去。

    看到王俭的窘态,杨小娟将叉在腰间的手放下,手臂前后摇荡了几下,随着手臂的荡漾,胸部的曲线也被勾画出来。

    “好了,好了,不难为你了。去吧,早点回来,记得中午来家吃饭,下午要练功的。”

    俩个人道了谢,飞也一样的跑到板车前,拉起车子向着前方落荒而逃。

    两个少年慌里慌张的样子,让杨小娟又是好笑又有些担心。

    “慢一点,别摔着了。”

    “好的,知道啦。”

    少年悠长的回应声,从板车飞驰而卷起的尘烟中飘荡过来。

    官道从杨家村中穿过。进了村子,两个人放慢了脚步。

    王俭挤着眼睛笑着对裴俊说:“看起来你很怕小师姐。”

    “有比我更怕小师姐的,郑献敏前几天抓了几只小鸟,用泥裹了,烧好后送到师父家,被小师姐一顿痛骂。郑献敏站在那里,一句话都没有敢吭。”

    裴俊一边说着,一边松开扶着的车把,快步走到车子前面,夹着肩膀低着头,学着郑献敏当时尴尬的模样。

    两个少年哈哈大笑起来。

    说曹操,曹操到。刚刚穿过杨家村,两个人又被拦了下来,一个年龄稍大的少年站在田埂上,背着一个装满绳网的柳条筐。

    “你们两个,这是去哪里?”

    “郑献敏啊,我们去送货,你去哪里?”

    “嘿嘿,我去,我去抓兔子。”

    皮肤黝黑的郑献敏被问的有些不好意思,嘿嘿笑了一声,支支吾吾的回应。

    郑献敏也在杨家学枪,前一阵子,他抓了一些小鸟,送到师父家,结果被杨小娟一顿训斥,郑献敏努力保证以后不再抓这些可爱的小鸟,改行去抓野兔,这才逃过一劫。可惜这野兔着实难抓,几天过去,一无所获,这事成了杨家徒弟们练武之后闲时的笑谈。

    “你们去送货,需要我帮忙吗?”

    郑献敏从路边高出的田埂上下来,将柳条筐放在了地上。

    “不用了,你去抓兔子吧,抓到别忘了告诉我们去吃兔子肉。”

    裴俊嘻嘻笑了起来,向郑献敏挥了挥手,算是道别。

    “好吧,你们慢点。”郑献敏嘿嘿笑了两声,露出白色的牙齿,也挥了挥手。“下午见。”

    “下午见。”两个少年拉着板车,风也一样的向前奔去。

    又跑了一会,裴俊有些气喘,俩个人坐下来休息,王俭脱下围裙,解开棉袄,接过裴俊递过来的水壶,喝了一大口。

    “师姐好像很喜欢你。”

    王俭扭过头,看着裴俊那双清澈的大眼睛。想了一想,然后笑了笑。

    “师姐对谁都很好,你多想了。”

    “好像不是,师姐是对人都很好,只是对你更好。”

    王俭脸颊又有些发热,他仔细想了想,然后摇了摇头,问裴俊:“你喜欢什么样的女孩子?”

    “不知道,还没有想过。像我这样的家室,填饱肚子,养大弟弟,还是先不要想这些事情为好。”裴俊说完,慢慢低下了头。

    说起家室,作为军户之家的他们两个人还算是幸运的,父亲不在后,王俭的母亲因为有医术在身,再加上王俭的姐姐嫁给了商贾人家,一家人的生活还是说的过去,裴俊也至少有个舅舅可以投靠。而其他的许多人就没有那么幸运了,教给他们鸟叫口技的张家兄弟,父亲离去之后,眼见军户的那几亩田地无法糊口,便逃了军籍,流落到塞外做了猎户,饥一顿饱一顿的生活没有着落。

    想起张家兄弟,王俭问裴俊,“世辉和世义年前来取药之后,有一段时间没见了,不知最近过的怎么样?”

    “还好,马头山上的袍子挺肥,威宁海里的鱼也很多,饿不着他们。”

    看到王俭的神情轻松下来,裴俊接着说下去。

    “前天,他们托人带了消息,说威宁海水草茂盛,湖畔的土地也很肥沃,想弄些农具,春天开一些耕地出来。都是水田,不用担心干旱,一定会有好收成。我琢磨着等舅舅的病完全好了,给他们做些农具。”

    “你舅舅只是劳累感了风寒,很快就会好,不必担心。只是世辉他们在威宁海开田,不怕被蒙古人抢劫吗?”

    “我也有这样的担心,带信的人说,流落到威宁海的汉人越来越多,他们现在聚了几百人,那里是盆地,北面都是高山,东西方向的丘陵沟壑多,路也远,大队的蒙古人很少来。小队的蒙古人来了,他们就联合自保,总能对付的了。”

    听了裴俊的话,王俭想了一会,喃喃的自语。

    “几百人啊,也许以后还会再多一些,等他们的土地开垦的多了,蒙古人早晚会去,狼总是要吃羊的。”

    起了一阵微风,路边田埂上的枯草在微风中轻轻摇晃。

    方才奔跑的热量此时已经逐渐散去,裴俊将解开的棉袄系上,声音很低的说道:“我也想到了这些,只是这也许就是他们的一丝希望吧,我不忍心和他们聊这些,毕竟他们还是要活下去。”

    是啊!活下去。王俭将手伸了出来,将手搭在裴俊的肩膀上。他微笑着,眼睛里充满着少年火热的希望。

    “无论生活多么艰辛,我们也不能被她打倒,日子会好起来的。”

    两个少年拉着板车沿着官道继续前行,道边的田野空旷而苍莽,天空灰朦朦的,一片阴沉。

    迎面走来了一个有些奇怪的人,像是个游方的僧人,又不太像。戴着一个大大的斗笠,穿身一身洁白的僧衣,手持禅杖。错身而过,这个僧人没有抬头,斗笠下露出半截白皙的面孔。

    放慢了脚步,两个少年扭过头,好奇的望着那个洁白的背影。

    “这大冷的天,他穿着一双草鞋。”裴俊嘟囔着,摸了摸自己的小脸。“一个游方的僧人竟然穿着一件白色的僧衣,风吹日晒的,脸还那么白,真奇怪!”

    直到那个洁白的背影模糊起来,两个少年才加快了脚步,继续赶路。

    “前面的路口,向右一拐,就到了。”

    裴俊指了一下右方,王俭心中一愣,板车也骤然慢了下来。前面的庄子怎么是麻家的庄子呢?以前明明是个军屯,记得几年前,这个军屯里有个军户,家人得了急症,王俭陪着母亲来过这里。

    看到王俭的疑惑,裴俊大概能猜出个所以然。

    “二年前,这个庄子的许多壮年军户去了萨尔浒,留下孤儿寡母,交不起军粮的人都逃了军籍,前些时候麻总兵带队增援辽东,出发前咱们右卫的吕参将把这个庄子划给了麻家,听说还送了许多的财宝,这样吕参将就不用去辽东了。”

    还有这样的事,贪墨土地,行贿逃避战场。

    看到王俭皱着眉,裴俊也不再说话,两个少年拉着板车,默默地进了庄子。

第5章 大斗进小斗出() 
庄子破败不堪,偶尔遇到的行人衣衫破旧,沿街的路边和屋顶到处都是一丛一丛的枯草。庄子中间有个稍大的院子,门口的地面清扫的倒是干净,这里就是麻家庄子管事的所在之处。

    支好板车,裴俊进了院子,不一会便出来,告诉王俭要等一会。这个院子的院门并不高大,样式也是普通,却令王俭升起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