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明之末日守护 >

第24部分

大明之末日守护-第24部分

小说: 大明之末日守护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百户世袭,以示彰表。钦此。”

    “恭请圣安!”

    “皇恩浩荡!”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世袭百户!王俭感到一阵晕眩,这可是父亲戎马一生也未获得的世袭军职。如果父亲在天之灵得知,那将是多么欣慰。

    众官员在唱礼太监引导下,三拜九叩。唱礼完毕,那名身材高大的中使笑呵呵地将圣旨交给了王俭。众官员也都笑呵呵的对王俭一再教导,让他铭记君恩,为国尽忠。

    一名巡抚幕僚将王俭准备的礼单悄悄塞给了中使太监,那太监打开便愣住了。巡抚幕僚贴近中使太监耳边嘀咕了几句,那太监一副恍然大悟的样子,神情古怪的向王俭望了望,呵呵地尖笑了几声。

    二百两散碎银子的礼金,这位公公一定也认为是自己借募捐之际贪墨而来的,王俭情愿被沾了污名也不想破了官场的规矩。没有这些官员的襄助,那么自己的理想很难实现。

    宣旨之后,接下来安排了宴席。年已六十的高第,为人宽和,做官多年对各方势力均不得罪,在官场中有老好人和不倒翁之称。所以破例将酒席设在巡抚府的花厅,高第亲自陪同中使太监上座,众官员依次落座。

    酒席开始,由于巡抚大人年事已高,众官员略表敬意之后,便轮番向中使太监敬酒,那公公倒是豪爽,也不推辞,接连饮了数杯。王俭端坐在靠近门口的位置,反正也没有人与他说话,便自顾自的吃了起来。

    酒酣之际,又有几名歌姬献艺助兴。大同的歌姬与北方其他地方的大不相同。明朝九边有三大绝,“蓟镇城墙”、“宣府教场”、“大同婆娘”,这大同婆娘指的的就是大同乐户、花籍这些风尘女子。几名歌姬身材高挑、皮肤白皙、经过从小调教而妖媚入骨,随乐声响起,妖媚之气荡漾而出,撩人魂魄。

    那公公似乎对于妖艳的歌姬不太感兴趣,接连和官员饮酒。不知哪位官员说了一句王俭会武艺,那公公来了兴致,点了王俭展示武艺,以助酒兴,众官员也纷纷附和。

    听说王俭善使长枪,那公公便要看舞枪,得知长枪留在清远门,便遣了差役去清远门取枪。

    又饮了几杯酒,公公等待不及,巡抚衙门的下人便找来了一杆枪,王俭见了苦笑起来,这是一杆唱戏用的红缨枪。

    歌姬退下,王俭摘了头冠,手持唱戏用的红缨枪,立于花厅外的小院中央。

第43章 对花枪(上)() 
花枪在手中翻转,红缨飞快的转动画出一个圆弧,枪杆沿着手臂缓慢下滑,如同手臂上套着一个大大的红色圆环。

    花枪旋转着滑到了背部,又沿着右肩翻滚到了左肩,仿佛黏在了身体上。飞速旋转的红缨围绕着王俭红色的赤罗裳,从远处看去,煞是好看,像是一只红色的蝴蝶缠绕着一朵艳丽的花朵。

    众位官员叫好之声此起彼伏。

    花枪旋转到了左手,啪的一下,停在了左手之中。王俭接着连续做了几个漂亮的枪姿,“犀牛望月”、“神龙摆尾”之后便握住枪尾,枪尖指地,以枪尖为心,连续的做了几个侧空翻。

    “好!”众官员大声叫着,哈哈的笑着。

    在一个凌厉的空翻后,王俭稳住身形,向花厅中的众位官员抱拳施礼。

    “赐酒。”这名公公满面红光,站起身来,大声吆喝道。

    有小太监端了酒杯过来,王俭眉头未皱,一连饮了三杯。

    “好个男儿郎!”那公公大声说道,“我要向圣上,向魏公公举贤。”

    这些显然不合礼数的话语并没有引起众人的不满或者不安,众人面色微醺,相互哈哈的笑着。

    唯有在客座次位端坐的李九官面容不变,似乎有着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味道。

    同样是酒,有人喝着感到喜悦,也有人喝着或许感到的是悲伤。

    几乎与此同时,在大同府的一所民宅里。刘弘举坐在小桌前,端起酒杯,猛的饮了下去。不善饮酒的他被浓烈的酒气呛的连续咳嗽了几下。止住咳嗽,拿起桌上一幅未完工的女红,丝绢上绿色鸳鸯戏水图面仅仅只有一只孤独的鸳鸯。

    人去楼空花不在!泪水从年轻的面颊中流了下来,哆嗦的手再次端起酒杯,啪的又饮下一杯,然后将精瓷制作的酒杯狠狠的摔在地上,起身向屋外走去。

    出了小院,猛然推开贴着大红喜字的门,晃悠悠的走了出去,那扇门在身后咯吱咯吱的响着,刘弘举也不理会,直愣愣的沿着小巷走向大街。

    街坊刘大妈迎面撞见发丝凌乱、满面憔悴的刘经历,连忙躲在了一边。

    这个刘弘举,秀才出身,没有考中举人,便入了大同总镇署做了书吏。由于聪慧并精于数术,很快就成为军镇中的算账高手,累官做到经历。仕途有了起色,近日又成了亲事,没想到从小订下婚约的新娘竟然出落的如花似玉。双喜临门,好不春风得意。哪料想前日陪夫人上街闲逛,不巧遇到代王府世子出行。如花似玉的娇妻竟然当街被王府护军抢走。

    “真是一个可怜的人啊!”

    刘大妈望着晃晃悠悠远去的背影喃喃的说道。

    在巡抚衙门侧院焦虑不安的裴俊几个人见到王俭笑嘻嘻的举着一个匣子回来,便忙凑过来询问。

    “世袭百户啊!啧啧,恭喜了,百户大人!”

    “圣上真是英明之君啊!”

    大家心中的一块石头算是落了地,纷纷向王俭道喜。裴俊挤上来仔细观看这道圣旨,居然是经内阁副署、给事中审核过的,这样的圣旨可是要经过科道官员传抄天下的呀!于是他居然压倒了刘大勇的大嗓门。

    “百户大人这次成为天下的名人。天下之人都知道大同有个少年毁家纾难、精忠报国啊!”

    几个少年簇拥着王俭离开了巡抚衙门。

    “大人,我是第一次到大同来啊!”刘大勇张着大嘴,眼巴巴的望着王俭。

    “那就住下吧。”

    刘大勇摇着大脑袋嘻嘻地笑着,张士义、裴俊也喜笑颜开。去客栈的路上,在刘大勇的调唆之下,四人在一家江南绸缎庄买了一身的儒服。

    在客栈安排好马匹,留下了两名银枪班。四个少年纶巾轻衫外出逛街,六名银枪班扛着那杆戴着枪鞘的银枪远远的在后面跟随。

    临近武定街,便到了魁星楼,三层高的阁楼巍峨壮丽,飞檐黑瓦、每层阁楼漆了红漆,雕栏彩饰,无比奢华。

    “好高啊!怕是有几十丈吧。”

    刘大勇站在楼下用手搭了凉棚向上望去。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似银河落九天。”

    裴俊穿着儒服,将手负在身后,学着秀才的样子,有模有样的吟起诗来。装扮完秀才之后,他感叹了一句:“忠烈祠如果有这样宏伟的建筑,那该有多好!”

    “会有的。”

    王俭飞快的回应了裴俊的感叹。前几天,杨小娟的来信告知,忠烈祠的建设一直没有停止,祠内已经翠柏环抱、房舍林立了。杨老头和小娟搬到了忠烈祠里,师父将那里当做了自己的家,杨家学堂也搬了进去,慕名而来的学徒大量的增加,已经有一百五十多人。杨老头的日子很充实,忠烈祠的建设、家属们送来的牌位的迎接、武术学堂的教学,这些让杨老头忙的不亦说乎。

    杨小娟在信中有些担心父亲的身体吃不消,另外也告知杨老头很担心忠烈祠的花费开支一直在增加,这样会给王俭添麻烦。对于穷困烈士家属的拜祭,照例还坚持着每次发放一斗米的补贴,新招收的学员都来自这些烈士家属,许多穷困的学员无法缴纳食宿费用,当初王俭一律应承全部接收。这些年幼的学员甚至向杨老头提议在忠烈祠树立王俭的塑像,以便每日参拜感恩。

    回信时王俭告知师姐,不用担心花费,忠烈祠的这些做法要坚持下去,也请师姐照顾好师父的身体,以免操劳过度。

    按照傅先生的意思,忠烈祠不仅是个祭祀的场所,也要有英烈事迹的展示。那么纪念馆所也提到了日程上。以后右卫队的官兵们要定期前去参观拜祭。至于为自己塑像,王俭坚持认为还是不要了。让师姐转达他对这些年幼学员的期望,希望他们好好学习武艺,将来投军报国。

    从魁星阁一层的十字形楼洞穿过之时,张世义低声喃喃自语:“卫所军户破败不堪,怎么这里会这么的繁华?”

    王俭低声回应:“王实和傅先生认为,朝廷一年几百万两的白银和无数的粮食物资输送到九个边镇,加上大同和蒙古人的贸易,这里商业繁荣,财富集中在商人、官员、将领手中,所以这里就变得繁花似锦。”

    张世义没有听的太懂,一边的刘大勇和裴俊心情正好,也没有听到他们在说什么,大声嚷嚷起来。

    “去城隍庙吧。那里最热闹!”

    “从代王府,去看太平楼,然后穿过武庙,最后到城隍庙。这样大同的一半景色就看完啦!”

    “大同的婆娘还没有看到啊!谢富贵要是也来了该有多好!”

    “你还想去看大同婆娘,你这个家伙真不害臊。”

    四个年轻人一路走着,欢笑声在大同热闹的大街上流淌。

    一家街边店铺里冒出来大团大团的蒸汽,香喷喷的,勾的人肚子里鼓鼓作响。

    店铺的老板挺着胖嘟嘟的肚子掀开一个巨大的蒸笼盖子,笑呵呵的吆喝着。

    “新出笼的黄糕,香甜可口啊!”一边的伙计麻利的切开热腾腾的黄糕,放到一张油纸上。

    “买块黄糕吃吧!”

    “穿着儒衫当街吃黄糕,哈哈!斯文扫地啊!”

    耐不住香气的诱惑,几个少年挤到黄糕店铺门口。店铺老板身后一个满面红光的儿童手中拿着半块黄糕,美滋滋的抬头望了一眼王俭。

    那儿童张开红扑扑的嘴唇,不顾流下的青鼻涕粘在黄糕之上,美滋滋的咬下一口。

    什么是幸福?这也许就是真正的幸福吧!王俭笑呵呵的望着这位儿童。突然间,他仿佛看到了什么,笑容逐渐在脸上消失,寒冷和忧伤一笔一笔的添加在他的面孔之上。

    一副画面在王俭的脑海里浮现。

    二十六年之后,这个儿童长大成人、娶妻生子,接替他的家人成为黄糕店的老板,一张圆圆的脸,挺着胖嘟嘟的肚子,每天重复着快乐的日子,直到那一天的来临。

    那一天,叛徒杨震威提着姜襄的人头走出了大同城。随后,头顶拖着金钱鼠尾的士兵们堵住四个城门,然后逐门逐户的洗劫、屠杀。全城的居民,无论富有或者贫穷、无论高贵或者低贱、无论善良或者凶恶、无论年长或者襁褓、无论男人或者女人,十几万的大同居民在那一天全部死掉。杀死了满城的军人和居民,烧光了所有的房屋,又将城墙扒掉了五尺之后,多尔衮宣布:“从今日起,将不再有大同城。”

    繁华的城市一夜之间变成了荒芜的坟场、这些曾经过着幸福生活的人们和他们的子嗣在那一夜都变成了鬼魂,没有可以安息的墓穴,没有后人祭祀的香火,孤独的在冰冷的废墟间游荡。

    这阴沉而残酷的画面在王俭的眼前时隐时现,他猛然间从画面中跳跃出来,大喊一声:“不,绝不,我绝不会让这件事发生!”

    周边的人都奇怪地望着王俭,那名儿童被吓了一跳,怯生生的躲到了店铺老板的身后。

    裴俊走过来,拉了拉王俭的衣袖,轻声说道:“大哥,没事吧。”

    “没事、没事。”

    王俭脸色苍白,一边回应着,一边拨开周围的人,然后快速的向前走去。裴俊几个也紧紧的跟了过去。

    这到底是真实的故事还是虚幻的梦境,王俭努力的思考着,他得不出来答案。如论如何,我都不能让这样的事情发生!这里是我的家乡,这里有养育我的亲人,有关心我的故友、乡邻。我一定要守护他们,守护我的家乡!

    为此,我将不惜一切的代价,我可以放弃尊严,像个小丑一样翻滚表演,我可以忍受污名,向官员们递送礼金。但是,我绝不会放弃理想,当任何人企图毁灭我的家乡之时,我将会用我手中的长枪来守护父老乡亲。

    低着头,王俭呆呆地、直愣愣的向前快速的走着,直到他撞到了另一个呆呆的、直愣愣的人。

第44章 对花枪(中)() 
满脸憔悴、头发凌乱的刘弘举手持着一尺长的字幅,站在代王府的正门前面,字幅上写着“还吾妻子”四个大字。对面立着十几位王府护军,警惕地看着这个有些痴呆的年轻人。

    路过的行人没有敢停留的,躲避开匆匆而过,一些胆子大一点的站在几丈开外的地方,聚在一起指指点点,小声议论着,直到王俭一头撞了上来。

    憔悴不堪的刘弘举经受不起撞击,跌倒在青石砖地面上。任凭王俭怎么呼唤也没有睁开眼睛。

    几个少年将刘弘举围了起来,又是掐人中,又是把脉搏。

    “给他喝些水。”王俭懂得一点医术,这个人不会有太大的问题,也许只是疲乏过度才倒地晕厥。

    刘弘举睁开眼睛,看到只是一些路人,然后叹了一口气,又将双眼闭上。

    看到这个人并无大碍,大家悬着的心也渐渐落了地,王俭有些好奇,将刘弘举跌落的字幅打开看了看,然后又抬头望了下前面一丈开外的王府护军,似乎明白了一些,又似乎没有搞懂。

    “这位仁兄,家在哪里,我们送你回家。”

    “人去楼空,哪里还有什么家啊!”

    “事有轻重缓急,还是先回家歇息吧。”

    倒地之人似乎没有听到这些劝慰之话,只是坐在那里将背靠在王俭身上,不住地叹息。

    不远之处,有一行人悄悄的来到王府门前,闪进了王府护军身后,与护军们嘀嘀咕咕。

    一位素衣装扮的大娘挤了过来,用手托住了刘弘举的后背。

    “刘相公,还是先回家歇息吧。”

    街坊刘大妈是个好心肠,不放心这位刘相公,一路跟了过来,此时见有人帮助,便大胆挤了进来,琢磨着让刘弘举尽快回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