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恐怖悬拟电子书 > 博弈论的诡计全集 >

第14部分

博弈论的诡计全集-第14部分

小说: 博弈论的诡计全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是达到双方信息对称,信息充分共享的局面。具体地说,也就是共谋,两个囚犯设法串通一气。这样至少实现双赢的概率会大大增加。

    二是重复博弈。如果这两个囚徒是搭档,总是一起被捉住的话,情况会好很多。因为双方都知道,如果只从自己的利益考虑,就算一次侥幸碰到了最好的结果,长远来看也不会有什么好结果。

    三是信息在外部环境中能够充分传播。假设两个囚徒不是搭档,但他们总有机会和别的囚徒搭档。如果某人的坏名声传出去,长远来看对他也是不利的。这种情况其实和重复博弈的情况是类似的。只不过是对象不断更换的重复博弈。

    只要是想从囚徒困境中解脱出来,很多情况下都免不了这三条思路。这也给我们在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带来了一定的启示。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进退两难的局面,比如,面对权威,我们选择屈从则放弃了自尊,选择自尊就必然会影响到自己的利益。那么,我们可不可以在选择与放弃之间,寻求一条新的道路,达到两全其美的效果呢?答案是肯定的。

    当遇到两难困境时,只要我们多一份理性的思考,就一定能找到第三条路。这种情况,无论是在过去还是在现在都可以找到很好的例证。

    克里斯托莱伊恩是英国一位名不见经传的设计师。除了年轻,他一无所有,但他很幸运,参加了温泽市政府大厅的设计。1688年,这位年轻的设计师运用工程力学知识,依据自己多年的实践,很巧妙地设计了只用一根柱子支撑大厅天花板的方案。一年后,市政府权威人士进行验收时,却说只用一根柱子支撑天花板太危险,要求他再多加几根柱子。

    克里斯托莱伊恩却十分自信,他认为只要用一根坚固的柱子便足以保证大厅的安全。他坚持自己完美的设计而拒绝了工程验收者的建议。他的固执惹恼了市政府官员,对方威胁要将他送上法庭。

    在种种压力下,克里斯托菜伊恩陷入了进退维谷的地步:坚持自己的主张,就意味着公然与政府作对;放弃,又有悖于自己为人的准则。最后,他屈服了,在大厅里增加了4根柱子,市政府人员仰望着5根高大结实的柱子,放心了,工程顺利通过了验收。

    克里斯托莱伊恩主持设计的市政府建成后,政府官员你来我往,换了一批又一批。300年后的一天,市政府准备修缮大厅的天花板时,愕然发现莱伊恩后来加的4根柱子根本就没顶到天花板,柱子和天花板中间差了令人难以察觉的1毫米。

    后人将这个市政府大厅称为“嘲笑无知的建筑”,世界各国的建筑家和游客慕名前来,观赏这根神奇的柱子。如今这个大厅仍坚固如初。莱伊恩当时说:“我很自信,自信至少在100年后,当你们面对这根柱子时,只能哑口无言,甚至瞠目结舌——我要说明的是,你们看到的不是什么奇迹,而是我对自信心的一点点坚持。”

    莱伊恩在关于柱子的问题上,与那些自以为是的官员们有过冲突,还差点儿把自己送进监狱,但他很快就明白,面对那些无知的人,顶撞是没有任何好处的,于是很巧妙地想到了这个办法。面对强势的对手,有些人是抱怨,有些人是屈服,有些人是碰得头破血流。很多事情不是做不到,而是没想到。像菜伊恩一样,在对抗和屈从之间寻找另一种解决之道才是最聪明的。

    然而,在标榜个性的今天,令人遗憾的是很多人都无法理性地运用博弈的智慧为自己赢得胜利。

    一个星期天,小王工作的公司因要对模具部门的工模进行盘点而安排了加班。小王是盘点的主要负责人,事先就对盘点事项做了详细的安排,一上班就和同事们一起在闷热的车间里忙忙碌碌,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各项工作。不知什么时候部门经理来到车间,看了小王的工作步骤后断然说:“停下来,停下来!”然后又指点他应该如何如何,小王跟经理解释说自己的方法是怎样怎样的,这也是他多年来的经验积累,并且大家都已熟悉了这种方法,工作进行得很好,经理的指示虽好,但用于模具盘点不合适。经理听后立即阴沉了脸,非常冷静地命令小王必须按他说的要求去做。因为经理的指示里含有明显的漏洞,小王当然觉得自己有理,就据理力争,一场激烈的争吵于是不可避免地发生了。最后,小王对经理说,既然你那么坚持,那你就让他们按你说的去做吧,我不想这样做,说完小王就离开了车间。

    由于经理的提议在实际工作中根本行不通,最后还是遵循了小王的方法。事情过去后,小王还是像以前一样工作,经理也没有再提什么。这件事似乎已经渐渐被人们淡忘了,只是每逢公司有加薪或晋升时,小王总是靠边站。

    当小王又一次与经理在办公室门口碰面时,经理意味深长的眼光,才让小王猛然醒悟到:其实这件事情还没有过去,至少对经理而言是如此。于是,小王选择了离开。

    离开公司的那天,小王平静地跟经理谈了自己的想法和原因,然后客气地相互祝愿。但临走的一刻,他还是忍不住问经理:我一次次的晋升无望是不是因为那件事?经理先是摇了摇头,后又肯定地点了点头,有点尴尬地说:“你要记住,没有哪个上司愿意被人顶撞,哪怕是只有一次!”

    小王的方法是正确的,最后经理还是采用了他的方法,但是在实施经理的提议之前,经理并不知道自己的方法行不通,经理只知道手下要服从命令。其实,小王完全可以换另外一种方式去解决,比如不要当着众人的面说经理的方法行不通,让经理下不来台,也可以按经理说的去做,等到行不通时经理自然就知道自己的方法是不切实际的。但小王却没有理智地去思考,特别是没有把工作原则与处世原则有机地结合起来,以为工作的成绩就是一切,在不恰当的场所贸然地对抗上司,并发生争吵,这是非常致命的。小王与晋升和加薪无缘也是在意料之中的事了。

    生活中,有许多像小王这样的人,为了坚持自己的观点,不惜与自己的上级公然对抗,他们只知道有这么一句话:“做人若没有一点认真的念头,便是个滑头,事事无成。”却不知道还有另外一句:“处世若没有一点圆滑的机智,便是个木人,处处有碍。”

    在生活和工作中,认真是必须的,但是若认真过了头,没有一点圆滑机智,往往只凭一时的冲动行事,就会让自己的前途戛然而止。

    卡耐基说:“无论对方的才智如何,都不要存在靠争论改变任何人的想法。从争论中获胜的唯一秘诀是避免争论。”真理都是不言自明的,无须过多的争论,要花费心思的是要用怎样的行动来坚持真理。

    博弈智慧

    在求职、晋升的路上,在风云变幻的市场竞争中,面对强势之人,一味地与之对抗是没有任何好处的,屈从也显得有损自己的尊严。那么,要想避免对自己产生不利的影响,又想坚持自己的原则,那就要先摆出一种适当的姿态。

第39章 是沉默还是反抗() 
“囚徒困境”的存在非常普遍,它非常逼真地反映了日常人际关系和各种活动,因为每个人都有追求博弈最大利益的打算,所以即使进行多次竞争,对立的双方依然会陷入困境中,达到“纳什均衡”。

    在商业活动中,会发生各种各样的“囚徒困境”的案例,比如广告竞争:一家公司和另一家公司是相互竞争的关系,两家公司的广告相互影响,也就是说一家公司的广告如果容易被客户广泛接受,那么这家公司将会夺取另一家公司的部分利益。可是如果两家公司同时发出质量相似的产品广告,其成本增加得很快,而收入却增加很少。如果其中一家公司不提高广告的质量,生意势必被另一家公司夺去。其实这时,两家公司都面临着两种选择:其一,合作,相互之间达成协议,减少广告的费用;其二,背叛,加大广告开支的力度,想方设法提高广告的质量,让对方败下阵来。

    第一种方法无疑是对双方都有利的,可是两个竞争的公司很难信任对方,所以根本无法合作,背叛成了他们选择的策略。于是,两家公司往往同时陷入广告战中,而广告费用的增加会损害这两家公司的收益,他们都陷入了“囚徒困境”里。

    1992年的英镑事件其实也是一次“凶徒困境”的博弈。在那次事件中,意大利、英国、德国等国的共同利益就是创建统一的欧洲共同体;可是各国在考虑统一货币的利益时,都在强调自己国家的利益;而且德国在这些国家中的地位非常特殊,它既是德国货币稳定的保证,又是欧洲汇率机制的基础,它的双重身份促成了“囚徒困境”的博弈模式。

    被称为金融天才的索罗斯能够利用量子基金发起攻击的主要原因是:从各方面看,德国联邦银行总裁都表示不会放弃本国的利益。而意大利和英国等国家在自己国家利益有损失时,一定会倾向于自保。于是双方产生了分歧,在这种背景下,有关各方更是拒绝承认自己错误的立场,于是这又进一步加重了他们之间的分歧,而索罗斯正是利用这套机制获取暴利的。

    生活中的两人博弈毕竟是少数,绝大多数的情况下,往往有很多人参与博弈,比如商场中的价格战,在这种多人一起博弈的过程中。任何一个小失误或者小问题都会使其中的某个博弈者采取背叛措施,而其他参与者也会效仿,最终导致全部人都选择了背叛。更糟糕的是,如果出现这种情况,就没有人会选择主动合作了,所以说在“囚徒困境”中的人越多,其合作越不稳定。

    有一群待宰的猴子恰当地演绎了“凶徒困境”的经典版本。

    一个人把一群猴子关在一个大笼子里,每隔一天就打开笼子抓出一只猴子杀死。

    所以,每次猴子们看到屠杀他们的人来的时候都非常紧张,它们在那里一动不动,生怕一动就引起对方的注意,而被选中杀掉。当这个人把目光落在其中的一只猴子身上时,显然,其他猴子希望他立刻把被选中的猴子抓走,因为在这个人抓住猴子的时候,没被选中的猴子则表现得非常兴奋。当那只被选中的猴子拼命反抗时,其他的猴子则在一边幸灾乐祸,就这样,这群猴子最终都被宰了。

    假如这群猴子肯群起而攻之的话,虽然不能全部逃跑,但肯定有一部分会有生还的希望。可是,即使是想反抗的猴子,也因为不知道其他的猴子是不是会和自己一起反抗,所以最终选择了无动于衷,因为如果其他猴子没反抗的话,那么它就会因反抗而引起屠杀者的注意,这对自己显然是不利的。

    在人类的生活中,类似的情况常常出现。

    一位刚去美国的印度人去一家印度餐厅吃饭,恰巧那天店里遇到了劫匪。劫匪拿着一把刀子指向老板,而老板把柜子里仅有的三百多美元现金都给了劫匪。劫匪逃跑之后,印度客人看到老板没有报警,便问其原因。老板回答:“报警没什么用,警察到这里至少需要半个钟头,那时这些劫匪早就跑远了。”印度客人不相信老板的话,因为他在自己国家的时候听说美国警察的工作效率非常高,在案发3~5分钟内就能赶到现场,为了验证这位老板的话,他按响了警铃。

    后来果然和老板所说的一样,他们等了半个钟头,才来了两个警察,而且警察若无其事地做完笔录后就离开了。

    印度客人气得大骂美国警察不负责任,让人没想到的是印度老板却为美国警察辩解:“这也不能全怪警察不负责任,要怪只能怪我们国家的人在开始时没开个好头。说句良心话,这些警察其实是很负责任的,其他地方发生抢劫案,警察都会在很短的时间赶到现场,只有印度餐厅例外。”

    “为什么呢?难道是因为种族歧视吗?”

    “那倒不是,其实这里刚开了几家印度餐厅的时候,遭到抢劫时美同警察也会很快赶到现场,当时就把劫匪逮捕,可是因为受害者担心劫匪报复,竟然不愿站出来指证劫匪,于是警察只能把抓住的劫匪当场释放。后来美国警察对来自印度餐厅的报警不再关注了,时间长了,就发生了现在这样的情状,而且劫匪们根据长时间作案的经验,也明白了这些餐厅管理者的心态,于是更加肆无忌惮。这些劫匪很少在其他商店抢劫,因为风险太大,这些商店不但敢报警,而且还会主动和劫匪搏斗,即使劫匪在得手之后,也很难安全逃走,尤其是犹太人的商店,劫匪们几乎从来不去抢劫他们的商店。因为犹太人不仅会在遭劫后立刻报警,而且还会督促警察办案,假如他们认为警察办案不力,还会主动出资悬赏缉拿劫匪。遇到这样的商家,劫匪们唯一的办法就是少抢甚至不抢犹太人。而整条街上只有两家犹太商店,印度餐厅则有八九家,虽然印度餐厅的人数比较多,可是遭抢的次数却是犹太人的几倍。”

    正因为那些印度人不愿出面指证劫匪,所以才不断地招致劫匪的骚扰,这些印度人其实都是非常理性的人,也正因为他们理性得只顾个人的利益,反而使个人利益不断地受损。他们的沉默对自己来说是最理智、最经济的选择。可是对整体而言却是非常不利的,而且他们其实也是沉默的受害者,并形成了恶性循环。

    还有一种社会现象也很好地说明了这种沉默的“囚徒困境”。

    比如有人在公共汽车上看到有小偷在偷其他人的东西,即使看到了,这个人也不愿意当众揪出小偷,至多是侧面提醒一下或者在小偷下车后告诉被偷的人。

    没被偷的人大概抱着这样的心态:反正我也没被偷,假如我出面指证小偷,不仅得不到任何好处,反而可能受到小偷的攻击;现在我不指出来,虽然这于我无益,可是起码我也没有什么损失,所以我为什么要指证呢?

    见过小偷的人都知道,他们在偷东西的时候往往发出这样一种信号:谁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