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穿越未来电子书 > 帝国即将溃败:西方视角下的晚清图景 >

第38部分

帝国即将溃败:西方视角下的晚清图景-第38部分

小说: 帝国即将溃败:西方视角下的晚清图景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橹刮颐怯心芰υ诘谝淮纹鹨寮纯刂谱≈辽倭礁龈辉5氖》荨T诨竦么肆⒆愕阒螅颐墙⒁桓隽偈薄赫弧H缓螅颐墙心芰σ怨倚庞米魑1=璐嘧式穑越徊酵贫⑼瓿晌颐堑母锩

    为了减轻这位银行家的顾虑,孙中山在写给他的另一封书信中,提到了清国新军中革命队伍的发展情况:

    在长江以南,清国的新军多数在革命者的指挥之下,士兵也多是革命者。在首义中,长江边将有4个师会倒向我们这一边。武昌和南京具有强烈的亲革命(pro…revolution)的倾向。我们已经与他们达成谅解,只要革命军在华南得到一个立足之地,他们马上就会加入进来。

    北京周边的7个师都是前直隶总督袁世凯所创。自从他被贬职之后,这些军队对北京『政府』的忠心已经大大减少。虽然我们与他们并未达成谅解,我们十分相信,他们不会为清『政府』而战。时机成熟时,满洲里的一个由倾向革命的将军指挥的师将与我们合作对抗清『政府』。

    你知道,新军共有12个师。现在已有5个师准备支持革命,只要开局顺利,其他7个师将在事实上保持中立。

    至于海军,尽管迄今为止并未作出任何安排,但是,如果革命资金充裕的话,谅解可以轻易达成。清国海军只有4艘在役巡洋舰,最大的一艘只有4000吨,其余的只有2000吨和900吨,而且很多军官和士兵都是革命者。

第63章 军事奇才袁世凯() 
除了孙中山,另一个不得不提及的人物是袁世凯。关于在推翻大清王朝、建立民国的过程中,孙中山与袁世凯的功劳孰大孰小的问题,学界乃至民间一直有不同的看法。事实上,无论此二人的主观意愿如何,孙与袁都以自己的方式为革命事业做出了贡献。他们二人的贡献是缺一不可且无法彼此取代的。孙中山的贡献主要在对海内外国民——包括军队——的革命教化以及基于此教化的革命组织工作上,而袁世凯所作的贡献则相对具体。

    袁世凯,河南项城人,生于1859年。前文提到过的袁甲三即是袁世凯的叔祖,其养父袁保庆与淮军统领吴长庆交情甚好。他充分地利用这些关系,成就了自己的政治与军事事业。23岁时,他即以“通商大臣暨朝鲜总督”身份驻藩属国朝鲜。

    1895年,在步军统领荣禄、军机大臣李鸿章的提携下,时任浙江温处道的袁世凯进入他人生中最重要的时期——在天津训练新军。两年后,他被擢升为直隶按察使。1898年9月,在光绪帝擢升他为侍郎候补之后没过几天,他背叛了皇帝,倒向慈禧与荣禄一边。他因此而声名狼藉,却也因此而青云直上。

    在“戊戌变法”失败后,慈禧命荣禄主管兵部,节制北洋海陆各军。1898年12月7日,荣禄奏设武卫军,“扼要驻扎”。袁世凯部为武卫右军。1899年,袁世凯调任山东巡抚。

    袁世凯正式进入西方媒体视线是在1900年。这主要是因为一个人以及一件事。这个人就是前面提到的贝里斯福德勋爵。他访问中国结束之后,将他对中国的感受写成了一本书,书中特别提到了袁世凯。7月4日,《悉尼先驱晨报》发表了一篇以《袁世凯将军》为题的文章,介绍了其中的部分内容。文章写道:

    贝里斯福德勋爵有关中国的新作的读者们会记得他提到过一位有能力并且活跃的中国将军。他就是袁世凯。当时他是戍守北京周边的帝国军队的统帅。在其他指挥官们将本来应该用来装备其士兵的资金用在自己身上时,他将每一分钱都用在了正途。结果是,他统帅了一支雄师。这支军队的兵力在8000~10000,他们主要来自山东省,那里以拥有中国最好的士兵而闻名。他们装备有『毛』瑟枪,他们有10个山炮连,他们的骑兵的武器装备也很好。

    让西方媒体注意到袁世凯的那件事是义和团运动。1900年7月10日,《纽约时报》刊登了一条发自柏林的电讯:

    德国『政府』担心山东境内的麻烦会扩散。德国『政府』不信任山东巡抚袁世凯。中国驻德国公使吕海寰也有同感。他说袁世凯是“一个魔鬼,以背信弃义而闻名”。德国人相信,如果袁世凯忠于职守的话,法国与德国的天主教徒以及美国人在山东管辖的教会被毁事件原本不会发生。因为他麾下的8000名士兵是中国训练最好、装备最好的精兵。

    袁世凯的军事才能甚至得到德国最著名的军事杂志《军事周刊》(themilitaerwochenblatt)的认可。1900年7月,《军事周刊》刊登的一篇讲评中国军事实力的文章说,中国的陆军有两种,一种是八旗兵和绿营,另一种是新军。前者兵力接近60万,基本毫无用处。至于后者,“袁世凯麾下的陆军兵力为12000,装备精良,训练有素。他们配备有曼利彻尔枪械以及最新式的枪炮,接受欧洲军官的训练”。

    但袁世凯并非盲目信赖西方教官的人。为了控制军中的西方教官,袁世凯跟他们签订有期限的雇佣合同。《纽约时报》刊登的一篇文章中曾有这么一段对话:

    “当你发现那些家伙不能胜任时,你怎么做?”有人问袁世凯。

    “发给他们工资。”一个讽刺『性』的的回答。

    1901年11月7日,李鸿章去世当日,上谕“山东巡抚袁世凯署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电饬迅速赴任”。袁世凯时年42岁。到任两个月后,又受命“督办关内外铁路事宜”,并“参预政务处”。1902年又授“督办商务大臣”、“督办电务大臣”。这些重要职务使袁世凯迅速建立起了一个强大的政治集团。

    1903年12月4日,光绪帝给内阁下发的一道上谕,让袁世凯手中的实权更为强大。这道上谕说:

    前因各直省军制、『操』法、器械未能一律,叠经降旨,饬下各督抚,认真讲求训练,以期划一。乃历时既久,尚少成效。必须于京师特设总汇之处,随时考察督练,以期整齐而重戎政。着派庆亲王奕劻总理练兵事务。袁世凯近在北洋,着派充会办练兵大臣。并着铁良襄同办理。该王大臣等受恩深重,务当任劳任怨,认真筹办,以副朝廷力图自强之至意。

    两天之后,《纽约时报》发表一篇文章写道:“曾有报道说,尚武情绪在中国朝廷蔓延,对袁世凯的任命似乎支持了这一观点。在所有高级官员中,袁世凯可能是这个职位的最佳人选。他已经证明,他不仅与很多其他清朝官员一样有着进步的思想,他还拥有西方人一样的执行这些思想的精力。”

    但这篇文章同样质疑袁世凯的政治立场。文章写道:“作为一位政治家,袁因多变而备受指责。或者用更直白的话说,是不守信用,甚或是背叛。在年轻的皇帝将其信任压在他的肩上之后,袁倒向了保守派那一边。作为皇帝的宠臣,他又成为了慈禧太后的宠臣。在中国的外国人直到今天还把他叫做‘叛徒’(thetraitor)。”

    帝王之学的要义之一是,要使臣下互相制衡,这种平衡一旦失去,就意味着皇权面临危险。随着袁世凯势力日大,在慈禧听政的最后一两年,已开始对他进行约束。而深谙帝王之术的袁世凯也自动放弃了一些兵权,以及类似邮传大臣、商务大臣等职务,专任军机大臣和外务部尚书。

    1908年11月,光绪及慈禧太后相继去世之后,不到3岁的溥仪登基为帝,其父载沣摄政。对于这个新生政权来说,袁世凯庞大的势力不得不防。而袁世凯羽翼早成,无意争一日之短长,乐得旁观复杂之政局,于是以“足疾”请求回老家养病。1909年1月2日,摄政王通过幼帝给内阁下发一道上谕:

    军机大臣、外务部尚书袁世凯,夙承先朝屡加擢用,朕御极后,复予懋赏,正以其才可用,俾效驰驱,不意袁世凯现患足疾,步履维艰,难胜职任。袁世凯着即开缺,回籍养疴,以示体恤之至意。

    袁世凯在河南老家休养了两年有余。他再度出山之时,大清王朝的末日已进入倒计时。

第64章 财政告急!() 
国库空虚、外债沉重的现实早已经敲响了大清王朝末日的警钟。

    根据《清史稿》引述的户部一份奏折中的数字,在光绪七年(1881年),清国岁入银8234万两,岁出7817万两,结余417万两;光绪十七年(1891年),岁入银8968万两,岁出7935万两,结余达1033万两。

    但是,自甲午战败而后,清『政府』的财政状况如江河直下,急剧恶化。如以岁入9000万两计算,因甲午战败赔付给日本的2。3亿两白银的本息,再加上《辛丑条约》确定的支付给列强的4。5亿白银赔款的本息,清『政府』将透支至少十年以上的财政收入。再加上财政支出所需,如以岁出8000万两来计算,『政府』的财政亏空可谓天文数字。

    而要解决财政上的燃眉之急,只有两个最为直接的途径,其一是对外借债,其二是对内加赋。诚如《清史稿》所载,在甲午战后,清『政府』“借俄、法、英、德之款付日本赔款,增摊各省关银一千二百万两”;辛丑约成之后,除却向各国借款,清『政府』“派之各省者一千八百万两有奇”。“其后练新军,兴教育,创巡警,需款尤多,大都就地自筹。四川因解赔款,而按粮津贴捐输之外,又有赔款新捐。两江、闽、浙、湖北、河南、陕西、新疆於丁漕例征外,曰赔款捐,曰规复钱价,曰规复差徭,曰加收耗羡,名称虽殊,实与加赋无大异也。”

    而清国的财政制度本身的弱点也是导致其财政恶化的重要原因。1908年7月5日,《纽约时报》刊登的一篇题为《中国财政基于一套叫做“压榨”(squeeze)的体制而运行》的文章对此多有批评。文章的观点大致是,清朝『政府』基本不了解地方的财政情况,因为地方官会瞒报地方财政;地方官一般会尽量少地呈报财政收入,以便将被隐瞒的这部分财政收入用作自己的“公务额外补贴”(officialperquisite);如果有一套良好的行政及财政制度,清国的财政状况会得到极大改善。

    根据这篇文章的记录,在1907年,清国的实际财政状况应该是:清朝『政府』岁入约为680万美元,省级『政府』岁入总计约为1。16亿美元,县级总计约2800万美元,总计约2。12亿美元。以当年白银汇率(1两白银=0。72美元)计算,清国财政收入总计应达2。94亿两白银。“很多对这个问题有过调查的人相信,实际征收的税赋比这个数字还要大3倍。曾担任清国海关总税务司长达45年的罗伯特·赫德(roberthart)估计,即便不通过改革财政管理体制来增税,『政府』岁入也能达到6亿美元(8。33亿两白银)。其他专家则认为,清国年财政收入能在不增加赋税的情况下达到10亿美元(13。89亿两白银)”。

    不难理解,在对外赔款、对内加赋之下,各类社会与民族矛盾会不断积聚。可是,即便是在社稷面临外患内忧之时,官员贪污恶行却并未稍歇。

    1911年5月19日,英国《泰晤士报》驻北京记者莫里森在写给报社同事布雷厄姆(d。d。braham)的书信中,提到了一条他在北京出版的一份重要刊物上看到的报道。报道中的信息源自朝中的御史。莫里森在书信中如此写道:

    梁士诒,你在北京见过的铁路总办(thedirectorgeneralofrailways),聚敛了1300万英镑;邮传部尚书陈璧聚敛了585万英镑;津浦铁路(thetientsin…pukow)北段总办李德勋聚敛了142。5万英镑。而庆亲王(奕劻)据说在外国银行有712。5万英镑的存款。报道还提到很多其他消息。最后,那桐与曹汝霖——外务部的两名大臣——据说每年因卖国而分别从外国人那里收受价值15万至30万英镑的礼物。报道称这些数字是“难以置信的”,的确如此。

    莫里森的确有理由对这些数字感到“难以置信”。1894年2月,32岁的莫里森从上海出发,沿长江西上,而后水陆并进前往仰光(缅甸首都),历时100天,路程达到4800公里。他的旅费总计才为18英镑,其中还包括支付给他在沿途雇用的几名仆人的工资。

    莫里森在书信中写道:“假设这些数字是准确的,它表明,清『政府』只要迫使官员们吐出他们的非法所得就能得到大笔资金,而无需通过外国贷款。”

第65章 武昌起义!多米诺!() 
无论如何,到了1911年,清『政府』在行政上的腐败与外交上的无能使不断积聚的各类矛盾得到一个释放的机会。在这一年5月,因抗议严重入不敷出的清『政府』强行将民营的川汉、粤汉铁路收归国有并转卖给英、法、德、美四国银团,四川、湖北、广东、湖南等省爆发了“保路运动”,亦称“铁路风『潮』”。它成为了声势浩大的反清革命的导火索。暴风眼的中心最初是在四川。9月底,在同盟会成员吴玉章等人的领导下,四川南部的荣县甚至宣布独立。进入10月,革命的中心转移到了湖北。

    10月10日,湖北新军中的革命党在武昌发动起义。两天后,摄政王载沣收到湖广总督瑞澂电报如下:

    十八夜(10月9日晚上),革匪创『乱』,拿获各匪,正在提讯复办。革匪余党勾结工程营、辎重营突于十九夜八钟响应。工程营则猛扑楚望台军械局,辎重营则就营纵火斩关而入。瑞澂督同张彪、铁忠、王履康分派军警,随时布置,并亲率警察队地域。无如匪分数路来攻,其党极众,其势极猛。瑞澂退登楚豫兵轮,移往汉口。

    载沣透过10月12日的上谕说:“览奏殊深骇异!此次兵匪勾通,蓄谋已久,乃瑞毫无防范,豫为布置,竟至祸机猝发,省城失陷,实属辜恩溺职,罪无可!湖广总督瑞澂,着即行搁职,带罪图功,仍着暂署湖广总督,以观后效。”

    同日,《纽约时报》驻汉口记者写了一篇题为《中国内『乱』快速蔓延》的特稿。我们至少可以从这篇特稿中得出两个判断:其一,西媒在当时已经判断出这是一场意在推翻清『政府』统治并建立共和政体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