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穿越未来电子书 > 三国之帽子王崛起 >

第103部分

三国之帽子王崛起-第103部分

小说: 三国之帽子王崛起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道,反正是买买买和卖卖卖,一直到日落关门。

    衙门似乎也意识到已经是白热化了,派出衙役日夜监视,生怕闹出大事。

    到了第二天开门,众人一看,又降价了,粮价在昨日降价一成的基础上,继续降价一成。买粮食的其他粮栈似乎到了强弩之末,即便是降价,来抢购的人数明显减少。

    这场较量持续了近一个月时间,终于以本地粮栈资金链断裂而结束,各郡粮价逐渐回落到往年正常价位,市场重归平静。

    至于其他粮栈所购买的粮食,无疑被套在高位。

    毫无疑问,扬州牧秦宜出手了,他让刘通派人在各郡开设粮栈,屯田兵负责运输粮食,与江东大户打一场粮食价格争夺战。

    呵呵,世家豪强即便再有钱,与一州之牧斗,大概还差的多。

    此役,秦宜掏空了世家豪强的家底,粮食倒是存了不少,想出手就必须赔本卖。那些新开的粮栈相当于公家买卖,由他们在,粮价被官府牢牢控制,维持在低价位上。

    囤积粮食不过是为了低买高卖赚取差价,现在高位买进来,除非割肉卖出,否则,就只能抱在手里。

    这些世家豪强真的伤筋动骨了,从此一蹶不振。

    若只是动用自家钱还好说,怕就怕举债收购,那才要了命。

    哼哼,秦宜专治不服。

    skbshge

第224章 白马之战() 
江东世家豪强欲囤积粮食,与扬州牧秦宜斗,在秦宜看来属于小儿科,哪里会是他的对手?

    这个时代也不过是在粮食方面做做手脚,与后世金融战那种复杂程度相比,根本不在同一个档次上。不就是钱嘛,秦宜有的是钱,随便玩都能把江东世家豪强逼到绝路。

    江东粮食风波告一段落,后果立刻显现出来了,借的钱是不是要偿还?即便是没有借钱的家族,手里的钱挥霍光了,那也不行啊。更何况,扬州税收政策难以撼动,手中的土地便成为负担,抛售土地已成必然。

    好嘛,土地价格飞流直下,卖的多买的少,更多的人在观望。

    感觉土地价格进入合适价位,秦宜出手了,低价位悄悄吸纳,大量廉价土地进入秦宜手中。

    秦宜不愁土地多,他有无数的屯田兵,土地再多不过是多招收些人而已。

    既然秦宜有谋天下的野心,眼光就必须放远一点,手里没有一点拿捏怎么可以呀。

    土地兼并是吧,你怎不能兼并到秦宜手里吧?手里有牌,随时可以将他们玩弄于股掌之中。

    。。。。。。

    曹操大军攻打徐州,谋士田丰曾经力劝袁绍,趁曹操后方空虚之时,兵发黎阳。袁绍却以幼子有病为由,拒绝发兵。如今曹操大军回撤,袁绍才回过神来。

    袁绍召集文武商议,说:“我欲进攻许都久矣,方今春暖,正好兴兵。”

    河北一干谋士无语,曹操兵力空虚你不发兵,等人家曹操大胜而归才想起发兵,早干嘛去了。

    袁绍无脑,多数谋士不想指责袁绍,沉默以对。

    “前段时间曹操攻徐州,许都空虚,不及时进兵。今徐州已破,曹军锐气正盛,未可轻敌。不如相持久待。等待曹军有破绽时,再采取行动。”

    田丰这人也算有见识,谋略的确不错,上一次劝说袁绍及时出击,无果而终,此次再一次表达自己见解。

    但有一样,田丰此人不太会说话。你说你提建议,提上一次事情干嘛,哪壶不开提哪壶啊。

    果然,袁绍脸色非常不好看。

    似田丰这般劝说,不如不劝。

    你让袁绍脸上下不来台,他会听你劝说才怪!

    果然,袁绍摆摆手,说:“不必多说,我意已决。”

    袁绍语气决绝,不容反对,众谋士善于察言观色,无人自找难看。

    但是,田丰是一头倔驴,你越是不听我越是要说,十头牛拉不回来的主。

    “不可。。。。。。”田丰力劝袁绍不可轻易动兵:“若不听良言,出师不利。”

    哎,良言虽好,也要对方听进去。这档口已经不是劝与不劝,听与不听的事情。

    作为谋士,在讨论的过程中积极建言没有错,及时纠正主公错误。但是,袁绍既然决定出兵,此时,谋士若继续表达反对意见,恐怕非明智之举。

    如田丰这般极力反对,若袁绍听其劝而改变主意,必然不利于威信。而且,田丰说出师不利那种话,无疑有动摇军心之嫌。

    比如曹操一方,战争之前,曹操阵营的孔融,大约也想扮演田丰、沮授的角色,总而言之,开口就是敌军威武,我军渣渣,如果开战,我军必亡!

    孔融的这种论调,在曹操阵营根本没有人敢响应,而且被荀彧当场打脸后,孔融也不敢发表这种论调了。

    两军作战,士气是非常重要的。

    在开战后,一方阵营的高级重量级人物,都公然散播这种失败的言论,而且还被大家认为他们很有远见,这意味着什么,岂不是显得主公很无能吗?

    在做出重大决策时,一方阵营内部总会存在分歧,在讨论阶段,大家可以随便发表不同意见。但是等做出决定后,所有的人都应该放弃分歧,努力把这件事做好,而不是开口闭口给大家泼凉水。

    所以说,仅从这一点来说田丰等并不是合格的谋士。

    既然袁绍做出决定,无论决策正确与否,田丰等应该考虑下一步作战策略,而非与袁绍争辩战与不战的问题。

    果然,袁绍大怒:“你等弄文轻武,出言不逊,动摇军心,该当死罪。”

    袁绍盛怒之下,欲斩田丰,被众人劝阻。

    袁绍这样做没有错,你丫的与我唱反调,战争还没有打起来,便说些丧气话,杀你也是应该。

    袁绍派遣大将颜良为先锋,进攻白马。

    沮授劝阻:“颜良性狭,虽然骁勇,不可独任。”

    袁绍不听劝言,说:“我手下上将,不是你等所料。”

    到了这地步,袁绍一意孤行,听不进任何劝阻。

    袁绍有骄傲的资本,冀州临战准备也不是一日,可谓兵强马壮,粮草丰盛,相信曹操绝非对手。

    仅凭兵马数量、粮草丰厚,就以为能打胜仗,袁绍这样想本身就是错误的。看他手下谋士,心不往一处使,冀州内部派别林立,各怀心思,很难形成合力。

    所以说,一方阵营凝聚力非常重要,在派系庞杂的一方,输就会输在凝聚力上。田丰、沮授站在了袁绍对立面,哪怕袁绍排兵布阵,他们还是坚持自己观点,不可避免对冀州整个阵营产生影响,能打胜仗才是怪事。

    反观曹操一方,则很少有这问题。

    而且在大战之前,该解决的都解决掉了,内部造反势力连根拔起,外部徐州刘备也被他提前消灭,如今一门心思应对冀州袁绍。

    曹操手下文臣武将一条心,诸夏侯曹,五子良将,颍川文人集团,都是铁桶江山,紧密围绕在以曹操为核心上的。

    两相对比,优劣自明。

    二月末,冀州颜良、郭图、淳于琼一路进发,声势浩大,东郡太守刘延大惊失色,死守东郡,并慌不迭向许都曹操告急。

    曹操闻讯,引兵十五万出许都东进,兵分三路,抵挡冀州大军。

    一路行进,连续接到东郡太守刘延告急文书,曹操亲自提五万军队亲临白马,靠山扎住兵马。

    遥望山前平川旷野之地,颜良前部兵马十万,排成阵势。

    曹操大骇,回顾吕布旧将宋宪,说:“我听闻你乃吕布部下猛将,今可与颜良一战。”

    你妹,曹操这是让宋宪试刀。

    颜良作为袁绍手下头号大将,即便曹操没有与之交战,也知道不可小视。初次相战总要有人试试水,曹操肯定不会让自家亲信上前冒险。

    也是,作为吕布手下叛逆,曹操自不会珍惜,你不去试刀,谁去?

    宋宪领诺,绰枪上马,直出阵前。

    颜良威风凛凛,横刀立马于门旗下,见宋宪快马奔至,颜良大喝一声,纵马来迎。战不三合,手起刀落,斩宋宪于阵前。

    曹操大惊失色:“真勇将也!”

    魏续说:“杀我同伴,愿去报仇!”

    曹操点头应充,魏续上马持矛枪,径出阵前,大骂颜良。

    颜良也不答话,纵马来战,仅一回合,劈头一刀,斩魏续于马下。

    被颜良连斩二将,曹操脸色很难看,说:“谁能抵挡颜良?”

    大将徐晃应声而出,纵马杀入战场。

    徐晃虽勇,也分对手,与颜良相战二十回合,终不敌颜良,败回本阵。

    颜良之勇,令许都大军无不骇然。

    袁绍手下大将颜良如此勇猛,曹操无奈,不敢再派大将出战。

    skbshge

第225章 官渡大战() 
曹操亲率大军迎战颜良,没想到颜良如此英勇,连斩两员大将,哪怕徐晃也不是对手,只好暂时避其锋芒。

    曹操挺倒霉的,按理说徐州之战后,原本是收留关羽在曹营,这时候应该是关云长斩杀颜良。现在一切都改变了,关羽被张飞救走,不知跑哪里去了。

    没有关羽,曹操手下大将单打独斗谁都不是颜良的对手,以后这就被动了,军队打仗不光是士卒厮杀,武将早晚要碰头,碰上一个死一个,那还了得,死光了谁来带兵打仗啊。

    颜良耀武扬威,不断叫阵,见对方无人出战,士气低落,正是挥军掩杀的大好时机。

    曹操也不傻,知道颜良要干什么,一声令下,弓箭齐发。一时间两军混战,直杀得天昏地暗,死伤无数。

    这种厮杀最是消耗兵力,而且也不可能持久,两军疲惫,不得已鸣金收兵,来日再战。

    曹操安营扎寨,决定不再主动出击,坚守营寨,与颜良对峙。

    曹军也不是一味被动挨打,曹将史涣随后主动出击,攻打袁军的侧翼,从延津向西南沿黄河攻取汲县,并与乐进等率步骑五千渡河攻取获嘉县,总共焚烧保聚三十馀屯,斩首获生各数千,招降袁绍将何茂、王摩等二十馀人。

    曹操的策略是主力与冀州军队对峙,小股军队多路出击,实施骚扰,分散敌军兵力,一时间黄河北岸烽火连天。这些战术虽然气道牵制袁军的效果,却不能完全抵消袁绍大军的绝对优势,这一点曹操心中明白。

    曹操与谋士们商议,说:“袁绍来势汹汹,东郡恐怕保不住啊。”

    程昱说:“我军兵力不足,与冀州军队打消耗战很吃亏,最好选择险要位置与之对峙。”

    曹操点点头,程昱这个策略正确。不过,黄河两岸地势平坦,无险可守。叹道:“撤军可以,颜良勇猛,不除掉他终是大害。”

    程昱说:“此时不是机会,待时而动吧。”

    曹操觉着可行,商议一番,决定撤军。

    许都、冀州两大集团较量,战线非常广阔,冀州袁绍大军发起全面攻势,荀攸策计使曹操进军延津,佯装渡河进攻袁绍。遣徐晃、乐进以轻兵袭击颜良,迟缓冀州军队。这一战曹操的确打的很精彩,不过之后曹操仍旧撤出了白马一带,袁绍大军顺利渡过卫河,东郡以北已经沦陷了。只有七百兵力的甄城变成了前线,曹操欲遣二千兵力助程昱守城。

    程昱则不以为然,预料袁绍自负的性格,见兵少必不来攻,兵多反而会强攻。近乎于空城计的战术,果然使袁绍没派兵往东进攻。

    在曹操与颜良对峙时,曹操控制区鲁国叛乱,李典就被急急忙忙的调往鲁国平乱。

    虽然袁绍虽然没有进攻兖州东部,可是曹操境内十分吃紧。

    东郡压力太大,曹操只好收缩兵力撤兵延津。

    袁绍大军渡河后,颜良冒进,曹操、荀攸设计诱敌之计大破颜良,乱战中颜良被乱箭射死,算是收获不小。

    曹操与袁绍之战旷日持久,战场范围极广,黄河两岸犬牙交错,互有攻防,看上去也很精彩,兵力不占优的曹操军就退回了黄河南岸,袁绍成功控制了黄河北岸。

    即便是战略意义上的撤退,明显看出曹操处于下风。曹操部分军队虽然勇猛,一度打过了对岸,但也很快撤回来,占领的原武也是沦陷了。

    曹操主力退回官渡,意图阻挡袁绍军前往许昌的道路。

    此刻沮授劝袁绍分兵官渡,主力留在延津,如若官渡有胜再增兵不迟,以此跟曹操打旷日持久之战。

    结果袁绍与沮授发生矛盾,将沮授的兵权全部给了郭图。

    要知道从二月白马之战开始,一直打到袁绍进入阳武已经是七月,双方交战不只有多少次,曹操抵挡不住才退往官渡,小型战役至少是各有胜负。

    官渡之战从八月开打,袁绍军营东西绵延数十里,主战场虽然在官渡,可是沿着黄河的荥阳和开封也受到攻击,黄河沿岸都是战斗,远在甄城的程昱没有陷入战斗,洛阳方向也没进入战区。

    九月份时,荀攸劝曹操派徐晃截击西边战线的韩猛,烧毁辎重。

    曹操与袁绍相战正酣,刘备却在汝南举起大旗,威胁许都,至于刘备如何出现在汝南郡就不得而知。按理说刘备与刘辟合兵一处,但从数量上讲,应该不少,不知为何,这一次刘备都是以小股军队骚扰为主。

    曹操并没有太关注刘备,却也要派一支军队防范。

    刘备这种打不死的小强,尽管名声被曹操搞臭了,一些枭雄影响不了,似刘辟这些黄巾余孽被他搞定小菜一碟。

    此时刘备与曹操仇深似海,曹操后方空虚,他如何能放弃这等大好时机,不在曹操**上捅一枪才怪。

    曹仁负责防备许昌周边,时不时派军队截击刘备骚扰,作用似乎并不大,刘备滑的很。

    袁绍的老家汝南有大量官员响应了袁绍,不时有人趁机起兵。

    说到底曹操后方很不乐观,袁绍的合纵也不是白给的。谁都清楚曹操处于弱势,各郡县之所以没有完全投降袁绍,也只是还在观望而已,一旦官渡被破,必然闻风而降。

    夏侯渊负责督促各州郡粮草,所率军队在兖州陈留地区,位置接近主战场,随时策应。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