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穿越未来电子书 > 李唐王朝二十帝 >

第22部分

李唐王朝二十帝-第22部分

小说: 李唐王朝二十帝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所以在顺宗继位后的日子里,官员更替比较频繁,尤其是一些掌管禁军,以及京城卫戍部队的领导职务的变更尤为突出。但毕竟宦官们也都不是傻子,他们虽然身体上有那么一点点缺憾,但脑袋还算清醒。他们深知如果自己没有兵权,就不可能高高在上,地位也就会一落千丈。所以他们是改革首当其冲的反对者,当然,一些地方的节度使也看出了改革对自己的不利之处,也联合宦官一道抵制“二王”的改革。

    当时的顺宗在一年前就已经中风失去了语言能力,身体状况也每况愈下,纵使自己有万般豪情,面对改革的阻力来说也已经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了。

    以俱文珍、刘光琦为首的宦官集团,掌握着神策军(唐朝后期的禁军名称),他们与一些也反对改革的朝内外大臣一起阻止改革的步伐。

    就在唐顺宗李诵继位后不久,三月,宦官们就『逼』迫他立自己的长子李纯为皇太子,因为宦官们也知道,与其让老皇帝消灭我们,不如我们换一个新皇帝。但宦官们也不能太着急,因为事情还没有走到要让老皇帝立马下台的局面,他们只要紧紧攥住神策军的统治权,就能与改革派分庭抗礼。

    时间来到了八月,可能是宦官们等的不耐烦了,他们又以顺宗身体不适为由『逼』(其实李诵的身体状况确实不怎么乐观了)迫他禅位于太子李纯。李诵为太上皇,李纯为唐宪宗。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一下这样一件事:唐顺宗李诵是贞元二十一年正月继承的皇位,按理说,贞元二十一年要一直用到年底,下一年才能启用自己的年号,这是规矩。但不幸的是,他在继位的当年八月就退位了,没有等到新的一年到来,自己的年号在理论上是用不成了。但毕竟自己是大唐王朝正儿八经的皇帝,没有年号岂不是很尴尬?因此,他也很无奈的把自己父亲的“贞元二十一年”改为了“永贞元年”。

    在历史的长河中,唐顺宗的政治生涯犹如昙花一现,他在位仅200余天,当太子却20余年,这皇帝做的,太不划算了,20多年的战战兢兢就换来了200来天的皇帝之位,自己的雄心抱负还没施展,就要被迫辞职,实在可惜。他也是唐代皇帝中特点最鲜明的皇帝了,为什么这样说呢?我们来详细的捋一捋就知道了。第一,他是唐代当太子最长的皇帝;第二,他又是唐代当皇帝最短的皇帝;第三,他是唐代甚至历史上进入太上皇最快的皇帝。

    在唐宪宗李纯继位后,顺宗朝的改革派们失去了最后的靠山,悉数被拉下马,王伾被贬为开州司马,不久病死;王叔文被贬为渝州司户,次年赐死;其余的人也被贬或被赶出朝廷。“永贞革新”宣告失败。

    次年(806年)正月,距唐顺宗李诵登基还不到一年,他就以太上皇的身份驾崩于兴庆宫,时年46岁,被葬于丰陵。

第45章 唐宪宗李纯(元和中兴)() 
唐朝第十一位皇帝:宪宗李纯。他对唐王朝的贡献是可以排进唐朝皇帝前三甲的,唐太宗李世民、唐玄宗李隆基,再一个就是他。

    李纯是中唐时期最有可能让帝国重新回到正轨的皇帝,他在位的时间里,主要的功绩就是削藩,他励精图治,重用贤臣,使唐王朝一度看到了复兴的曙光,人们称之为“元和中兴”。

    李纯在很小的时候就凸显出与众不同的气质,他是唐德宗李适之孙,唐顺宗李诵的长子,当他的爷爷德宗李适问他是谁家的孩子的时候,他的回答很令德宗惊讶。他说:“我是第三天子!”

    按照当时祖、父、子的顺序回答为“第三天子”,既闻所未闻,又很契合实际,李适不禁对怀里的皇孙增添了几丝喜爱。

    李纯的父亲顺宗李诵号召一批文人志士包括当年改革未能成功,他当然要继承父亲遗志,把改革事业进行下去,他上位考虑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研究怎么削藩。

    就在他登基的第一年,元和元年(806年),西川节度使刘辟就进行叛『乱』。

    宪宗派左神策行营节度使高崇文、神策京西行营兵马使李元奕等率军前往讨伐。

    刘辟这哥们估计高估了自己的实力,也小瞧了中央惩治藩镇的力度。他屡战屡败,最后彻底溃败被俘,被送到长安斩首。

    经过刘辟叛『乱』这件事后,一些跋扈的藩镇开始有所收敛,但仍割据一方,暗地里与中央对抗。但也都没有什么大的动静。

    节度使是朝廷任命的封疆大吏,肩负着守卫国土的重任,所以在以前,节度使的更替都是由中央直接管辖的。

    但安史之『乱』后,一些割据的势力为了壮大自己的家族力量,隔三差五的就上书皇帝要求节度使可以世袭罔替,中央就不要再『插』手了。

    这样就造成了一个地方始终由一个家族来担当最高行政长官,大权在握的他们难免会有坏心思。所以中央对于节度使的任命是很在意的。

    元和九年(814年)九月,淮西节度使吴少阳病死,其子吴元济匿丧不报,自掌兵权。朝廷遣使吊祭,他拒而不纳,继又举兵叛『乱』,威胁东都。

    元和十年(815年)正月,唐宪宗李纯决定对淮西用兵。淮西节度使驻蔡州汝阳,地处中原,战略地位重要。自李希烈以来,一直保持半独立状态,李纯对其用兵,正是改变这种状态的决心表现。

    元和十二年(817年)七月,李纯命自愿亲赴前线的裴度以宰相兼彰义节度使,韩愈为行军司马。二人率军立即奔赴淮西,与随邓节度使李愬等,大举进攻吴元济。

    九月,李愬军偷袭蔡州,大败淮西军。吴元济没有料到李愬的军队快速异常,毫无防备地束手就擒。持续三年的淮西叛『乱』宣告结束了。

    就在朝廷决定对淮西的吴元济用兵的时候,其他有异心的节度使心中也是惶恐的不行,比如淄青节度使李师道,他明面上双手赞同中央的英明决定,但暗地里却偷偷地支持吴元济。

    当不堪一击的吴元济被打败后,李师道准备归顺朝廷,但中途又反叛,最终被朝廷的平『乱』大军击败。

    一些节度使看到如此时局,或是向朝廷进贡,或是让子嗣去长安为官,大都以实际的行动向中央表了衷心。

    尽管并不能从根本上消除这种割据的隐患,但至少在这最近的许多年中,不会再有大的反叛势力了,所以唐宪宗在这方面的用的心还是值得称赞的。

    唐宪宗前后在位15年,在他前期取得一些成就之后,就陷入了一个错误的怪圈,他开始尝试服用丹『药』,开始寻求长生不老之术。也开始『迷』信鬼神。

    元和十三年(818年),方士柳泌开始为宪宗配制长生『药』。李纯又遣宦官使至凤翔迎接佛骨。

    刑部侍郎韩愈上书,恳请皇帝不要做一些无意义的事情。

    皇帝李纯勃然大怒,准备对韩愈处极刑。

    裴度等奏言韩愈忠直,李纯才将韩愈贬为『潮』州刺史。

    元和十四年(819年),李纯开始服用长生『药』,『性』情变得暴躁易怒,经常斥责或诛杀左右宦官,宦官集团又分为两派,吐突承璀一派策划立二子李恽为太子,梁守谦、王守澄一派拥护三子李恒为太子。

    唐宪宗的长子李宁原本被封为为太子,但是这位太子却在19岁时不幸去世,但储君总要有人来当。

    李恒是郭贵妃的儿子,而郭贵妃又是郭子仪的孙女,不论后宫还是朝堂,都形成了极强的势力,她的儿子李恒不当太子是不行的,但宪宗不想被牵制,因为他不并不喜欢李恒。

    宪宗以李恽年长为由,准备立其为储君,但最终未能如愿。

    元和十五年(820年)正月,唐宪宗李纯病逝,时年43岁。

    李纯去世后,郭妃集团主导了一切,他们与宦官梁守谦、王守澄拥立李恒为新皇帝,纵观唐宪宗元和一朝,掌权的宦官全是宪宗的心腹,全是唐宪宗提拔上来的,宪宗的信任和威信是自己的绝对保障。等宪宗一死,元和朝的宦官除了依附太子李恒(唐穆宗)的以外都尽数被诛灭。

    唐穆宗李恒自此接过了父亲手中的重担,他又会在大唐的历史上书写怎样的故事呢?

第46章 唐穆宗李恒(贪图享乐的帝王)() 
唐穆宗李恒,唐朝第12位皇帝。他能当上皇帝全凭自己有个有实力的母亲郭贵妃,因为他是唐宪宗的第三子,而唐宪宗早早地把自己中意的长子李宁立为储君,但无奈李宁英年早逝。

    当宪宗准备重新册立储君的时候,在宪宗心里,第一人选也不是三子李恒,而是老二李恽,无奈朝中大臣多数都支持李恒,宪宗最后只好妥协。

    这郭贵妃是唐穆宗李恒的生母,她是郭子仪的孙女,郭氏一族在唐朝的地位是非常显赫的,所以在这里,“母以子贵”的传统应该反过来。

    当上皇帝的唐穆宗,也非常感激自己的母亲以及郭家的人,唐宪宗一生没有册立皇后,所以在李恒登基后就火速尊郭贵妃为皇太后。还有自己的几个舅舅,也是隔三差五的就召进宫来聚聚餐,喝喝酒。

    执政碌碌无为的唐穆宗李恒最大的优点可能就是懂得知恩图报吧,当他顺利地当上皇帝后,把支持他的人逐一论功行赏,权利和金钱,统统管够,毫不吝啬。当然对于那些反对自己的人,也是心狠手辣,以各种理由或杀或贬,就连自己父亲的亲信们也难逃一劫,这可能就应了那句话:一朝天子一朝臣吧。

    唐穆宗李恒即位时26岁,正是一个人最最美好的黄金年龄,如果能够效仿自己的那些英明神武的先祖们,定能创出一番天地,但是他却选择了另外一种活法——人生苦短,及时行乐。

    当他为自己的父亲宪宗治丧期间,就毫不掩饰自己对游乐的喜好,当父亲的灵柩葬于景陵后,他就按耐不住自己玩乐的想法,去和部下狩猎去了。

    他经常『性』的大摆宴席,营造一种歌舞升平的感觉,而且他认为这无可厚非,他还表示说大臣们私底下也是会饮酒作乐的,这说明天下太平,国家富强,他感到很欣慰。

    不过也有一些正值的大臣看不下去了,就上疏皇帝请求皇帝收敛收敛,毕竟天子为万人之表率,要学会体恤来之不易的民脂民膏。李恒听到这些后感到很有趣,他就问宰相,“这些是什么人?朕怎么不认识?”

    宰相赶忙回复说他们是谏官,有职责、有义务来劝谏天子。

    李恒听后若有所思,对这些敢于进谏的大臣们予以褒奖,最后还承诺就接纳这些谏臣们的话。

    当时所有的大臣们都感到很吃惊,但也感到很高兴,因为他们的皇帝终于觉悟了。

    可事实上并不如人所愿,李恒虽然嘴上满口答应谏臣们减少宴乐的建议,但实际上依然我行我素,压根没把那些建议放在心上。

    唐穆宗李恒还是个很孩子气的人,只要他决定的事情,就算天塌下来也不会改变。有一次,他决定去华清宫游玩一天,但那时正好有少数民族犯境,就连皇帝的卫戍部队神策军都赶赴了前线,大臣们极力反对皇帝在这样的时局下去华清池游玩。

    群臣三番五次进谏,但唐穆宗置若罔闻,他对大臣们说:“都不要上疏来烦朕了,朕去意已决!”

    就这样,第二天早上,李恒携众皇亲国戚及随从千余人,浩浩汤汤地去华清池泡澡去了。

    像这种肆无忌惮的游玩直到长庆二年(822年)年底才被迫收敛。

    当年的十一月,唐穆宗李恒和宦官们在高兴地打马球,可就在这时,有一位宦官不幸从马上坠落,由于事发突然,李恒也被惊吓到了,他赶紧停下玩乐,想要下马休息,可就在这当口,他发现自己的双脚不能站立了,一阵头晕目眩后,他就倒在了马下。

    李恒被宦官们抬到殿内,太医诊断后宣布皇帝患了中风。

    得病后的李恒,便开始了效仿他的父皇李纯『迷』恋丹『药』的做法,他召集方士开始炼制丹『药』,祈求长生不老。

    患中风后的唐穆宗一直没能康复,而且他大量食用那些对身体有百害而无一利的『药』丸,连炼制丹『药』的方士都认为皇帝食用丹『药』的剂量过大,但唐穆宗仍旧不停劝阻,最后还没等到丹『药』毒发,李恒的身体就出现了不可挽回的症状。

    长庆四年(824年),据登基还不到4年,唐穆宗李恒就驾崩于自己的寝殿,时年30岁,葬于光陵。

    唐穆宗执政时期可以说毫无政绩,他任用的宰相萧俛、段文昌,并没有远见,他们认为前朝宪宗皇帝已经平复了藩镇作『乱』,所以接下来的任务就是消减藩镇的部队数量。

    朝廷规定每年每个藩镇的兵士,100人中要消减8人,但这些兵勇已经习惯了刀光剑影的生活,把他们从军营中剔除后,又不会干别的事情,所以只好藏于山林,成为盗寇。

    年复一年,这些被辞掉的兵士就形成了很大的一股势力,不久后,河朔三镇复叛,他们又全部归附。藩镇的割据愈演愈烈。

    穆宗死后,其16岁的长子,太子李湛继皇位,是为唐敬宗。

第47章 唐敬宗李湛(有其父必有其子)() 
唐敬宗李湛,唐王朝第13位皇帝。李湛在位只有两年,在这两年里,他专注的事情就只有两件——白天打马球,晚上捉狐狸。他比起自己的父亲唐穆宗李恒而言,贪乐奢靡的行为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肆意的玩乐使他几乎忘记了自己的本职工作,作为皇帝,每天的早朝是必修课,但咱们这位新任的唐王朝一把手,却置上朝于不理,每每当大臣们都来到大殿,却不见皇帝的踪影,大臣们等的花儿都谢了,皇帝就是不来早朝。

    年纪大一点的大臣们有的都体力不支晕倒了,还是等不到他们的皇帝。

    直到日上三竿,唐敬宗李湛还是不肯起床,但无奈群臣都在恭候自己,就勉为其难的姗姗来迟。

    谏臣们纷纷上疏,希望皇帝改掉睡懒觉的坏『毛』病,有的甚至跪在李湛面前,头都磕出鲜血了。而敬宗只是表面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