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穿越未来电子书 > 与天争锋:倚天屠龙 >

第144部分

与天争锋:倚天屠龙-第144部分

小说: 与天争锋:倚天屠龙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朱橚从此被剥夺了作为皇子的一切待遇和补助。随后他的好侄子朱允炆一声令下,又将其一家老小打发到了云南蒙化。当时的云南可没有现在丽江这样的旅游胜地、艳遇天堂、一夜情集中营,条件比神农架好不了多少——当然可能更适合朱橚,这里远离都市的尘嚣,野生植物资源特别丰富,纯天然无污染,如果他要继续搞科研,倒是一个挺不错的地方。

    娇生惯养几十年的朱橚,哪受得了这份苦啊。在云南的日子,他被关在小黑屋里,根本不准出门考察野生植物,想发挥专长都没机会。吃饭是从屋墙的洞中向里送。伙食标准也跟真正的庶人差不多。几个王妃都关到一边去了,想过正常的夫妻生活,那是根本不可能的。

    后来,朱允炆听从了朝臣的建议,可能也怕五叔自杀,给自己留下骂名,又把朱橚押送到凤阳,关进了朱元璋当年修建的,专门关押有罪的皇室成员的监狱。得,在列祖列宗战斗过的地方好好改造吧。

    人人都想当第一,不过第一未必都是好事,作为第一个被削的皇叔,朱橚也许感到做人很失败。不过如果想一想后面几个王弟的处境,他也许就会心理平衡。

    同年十二月,朱元璋第十三子代王朱桂被弹劾,罪名是“贪虐残暴”。这个代王的母亲郭惠妃,正是郭子兴的亲生女儿。老郭死后,朱元璋杀了他的儿子,夺了他的军权,还把他女儿纳为小妾,活脱脱一部中国版的农夫与蛇。同样值得强调的是,朱桂娶了中山王徐达的二女儿,和朱棣是连襟。朱桂被废为代庶人,关押地不在别处,就在他的封地大同,这也是够有讽刺意味的。

    齐王朱榑是朱元璋的第七子,王府在青州,洪武二十三年曾随燕王北征。据说此人“以武略自喜,然性凶暴,多行不法。”。也被废为齐庶人,关押在京城。

    这两王是拥有重兵的塞王,但面对捉拿他们的御林军,都根本不想抵抗,乖乖束手就擒,好像盼望了很久一样,也许,他们是想摆脱这种提心吊胆的日子,坦然地当一个庶人。

    周王被抓的消息传到北平,可怜的朱棣还在为父皇守孝呢,三个儿子落入了朱允炆的手里,同母至亲朱橚又遭不幸。朱棣当然不能不管,就马上写了一份奏折,其中说道:

    “若周王所为,形迹暧昧,念一宗室亲亲,无以猜嫌,辄加重谴,恐害骨肉之恩,有伤日月之明。如其显著,有迹可验,则祖训俱在。”

    这个奏折不知道是谁当的枪手,可算是既深明大义,又顾及手足之情,既流露出希望宽大处理的愿望,又表达了服从圣裁的理智。难怪性格仁厚的朱允炆看了之后,差点眼泪都流了出来。

    他便马上传示齐泰、黄子澄进宫,把朱棣的奏折拿给他们看:“削藩的事情就到此为止吧。”

    齐泰和黄子两个人说他们考虑一下。于是出了宫,在一起商量。他们一致认为朱允炆这是妇人之仁,现在事已至此,拉弓没有回头箭了,于是两人又一起去找朱允炆,并说:“既然把周王抓了,众王中最让人不放心的是燕王,他因为长期镇守边关,名声日渐增大,不如趁机一起收拾了,以免留下后患。”

    朱允炆犹豫不决,于是派人潜入北平,想搜集燕王的罪证,但一时没抓住什么把柄。朱允炆的书呆子劲又上来了:“我们拿不到证据啊,凭什么抓燕王?”齐泰心说,我怎么碰上这么个主子,真沮丧!不过还是耐心地开导说:“就凭他那个想营救周王的奏折,我们就能把他逮起来了。”

    朱允炆说:“你讲的也没错,但我刚刚登基,立足未稳,就连削数王,难免让天下上非议啊。暂时先放一放吧。”

    齐泰说:“我们以加强边境防卫为名,派可靠的大将带兵驻守开平,把北平的护卫精锐,全部都调到辽东,去掉朱棣的羽翼,他朱棣再有办法也无可奈何了。如果现在不行动,以后肯定要铸成大错。”

    朱允炆同意了齐泰的看法,于是在洪武三十一年十一月,朝廷任命张昺为北平布政使,谢贵、张信为北平都指挥使,并责令他们严密监视燕王的动向,及时密报。

    有道是家贫出孝子,国难出忠臣。这时候又出来了一个四川岳池教谕程济通,八品小官,大致相当于今天一个县的教育局长。他居然直接上书给皇帝,说:“北平兵起,期在明年。”朱允炆看了奏折之后,不知道出于什么原因,居然非常生气,说程济“无端妄言”,让人把他抓到京城,准备处死。程济当然不想死啊,他说:“请先把我关押,如果朱棣一年之内不反,再杀我不迟。”那意思就是说,如果一年之内朱棣反了,你们就赶紧把我放了!程济于是被关押在了南京的大牢内。

    难道真是连远在四川的人都能看出朱棣的反意,而朝廷却看不出来吗?当然不是,这个程济不过是个托。齐泰和黄子澄借这个小官之口,说出了他们自己不方便说的话。

    然而,朱允炆还是不想对四皇叔下手。

    转眼到了第二年,年号改了,也就是建文元年。二月,朱允炆追尊父亲朱标为孝康皇帝,庙号兴宗,尊朱标正妃常氏为孝康皇后。尊自己的生母吕妃为皇太后。朱标虽然没有做过一天皇帝,但由于有了个好儿子,也得到的皇帝规格的祭祀。

    同时,朱允炆封自己的正妻马氏为皇后,弟允熥为吴王,允熞为衡王,允熙为徐王。立长子文奎为皇太子。

    三月,兵部派遣都督宋忠、徐凯帅兵屯开平、临清及山海关,防备朱棣有什么异动。北平燕王府护卫军中的精锐,大都被抽调到了开平。又把北平、永清二卫军派到彰德、顺德。就连曾跟随朱棣北征立功的蒙古骑兵指挥观童,也被调到了南京。齐泰和黄子澄核计,朱允炆即使狠不下心来废掉朱棣,倚靠这些措施,朱棣也成不了什么气候。

    一切尽在我们的掌握之中,齐泰应该会这么想,与此同时,削藩的工作并未停止。

第218章 羝羊触蕃破险困【3】() 
四月,有人告发湘王朱柏私印宝钞,牟取暴利并干扰国家金融秩序。朱允炆于是准备采取行动,把十二叔捉拿到京城问罪。但是,这一次却出现了麻烦。

    与前几位兄弟乖乖配合相比,这个朱柏性格刚烈,面对前来捉拿的官军,他在荆州自己的府第,发表了一篇相当煽情的演讲:“我听说太祖时代的大臣,都不愿受辱,以自杀来表明心迹,我身为高祖的皇子,面南称王,怎能像奴隶一样束手就擒!”说完,他就在府内放了一把大火,把妻子儿女都叫在一起,不是烤火,是自焚!一家人用这种最悲壮的方式,表达了对大侄子最强烈的抗议。

    善良的朱允炆得知十二叔的悲剧之后,削藩的决心再一次受到严重打击。湘王的自杀,确实对朱允炆的仁慈之名,造成了相当恶劣的影响。然而齐泰和黄子澄却不为所动,削藩工作并没有停止。

    六月,镇守云南的西平侯沐晟,突然上书弹劾与他同城的朱元璋十八子岷王朱楩,朱允炆非常高兴,立即捉拿朱楩,废为庶人,押送到漳州关押。要说这个沐晟也真会配合朝廷大计,同时也借机除掉了一个潜在威胁,让自己成为没有王爵的云南王。

    一年之中。朱允炆陛下连续废掉了五个亲王,力度不可谓不强大,效果不可谓不明显,影响不可谓不深远,口碑不可谓不恶劣,朱允炆这个曾经的乖孩子,刚刚过了扑到叔叔怀里要糖吃的年龄,就抢抡起大棒收拾起自己的叔叔来,真是有些太不通人情。死了的那个估计整天向阎王投诉,关起来的那四个自然是咬牙切齿地咒骂,依然有爵位的那些叔叔们,除了一个之外,现在真可以说是人人自危,战战兢兢,不知道下一个出局者会是谁,不知道哪天早上一开门,带着削藩圣旨的御林军就在门口恭候了。

    我们的男一号朱棣在做什么呢,是不是装好了几车二锅头和烤鸭,准备向京城官员行贿,让他们给自己说好话呢?不是,他有别的工作。

    “莫逐燕,

    逐燕燕高飞,

    高飞上京畿。”

    建文元年的盛夏,首都南京应天府的街头巷尾,居然会流行起了这样一首民谣,最早不知道是谁的原创,后来有小孩子学唱,再后来,有些大人也跟着学唱了,到最后,就连齐泰和黄子澄都听说了,立即命令调查事情的起因,禁止继续唱歌,捉拿唱歌的人。

    看来,建文搞文字狱的水平,真的是太差了。大明的锦衣卫,在朱元璋死后就成了摆设。瞎子都听得出来,这燕就说的是燕王朱棣,莫逐燕就是不要动燕地的主意,不然的话,燕子就飞到京畿来造反了!

    在那个科技水平不发达,人们把很多事情归结于天意的情况下,这首民谣让朱棣的存在,似乎有了一定的合法性,然而,不也正暴露出了始作俑者的做贼心虚吗?

    这首民谣的首唱当然抓不住,因为他已经跑到北平,跑去燕王府领赏去了。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第二批跟唱的小朋友,是他用糖果哄骗来的,第三批参加合唱的群众演员,则是用银子收买的。

    如果把这事看作是一场精心准备的儿歌秀,主意是道衍出的,银子是朱棣拿的,影响是群众造的,后果是朱允炆承担的。

    周王被抓,朱棣知道下一个随时可能就是自己,与其被人像周王一样被抓去面壁思过,还不如一死了之痛快,死当然还不如举兵造反,得出的结论是:举兵。利用儿歌来误导不明真相的南京群众,为自己争取同情,只是他的第一步。

    既然决定要造反了,总得做好准备吧。

    准备什么呢,第一,得训练士兵。没有一支绝对服从于自己的军队,没有这些人为自己卖命,一切都无从谈起。毕竟好几年也不打仗了,也不想和蒙古人产生新的矛盾,防止将来与朝廷开战时,他们从背后捅一刀。

    可是,北平已经被朝廷控制,燕山、北平和永清三卫的精兵,已经被抽调到了外围。公开练兵,就等于是向朝廷叫板,给朝廷提供下手的理由。

    好在朱棣有一个庞大的燕王府,这可是当年蒙古皇帝居住的地方。后花园面积不小,树木浓密,是消夏的好去处,但是,这个夏天,燕王府的卫兵们,可一天都不能消停了。

    这里就成了亲兵训练的地方。张玉和朱能接受任务,带着这些人演练各种阵型套路。他们亲自上阵,手把手地训练士兵,与他们进行贴身搏斗。

    第二,打仗得有兵器吧,要打造兵器。

    尽管燕王并不缺少兵器,但一旦开战,武器消耗很大,现在能多备一些当然更好。道衍建议,在王府后院修建一个两层地下室,周围扎起高墙,墙上安置了尖锐的陶瓷碎片,防止有人翻墙刺探动静。

    然后,他把这个地下室,变成了一个庞大的铁匠铺,集中上数十名铁匠,加班加点干活,在这里打制各种兵器。别看工作条件简陋,但各类设施一应俱全,各类技师说有就有,十八般兵器的打造都不在话下。他们甚至还造出了一些简易火炮。

    为了应对随时可能出现的危机,他们连倒班这种当代工厂普遍采用的工作制度都想出来了,一天十二个时辰连轴转。希望在最短时间内,打造尽可能的作案工具。

    就这样,燕王府的后院,又多出了一座兵工厂。

    为了防止练兵和打造兵器的声音被人察觉,道衍又自作聪明,让人搞来了几百只鹅和鸭,养在后花园的水池中,用它们的叫声来压住敲打兵器的声音。这下把偌大一个燕王府,搞得跟个家禽饲养院一样。他这个计策其实并不高明,迟早会被人发现,一个王爷大搞家禽养殖是与民争利,不会受到欢迎,只会让人怀疑的。但朱棣和道衍不在乎,等对手发现的时候,还不能马上采取行动;等他们想采取行动的时候,也许就发现,已经根本没有机会了。

    朱棣有了道衍,胜过拥有十万雄兵。军队可以无限扩充,而道衍只有一个;军队被打跨了可以重建,道衍如果不在了,没人能代替得了。

    作为优秀的心理专家,道衍负责给朱棣稳定情绪,即使在最危险的时刻,他依然沉得住气,并还要给朱棣打气。

    转眼到了十月,北平已经是冬天了,这天燕王府内,朱棣正在为如何冲破削藩困局而忧愁,道衍进来了。

    朱棣突来了兴致:“我出个对联,看大师能不能对上?。

    “好啊,谁怕谁,来吧。”

    “天寒地冻,水无一点不成冰。”其实冰是水旁边加两点,但当时的人习惯在水字左上角加一点作为冰字。当时确实是天寒地冻,水倒在地下都能结冰,但比天气更让人心寒的,是朝廷不讲情面的削藩政策。比冰冷的水更可怕的,是随时可能降临的冰冷的圣旨。

    道衍那是多聪明的人,稍稍考虑了一下,就平静地对出一句:“世乱民贫,王不出头谁做主。”世乱民贫,确实是当时大明的实情,王字出个头,就是主字,主也可以引申为主人、主公、皇帝,道衍是又一次提醒朱棣:“老大,你得要出头了,你不出头,谁为天下苍生做主哇?”

    朱棣和道衍打了十多年交道了,对他的性格也了解得很透,知道他有事没事,都要煽动自己造反,也不再多说什么。

    过了几天,朱棣穿上普通士兵的军服,带着几个侍卫去北平某个酒馆喝酒,顺便想实地考察一下北平市民的动态。这也是朱棣的一个习惯,据说他从不愿意扰民。当时也没有电视台,没有照相机,除非亲眼见过朱棣的,一般人也不会知道大名鼎鼎的燕王,真实模样是什么。

    朱棣一行十人,小二给找了一张大桌子坐下,点好了酒菜就开吃了。酒馆里的客人已经相当多了,他们吃着聊着,朱棣和朱允炆的关系,果然是群众讨论的热点,人民热爱八卦,从来如此。朱棣甚至听到有人熟练地背诵“莫逐燕,逐燕燕高飞,高飞上京畿”的儿歌,差点没笑出声来。

    这时,酒馆里来了一个算命相士,身材不高,衣冠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