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仙侠武侠电子书 > 骁雄 >

第247部分

骁雄-第247部分

小说: 骁雄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场大仗打下来,万一契丹输了,丢了燕云十六州,那么,石重贵的声望必定打振,契丹就再没有染指中原的希望。

    不止如此,年轻气盛的石重贵很可能趁着这个机会,继续北征。失去了富庶之地燕云十六州,失去了这道天然的屏障,契丹又能拿什么与晋国对抗?

    石重贵完全能横扫渤海国,兵锋直指临潢府,临潢府受到威胁,国基不稳,那些原本臣服在契丹脚下的部族必定会乘势而起,立刻投靠晋国,调转马头对付契丹,意图从契丹庞大的身躯上撕下一块肉来,滋补自己,草原从来不都是这样么?

    那时,契丹真的可就真的危矣。

    十九接着道:“当今的皇上是不太可能与大汗和解了。契丹与大晋之间,必定要有一方倒下。我家主上仁慈,不愿看到这种局面出现,两家和好,将不该有的石头搬走,继续维持先帝在世时那和睦安祥的局面,不是很好吗?

    契丹若是执意要在中原的身躯上再割下一块肉,萧大人,你认为彼此间的和平,又能维持多久?”

    注1:“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欤?”取自《论语。季氏第十六》。

第四百六十八章 国战() 
萧翰与十九第一次面对面的会谈并没有谈出结果,双方的分歧实在是太大。不过彼此间第一次接触,谁也没有想过能将事情谈成。

    耶律德光反复看了萧翰的奏报两遍,将奏报转给了皇太弟耶律洪古,问道:“三弟,这件事你怎么看?”

    自大圣大明神烈天皇帝太祖耶律阿保机(注1)带领契丹部族崛起以来,历经四十余年,太祖先后征服奚(注2)、乌古(注3)、黑车子室韦(注4)、鞑靼(注5)、回鹘(注6)与渤海国(注7)。通过扶持石敬瑭,耶律德光又击败了宿敌后唐,取得燕云十六州,契丹已经从东北草原上一些零散的部族成为了天下间首屈一指的强国。

    就算是从太祖耶律阿保机登极建国(注8)算起,到如今已经整整过去了三十年。耶律阿保机为契丹打下偌大一片江山,东临浩荡的瀚海,西攮广阔的西域,北接荒渺的冰原,南抵万里长城。

    耶律阿保机死后,在皇太后述律平的建议下,众大臣推举耶律德光继承皇位。

    耶律德光没有辜负众大臣和族人的期望,秉承了耶律阿保机的遗志,将契丹经营得如铁桶一般,更是利用中原大乱之机,夺取了对契丹至关重要的燕云十六州。并因俗而治,指定了北、南两套完整的官制,即北面官制和南面官制,使契丹的国力日趋强大,甲坚兵利,冠绝天下。

    两度入侵中原,虽然都铩羽而归,但与中原由于战乱民不聊生,死伤惨重的景象不同,契丹的元气并未大伤,其根本也并未被触动,反而,从河南、河北劫掠来的大量财物,人口补充了契丹的不足,只是士气有所受挫而已。

    耶律洪古,又叫耶律李胡,是耶律德光的亲弟弟,皇太后述律平的第三个儿子,勇武强悍,力大无比,深受述律平的喜爱。在述律平强烈要求下,天显五年(注9),耶律德光立耶律李胡为皇太弟,兼任天下兵马大元帅。

    这意味着,如果耶律德光有什么不测,不出意外,耶律洪古便是便是下一任契丹皇帝。

    有时候,耶律德光怀疑,母后述律平当初之所以建议他而不是当时的皇太子他大哥耶律倍继承皇位,只怕就是在为耶律洪古在做打算,因为那时的耶律洪古才不到十六岁,要慑服满朝的文武大臣,震慑各大部落,显得太过年轻。

    耶律洪古便耶律洪古吧,只要母后喜欢,反正自己的儿子都不太争气,即便坐上了皇位也难免被人拉下来。唯一像样一点的耶律天德,又显得太阴柔了些,没有君王气相。不能做皇帝,做个太平王爷也是不错。(前文笔者把耶律天德误认为是耶律阿保机的第三个儿子,实际上他是耶律德光的第三个儿子,由于前文已锁,不作更正,特此说明。)

    如果日后耶律天德一定要当皇帝,就看他有没有这个本事了,契丹人就像是一群狼,狼群中只有最强壮的狼才有资格坐上狼王的位置。

    耶律德光常常这样安慰自己,母后的威望太大,权势太重,即便是他也心存顾忌,不敢轻举妄动。

    一个能心狠到能将自己的右手砍下来,又硬逼着一群老臣为先帝陪葬的女人,是那么容易能动的吗?(注10)

    耶律洪古看完萧翰的奏报,猛地将奏报掷在地上,大声骂道:“萧翰那老东西,难道是老糊涂了?这种事情用说吗?我们契丹人什么时候打过不占便宜的仗?那个叫冷雨轩的胆子也忒大了点吧,居然敢向我堂堂契丹提这样的条件。

    二哥,给我十万兵马,我去把那姓杜的人头拿来见你。”

    耶律德光眉头微微一皱,耶律洪古其实同样不适合当皇帝,勇则勇矣,只是勇而无谋,总喜欢冲锋上阵出风头,以为这样就可以证明自己的能力。他却不知,他是契丹的储君,皇太弟,他杀了对方哪怕是上千人、上万人都算不得什么,对方只要杀他一个,那契丹就败了。

    而且,耶律洪古缺乏一双慧眼,他没有看出在奏疏中,萧翰其实是在暗赞那个叫冷雨轩的年轻人。临危不惧,有理有节,对时局也把握得很准,这样的人,在契丹朝堂上也很少见。萧翰是在劝他,尽可能将冷雨轩收罗为己用,如果不能,那这样的人不能留。

    中原真是人才济济呀,武,出了一个李风云,屡屡击败契丹大军。如今文又出了一个冷雨轩,更不要说老一代中的桑维翰、冯道等人。

    这样的人才为何在契丹人中便找不出一个?难道契丹人就真比中原人笨吗?如果契丹人中有这么一批文臣武将,那区区中原又怎能挡得住草原男儿的铁蹄?

    “二哥,你倒是说句话呀,同意还是不同意?”耶律德光正在出神之际,就听到耶律洪古跺脚催道。

    耶律德光微微一笑,他当然不会将十万大军交到耶律洪古的手中,当初他能当上皇帝,不就是因为他手握重兵吗?要不然,他未必就是他大哥耶律倍的对手,不管怎么说,当时耶律倍才是正牌的皇太子,契丹皇位的继承人。

    如果贸然将十万大军交给耶律洪古,他背后又有母后的支持,天知道会闹出什么事来,束甲逼宫可不是只有中原人做得出来,实际在草原上,这种事情远比中原发生的频繁得多。

    “三弟,稍安勿躁!”耶律德光安抚住耶律洪古,“此乃国战,此战的胜败更关系到我契丹的存亡兴衰,不可不慎重,我会亲自帅军,三征中原。但契丹不能没有人把持大局,母后年纪越来越大了,很多事已经力不从心,很多事都要你来稳住人心。

    中原有句话,叫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值此关键时刻,除了你与母后,我还能信任谁?谁又有这本事能帮我照顾好契丹的后路?”

    一席话说得耶律洪古心头暖洋洋的,但不能上阵杀敌,他多少有些不甘,抱怨道:“我这个天下兵马打元帅算是白当了,真正上战场的机会没有几次。”

    耶律德光哈哈大笑:“急什么,天下这么大,仗有得你打!”又转移话题道:“从这份奏疏上来看,杜重威对赵延寿诈降之计早就已经识破,想要把他引诱到幽州来,或者易州去,看来都不大可能了。”

    “那,二哥,这仗你准备怎么打?”耶律洪古没有纠缠带兵出征的事情,抬头问道。

    “既然他不肯来,那我就只好打出去。”耶律德光一拳击打在铺在桌案上的地图上,拳头所落之处,正是晋国凸出的、威胁到幽州安全的易州位置。

    注1:大圣大明神烈天皇帝是耶律阿保机死后群臣及诸属国上的尊号,太祖是他的庙号。至于耶律阿保机,前文已经有注释(见七十四章注1)。由于国之殇之后,剧情随之要转到辽国境内,预先对辽国的情况作一些介绍、铺垫。

    通读过我小说的朋友应该了解,重大事件发生之前,我都会做一些铺垫,前面出现过的人,往往意味着后面还会重复出现。没有孤立的人或者孤立的事。

    注2:奚:今河北北部。

    注3:乌古:大体上以海勒水(今海拉尔河)为中心,包有额尔古纳河及呼伦湖以东一带地。

    注4:黑车子室韦:今内蒙古东部呼伦湖东南。

    注5:鞑靼:在唐代指蒙古高原东边的塔塔尔部

    注6:回鹘:大致在今新疆这一代

    注7:渤海国:一个以靺鞨族为主体的政权,其范围相当于今中国东北地区、朝鲜半岛东北及俄罗斯远东地区的一部分。

    注8:耶律阿保机于公元916年登基宣布建国。

    注9:天显五年,即公元930年。

    注10:述律平是回鹘(即回纥)族述律部人,耶律阿保机死后,一众老臣鉴于她的威望和狠绝的手段,担心她干预政事,强逼她为耶律阿保机殉葬,谁知述律平居然当众斩下了自己的右手,震慑了众大臣,以右手代替自己为耶律阿保机陪葬,又力逼一干反对她的老臣殉葬,除掉了她的对手。

第四百六十九章 进退() 
十一月,杜重威率领三十万大军进军瀛州,马军都排陈使梁汉璋轻军冒进,中了契丹人的埋伏,全军覆灭,杜重威率军退兵武强,原本打算袭扰莫州,呼应杜重威大军夺取瀛洲的游击营得到消息后,急忙撤回到狼山藏军谷。

    契丹皇帝耶律德光趁着瀛州之战全歼晋军两千余骑精骑,阵斩晋国大将梁汉璋之机,率领十万铁骑挥师南下,取易州,直奔定州而来。

    此时杜重威所率的三十万大军已经撤到了武强,距离定州足有数百里地,游击营本待救援定州,谁知没等游击营赶到定州,守军接战即溃,定州轻易落到了契丹人的手中。

    游击营再次无功而返,营中的将士气得跳脚。

    易州丢了也就罢了,契丹人出兵突然,游击营是在易州丢失两天后才得到消息的。

    但定州丢得不应该,怎么说定州周围也有近万兵马,又有游击营这支强军星夜赶往定州,只要定州的兵马再坚持一下,游击营进入定州,凭借定州的城防,以游击营为骨干,周围近万兵马为支撑,契丹人不丢下上万具尸体,无论如何也难拿下定州。

    契丹军总共才多少人,又有几个上万人可丢?

    这时,若是杜重威能及时赶来救援,也许就在定州城下,便能一举击溃契丹大军。

    可是时光不会倒转,为了防止陷入契丹人的重围,游击营再次回军狼山。

    听闻契丹大军攻下了定州,兵锋直指镇州,杜重威认为大军若赶往镇州,与契丹在镇州会战,自己的补给线太长,不利于己方,准备继续撤往贝州、冀州一带布防。

    先锋都指挥使薛怀让(注1)大声叫道:“大帅,皇上命我等帅三十万大军收复燕云十六州,讨伐契丹,结果大军千里跋涉去到了瀛洲,连半个契丹人的影子都没见着,便慌里慌张撤了回来,反倒折了梁将军和两千精骑。

    如今契丹鞑子杀将过来,夺了易州与定州,镇州也岌岌可危,大帅又说要撤往贝州、冀州。若耶律德光占了镇州,仍不肯罢休,继续南侵,来到贝州,大帅请明示,末将该撤往何处?

    究竟是我大晋在北伐契丹,还是契丹在南征中原?”

    有薛怀让挑头,帐中的诸将顿时鼓噪起来。

    这些日子,杜重威带着大军来回奔波,梁汉璋首战失利,让原本斗志昂扬的军心沮丧万分。近来军中流言不断,说杜重威带兵打仗徒有虚名,没有什么真正的本事,只知一味的消极避战,保存实力。

    当初阳城、白卫团村一战,其实靠的都是李风云、皇甫遇在外围拼命搏杀,出奇兵夺回了阳城,又从背后偷袭了耶律德光,这才取胜。若非李风云,当时的二十万晋军,就被杜重威带到阎罗殿去了。

    镇州大捷更是因为郭威、李风云率领的救兵及时赶到,杀了杨光远一个措手不及。要不然,镇州也未必能够保得住。

    更有传言,杜重威在悄悄与契丹联系,意图投降契丹。

    ……

    如是种种,说得有鼻子有眼,就像是亲眼看到一般。

    杜重威气得满脸通红,大声喝道:“薛将军,你说此话是何意,究竟本帅是主帅,还是你是主帅?”

    薛怀让犟嘴道:“主帅自然是大帅,末将也是想代大家问个清楚明白,免得日后也像粱将军那般死得不清不楚,不明不白。

    末将是带兵的人,干的就是刀口舔血的活,战死沙场,马革裹尸,幸也,战死了也就战死了。但是末将不想像被撵死狗一般被活活地累死,那样,死得也太不值得了。

    所以,末将想请大帅明示,究竟什么时候才会带着大家跟契丹鞑子痛痛快快的干架?”

    看来世上没有傻子,杜重威借契丹人之手除掉梁汉璋之事终究禁不起有心人的推敲。不过这一次,杜重威的确是认为该退守贝州、冀州一线。

    他与契丹之间的合作还没有谈妥,这三十万大军便是他的底气,若是真与契丹人在镇州一带对峙,那大晋的补给线太长,要保证这么长补线的安全,几乎是不可能的事。

    要知道,契丹人两次南征中原,河北早已经被破坏非常严重,河北的百姓逃的逃,死的死,掳的掳,还有大批人沦落成土匪,说十不存一也毫不为过,自身的粮食都难以保证,又怎么可能供给三十万大军的粮草?

    河东刘知远以河东之地也惨遭兵乱之祸为名,拒绝给杜重威三十万大军提供粮草,所有的粮草都是从河南、山东运来,劳民伤财不说,还容易收攻击。

    契丹人来的可都是骑兵,来去如风,可以在任何地点对他运送粮草的部队发起袭击。

    粮草要是被契丹人断了,这三十万大军不战自溃。没有了这三十万大军,他杜重威又拿什么与契丹人谈判?

    当初他支持北伐,是因为他想把握住这三十万人马,如今真的开打了,他又怎能拿他这些资本去冒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