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三国那些人那些事 >

第24部分

三国那些人那些事-第24部分

小说: 三国那些人那些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曹丕就为张辽建了一座休闲别墅,又为张妈妈筑殿,张妈妈成了国家的妈妈。面对曹氏集团送的“红包套餐”,张辽的心里可有一个职业军人的成就感?难道,一个将军的价值仅靠爵位和封号就能体现出来?一个打工仔,在别人的事业里能实现自我吗?
  如果长江能够唤回曾经的激情———
  黄初三年(公元222年),逍遥津之战已经过了8年,曹操死了,张辽和孙权还没死。张辽一直镇防合肥,他横戟北岸,孙权动也不敢动。可是,有一天,这孙权却自封为吴王,定都于武昌(今湖北省鄂州市),建元黄武(即黄初、章武合称),像模像样地做起了皇帝。有人告诉他:老大,张辽还活着呢!孙权得意地笑笑,放心地说:“我听说他得病了,病情还挺重的。曹丕派侍中刘晔带着国家级专家给他会诊,传递张辽病情的卫士,道路上往来不绝。曹丕没等张辽病好,就把他从病床上叫起来上班。他张辽就算是一只老虎,现在也成了一只病猫!”
  曹丕认为病猫对耗子仍有威慑力,他就命令张辽和曹休到海陵(今江苏泰州市海陵区)临江驻防。妈呀,张辽来了!孙权急忙给临江各部队下发紧急通知:“张辽虽然抱病,但仍是勇不可当的,千万要谨慎在意!”孙权啊,孙权啊,八年了,你还这么害怕张辽!看你那点出息,还想做皇帝,真是癞蛤蟆想和越野吉普车。
  张辽拖着病躯,无聊地望着床脚生锈的长戟。就是这杆长戟,曾陪着他和八百勇士杀进十万人的敌营。而现在,自己病了,这杆长戟只能和自己一样寂寞地躺在角落里,任凭灰尘落在上面。要是不生病,自己也许还能挺着长戟杀到南岸,再来一个翻版的“逍遥津大战”———想起逍遥津之战,张辽感觉自己的病情好像轻了一些。
  临船,曹休在那里指手画脚地发号施令。曹休有什么了不起?武功,谋略,统统不如张辽,他就是有一个方面能胜过张辽:他是曹操族子,单凭这一条,张辽奋斗一辈子也超不过他,虽然这时曹休是一个乡候,而张辽是一个县侯。可是,曹休督诸州郡二十余军,张辽只督其中之一而已!三年前,曹操倚重了三十年的于禁带领七个军团,一下子全都投降了关羽,这件事情,扫除了曹操对外姓将领最后的一点信任———何况张辽是个降将———虽然他是逍遥军神。
  也许,作为一个军人,张辽该满足了,然而,作为一个英雄,他还向往更广的战场。无力舞戟厮杀,无权运筹帷幄,只能猫在病榻上,这一次出征,张辽感觉自己只是一个道具,是用来威慑东吴的。吴将吕范被打败了,战斗毫无悬念地属于魏国,大家都在欢呼胜利,整个长江都沸腾了。张辽却什么也听不到了,昏迷中,他挺着长戟,喊着:“雁门张辽在此,谁敢与我一战!”直冲十万孙吴大营。
  《三国演义》


第八十一回“难张温秦宓逞天辩,破曹丕徐盛用火攻”,写曹丕带着张辽亲征东吴,张辽与吴将丁奉一照面,就被其一箭射中其腰,幸亏徐晃把他救走,魏军大败,张辽回到许昌,箭疮迸裂而亡。历史的真实是这样的:曹丕并没有亲征,魏军领头的是曹休;吃败仗的是东吴吕范,而非曹魏。至于张辽,也是抱病上岗,病情加重,最后死在江都,当时绝无可能上战场。如果张辽能上战场,和丁奉照面,谁被谁一击而中还真说不定呢!
  在从江陵回江都的船上,张辽已经听到了死亡的脚步声随着长江流水传来。逍遥军神,真心英雄,就这样被死亡召唤。
  ①:公元221年,曹丕接见张辽,亲问七年前张辽逍遥津破吴时的过程,张辽述说过后,曹丕向左右叹息道:“张辽简直是古代的召虎啊。”召虎是周宣王时的征边大将,征夷功大,曹丕用召虎来称述张辽功绩。“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就出于召虎之口。
  


第七章  三国“快男”于禁
  * 绕着弯子说这么多,其实就是想说,于禁就是幸运的“曾轶可”。
  * 当一个人把活着作为第一选择时,他是不是舍弃了很多比活着更有意义的东西?
  * 整曹植,整曹洪,整魏讽,整丁仪,曹丕都有绝招,但是都远远不如整于禁来得有艺术性。
  于禁悼词
  于禁,?年出生,221年因病去世。泰山巨平(今山东泰安)人,官至左将军,封益寿亭侯,谥号厉候。于禁在194年投奔曹操,成为曹魏集团的萌芽力量。破黄巾,讨吕布,攻张绣,于禁所向无敌,官渡之战立奇功,成为曹魏集团的骨干。于禁以法家思想治军,杀气腾腾,持军严整,降服故友昌豨后又以法斩之,曾带领数十人奉命解除朱灵军权。219年,关羽包围樊城,于禁率七军驰援,遭遇汉水泛滥,向来以军法严格要求别人的于禁,放弃抵抗而投降,关羽败逃后,于禁滞留东吴,221年,于禁被孙权作为“效忠”曹魏的道具,引渡回国。曹丕以“于禁降敌,庞德义死”的高陵画像羞辱他,他因此发病而死。
  以法立威名,时穷节全失,
  成败亦偶然,英雄皆传说。
  一 三国“快男”
  《三国演义》里的超级菜鸟———
  《三国演义》里,刘备一方的武将大都光芒四射,至于关张马黄赵,那更是与日月同比辉。而曹操一方的武将,大多是暗淡无光,只有张辽、许褚、典韦勉强还算是有点儿“星光”。至于于禁,更像是一个菜鸟。


第五十八回,马超向曹操“挺枪直杀过来”,于禁出迎,八九个回合就被淘汰,张郃出阵,硬是打了二十个回合,再后来曹洪更是发挥出色,居然坚持了四五十个回合。马超面前,曹洪和张郃是菜鸟,按照回合比例,于禁则是超级菜鸟了。紧接着后面第五十九回,于禁从背后射了马超一箭,居然被他闪过去,还把自己人李堪给射死了,马超回马来杀于禁,于禁吓得拍马便走。这个喜剧一般的战斗场面,在突出马超神勇的同时,也说明了于禁是一个垃圾武将。菜鸟本来没有错,但是菜鸟出来领兵就是错了。第四十五回,“群英会蒋干中计”,曹操斩了蔡瑁张允,于禁和毛玠接替二人带领水军,其结果大家都知道了。第四十六回,罗贯中借诸葛亮之口表达了对菜鸟于禁的不屑:“吾闻曹操换毛玠、于禁为水军都督,这两个手里,好歹送了水军性命。”
  《三国演义》里的超级菜鸟于禁在曹魏集团里其实是一个超级大腕(当然投降关羽后一文不值了)。于禁与乐进、李典、吕虔同属于曹操时期的早期重要将领,多次攻城拔寨,斩将杀敌,深得曹操器重。
  据《三国志》,206年曹操上表为于禁、张辽、乐进三人请功,说于禁三人“武力既弘”(武功高强),那于禁绝不会还不如史书上无任何武功记载的曹洪。论武功,于禁可能不是马超的对手,但是绝对比曹洪高,甚至可能还比张郃高。张郃,在正史里也是“以巧变为称”。《三国志》有一个特点,对武功高的人都有明文记载,可是《三国志》并未描述张郃的单兵作战能力,倒是多次提到于禁斩杀敌将。曹操在那次请功时还说于禁等人“无坚不陷”,哪里有困难往哪里去,看来于禁也不是一见马超就“拍马便走”的胆小鬼。据《襄阳耆旧记》(东晋·习凿齿),蔡瑁投降曹操后,官运亨通,“遂为魏武从事中郎、司马、长水校尉、汉阳亭侯”,最后寿终正寝。另据《三国志·江表传》,蒋干虽劝降周瑜失败,但并无盗书中计之说。既如此,便无于禁带领水军一事。赤壁之战,于禁应该没什么责任。
  那次请功,曹操是把于禁排在第一位的。即使是在《三国志·乐进传》里,在记录请功的结果时也是把于禁排在第一位:“于是禁为虎威(将军);进,折冲(将军);辽,荡寇(将军)”。
  曹操时代,外姓将领鲜有都督大军远征者,能做个前锋就算是重用了。张郃、徐晃大多是被夏侯渊都督,张辽大多是被夏侯惇都督,乐进多和李典、张辽等组合使用。当然,战事频繁时,曹家班忙不过来,外姓大将就有机会领一小股部队过过元帅的瘾。例如,张辽曾经都督张郃、牛盖深入天柱山讨伐小蟊贼陈兰、梅成,带的兵肯定不多。可是,于禁是个例外,219年,曹操一下子拿出七支部队让于禁带领去和关羽过招。樊城,与刘备和孙权的地盘接壤,曹操必须派最有能力也最靠得住的人去,这个人,他选择的是于禁。《三国演义》


第七十回,“水淹七军”的“七军”,罗贯中只说“七枝重兵”,“皆北方强壮之士”,并没有说有多少人。可是,《三国志·吕蒙传》中记载:“魏使于禁救樊,羽尽禽(擒)禁等,人马数万”,看来,于禁当作大礼送给关羽的“七军”,是真正的“重兵”。
  曹操时代,能带这么多士兵的外姓将领,唯于禁一人而已。
  曹操为什么如此器重于禁呢?
  专家炒作的“快男”———
  那天在某地看到一选秀节目的海选场面,好家伙,比官渡之战赤壁之战襄樊之战汉中之战的人还多!那么多人选秀,进十强的才有几个?哦,十个!可是,谁能说出2009年全国“快女”十强里都有谁?我只知道其中有一个曾轶可。曾轶可在进前七时被淘汰了,可是现在似乎她最红。为什么?专家推荐呗!传说中的“中国校园民谣之父”高晓松和所谓“中国原创音乐教父”沈黎晖使出吃奶的劲来力挺曾轶可,“台湾偶像男孩之父”包小柏不满曾轶可晋级愤然退出评委团,更让大众对曾轶可产生了兴趣,结果,唱歌绵羊音的曾轶可红得一塌糊涂。
  绕着弯子说这么多,其实就是想说,于禁就是幸运的“曾轶可”。当年埋没行伍之间的他经专家炒作,成了曹操初期提拔最快的“快男”。三国时候,想通过从军博取功名的人比今天做“快女”梦的人还多,可是,在讲究名气门第的东汉末年,是金子却被埋在死尸堆里的将才又有多少!曹操的三十万青州军里,难道没有第二个第三个第四个“于禁”吗?
  这个力挺于禁的专家,就是在《三国演义》里被诸葛亮骂死、实则寿终正寝的王朗。王朗当时是曹操的司空军事(相当于总后勤部或总装备部总司令),绝对核心人物,并且他以学识著称,资格又老,是曹军内部的权威专家。
  于禁出生在泰山脚下,没有什么背景,规划人生时,他似乎只有两个选择:做泰山石敢当或做泰山挑夫。做泰山石敢当需要有法术,于禁肯定没有。做泰山挑夫太累太苦,于禁似乎不情愿。
  济南、乐安的黄巾军徐和、司马俱丝毫不怕泰山奶奶的法力,在泰山周边大搞恐怖活动,济北鲍信招募反恐部队。鲍信,泰山郡平阳县(今山东省新泰)人。在今天,从新泰乘车去泰山,走京福高速公路,不到一个小时的路程。鲍信给新招募的士兵点名,一个叫于禁的士兵,腰板挺直,目光锋锐,声音洪亮,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一问,于禁和他是老乡,亲不亲,家乡人,他就给了于禁一个不大不小的“官”:都伯。都伯是曹操创的一个“官”,曹操在《步兵令》里说:“伍中有不进者,伍长杀之;伍长有不进者,什长杀之;什长有不进者,都伯杀之。”五人为“伍”,领头的是“伍长”;十人为“什”,领头的是“什长”;都伯,相当于后来的百夫长,是统帅百人的最下级军官。唐代诗人杨炯有诗为证:“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从一开始,于禁的“杀气”就被鲍信发现了,所以让他做可杀“什长”的都伯。可是,没等于禁开禁杀人,他的鲍老乡就因为救曹操而被黄巾军杀了。曹操高额悬赏鲍信的遗体,未找到,他就找人用木头刻了鲍信的模样,然后祭奠山寨版鲍信。
  这一天,曹操正对着山寨版鲍信伤心,有人来报:泰山那里有一个叫于禁的,领来了六七十人,说是鲍烈士的部下。虽然按照曹操的《步兵令》,都伯手下都应该有一百个人,可是,因为战斗减员,都伯手下往往只有六七十人。曹操才懒得问于禁是谁呢,他说:“把这个‘于’什么,编进景兴(王朗的字)的部队里吧,他管着后勤军需,亏不了鲍将军的部下!”过了几天后,王朗来找曹操,神神秘秘地说:“主公,有一个叫于禁的兵十分了得……”曹操眼里的兵就是蚂蚁,他问:“于禁是谁?”王朗说:“这个于禁,以前在允诚(鲍信的字)手下做都伯,前几天来投奔主公……”曹操这才恍然大悟,依稀回忆起是有这么一回事儿。王朗说于禁具备大将军的才能。曹操笑了:“有这么夸张吗?我自己还不是大将军呢!”当时的大将军是袁绍。
  王朗说一个都伯能做大将军,和说村支书能做国务院总理一样不靠谱,他这样说很明显有炒作的意味。《三国志》上说王朗“著易、春秋、孝经、周官传,奏议论记,咸传于世”,看来他善于搞宣传,应该精通炒作学。他要是不这样炒作于禁,曹操能注意于禁吗?为什么王朗如此热衷炒作于禁呢?红包?《魏书》上说王朗清俭自律,亲家的礼他都不接受,更不用说于禁了。再说于禁可能也拿不出钱来。“潜规则”?更不可能了。那就只能说王朗是伯乐了。《魏略》上说,王朗“常讥世俗有好施之名,而不恤穷贱”,如此看来,王朗是“恤贫贱”的,于禁当时应该是属于“贫贱”阶层的。可是,数不胜数的“贫贱”,王朗又为何唯独极力推荐于禁?应该说是王朗对于禁有惺惺相惜之感。《魏略》记载,王朗“多威仪”,王朗长有一张法官脸,相由心生,王朗应该具有法学倾向,后来他在曹丕称帝后做了御史大夫,负责全国执法和检察工作,更说明他是一个法学家了。这样的一个人,会喜欢怎样的人呢?答案是很明确的。于禁表现出下级军官中难得的法学倾向,被王郎发现了。
  有王朗这样的专家推荐,没有家世背景的于禁,很容易就成为“快男”了。最起码,于禁很“快”被曹操叫去面试考察了。很多人才不是连个面试机会也得不到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