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三国那些人那些事 >

第31部分

三国那些人那些事-第31部分

小说: 三国那些人那些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光了,轮到这些官老爷时就只剩下菜根了,很多官员就饿死在采野菜的工作岗位上。
  落难的皇帝不如狗,偏偏这只狗还是龙的种,以荀彧为代表的忠君之士就想着把皇帝从狗窝捧到龙椅上去。想想也是,谁愿意敬奉一条狗呢?时穷节乃现,中国的历史有个特点,越是在低谷时期,越容易出现忠诚之士。世代接受皇家俸禄的荀彧,忠君思想早已根深蒂固,他是多么想凭一己之力救吾皇于苦海之中啊!悲哀的是,荀彧这些忠君之士,全是一些理想主义者,在自己抱着纲常伦理不放的时候,曹操袁绍们早就分割了国家权力。
  当初荀彧就是因为断定袁绍难成大事才投奔曹操的,很显然,在荀彧心里,曹操是能成就大事的。那么,袁绍难成而曹操能成的“大事”是什么呢?到荀彧这一境界,能够称得上“大事”的,肯定不是买三棵葱砍下了一毛钱,也不是刚刚被领导接见,只能是为朝廷效力的事情。当时的朝廷名存实亡,要为朝廷效力,必须先把皇帝找回来。
  没有效忠的对象就不自在,还非得制造效忠别人的可能,我们向来不缺荀彧这样的“贱人”。因为辅佐曹操,荀彧被一些人说成是汉室奸臣;因为反对曹操晋升魏王,荀彧被一些人说成是汉室奸臣。忠兮?奸兮?那时的人不流行写博客,也不习惯于喊口号,并无史料直接说明荀彧的政治立场,可是,我们还是能从《三国志》“(荀)彧度(袁)绍终不能成大事”这一句来推知荀彧最初的勤王理想。
  有人说,荀彧说的“大事”是成就帝王之业,荀彧投奔曹操,是因为他看到曹操是做皇帝的潜力股。其实,这样说就太冤枉留香荀令君了,荀彧就是因为反对曹操做王而死的。荀彧走的是“曲线勤王”的道路,他想帮助曹操成就霸业,然后让曹操勤王。可是,曹操会听他的吗?
  荀彧的第一个导师式预言,说曹操应该固根深本,割麦蓄力,必定会平定兖州,现在这个预言应验了。先前曹操仅仅是一个愤青,头脑中存有流寇思想,尚未理解根据地建设的重要性。因此,荀彧的第一次导师式预言,标志着曹操势力走上了稳定发展的道路。此后,曹操在兖、豫一带收编军队,招揽士人,协调与大族的关系,兴办屯田,从而声名日著,成为一支重要的割据力量。有导师如此,曹操会不听他的吗?
  曹操在兖州站稳脚跟后,遣使入关贡奉,向皇帝送温暖。荀彧看到曹操这样做,内心很有成就感。在毛玠“奉天子以令不臣”的建议下,曹操在献帝尚未到达洛阳之时,派曹洪西进迎接汉献帝,荀彧听说了,更是喜上眉梢。皇帝就要来许都了!一个忠君忠到骨髓里的人,还有什么能比直接为皇帝效劳更幸福的事情呢?
  可是,好事多磨,曹洪让汉献帝的老岳董承在成皋挡了回来。荀彧的心又沉了下去。好在天无绝人之路,不几天后,董承又以皇帝的名义发来诏书,要求曹操赶快派兵到洛阳来,把韩暹赶走。原来,董承和韩暹闹掰了。正常情况下,曹操不但必须规规矩矩地奉命,还得跪下谢主隆恩,可是,当时皇帝还不如一只狗,谁会听狗的话呢?曹操专门开会研究这件事情,让大家讨论一下该不该听这个诏书。大家纷纷反对,说皇帝现在被人掌控着,要去奉迎皇帝就得和别人打一场,皇帝手里无兵无权,不能回报我们,这种赔本的买卖傻子才干呢!
  荀彧一看大家只打自己的小算盘,心里全无皇帝,急了,就和曹操进行了一次语重心长的谈话:“从前晋文公接纳周襄王,诸侯就跟从他;汉高祖为死去的义帝披麻戴孝,天下归心。自从天子流亡,你首倡义兵,只是因为中原战乱不止,您抽不出身来保护皇帝,可是您仍然派遣将领冒险去向皇帝汇报工作。您的心无时无刻不在皇帝身上,匡复汉室,是您一贯的志向……”大家注意了,荀彧是因为曹操有“匡复汉室”之志才辅佐他的。其实,荀彧说曹操有“匡复汉室”的志向,除了客观评价之外,很可能也是在告诫。
  在提出了“匡复汉室”的原则后,荀彧提出了第二个导师式预言:“现在洛阳一片荒凉,广大人民群众无时无刻不牵挂着中央,这时,如果奉迎天子以顺应民意,是大顺;你这样做,是最符合公心的,天下豪杰就都会服从你,这是大略;你弘扬正义,会招来天下英才,这是大德。这时,即使有人反对你,那也是苍蝇碰壁,区区小虫,能奈几何?你如果不当机立断,那四方诸侯就会产生想法,到时后悔莫及!”
  荀彧这番有理有节的话使曹操茅塞顿开,当即决定奉迎汉献帝,把献帝在许昌安顿好了。从此,汉献帝结束了长达七年的鸡狗不如的人质生活,宗庙社稷制度也恢复了,开始有人正儿八经地给皇帝磕头请安了,虽然皇帝说了不算,但是皇帝毕竟有点皇帝样了。
  这一天,荀彧被天子任命为侍中,虽然这实际上是曹操的意思,但是毕竟这是天子圣命。侍中因身居君侧,常备顾问应对,事务繁琐,但是日理万机的荀彧不亦乐乎。能为理想而工作,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啊!荀彧工作起来更加卖力了,因为他知道自己是在为皇帝工作了,他在尽一个汉臣的本分。
  曹操呢,正应了荀彧的第二个导师式预言,他成了皇帝的代言人,取得了正统名分,而其他割据者皆沦为偏霸与僭逆,他打别人,是讨逆,人家打他,是叛逆。更重要的是,他掌握了封官的权力,天下士子无不归顺,出现了“许都新建,贤士大夫四方来集”(《典略》)的景象。王朗、华歆、陈群等中原名流都是在此前后归附曹操。
  大家都纳闷:先是董卓,后是李傕、郭汜,然后是杨奉、张杨,现在又有曹操,挟持天子的人不少,怎么只有曹操成功了?
  荀彧建言曹操的是奉迎天子,而不是“挟天子”。他也担心曹操事实上成了“挟天子”,所以,在曹操迎汉献帝前,用心良苦地以“匡天下”的原则来告诫曹操,又用“大顺”“大略”“大德”这些东西来提醒曹操“奉主上”“秉至公”“扶弘义”。
  董卓、李傕、郭汜,杨奉、张杨等人,是真正的“挟天子”,把皇帝作为“战利品”争来争去,所以他们成了众矢之的。袁绍手下沮授也曾建议奉迎天子,但是,他的初衷是借皇帝“号令天下,以讨未复,以此争锋,谁能敌之?”。看看,汉献帝在沮授眼里只是“号令天下”的道具,是与诸侯争锋的凭借。沮授着眼于私心建议奉迎天子,袁绍手下另一位重要角色淳于琼则着眼于私心反对奉迎天子,他说,把皇帝弄到身边来,碍事呀,如果听他的,我们的权利就少了,如果不听,就是抗命。看看,还没把皇帝迎来,就打算不听他的!最后袁绍听了淳于琼的建议。
  而荀彧,从一开始就把“奉主上”作为迎天子的前提。当时,奉迎天子是一件公益事业。和今天一样,公益事业只有以公益之心才能去做。沮授、淳于琼缺少公益之心,所以他们做不成奉迎天子的事情。这样一说,有人不愿意了,他们说荀彧这时对曹操说的话,就是劝他做霸王,这不是公益之心,这是狼子野心。
  要想护住皇帝,不让皇帝落入他人之手欺负着玩儿,只能让曹操做霸王。要是曹操不是霸王,那就在官渡之战败给袁绍了,那时,袁绍就不是“挟天子”而是“扔”天子了,他想废汉献帝已经想得花都落了。劝曹操做霸王有错吗?不劝曹操做霸王,难道去劝袁绍做霸王?反正汉献帝不是做霸王的料,身为皇帝,要是有霸王之才,会混到那份上吗?可能汉室气数已尽,汉献帝无力回天。例如明末崇祯皇帝,不抛弃,不放弃,最后还是被李自成攻克了京城。可是,做皇帝做到汉献帝那份上,要是有霸王之气的人早就找根麻绳上吊了,崇祯不就是这样选择的吗?还有项羽,做不成西楚霸王就乌江自刎。
  当时的中国,须得霸王出世,才能安定天下。荀彧心目中,这个人选非曹操莫属。不可否认,荀彧是拿霸王之业来忽悠曹操“奉天子”的。这是荀彧的悲哀,自己无力“奉天子”,只能讨好着曹操去“奉天子”。依靠别人来实现自己的理想,那是痴心妄想。
  曹操东征西战,经常把军国大事交给荀彧一人处理。汉侍中荀彧一看,顿时有种天下之任在己一身的责任感,在许昌他找到了忠臣的感觉,那时,他以为自己和曹操在完成一件共同的事情:扶汉大业。有了荀彧的协调,曹操对汉献帝还是很尊重的。曹操虽然不给汉献帝发言权,但是却对他执臣子之礼,见皇帝依然要三跪九叩,直至17年之后,也就是建安十七年,汉献帝才给了曹操一个特殊的待遇:“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
  这十七年,估计曹操去见皇帝时,也不是那么心甘情愿地跪在皇帝面前,可是,他一看到皇帝身边的侍中荀彧目光炯炯地盯着自己,在诸侯面前叱咤风云的他,立马气短,乖乖地跪下行礼。荀彧说:“许都新建,圣上喝茶没杯,吃饭没碗,饮酒没樽,捣蒜没臼,咋办?”曹操回家,翻箱倒柜,把汉代四个皇帝赏赐给他祖父曹腾的许多器物都倒腾了出来,恭恭敬敬地连同一道《上器物表》进贡给了汉献帝。
  荀彧说:“皇帝的生活太清苦了,我们做臣子的心里苦呀,咋办?”曹操回家,又是一番寻找,想把先王赐给先人、先人又传给他的东西再还给汉献帝,可是皇家赐物早就都还给了皇帝,曹操没办法,只好把自己用的各种食器、香炉、日用品,还有自己心爱的艺术品,连同一道《上器物表》一起进献给皇帝。
  荀彧说:“皇帝想喝酒了,许都没有好酒,咋办?”曹操说:“酒是好东西,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我们家乡有一种九酝春酒,我把方子献出来。”
  侍中的职责之一就是收验奏章,然后转交皇上。这一天,荀彧对汉献帝说:“圣上,曹丞相有一本,名叫‘奏上九酝春酒法’。”曹操在奏折中说,我家乡谯县(今安徽亳州市)从前的县令郭芝有九酝春酒,据说这种酒可以除去很多害虫,且放置很久不会变质。我按照这个方法酿造,往往很好,所以特地献上。奏折中,曹操把酒的原料、配方、酿造过程说得很清楚。今天的安徽亳州古井贡酒上市公司,就打上了前身是“九酝春酒”的旗号,另外在亳州市牛集镇蒋庄,另有一个九酝春酒厂,直接就说自己具备了三国“九酝春酒”贡品品质。
  三国之大,群雄云起,有谁能像曹操一样侍奉汉献帝?“奸雄”如曹操,霸威四海,是谁让他对一个过气王朝如此恭谨而至死也不敢称帝?这个人就是汉侍中荀彧。
  既要为曹操效力,又要为汉献帝效忠,荀彧的日子不轻松。这不,出事了!钟繇问荀彧,曹操这几天看上去有点烦,到底怎么了?
  第三个导师式预言———
  荀彧的第三个导师式预言:四胜辅天子,扶义征伐,必破袁绍。
  主子的喜怒哀乐永远左右着下人的神经。钟繇说,曹操这几天言谈举止全无往日的沉静,可能是为东边的吕布而担心吧。荀彧摇摇头。钟繇说:“那肯定是为淯水之战中败给张绣而沮丧。”淯水之战,曹操大败,虽然勾引上了张绣的婶子,可是搭上了长子曹昂和侄子曹安民、大将典韦,曹操因色丧子,夫人丁氏大怒,回到娘家,与其分居。钟繇这个说法应该有道理。可是,荀彧沉思良久后,仍是摇头,他说曹操颇有才智,不会为错过了太阳而在夜晚哭泣。
  荀彧决定对曹操进行心理干预,就特意找到曹操,说:“主公这几天为何烦恼呢?”曹操憋屈了好几天,一看自己最信任的荀彧来问,急忙掏出一封信给荀彧:“你看看,这封信太欺负人了!”原来这是袁绍写给曹操的一封信,用语傲慢,措辞无礼,完完全全一副爷的架势。曹操怎么不把这封信拿给部下们看看?只要你愿意把别人骂你祖宗八辈的电子邮件发到博客上,曹操就会把这封信给部下们看。这封信是曹操的高度机密,估计在曹魏集团也就是解密到荀彧一人。
  写封信骂骂对方,在普通人之间也就是骂几句娘的问题,最多也就是偷着砸对方的汽车玻璃。可是,在曹操和袁绍之间,那是血流千里的问题。曹操对荀彧说:“我想讨伐不义,可是实力不敌,怎么办?”“不义”就是袁绍,曹操都不愿意提袁绍的名字了。拳头硬,想揍谁就揍谁,拳头不如别人的硬,就做缩头乌龟。暴力思维,是曹操、袁绍这样的军阀的不治之症。
  可是,在荀彧这样的导师的思维里,暴力不是问题的关键,人心才是问题的根本。荀彧惊讶地说:“谁说你实力不如袁绍?公有四胜,绍有四败……”荀彧的“四胜四败”颇合汉末品人的时尚,其主要内容就是曹操VS袁绍:度胜:曹操“明达不拘,唯才所宜”VS袁绍“貌外宽而内忌”;谋胜:曹操“能断大事,应变无方”VS袁绍“迟重少决,失在后机”;武胜:曹操“法令既明,赏罚必行,士卒虽寡,皆争致死”VS袁绍“御军宽缓,法令不立,士卒虽寡,其实难用”;德胜:曹操“从容饰智……以收名誉”VS袁绍“至仁待人……行己谨俭”。荀彧的“四胜四败”,全面地比较了曹操和袁绍,充分挖掘了曹操的优势。
  《三国演义》


第十八回,写到郭嘉在用“十胜十败说”坚定了曹操抗拒袁绍的决心,其实是让郭嘉贪了荀彧的功劳,是《三国演义》对历史的又一处误读。大家读《三国演义》,对郭嘉的“十胜十败”赞赏不已,却不知早就有人质疑历史上是否真正有过“十胜十败”。
  荀彧“四胜四败”:度,谋,武,德;郭嘉“十胜十败”:道,义,治,度,谋,德,仁,明,文,武。我们比较一下“四胜四败”和“十胜十败”,就会发现一个天大的问题:二者雷同严重,而且绝非巧合。
  现在将“四胜四败”和“十胜十败”中雷同的部分摘抄如下:
  荀:绍貌外宽而内忌,任人而疑其心,……公唯才所宜,此度胜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