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亲爱的苦难 >

第27部分

亲爱的苦难-第27部分

小说: 亲爱的苦难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还不包括每天六七块的房费。 
十几天后,吕清给我的200元去了一大半,房租到期,没办法,我给在福建一个朋友打了长途电话。 
这个朋友叫张雄辉,也是凤翔村人,在做药材生意。 
1999。4。9 星期五 晴 
今天收到雄辉500元汇款,真乃雪中送炭也。 
我把汇款单复印了一份,我将永远记住这一份真情。 
我交了200元房租,免了被扫地出门的命运。 
“我认为丝毫不狂妄……” 
1999年4月10日下午,一头“骆驼”闯进了大名鼎鼎的北大。 
这个人模骆驼样的家伙,就是我。 
从报上得知大名鼎鼎的余秋雨今天在北大举办讲座,我闻讯而至。 
这是我第一次踏进北大。 
我竟然没有在北大校园里迷路,只是多走过了几十米,问清了讲座的地点就在刚才走过的路上后,我折转身往回走,快到报告厅门口时,见到北京电视台的两个记者(其中一个扛着摄像机)正往里走,我赶忙插进他俩中间,大模大样地从贵宾门进到了报告厅。 
讲座已经开始,里面座无虚席,连过道上都挤满了人。 
见主席台上席地而坐了十几个学生,我也猫腰溜了上去。 
我在距余秋雨一米多的地方席地而坐,盯着他的后背,一边听他演讲,一边做着笔记。 
在余秋雨这场题为《第四座桥》的演讲中,他下面的几句话好像是专门讲给他背后的那个“骆驼”听的: 
“生命的本身一旦爆发的时候,这种震撼是无可言喻的。” 
“只有沙漠绝地放出生命的呼号,才能震撼人心。” 
余秋雨讲完《第四座桥》后,说: 
下面我开始回答问题,先回答纸条上的提问…… 
余秋雨拿起一张16开复印纸: 
我先回答最大的这张。这上面有他的一篇短文,我先念一下…… 
那,正是我这个放牛娃出身的初中毕业生——也许,在全场一千多名听众中,我是学历最低的——递上去的一个“难题”。 
余秋雨的声音在报告厅内回荡: 
“我是一个真诚、善良、正直、博大的平凡而能超越于平凡之上的真正的人……” 
一句刚完,便有笑声——讥讽的笑声,开始响起…… 
“我将用我的热血、生命和灵魂奉献给整个的人类和整个的世界。我将以毕生的力量去推动和促进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我将和千千万万执著于正义和真理的人们一起,创造伟大而光荣的人类历史。世界将因了我和全人类共同的努力而充满和谐、高尚、理想和光明。” 
在余秋雨的朗读中,台下的笑声越来越响。 
天之骄子们的笑声,像刀子一样扎进了我的心房——他们,太年轻了! 
“余教授: 
上面是我三年前人亡家破的时候写下的《我的梦想》,请问您: 
一、 这个“梦想”是否太过狂妄? 
二、 它有没有实现的可能?” 
念完我的纸条后,余秋雨停顿了一下,而后,报告厅里回荡起他沉缓而严肃的声音: 
我认为丝毫不狂妄……这是一种很好的使命感,丝毫没有凌驾于他人之上的狂妄与野心……同时,这也是一种极好的自我拯救方法……我不知道作者经历过怎样的不幸,但是,我非常钦佩! 
余秋雨说的远不止这几句,但是,我只记住了这几句。 
我用手捂住了双眼,捂住了怕被别人看到的咸涩的泪水…… 
新的一幕开始了。 
我已经身在北大。 
一切,那么自然而真实。 
我,已经上场了…… 
爸、妈、哥: 
你们可以放心了,我会好好地报答你们,报答你们,报答你们…… 
在那个阳光热烈的春日下午,在北大,我在笔记本上留下了这样两段百感交集的文字。 
几天卖下来,我并没有赚到一分钱 
然而,再好的“使命感”和“自我拯救方法”,并不能解决我的肚子问题。 
在多方找工作无果之后,我改变了思路,决定尝试一下卖花。 
在街边路头,我经常看见一些卖花人摆了一些鲜花叫卖,我想,他们一定能赚一点钱,否则不会有这么多人这么卖。 
在宿舍里的一次聊天,舍友兼老乡刘朝助忽然问我,沙漠舟你怎么不找工作了?   
第十五章 漂泊在北京(5)   
我说,我倒是想卖花,可是没本钱…… 
你咋不上说呢?说着,朝助掏出200元钱,递给我。 
这钱你先拿去批一点花来,卖卖看,不够的话我再给你想办法…… 
朝助的这一举动,大大出乎我的意料,面对这200元钱,我简直有点手足无措——第一是根本没想到朝助可能帮助我,第二是他刚辞了工作,准备专心自考,也需要用钱…… 
朝助在此后的艰难岁月中,还多次从自己不多的收入中,拿出钱来资助我。 
和他的表兄吕清一样,朝助根本就是一种无私的付出,因为连我自己都清楚:那钱,我没有能力还。 
助人一次容易,第二次就难了,更何况三次、四次…… 
这是一个愈来愈冷漠的人间,而我,却一次又一次地际遇了温暖。 
听说我要卖花,一位女孩把她老乡留下的一辆旧自行车送给我,作为“运输工具”。 
我买了喷水壶、塑料桶等工具,到马甸鲜花市场批了百合、玫瑰等,当起了“卖花郎”。 
然而,几天卖下来,我并没有赚到一分钱。 
很多事情就是这样,在你动手之前是一回事,在你动手后又是另一回事。 
我先后换了好几个地点,都让我大失所望。 
倒是地下室有几个同情或敬佩我这个“武大郎”的,见我白天没卖多少,晚上都来照顾我的生意,把我卖不出的快枯萎的鲜花买去送给自己或送给女友。 
这样的“义举”让我感动,也让我不安。 
后来,我在外面卖不完的鲜花,要么赔本卖掉,要么,干脆送给问了价钱又不想买的过路人。 
最后一次去批发鲜花回来的路上,一辆的士开到我前面,停在路边。 
我骑车从车旁过去时,后车门突然被乘客推开,“怦”的一声,我自行车后架一侧挂着的塑料桶被车门一挡。 
重重地掉在了地上,百合和玫瑰撤落一地。 
我下了车。司机探出头,见我人没事,就开车走了。 
那位乘客帮我一块把部分没摔坏的花拾起来——只剩下一半是好花了。 
塑料桶也裂了。 
那中年乘客要赔我20元钱,我犹豫了片刻,没好气地说了声“算了,也不能全怪你”,没有要他的钱。 
这批花没卖就注定了亏本的命运。 
这次以后,我“金盆洗手”,停止了卖花的行当。 
卖花亏了几十块钱,剩下的一百多块本钱,我没有还给朝助,而是用来吃饭——否则,我又得身无分文了。 
您身体这么单薄,能吃得消吗? 
几天之后,中国驻南斯拉夫使馆被美国人的导弹给炸了,记者邵云环、许杏虎等牺牲。 
这一事件震惊了整个世界。 
愤怒的中国人举行了大规模的游行示威以示抗议。 
我也参加了游行,步行5个多小时,从中关村走到了朝阳区的美英驻华使馆所在地。 
我写下了洋溢着民族主义和爱国激情的诗歌《中国人,不可战胜的人》,并在大学生为无辜遇害的三位烈士设置的灵堂前焚烧了它。 
这一事件,是中国人的悲哀,也是美国人的悲哀,因为它激起了一个民族对另一个民族的仇恨。 
一时间,报纸火得不行。 
一天, 吕清来找我,说他的两个小老乡批了不少报纸,怕卖不完,叫我去帮忙卖一下。 
我帮着卖了一个下午,竟然卖了好几十份。 
吕清的老乡只拿了批发报纸的本钱,把我的卖报所得硬塞给了我。 
我也就这样帮着他们卖了几天,每天都能挣上个十块八块的。 
后来,随着“使馆被炸”事件的渐趋平息,报纸的销量也大为下降,吕清的两个老乡停止了卖报。 
这却给了我启发:我为什么不靠卖报活下去呢? 
我找到《北京晨报》海淀区学院路发行站,成了一名发行员。 
第二天早晨5点,我就起床,骑上自行车,到发行站领报纸。 
一位也在领报的发行员,是个人高马大的女同志,见我个矮背驼的残疾样,诧异地问: 
哟,您身体这么单薄,能吃得消吗? 
试试看吧。我笑着回答。 
我驮着40份《北京晨报》,骑了半个小时,到了我预先看好的一个地点——紧邻圆明园的福缘门村路口的一个公交站点。 
这个站点当时的站名是“北京大学”,其实离北大西门还有一站地,所以后来改为“颐和园路东口”。 
当时,我还不知道,沿着福缘门路口进去,里面那个人口混杂的村落——福缘门村,就是20世纪90年代初期名扬中外的“圆明园艺术村”。 
而我更没想到,以后我竟会和这个小村庄结下不解之缘。 
在这块“地盘”卖了三天还是四天吧,效果并不理想,有时能卖完,有时卖不完,有一天还剩下了10几份。 
40份报纸、进行3角5一份,卖5角一份,40份全部卖完能赚6元钱,卖不完则可能只赚一两块钱甚至亏本。 
为了寻找好的地点,我不断地“打一枪换一个地方”。 
换到圆明园公交站点,卖了两天,销量还是上不去。 
又改到清华大学南门。 
我清楚地记得那天早上自己吃完一碗豆腐脑之后,又买了两个馒头,揣在口袋时,预备当午饭。   
第十五章 漂泊在北京(6)   
进出清华大学南门的人不少,在门口上下公交的人也很多,却没有多少人买我的报纸。 
一个上午下来,只卖出二三十份。 
快到下午1点时,才感到肚子饿,掏出馒头(已经有点硬了),就着带去的自来水啃了起来。 
只啃了一个,我就完成了“午餐仪式”——另一个,我怎么也没胃口吃它了。 
可能是饿过劲了吧,我想。 
两三点的时候,我实在困极了,一屁股坐在路边的铁栏杆上,脑袋搁在自行车后架的报纸上,呼呼地大睡起来…… 
路上喧闹的人流和车流,与我仿若另一个世界…… 
后来,我又换到中关村…… 
七八天卖下来,我几乎没赚什么钱。 
一天, 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雨,我的人和报纸都淋湿了。 
我又冷又饿,沮丧地往回骑着车子,经过一座小桥时,我停下来,手扶桥栏,抹了一把脸上的雨水,扭头看了看后座没卖出的一摞湿报纸,手下意识地想去解绳子——我真想,把那些报纸全扔到桥下去! 
这样的日子,我完全是硬咬着牙支撑了下来 
发行站站长张颐芳大姐见我卖的不理想,便为我安排了一个“黄金地段”——清华园双清路口。 
这个路口原来是一个山东小伙子小王的“地盘”,前几天他回家收麦子去了。 
我试卖了一天,果然是块“风水宝地”:才三个多小时,40份报纸全部卖出去了。 
第二天,我增加了20份,也卖完了。 
1999。6。12 星期六 晴 
今天5∶10’起床,至8∶10’,卖完了80份晨报。 
明天起决定增加工作量,双休日每天100份,周一至周五每天120份,视情况再往上加。同时,增加《环球时报》和《北京青年报》。 
必须以一种崭新的姿态面对生活,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以更加积极向上的精神去超越生活中的艰难与阻碍,做一个真正的强者。 
1999。6。14 星期一 雨 
晨,5∶20’起床,外面风雨如晦。 
我必须出发,无论风还是雨。 
我是属于道路的,我必须向着远方跋涉而去…… 
在雨中开始卖第一份报,又在大雨中卖完最后一份报纸。 
从6∶30’开始,100份晨报直卖到10∶30’。 
在大雨中,凡有一个人买我的报纸的,我都倍加感激也倍加感动。 
中午,在北京科技大学学生食堂吃完2元钱的便餐,回来的路上,忽然腹痛如绞,挣扎着骑车回到地下室,躺在床上,默默地承受着痛苦的折磨,直到昏睡过去。 
下午1∶30’,在舍友的说话声中惊醒,拖着疲惫不堪的身子再次出发——站里分配了我今天10份《北京青年报》,我得去把它们卖完。 
我对朝助说,我不得不这样做…… 
在北京卖报有固定的和流动的,我属于流动性质的卖报人,并且是较辛苦的一种——“卖车”。所谓“卖车”,就是卖报给车上的司机和乘客。在熙来攘往的十字路口,红灯一亮,车停下一长排,你必须赶快从第一辆车叫卖到最后一辆车。太阳又晒,汽车排热又多,整个人仿佛置身于火炉之中。一分钟后,绿灯亮,车开动,你得赶紧大步流星往回走,回到第一辆车的位置,等待下一个红灯。就这样周而复始,一天好几个小时下来,你得一刻不停地来回叫卖,甚至连停下来喘一口气,抹一把汗水的时间都没有。我本就体质孱弱,每到最后一两个小时,脚步就像山一般沉重,但却不敢在路边坐下歇一下,生怕一坐下就再也站不起来了…… 
好几回,卖报回来,疲惫不堪的身子往床上一躺,连爬起来吃顿饭的力气都没有…… 
这样的日子,我完全是硬咬着牙支撑了下来。 
有一次,在大雨中卖报,我被淋了一个透湿,但我却在雨中“写”出了这样的诗句: 
面对远方 
用我的脚步就足够 
面对风雨 
用我的意志就足够 
面对虚伪 
用我的真诚就足够 
面对冷漠 
用我的热血就足够 
面对仇恨 
用我的爱心就足够 
面对邪恶 
用我的正义就足够 
面对死亡 
用我的微笑就足够 
一天早上,一辆出租车里的一个女孩要买报纸,掏出钱包之后才发现没有零钱,说,对不起,我不买了…… 
我递了一份报纸给她,说,我送你一份吧…… 
几天之后,一个女孩骑车到我面前,递给我一元钱,买一份报纸。 
我正要找给她5角,她说,不用找了,上回你不是送了我一份吗? 
我这才认出她来,心头瞬间涌上一阵暖流…… 
一天卖百八十份报纸,能赚上十几块钱,这对初到北京的我来说,可算是一大胜利了。 
好景不长,一个多月后,收完麦子的小王从山东老家回来了,见我占了他的“地盘”,不好意思赶我走,便和我形成一个默契:在那一条路线上,我卖下半段,他卖上半段。 
这样,我的销售量明显下降。 
卖了几天后,我主动把这块“风水宝地”让了出来,或者说,是“交还”给了小王。   
第十五章 漂泊在北京(7)   
小王是有家有室的,需要这块“宝地”养家糊口。 
啊,命运,悉听尊便吧! 
我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