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历史中的智慧-向历史借iq >

第5部分

历史中的智慧-向历史借iq-第5部分

小说: 历史中的智慧-向历史借iq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个侍婢究竟姓啥名何都未提到,更别说有“连环计”之类的穿针引线、锣鼓喧天的情节了。

至于“貂蝉”二字,其实是汉朝的服制规定:诸武官冠上之饰“加黄金当珠,附蝉为饰,插以貂尾。”穿戴起来挺立威风,《宋史舆服志》称做“貂蝉冠”。

唐朝李长吉的《升庵外集》中有首吕将军歌:“槪龢}银盘摇白马,傅粉女郎大旗下。”诗中的“傅粉女郎”似乎指证貂蝉确有其人,只是名字与情节也都没着墨。

虚构的“貂蝉”能在中国历史凑上一段热闹,成为汉末拯救生民、安定政局的女间谍,说穿了,还不是那些好事的文人和剧作家利用“英雄难过美人关”的人性弱点,塑造出一个绝色偶像罢了。

智慧悟语:女人知道如何以美丽和温柔去影响男人,是生活中一种伟大的艺术。

男人能正确知道女人天使般的特质──爱与仁心,并且能抗拒美色的诱惑,则是一项有待完成的伟大工程。

22。董卓不得好死

董卓是拉开三国序幕的人物。

东汉末年,董卓以清君侧之名,率兵入京,尽诛宦官和太后,废了少帝弘农王,另立少主为汉献帝。此后,大权在握,胡作非为。

董卓是个乖张暴戾之人。有一次他派军队到阳城,适逢“春社”节日,百姓齐聚广场迎神赛会,庆祝五谷丰收。董卓为了掠取财物和妇女,竟将所有的村民全都杀光,又砍下他们的头颅悬于车下,把妇女分送兵士为婢妾。后来又嫌麻烦,干脆一把火将那些头胪全给烧了。回到洛阳之后,向文武百官谎称是破敌大胜归来。

董卓的凶残横行,终致引来更大的动乱,各路英雄起兵讨伐,后来被王允和吕布联手将他杀了。

《三国志》卷六,有段有趣的记载,说是董卓一死,天地立时日清月明。又因董卓长得肥胖,军士们便在他的尸身肚脐上挖洞,找了一根灯芯,点燃为灯,一共烧了六天才灭。百姓路过,就踢他的头、踹他的身,唾骂一番。

董卓不让人好生,百姓也不让他好死,可说是应了现世报。

历史上许多以暴治国的君主和董卓一样不得好死的,所在多有。

第一例:秦始皇本欲传位给长子扶苏,但小儿子胡亥为了夺位,竟趁他病重之时,以一根三寸铁钉从右耳钉入脑颅致死。

第二例:王莽被杀后,百姓将他的头悬于宛城街市,任人唾骂;舌头也被军士割下,分而食之。

第三例:隋炀帝晚年,自知作恶多端,常对着镜子说:“这么好的头颅,不知会被谁砍了?”于是准备了一缸毒酒,以为不时之需。但这缸毒酒并没用着,他后来还是被叛变的禁卫军以绢带勒死。宫人可怜他,用简单的床板草草埋葬,后来葬在雷塘。民间传说,隋炀帝的墓经常被雷击,可见上天对他的恨意有多深。

历史无情,一再以“不得好死”来嘲弄暴戾的君王。可叹的是,为求权势荣华,人们仍一再重蹈覆辙,不择手段、堕落腐化,到头来还是求一好死而不可得。

智慧悟语:心理学家佛洛依德曾说:“我们从来没有像有所钟爱的时候一样,对即将来到的痛苦有所防御。”

历史总是不厌其烦的将故事一再重述,问题是要去抗拒荣华和权势的腐化,谈何容易?

一个金碧辉煌的王朝,最终仍然带着极度的疲惫,走进历史的角落休息去了。是历史轮回的使然?还是人谋不臧的结局?

23。宫廷政变的老祖宗

唐朝开国皇帝李渊与窦皇后生有四子一女,三子元霸早死,长子李建成被封为太子,次子李世民封为秦王,四子李元吉封为齐王。

兄弟三人,李世民功劳最大,战功最多。高祖李渊太原起兵便是听从李世民的建议,灭隋朝而定天下。

李世民有勇有谋,而且广纳贤才,文的有房玄龄、杜如晦等“十八学士”;武的有尉迟敬德、秦叔宝、程咬金等勇将。太子建成知道自己威信不如世民,又害怕他夺取帝位,便联合齐王元吉设计陷害并采取先发制人的手段。

李世民得知太子的用心和计谋后,本来还主张兄弟之间应该以仁相待,但尉迟敬德却告诉他:“你顾念兄弟之情,不忍动手,但等人家先下手,我们就只有白白等死了。”世民这才下定决心要杀掉太子和齐王。

隔天,李世民借着太子和齐王进宫商讨突厥进兵之时,派将士埋伏于玄武门,射杀建成和元吉。又派尉迟敬德进宫“护驾”,李渊见局势已发展至此,只好宣布立李世民为太子,并统领各府将士,两个月后又让位给世民。史上称这次的宫廷政变为“玄武门之变”。

“玄武门之变”发生于唐高祖李渊武德九年(公元六二六年),中国历史自此以后一再发生的“夺嫡之争”,几乎都是此一事变的翻版。

唐太宗李世民夺嫡政变的成功,无疑打破了历代以来长子继承的制度。从唐朝到清朝,太子地位一再受到挑战,为了争夺皇位,兄友弟恭成了天方夜谭。

就连太宗选立皇储时,也因为自己奇谋杀害了亲兄弟一事,而害怕惨剧重演,因此立了“宅心仁厚”却毫无才略的李治为太子。这一着棋,虽然让传位之事和平进行,却也种下了日后武则天的野心夺位之举。

所以说,历史是一面镜子,一旦在上位的人“以身作则”,开启了先例,后世因循而为,似乎也就防不胜防;何况“野心”总是在等待“时机”而一发不可收拾!

智慧悟语:剑道中,有“杀人剑”和“活人剑”之分。

“杀人剑”主张:为了拯救众人而必须杀害少数人时,纵使不忍,也只有为之。“活人剑”主张:以和平的方法解决纷争,才是真正的强盛。

生杀之间,在于你从“权”的眼光看,还是从“大”而“远”的“局”着眼!

24。明君善听

唐太宗李世民是一个以“纳谏”闻名的皇帝,不论大小官吏都可直接面呈谏言,甚至较为火辣辣的批评,也都直言不讳。

最有名的诤臣,首推魏征。有一次,太宗问魏征:“为何历史上的皇帝,有的明智,有的昏庸?”魏征说:“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居上位的人如果能广纳下属的意见,就不会被蒙蔽了。”太宗点头称是。

又有一次,太宗正在宫中赏玩一只心爱的鹞鹰,魏征正巧进宫奏事,大老远就瞥见了,他不希望太宗耽于奢侈享乐,便故意拖延奏事时间,还说了一些古代帝王因贪图逸乐而遭至亡国的历史教训。太宗早在魏征进门时,便将鹞鹰藏在怀中,没料到魏征喋喋不休,等他奏完事离去,鹞鹰已经闷死了。

太宗在位二十三年,魏征总共直言谏上二百余次,有时还在百官之前不留情面地据理力争。有一次,太宗动了气。回宫之后,余怒未消地说:“总有一天我要杀了这个乡巴佬!”好在贤德的长孙皇后劝说太宗息怒,才平了这场祸事。

公元六四三年,魏征病逝。唐太宗很难过,曾流着泪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魏征一死,我就少了一面明镜了!”

史上称誉的“贞观之治”,与太宗的开明作风几乎划上等号。也因此,官吏的好坏与办事的得失都逃不过他的耳目。他曾经在屏风上刻录地方官吏的姓名,在姓名之下记录办事的评语,时时考核,以备奖惩。务求达到“官得其人,民去愁怨”的理想治世。

《资治通鉴》记贞观四年写道:“终岁断死刑者才二十九人。东至于海,及五岭,皆外户不闭……”又记一段太宗于贞观二十二年自我检讨的话:“我即位以来,不好的地方还是很多,像爱用锦绣珠玉,兴建亭台楼阁。有时行游四方,也造成地方供顿的烦劳,这些都是我的过错……”比之历史上的皇帝,太宗的性格和德行都是可以论排行的,虽怪贞观盛世也一直为人称颂至今。

智慧悟语:希腊哲学家说:“我们有两只耳朵,只有一个舌头,为的是我们能听得多、说得少。”

能倾听逆耳的忠言,不是天生的遗传。开明的态度和时时自我省思,是一种艰难的学习,明智和愚蠢的不同就在于此分野。

25。唐太宗的一笔糊涂帐

唐太宗有个雅好,就是特别喜爱书法。

为了提倡书法艺术,他在选拔官吏的考试中,把书法列入评选的重要项目。又请了唐初书法名家虞世南当老师,经常谈论书法的故事和精髓。

有一回,唐太宗命人搜求东晋王羲之的墨宝,整理成卷。王最有名的书帖是“兰亭集序”,他死前交给弟子辩才和尚收藏。太宗几次派人前往索取,都遭辩才和尚以不知真迹下落推辞。

太宗于是派御史萧翼假扮成书生与辩才交往。待两人成为知交后,萧就利用一次和辩才谈论书法时,故意拿出王羲之的作品给辩才欣赏,辩才看过之后便说:“这是真迹,但可不是最好的。”一边从石壁的洞中取出“兰亭集序”示给萧翼赏览。萧翼立时将它纳入怀中,并取出太宗的诏令,辩才后悔失察,但也不敢抗旨,只好难过的将“兰亭集序”献给太宗。

唐太宗得到“兰亭集序”后爱不释手,死前还指定做为随葬,但太宗陵墓在五代时被盗,真迹从此失传。太宗真是聪明一世,糊涂一时!

中国历史上的盗墓之风,各朝代都甚泛滥。对于盗墓者的刑罚也都从重议处。唐王朝的《唐律疏议》中规定刑名,轻则判以徒刑,不能特赦;重则处以绞刑。《大明律》更规定凡盗墓者一律处谋反之罪,“凌迟”以待。

但重罚仍遏止不了人性的贪婪。所以历代皇陵都有严密的保护措施,或派重兵巡逻警卫,或在陵墓内外巧设机关防盗,像成吉思汗和曹操之墓则干脆采“秘葬”方式,连现代的考古学者都难找到陵寝所在。

皇陵中的金银珠宝、奇珍异玩固然令人觊觎,但像杨贵妃之墓,竟然因为以白土覆盖,民间传说墓土可以嫩白肌肤而被挖取一空,更是始料未及。

诸葛孔明曾从盗墓之风中悟出了一些道理,死前留下遗嘱:“敛以时服,毋需器物。”下葬时,只穿着平常百姓衣服,果然让他的陵墓免于被盗,现今仍为中国三大保存最好的名陵之一。

如果唐太宗也有诸葛亮的远见,那“兰亭集序”的真迹风采就可流芳百世了。

智慧悟语:神话学家坎伯的名言:“你的敌人就是你的另一部份!”我们最大的敌人常隐藏在自己的想法之中,我们因为疏于防范,有时也会遭至不测的后果。

乔埃思说:“历史是我企图觉醒的恶梦”,你觉醒了吗?

26。文成公主和蕃二三事

唐太宗时代,位于中国西南部的西藏有个叫“吐蕃”的王朝。当时的“赞普”(藏语,意为雄伟的领袖)名字叫松赞干布,十六岁时统一了青藏高原,定都“逻些”(即拉萨)。

贞观八年,松赞干布派使臣到唐朝向皇室求婚。使臣虽然带着厚礼前去长安,可是却摆出一副抢亲的态度,扬言如不答应就要兴兵攻唐。身经百战的唐太宗当然不许,并于贞观十二年,派大将侯君集于松州城下大败吐蕃军。

松赞干布受到这次兵败的教训,知道唐朝的强大,硬的不行就来软的。改派国师禄东赞带著黄金五千两,珍宝数百件,再次前往长安求亲。

当时,唐太宗正在实行“安唐策”,很注重对外关系,便答应通婚。贞观十五年(公元六四一年),太宗于皇室宗女中挑选了一位才貌兼备的姑娘,封为文成公主,嫁给松赞。此后,文成公主在吐蕃生活了四十年,对于藏族的汉化和农耕技术的贡献,直至今日还受到藏人的怀念。

代表吐蕃前往唐朝求亲成功的国师禄东赞,是个懂得用兵谋略而又有机巧智慧的人。

传说唐太宗见到他时曾出了五道题目考他,其中的一道题是要求他把柔软的丝线穿过一颗九曲明珠。所谓九曲明珠是一颗珠中有两个相通的孔,一在正中,一在旁边。中间的孔道九弯十八拐,要将丝线穿过很是为难。禄东赞想出个办法;把丝系在蚂蚁的身上放进珠孔,又在另一孔端涂上蜜汁,蚂蚁受到吸引就往另一端爬,丝线也就顺利通过了九曲弯道。

另一道有趣的题目是找来一百匹母马和小马混在一起,要他辨认那一对是母子关系。禄东赞的方法是把母马和小马分开关一天,不给水和粮草吃,第二天再把它们同时放出来,饿坏的小马便一个个奔到母马的身旁吃奶,这样便一个个被捉对出来了。

所以俗话说:一个好宰相,胜过十万兵。如果吐蕃先前派的使臣就是禄东赞,也就不会有松州城之败了。

智慧悟语:所罗门说:“一个有智慧的人是强有力的,知识也可以增加一个人的力量。”

我们不能期望自己是个天才,但却能因着博学多闻而使自己强健。别忘了知识好比矿藏,只有努力挖掘它才会显现出来。

27。“霸”人一等的女皇帝

唐高宗时代出现了中国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

远在太宗贞观十一年武则天十四岁时,因为长得漂亮而有些声名,被太宗选入后宫当妃子。

当时,太宗养了一匹叫“狮子聪”的马,体格威武,但脾气暴躁。有一次太宗考众妃子驯服这匹烈马的方法。小小年纪又长得如花似玉的武则天回答说:“只要给我三样东西:铁鞭、铁锤、和匕首,我就可以制服它!”太宗问其所以然,武则天回说:“它如果使坏脾气,就用铁鞭抽它;再不听话,就用铁锤敲它的头;再不驯服,就用匕首刺进它的喉咙。”

后来,武则天当了皇帝,有一天生日时,百花竞相开放,只有牡丹不开,她以为牡丹自恃是花中之王,傲气凌人,一怒之下便降旨将牡丹全“贬”至洛阳,又下令它停开三年。

前后对照,武则天的霸气真是自小至大一脉相承,也无怪乎她能从高宗手中取得皇位,操弄唐王室达二十八年之久。

王道与霸道的区别,在于前者以仁德服人而受拥载,后者以专横跋扈的力量压制异己而取得权位。

武则天能当上一代女皇除了霸气之外,还得力于一个“狠”字。凡是对其夺位之路有碍的人,即使是亲生儿子也下手绝不容情。

武则天在显庆元年曾立长子李弦为太子,后来因为李弦甚得高宗喜爱,武后唯恐他取得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