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历史中的智慧-向历史借iq >

第6部分

历史中的智慧-向历史借iq-第6部分

小说: 历史中的智慧-向历史借iq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武则天能当上一代女皇除了霸气之外,还得力于一个“狠”字。凡是对其夺位之路有碍的人,即使是亲生儿子也下手绝不容情。

武则天在显庆元年曾立长子李弦为太子,后来因为李弦甚得高宗喜爱,武后唯恐他取得皇位,竟在酒中下毒,亲手毒杀了自己的长子。次子李贤接太子位后,也因高宗时常赞许而受命监国,武后恐怕情势失控,便废李贤为庶人贬至巴州,后又派人至巴州逼其自杀,真的是赶尽杀绝。三子、四子虽没被杀,但废立之权仍由武后操控,高宗虽然贵为皇帝却无力过问,可见武则天的手段真是既霸且狠。

武后前后花了三十六年,才于六十七岁时正式登上皇位,一个耗尽青春争逐权位的女人,在垂死之时最令人好奇的是,她如何回望自己的一场人生?

智慧悟语:有人说:为完成一件大事有时“邪恶是必需的”。

也有人认为“必需的邪恶”永远不是必需的,但却绝对是邪恶的。您认为呢?

28。武则天也有七十二变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最具“创意”的皇帝。她的“创意”简直到了令人难以想象的地步。

她第一个“创意”是改人名。像契丹首领李尽忠、孙万荣造反失败,武后就降旨改李尽忠为李尽灭、孙万荣为孙万斩。

第二“创意”是改年号。十五年间改了十二个年号。像神功、大足、天册万岁、万岁通天……等等,都是颇为威武却又有趣的年号。

第三是改尊号。最初称自己是圣母神皇,后又一路改为金轮圣神皇帝、天册金轮大圣皇帝、旋罢天册金轮大圣、则天大圣……等等,改得自己直像是西游记中的孙行者。

除此而外,被改的还有文字、历法、国名、地名、礼俗、花卉名,甚至连史实都要掺上一脚。武后时代的士子、百姓单是要背清楚这些天马行空的创意,恐怕就要寒窗三年苦读罢。

每个皇帝要塑造无上的权威,都得“造势”。

造势需要许多的象征符号,从文字到色彩到图腾……形成了历代有趣的或辉煌的惊奇。

一如我们熟知的帝王专用的黄色,便具有代表性的威权象征。清朝溥仪皇帝的弟弟因为有一次穿上黄色的内衣,被溥仪撞见了,就差点遭到杀头的命运。

另外,像龙的图腾被广泛使用于皇宫的殿顶、龙座、甚至门窗的镌刻上。充满威猛和富贵之气的百兽之王——狮子,则在石刻和铜雕应用中,也发散着慑人的气势。

可以说,历代的帝王都是一流的催眠师,他们利用一些精准的象征符号将自己托上了天,也让平凡百姓抬头仰望他的凛然不可侵犯。

要统治一个庞大的土地和人民,仰赖于一套有效的“心理催眠”,似乎是可以谅解的。但像武则天“创造”如此多的符号,除了炫目迷离的效果,实在是趣味多于实效。

智慧悟语:聪明人通常只在重要的时机或场合显露自己的才能。满头珠翠或一身名牌,徒然彰显出自己的空虚和缺乏安全感;如同毫无秩序的改革,那不如不改!

29。请君入瓮

武则天在位期间曾下过一道命令,在各地城门前和朝堂上设置铜匣,鼓励百官投入告密信。告密者如果内容经查属实便可升官,不符也不问罪。

周兴与来俊臣因为善于编造罪名,便踩着一千多条人命,升了大官。但也因此遭来许多人的憎恨,称他们为“酷吏”。

有一回,大臣们反告周兴谋反,武则天大吃一惊,就下密旨要来俊臣审理此案。密旨到了来俊臣手上,正巧他与周兴在饮酒作乐。来俊臣看了密旨就不动声色的叹了口气说:“唉!最近抓了一批刁钻的犯人,不肯老实招供罪状,实在伤脑筋。”周兴一听,便洋洋得意地献了一计:“我最近想了一个逼供的新方法:拿一个大瓮,四周用炭火烧,犯人不认罪,就把他放进瓮里,还怕他不招?”

来俊臣连说:“好办法,好办法!”然后如法炮制将密旨拿给周兴看,周兴吓得魂飞魄散,只好认罪。这也是成语“请君入瓮”的由来。

周兴认罪后,被武则天流放岭南,但因为平常得罪太多人,在半路上被仇家给杀了。

来俊臣并没从这事件中学到教训,反而因着得到武则天的信任,野心越来越大。后来居然害上了武则天的女儿和侄子,终于被他们先告发诬陷忠良和滥用酷刑的罪名,被判死刑。

行刑时,刑场挤满了数千仇家,人人互相道贺仿佛在办一场喜事。一般百姓也奔相走告:“恶棍已死,从此可以高枕无忧了。”

两人一前一后相差六年结束罪恶的一生,心狠手辣者的下场在历史记载中又添了一件。

智慧悟语:一个树敌太多的人,等于在向撒旦分期借款,累积到了一定的数额,撒旦终究会要他一次摊还。

走什么样的路,会到什么样的终点;这不是命运,是逻辑!

30。让皇帝

唐代中期,继武则天之后又出现了一位女强人──韦后,她也想学武则天临朝移制、独揽大权。李隆基(玄宗)发动政变,杀了韦后及其党羽,拥立其父即位,是为唐睿宗。

睿宗对于这第三个儿子李隆基相当感激,曾抱着他哭道:“社稷宗庙不坠于地,都是你的功劳。”但睿宗却也因此为立太子一事而举棋难定。

睿宗的大儿子李成器知道父王的烦忧,便向睿宗进言说:“国家安定时皇位可以嫡传长子,但国家纷乱时就应传给有大功的人,否则百姓就会大失所望。”坚持以死不受太子之位。

李隆基知道这件事之后,也上表给睿宗坚辞太子,不过睿宗几经思索,还是决定传位给李隆基,是为玄宗。

玄宗即位后,有感于大哥的谦让,就请人在寝宫中作了一床被和一个长枕,与李成器兄弟同枕共眠,以示感恩之意。后来李成器因病去逝,玄宗下诏追谥为“让皇帝”,并以厚礼安葬,为历史留下一段佳话。

在睿宗立李隆基为太子的前后,其中还有一段插曲,即武则天的女儿太平公主也是力争皇位的热门人选。

当睿宗尚犹豫不决时,太平公主曾力劝勿传位给李隆基,甚至举天上彗星出现为不祥之兆。可是睿宗以“传德避灾”而驳斥回去。太平公主仍不放弃,暗中结合当时五位宰相(玄宗一朝宰相共七人)密谋毒害玄宗。玄宗得到密告,决定先发制人,杀了她的党羽,又逼躲入山寺的太平公主自尽,才平息这一场皇位之争统一政权,改年号为开元。

由此观之,李成器让位玄宗不管是出于真心诚意,或是迫于局势不得不然,至少是个有“自知之明”的决定,从而保全自己的身家性命,也间接开启了唐朝另一盛世,可说是“退得其所”!

智慧悟语:拿破仑与宫本武藏最大的不同处在于:拿破仑打了二十五次战争,终于在第二十六次惨遭滑铁卢;而宫本武藏却在第二十五次决战之后宣布退隐,成了永远的不败者。

进退之间需要高度的智慧。有时,如何去结束或避免一场战争比分出胜负更重要!

31。口中蜜,腹中剑

唐玄宗登基之后,大约有二十年的时间任人以贤,励精图治,把国家治理得很好,史称“开元之治”。

但从开元二十二年玄宗起用李林甫为宰相,而且一干就是十九年,使得唐朝由此时起强弱易势,而终道至安史之乱,从兴旺转向衰败。

李林甫最大的本事就是满嘴甜言蜜语,害人害得高明到进了棺材还含泪再三感恩。《新唐书·李林甫列传》记载:有一次,玄宗在勤政楼办音乐会,看见兵部侍郎卢绚正扣着马缰缓步而来,玄宗见他相貌堂堂、风度优雅,就随口褒奖几句。李林甫一旁听到,便心生嫉妒。第二天就对卢绚的儿子说:“皇上准备任命你父亲到交州、广州去做地方官,那里是边远不毛之地,是一件苦差事,侍郎何必去受这种苦呢?但圣命不可违,依我看,保全之计就是告老退休。”

卢绚听儿子转达了李林甫的话,很是感激,便主动求去洛阳,李林甫便趁机把他的官职给削了。

李林甫得势期间,被他用这样嘴里关心,实则造井埋坑的手法陷害的大臣可说族繁不及备载,成语“口蜜腹剑”说的就是李林甫的故事。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之治”,可说是李唐王朝的全盛时期。杜甫有一首诗形容当时的繁荣和安定:“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足”。

可是历史的轮回就是这样,明君的作为带来了开明的盛世,而盛世的奢靡又常常造就昏聩的温床。

俗话说:“权力使人腐化。”见之于玄宗晚年,一方面重用奸佞的李林甫为相,使得言路蔽塞、朝政大乱;一方面又宠幸杨贵妃,从其私好、纵情声色。英武明君而晚节不保,甚至葬送了天下,实在可惜。

玄宗有一次问他的亲信高力士,有关朝政之事。高力士答说:“自陛下以权授予宰相,赏罚无章,阴阳失度,臣何敢言。”由高力士的话,约略也可以看出唐朝至此所流露出的关门气象了。

智慧悟语:在生活中对于迎面而来的刀斧,我们通常都知所闪避。但真正要警惕的是那笑里藏刀、口蜜腹剑的双面人。

辨别真伪善恶最好的方法就是倾听,但不是倾听一人之言,而是来自各方的声音,尤其是逆耳的声音!

32。旷世之爱!

唐玄宗五十三岁那年,他心爱的武惠妃过世,玄宗哀痛逾恒,心里常忽忽不乐。三年后,他无意间见到了爱子寿王之妃─杨玉环,那时,玉环才二十二岁,“资质丰艳,善歌舞通音律,智算过人,每倩盼承迎”。玄宗一见钟情,就将她霸占了过来,封为贵妃。

唐玄宗对于杨贵妃的宠爱几已到了“老番颠”的地步。每年冬天,玄宗便带杨贵妃到骊山的华清宫渡假,短则四个月,长则半年。玄宗自己有个浴池叫“九龙汤”,浴池中立着一对会喷水的白玉莲花,喷泉落在池面上有如碎琼乱玉,故又名“莲花汤”。杨贵妃的温泉池叫“华清池”,那是太宗时代请建筑名家建造的,玄宗将它扩建,经常和贵妃在此“共汤”。还成立了一座“贵妃院”,里头单是为贵妃制作衣料的丝匠和花匠就有七百人之多。为了让贵妃吃得高兴,玄宗又成立了“检校进食使”负责打点山珍海味。杨贵妃喜欢吃岭南的荔枝,玄宗遍设驿站、快马传递,从岭南到长安的荔枝到了贵妃手上,还是鲜红欲滴……

“三千宠爱在一身”不是诗人笔下的夸饰,是真有其事的。

唐朝诗人杜牧游华清池曾有感而作绝句三首,其中《过华清宫》诗中有两句最脍炙后世:“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全诗讽刺唐明皇为了讨杨贵妃高兴,不惜派人专程到岭南张罗新鲜的荔枝,运送荔枝的官差常在路上累死,接手的人便又骑着快马,踢卷着滚滚黄沙,奔过远方一道道打开的城门而来。一般老百姓都以为是传送紧急公文,只有宫里的杨贵妃高兴的笑了。

对照于白居易《长恨歌》所写的“渔阳钟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真是令人惊心!诗中描述安禄山叛变,潼关失守,长安危在旦夕。玄宗带杨贵妃和一批皇子皇孙,准备逃往四川。第三天走到了马嵬坡附近,随行将士又饿又累,一股怨气全都发作到贵妃身上,兵士们先杀了贵妃的兄弟宰相杨国忠,又逼玄宗赐死杨玉环,玄宗不得已,只好令人用带子将她勒死。

《长恨歌》诗末两句:“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此中的“恨”字,说的是唐明皇追念杨贵妃无法再相见之恨,果真如此,则唐玄宗真是“至死无悔”也“至死不悟”了。

智慧悟语:先知季伯仑曾说:“当你悲伤时,再深察你的内心吧;你将明白,事实上你正为曾使你快乐地事物地哭泣。”

快乐与悲伤一如季节的轮替,不必伤春悲秋,只须记得春与秋在天秤的两端是同等比重的。

33。大唐名将郭子仪

郭子仪是唐代中叶著名的将领,曾为平定“安史之乱”立下大功。唐代宗永泰元年,他已是六十六岁的老人。时逢吐蕃联合回纥几十万大军作乱,→文¤人·¤·书·¤·屋←长安北边的泾阳被团团围住,朝廷再度请出郭子仪想办法退敌。

当时郭子仪手下只有一万多军队,知道敌众我寡,不能硬拼。便决计要单骑进入回纥阵营,劝回纥将领药葛罗退兵。

部将们都反对如此冒险,建议他带五百骑随身护卫。郭子仪回说:“我此去回纥是要表现我的诚意,分析利害得失,带兵前往反而坏了本意,还是单骑前去才好。”

药葛罗看到郭子仪只身前来,大吃一惊。因为早先两人有些交情,此时又见到郭子仪一身是胆的名将风范,不禁心中折服、跪地相迎。郭下马将药扶了起来,亲切地说:“回纥为唐朝立过大功,两国素有邦谊,何必听信吐蕃的离间之计,而侵犯唐朝呢?你们要不就悬崖勒马,要不就一刀将我杀了,再和我的部将拼个输赢。”

药葛罗又愧又悔,命部下取出酒来,并且洒酒为誓说:“只要郭公在朝一天,我们便为唐朝出力到底。”于是两军结盟,打败了吐蕃军。

郭子仪屡为唐朝立下不世之功,唐代宗为了表彰他,将女儿升平公主嫁给他的儿子郭暧。这小俩口,一个是金枝玉叶,一个是将门虎子,经常在嘴上逞强争胜。有一天,两人又因小事争吵。郭暧对着升平公主吼道:“别以为你有个当皇上的老子就了不起,我父亲如果想要那个位子,还不轻而易举?”

升平公主可气炸了,便进宫照本宣科向皇上禀报。代宗却笑着安慰她:“郭家功在唐朝,就是当了皇帝也不为过,我们要知道感恩的。”

另一边,郭子仪可也吓坏了,便押着郭暧去向代宗请罪。代宗拉着他的手说:“不痴不聋,不做家翁。小俩口拌嘴,亲翁何必当真呢?”郭子仪这才放下心头忐忑,但回家还是将郭暧痛揍了一顿,事情才平息过去。

郭子仪功在邦国,又身为皇亲,但待人接物,丝毫不居功自傲。八十五岁过世时,德宗特敕令加高郭子仪的坟墓,并和代宗之灵共同祭祀。

“智勇双全,谦冲自牧。”正是名将郭子仪生前死后无限荣崇的原因。

智慧悟语:基佐夫人曾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