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最有本事的皇帝 >

第43部分

最有本事的皇帝-第43部分

小说: 最有本事的皇帝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刘秀建国之初的人事任命明显带有这样几个特点:一是论功行赏,上面这些人个个忠于刘秀,而且有上佳的实际行动;二是大司徒、大司空、大司马这三公的设置,表明他的王朝是继承西汉王朝政治体制的;三是设立各种名号、多个职位的大将军,表明这是一个诞生在战争年代、一切为战争服务的军事政权,还有很多仗要打。

不久,刘秀就离开鄗城,来到河内的郡治怀城。他要以拿下洛阳、长安为目标,以打好组合拳为载体,亲自安排、指挥一系列的军事部署,步步为营。

首先,他派建义大将军耿弇率强弩将军陈俊等屯兵五社津(今河南巩县黄河渡口),防备东边来敌,也是保证侧后方安全。

接着,他派大司马吴汉率主力大军包围洛阳。

他觉得,现在已经是吃掉洛阳朱鲔的时候了,所以他派出了豪华阵容:最高军事长官(大司马)带队,光是将军就有11位。

但是,朱鲔加强防守,吴汉数月不能攻下。

洛阳之战是刘秀与更始的最后对决,双方出场的都是最高军政长官:吴汉的职务刚才说了,朱鲔时任更始左大司马。

朱鲔拼死防守,一来固然是忠于更始。在更始高干中,他是相对忠厚和正派的,更始王朝开张之初他拒绝接受王位,称异姓为王会坏了大汉朝的规矩。现在,他不因更始即将败亡而匆匆易帜,这都说明他是有骨气的。二来他坚持认为,一旦城破,自己落入刘秀的手里,只有死路一条。

当然,洛阳城防坚固,兵多粮足,他认真调度,确实不是一般人说拿下就能拿下的。

刘秀在怀城祭祀过社稷和列祖列宗之后,随即移驾河阳(今河南孟县西),隔黄河望洛阳,在一线直接指挥战斗。

他刚到河阳,更始的部将、廪丘王田力就请求投降。这当然给刘秀壮了声威,刘秀也觉得很有面子。

同时,他派冠军侯、执金吾贾复进攻更始的白虎公陈侨,连战连胜,收降了陈侨。

但是,他围攻洛阳,也是打了几个月打不下来。

好在刘秀向来不是为打仗而打仗,他的重要行动基本上都是组合性的,亦即在军事杀伐的同时展开政治攻略。

就在他久攻洛阳不下,也就是公元25年9月,赤眉打进长安、刘玄逃往高陵的时候,他专门针对刘玄下了一道诏书。

这道诏书史家有颇多议论,有的称赞有加,有的则借此非议刘秀虚伪。

刘秀的这道诏书不仅有意思,而且很重要,它是刘秀称帝后第一次面向全国发布政策性文件,而且带有他为人治政的鲜明风格特点。

这道诏书很简练,照录如下:“更始破败,弃城逃走,妻子裸袒,流冗道路。朕甚愍之。今封更始为淮阳王。吏人敢有贼害者,罪同大逆。”

这道诏书用词平易,洗练流畅,主要说了这样几个意思:

一是对于更始失败,妻离子散,我刘秀不计前嫌,表示同情和怜悯。我本来就是胸怀宽广的人。

二是更始丢掉职务,当不了一哥,我封他为淮阳王。现在的一哥是我,普天下所有的干部都由我来任免,我来管理。

三是任何人不能加害更始,否则罪同谋反,我一定好好收拾他。

刘秀说这些,刚柔相济,既表明自己君临天下的仁者之心,也表明自己对不臣之徒绝不会心慈手软,既是说给更始听的,更是说给赤眉以及各地地方势力听的。

刘秀广揽人心的统战工作绝不是说说而已,他从长计议,正在采取多种措施。

比如,他选拔卓茂做太傅,就是在昭示自己的用人施政理念。

太傅是个很重要的岗位,地位在司马、司徒、司空三公之上,主要职责是辅弼皇帝,参与朝政,掌管国家军政大权。换句话说,这是个比丞相(大司徒)还大的官儿,相当于副皇帝兼秘书长。

也正是由于这个职务太重要,很多精明的皇帝只是把它拿出来亮一下就收起来了。在东汉一朝,刘秀和他当一哥的子孙们一登基就选一个人干这活儿,而一旦这个人挂掉,他们就把这个位子也挂起来再不让人去碰。

对此,《后汉书》是这样记载的:“世祖以卓茂为太傅,薨,因省。其后每帝初即位,辄置太傅录尚书事,薨,辄省。”

这确实耐人寻味。

在一定程度上,政治就是人事,刘秀在战事胶着的百忙之中高调破格提拔卓茂,也与他发的第一道诏书一样,主要是一种政治姿态和动作,政治意义大于实际意义。

在这个污浊的乱世,卓茂无论品德还是才学,无论为人还是治政,都堪称完人。

卓茂,南阳宛城人,跟刘秀算是老乡,长刘秀四十多岁,出身高干家庭,祖父、父亲都曾官至太守。

早在西汉元帝时,他就到长安太学学习,师从博士江生。他学习刻苦,文理科兼修,除了钻研《诗》、《礼》,还钻研算学、历法。他学有所成,还没有找到工作时即成为国学大师。

他不仅学问高,而且极为注重品德修养,讲究礼节,正派敦厚,与人为善,心胸宽广。他的老乡、同学、朋友,包括那些性格、脾气、志向跟他不同的,都很尊崇他,喜欢和他交往。

一个能被各种各样的人尊敬的人,是很不简单的,特别是在西汉末年和新莽时期,那种道德沦丧的社会环境和尔虞我诈的政治生态之中。

卓茂“大学”一毕业,就被推荐为丞相孔光的秘书。

孔光是哀帝的丞相,又是公认的大儒,可以说是既位极人臣,又学冠天下,深受皇帝、太皇太后王政君、权臣王莽以及广大干部群众的敬重。

就是孔光,也对卓秘书的为人处事极为敬重,把他当做长者看待。

后来,卓茂还被推举为黄门侍郎,直接为皇帝服务。

又过了一段时间,他被任命为密县(今河南密县)县令,主政一方。

卓茂是我国封建社会历史上有据可查的最优秀的县长之一。他爱民如子,勤于公务,推行仁政,举善而教,手脚干净,口无恶言,各方面工作做得都好。他在密县任职期间,老百姓安居乐业,生产发展,社会进步,路无拾遗,夜不闭户。

平帝时,有一年发生蝗灾,蝗虫所到之处,遮天蔽日,庄稼草木全部吃光,老百姓苦不堪言。卓茂未雨绸缪,发动全县干部群众采取各种措施抗蝗灭蝗,收到了奇效。当时周边数十个县都深受蝗害,唯独密县独完。

总之,他确实是一个想为老百姓干事、能干事、能干成事、自己又不出事的好干部。

由于卓茂实在太优秀,不,应该是杰出,朝廷提拔他进京做官。

密县的父老乡亲实在舍不得卓县长调走!在卓茂离开的时候,密县父老几乎是全部出动,大家泣不成声,依依不舍地一路为他送行。

一个干部如此得人心,老天爷都应该高看他!

一个干部能得到老百姓这样的拥护,还有何求?死亦何惜!

但是,卓茂这次上调进京的时候,正值王莽在做篡汉的最后几个动作,朝野的政治生态和人心向背大家都知道了。

卓茂不耻与王莽为伍,他借口身体有病,辞官回到自己的家乡,不愿再出任公职。

刘玄的更始王朝开张的时候,任命卓茂为皇帝办公室副主任(侍中祭酒),卓茂跟着更始派来接他进京的使者一起来到长安。

但是,他具有丰富的政治经验,根据一路上的见闻,又到京城实地一看,断定更始王朝虽然开张不久,但政治混乱,人心离散,难以持续发展。于是,他借口自己年老力衰,再次辞官回归故里。

卓茂,一个德高望重、能力卓越、经验丰富而又骨格清奇的人!他入仕如夏花灿烂,出世如秋叶静美,无论做人还是为官,都接近完美!迭经世事变迁,他是灰暗天空的一轮明月,他是人格沙漠中的一池清泉!

刘秀刚登基时,就立即派人寻访卓茂,想请他出来做官。

现在,刘秀驻扎河阳指挥打洛阳,卓茂前来拜见。刘秀立即诏告天下,任命卓茂为太傅,封为褒德侯。

这道诏书说,前密县县令卓茂,修身自律,品德高尚,能力卓越,名冠天下,应该享受天下最高奖赏。现在任命他为太傅,封褒德侯,食邑两千户,赐几杖、车马、衣服,棉絮五百斤。

与此同时,刘秀还把卓茂的两个儿子提拔到中央机关工作:任命他的长子卓戎为太中大夫,次子卓崇为中郎、给事黄门。

刘秀这样高调重用卓茂父子,在政权草创条件很差的情况下给予重赏,甚至连他们爷几个的生活、办公用品都准备好,等于向天下明明白白地宣布自己的政策导向和用人导向。

毛泽东同志说,政治路线确定以后,干部是决定一切的。他还说,领导就是出主意,用干部。

可以引申说,要把皇帝的工作干好,只要把握好两个关键环节就行了:一是拿好主意,二是用好干部。

一诺千金收朱鲔

在攻打洛阳的激烈战斗中,刘秀就刘玄的问题发布命令,高调安排对卓茂父子的人事任命,这都是政治攻势,与此同时,刘秀还部署了对洛阳的间谍战。

古往今来的间谍战都是惊险刺激的,但很可惜,由于种种原因,无法知道刘秀这次对洛阳用间谍的详细情报,只知道朱鲔手下一个负责防守洛阳城东门的副将被刘秀策反了。

这个副将与刘秀的扬化将军坚谭约定,打算择机开门献城。

坚谭是颍川襄城(今河南襄城)人,本来在郡县机关上班,刘秀出差河北时,他经人推荐,得到刘秀的召见,被留在刘秀身边,是个文武兼备的人才。

一开始,刘秀把他安排在自己身边当秘书(主簿),后来,又根据工作需要和个人表现,先后提拔他为偏将军、扬化将军。

他将来还有精彩表现,名列云台二十八将之列。

一天清晨,朱鲔的这位副将悄悄打开洛阳东门,坚谭和建义大将军朱祐率兵趁机而入。

但是,不知是消息走漏还是什么原因,朱鲔闻讯立即亲自率众赶来,与刘秀的将士展开恶战。战斗十分惨烈,双方都死伤了很多人。

直到早饭时分,坚谭、朱祐支撑不住,退出城外。

大家注意,刘秀这边率军进城的坚、朱两位将军,一个是他的前秘书,一个是他的亲戚、同学兼前护军,可见这次行动具有极强的机密性,而且准备充分。

必须说明的是,双方的这次当面对决虽然表面看来打个平手,都没占到便宜,但对双方的高层影响很大。

朱鲔十分矛盾,他既感到自己内部不稳,不得不加强戒备,提高警惕,又觉得如果这样下去,要想长期守着这座孤城也确实很难。

刘秀看到自己奇正并用都未能奏效,自己的部队进城了又被赶了出来,也认为光靠硬来未必就是上策。

于是,刘秀转变思路,决定派岑彭劝降朱鲔。

刘秀派他出这趟差,除了因为他能干,对刘秀忠诚,还因为他原来在刘縯被害后,一度做过朱鲔的校尉,与朱鲔的私人关系还不错。后来,岑彭担任过更始王朝的淮阳都尉,也是朱鲔推荐的。

岑彭受命来到洛阳城下,邀请老领导朱鲔出面说几句话。

这是一次很有意思的对话。两位老朋友相见,朱鲔在城头,岑彭在城下。世事无常,昔日的上下级,现在是疆场搏命、各为其主的对手。

哥俩儿互相道了礼节,问寒问暖问疾苦,讲讲自己的忙碌,开了几个玩笑,就像在下馆子喝茶,根本不是在血肉横飞的战场。

寒暄一番,热了场子以后,岑彭趁机劝说老领导:“我过去有幸跟随您干,也承蒙您的推荐提拔,老是想找个机会报答您。现在赤眉军已经占领了长安,更始王朝也几乎被‘三王’搅和散了。皇帝(指刘秀)承受天命,顺应民心,已经平定和控制了燕、赵、幽、冀之地,可以说是百姓归心,贤俊云集。现在,皇帝亲率大军来打洛阳,天下大势,已经离更始远去了,您现在还固守一座孤弱之城,还有什么意义呢?”

岑彭的这番话,应该说是推心置腹,入情入理,而又不卑不亢,朱鲔听了也深以为然。

眼下听了老部下的一番话,朱鲔十分感慨,道出了自己的苦衷:“当年大司徒(指刘縯)被害时,我参与其中,萧王(指刘秀)北上时,我又劝更始不要放虎归山。我知道自己罪过太大,很难得到萧王的谅解。”

朱鲔说的也是心里话。是啊,刘秀怎么会原谅我呢?

他大哥被黑,我参与挖坑。他要另起炉灶,我又使绊子。现在又对决几个月了,双方的手下早已杀红了眼。再者,刘秀表面波澜不惊,其实内心机谋深不可测,他要想算计我,不会太费劲。我不是不想投降,也不是不敢投降,而是怕投降后刘秀跟我算旧账。投降了也是被砍,不投降大不了战死,还落下个爷们儿的形象。

朱鲔把话说到这个份儿上,岑彭只好回营,把情况如实向刘秀作了汇报。

刘秀听了汇报,立即表态:“我们做大事,不能计较小恩怨。现在朱鲔如果投降,仍然可以保留官爵,怎么会杀他?滔滔黄河水在此作证,我决不食言。”

岑彭得到刘秀的答复和保证,连忙又去找朱鲔,哥俩儿接着谈。仍然是一个在城头上,一个在城墙下。

岑彭把刘秀说的话原原本本地告诉朱鲔。

朱鲔真正动了心,但还怕不保险。我老朱出来混也不是一天两天了,早就见惯了尔虞我诈和笑里藏刀。特别在这乱世,忽悠死人一般是不偿命的,我还是留心点好!

于是,他就安排人从城上垂下一根绳索,对城墙下自己的老部下说:“你说的要是真的,就拉着绳索上来吧。”

岑彭毫不犹豫,拉起绳子就要往上爬。

朱鲔见老部下确有诚意,立即答应投降。

按照跟岑彭商定的方案,五天之后,朱鲔率亲随乘轻骑来到城外岑彭的军营。

出发前,为了防止万一,朱鲔对手下将领作了周密部署:大家一定要坚守等待,我先去探探路,如果我回不来了,大家就率领大部队去轩辕(今河南巩义西南),投奔郾王尹尊。

朱鲔此行多少有点悲壮。

岑彭在自己的军营里设宴款待了朱鲔一行。毕竟同事一场,虽然不久前打得头破血流,但现在大家很快又是兄弟了。

人生悲欢离合,实在如戏剧一般。

接下来,朱鲔让人把自己捆上,在岑彭引导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