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梦醒与嬗变--戊戌百年沉思 作者:张鸣 >

第26部分

梦醒与嬗变--戊戌百年沉思 作者:张鸣-第2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旗人的新生 就无从谈起。包括西太后在内的大多数旗人当时都不明白,旗人 的权力是要靠实力才能保证的,因为它们当初就是靠满人的聪明 才智和武咯才艺才夺得的。在戊戌年的旗人“复辟”之后,他们 反弹的势头虽在庚子之乱中被遏制了一下,但他们仍旧不死心,在 潮流十分不利的情形下,仍旧欲以强力恢复旧观,因此就有了 “皇族内阁”的出现,结果却成了自掘坟墓的最后一锹土,连立宪 派都因而被驱到了他们的对立面。
〔1〕黄鸿寿;《湥芳褪卤灸┾壕6、
175
第六章变法政治的无形之障
任何政治变革,总要遇到些无形的阻力。不是来自人为的反 对,甚至也不是谁有意阻挠,可变革就是走起来盛盛绊绊。这种 阻力往往来自于看不见、摸不着的政治文化。
自文化热以来,文化成了神通广大、无所不包的通天教主的 “马桶”,凡是说不清道不白的事情,把屎盆子扣到文化头上肯定 没事,谁也不敢说不对。显然,我在此不是这个意思,不是把文 化当成变法失败的替罪羊,更不是说由于文化的沉滞是变法难以 逾越的阻碍,而在我看来,文化的因素只是导致变法失败的诸因 素中的一个,而且占的份额并不大,
而且,我们还要申明,中国政治文化中拉住变革的那无形的 手,并非只来自于儒家文化。五四以来政治变革或革命的先锋们 常常不约而同地将文化批判的火力对准孔家店,按说也情有可原, 因为黹家文化早就变成了一锅杂烩,在政治文化领域尤其如此,而 孔家店则成了这锅杂烩的招牌。但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骨架 绝非懾家一家拼凑的,道家的阴柔风格、法家的统洽权术、阴阳 家的神秘气氛、墨家的实证精神,都体现在传统政治的制度、运 行与技术诸方面。它们与僑家一道,使中国政治文化充斥道德气 息,充斥权术和阴谋,也充满了智慧。
近代以来,中西碰撞,中国传统政冶文化往往显得滞后与不 合拍。这其中的确有它不适于近代工业文明的一面,但也有两种 截然不同的文化体系之间的隔膜的因素。文化不见得与经济发展 相合拍相对应,所以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某些因素也能为补充西 176
方政治文化起到作用〈如考试的精神与制度:)。但不管怎么说,在 中国学习西方的过程中,中国向西方近代制度靠拢的努力中,中 国传统的政治文化确实阻碍处多,顺畅时少,虽然不好用进步与 落后的框架全然框之,但在当事人。的眼中,其形象的确不佳。
讲究资历,排斥后进的政治心理;推诿拖沓,相互牵制的官 习;权力合法性依据的模糊;政冶与普通老百姓的隔膜〔愚民政 策与黑幕政治的恶果、以及维新派自家的求全心理,这一切,构 成了变法政治的无形之障。
一、资历问题
在维新运动中,登上政洽舞台不久即掀起轩然大波的康有为、 梁启超常常被人比作中唐时代变法的“二王八司马”,其潜台词即 为“小人轻进”。要知道,这些议论并非出自那些反对变法的顽固 派,而是一般的官僚士大夫。对于他们来说,康梁等人的确缺乏 足堪孚众的声望与资历。
袁世凯的确是个投机分子,但是在维新运动之初,他还算是 一个希望变法(虽程度有限〉的官僚(如果不是被卷人政变的漩 涡,他也许不一定会变成无耻的告密者、至少他的意见,能代表 —部分人,一部分对变法并不反感的官僚的意见。在戊戌年年初, 袁世凯曾上了这样一份奏折:“古今各国变法非易,非有内忧,即 有外患,请忍耐待时,步步经理,如操之太急,必生流弊。且变 法尤在得人,必须有真正明达时务老成持重如张之洞者,赞襄主 持,方可仰答圣意广〔1〕光绪帝还真的答应了袁世凯的请求,下诏 宣张之洞进京,结果刚走到上海,沙市发生教案,本来就不愿张
〔1〕袁世凯:《戊戌日记》丨转引自冯天瑜:《张之洞评传I河南教育出饭社,第
223 页, :
177
进京的翁同龢就以此为借口阻止了张的进京。
甚至连十分同情变法的费行简,也对维新党人感有些不以为 然,他说:“其党(指维新派〉传嗣同犹夭人,时予与稔交,知其 博辨喜事,滥交寡识,初非任事才。杨锐、林旭皆温雅词章之壬, 更鲜老谋广。〕明面上说是他们缺乏经验,不老谋深算,等于是说 他们缺乏阅历。也就是说,即使在费行简这些人眼里,维新党人 还是难以孚众望,压得住台面。
就是连十分赏识康粱的光绪帝,也很难超越这种资望的成见。 他召见康有为后,只赏了康一个总理衙门上行走,只有六品的头 衔,距康原来的期望相差太远,结果令维新党人大失所望,在召 见的次日,梁启超写信给他的至友夏曾佑说:“丙王母主持于上, 它事不能有望也。总署行走,可笑之至,决意即行矣广〔2〕尔后, 光绪又召见梁启超。按“清朝故事,举人召见,即得賜人翰林,最 下亦不失为内阁中书广〔3〕当时梁办《时务报》声名赫赫,大家都 以为这回必有大用。结果,只赏了个空头的六品顶戴,什么官衔 也没有,比他老师还惨。其实,光绪不给康梁好一点的位置,高 —点的官衔,只是由于他的权力有限,(西太后规定一品以上大员 任命须经过她,而将康梁提到四五品完全可由他自己作主,召见 毕,尽管军机大臣提议为总理衙门上行走,但光绪完全可以在此 基础拔上两级。〉还是因为在光绪眼里,此二人主要是“建言”的 材料,难以人中枢主持政务,所以召见完之后,许康有为专折奏 事,实际上让他编书提供理论。而让梁启超主持译书局,提供西 学材料。直到政变将作,还是让康有为南下督办官报。其次是由 于两人资历不够,出身一般,骤升高位,恐引起顽固派的撖烈反
〔1〕(戊戌变法》(一 1第467页。
:^: 丁文江、赵丰田:《巢启超书年谱长编》,第121页。
〔3〕《戊戎变法》(二、第573页。
应。更不是像王照猜度的那样,粱启超未获大用是由于梁启超 “一口广东官话,声如洪钟”,结果把“孝”说成“好?把“高” 说成了 “古”光绪不知其所云,所以没能捞到宮当。〔1〕其实梁启 超对自己的口音早有自知之明,召见时事先带进许多他写的东西, 两人相对,以任公之捷才,言语不通尽可以动笔笔谈,何至于 “不快而罢”呢?〔2〕
官场讲资历、声望是一个老问题,中国传统社会是很发达也 很标准的农业社会,在这种社会,社会生产与生活创新的霈要远 逊于守成的霈要,因而重视经验看重阅历。其政治生活也是如此, 最大的需要是维持局面,因而对于资历、经验特别看重。在传统 社会,政治经验又不尽是可以诉诸笔端,让人学而习成的,它要 依赖人的感觉领悟,像痕丁解牛一般,经验的真谛不可说,但却 切实有用。这种经验的取得在大多数情况下,只有依靠一点一滴 地积累,摸索,在这里,时同成了必不可少的参与者。所以,皇 帝只要不好大喜功,动兵兴武,一般都喜欢用老成稳重之臣,而 官场的人们也习惯于服从有资望人的栺挥,所以有萧规曹随,所 以有汲黯的“卧治”,所以有那么多的三朝、四朝元老,甚至像五 代冯道这样凡事五姓的五朝元老的“长乐公”还被人们当成宝贝。 在人们的政治习惯中,说话必须依官阶大小,同官阶时依资 历先后,而官阶的大小又往往与资历有关,一个人从中进士幵始 (以按正常年龄二十几岁中进士计箅)人仕,要熬到公卿一般都得 胡子白了,破格提拔的事不是没有,但在平常年景是很难一遇的, 偶尔碰上一回就成了矿世奇典。年轻后进如果骤登螅唬晃┱小∪思刀剩乙材焰谥谕D昵嗳说姆⒒幼饔茫窃谟醒凼丁〉睦先苏诒蜗路侥茉俗鳎绻黄咀约旱ゴ蚨蓝罚羌蛑笔遣豢
〔1〕4戊戌变法》(二〉,第573页。 〔2〕《戊戌变法》(二、第573页
179
能的事。中国政治不习惯,也不欣赏冒险犯难的闯劲和冲劲,除 非在军情紧急、火烧眉毛之际,快节奏乃至高效率都不为赏识,反 易导致整个官场的紧张与不安。大家所尊崇与钦佩的官僚形象,除…了清正廉洁之外,就是按步就班,老谋深算,东晋谢安那种“谈 笑静胡沙”的镇定安闲的“宰相风范”,是为多少代士大夫所无限 推崇的〖许多大诗人,如李白、白居易等均有赞颂之的诗篇这 种风范是当然的“老人风范”,有“小儿辈破贼”作为垫铺。年青 的人在一般情况下只能在作垫铺中找到自身的价值,如果离开了 “老人”赏识重用(注意:用而已〉,很难有什么作为。这种情况 是常有的:有些士大夫当他还年轻时往往富有朝气,勇于改革,但 等熬到元老的时候,却锐气顿消,火气全无,发言权大了,所发 的言却只是无所痛痒的话々北宋的富弼、韩琦等人在庆历新政时 , 锐意改革,而到了王安石变法时就站到反面了。
当然,到了改朝换代的动荡时期,常态的政治愤例就不再起 作用,这种时候年青人就比较受欢迎了。提升选拔的常规也不再 起作用。在历史上,每逢乱世,人才往往特别多,一部二十五史, 在动乱时期着墨偏多,因为可书之事多,可写之人也多,并非乱 世有人才,而是因为乱世人才容易脱颖而出(原有的规则被打 破〕。因此,中国传统政治体系发展的制度建设往往荣于开国的时 期。可惜一到了所谓守成阶段,创新精神就自然而然地被排斥,让 位于安稳持重,萧规曹随了。
我们曾经讲过,清代是个比较讲究祖制的朝代,也就是说这 个朝代的求稳倾向更重,保守空气更浓。官员从人仕到公卿,平 均年限比任何朝代都长。即使熬到极品的位置’也未必能对政治 演变起多少作用(大家不愿建言,朝廷也不甚喜建言,除非皇帝 有意发问、“旧制,京官循资至老髦,乃跻一二品,非兼领枢要,
180
终岁不得面陈一言。”〔1二政治的运作主要依赖惯例和制度〈各部有 则例〉,对官员的考核主要看其操守,面参劾官员的“六法”,首 要的三条就是“不谨”,即行止有亏;“罢软?即庸怯无能;浮躁; 即“轻稚妄比久循规蹈矩,即使毫无建树,也会“无灾无害到公 卿”’而有所创制就非常危险,稍一不慎就会被上司以“不谨”或 “浮躁”的借口参劾,丟掉乌纱。所以清朝政治是一个比较典型的 熬资历的政治,没有资历的康有为,连皇帝想要召见他都会受到 阻挠,因为清朝惯例非四品官以上皇帝不能召见。
资历问题,在变法的政治实践中主要是个号召力的问题,也 是个信任度的问题,由于变法的主持人缺乏资历与声望,年青的 皇帝再加上年青志士(康有为不过40岁、使得…贯柑信老成资 深者的官场对他们心存的疑虑加重,其中既有新政是否有效(能 否救中国,能否改善士大夫的状况,即对他们是否有利)的疑问, 更有他们能否成事的疑惑6当时士大夫习惯将围在太后身边的大 臣称为“老母班”,而将光绪周围的变法者们称为“孩儿班〃,这 称谓流皤了一般人对年青皇帝加年青维新派的变法中枢的不信任 感,所谓“嘴上无毛,做事不牢”。无疑,这种心理状况对变法事 业的成败是有影响的。王晓秋先生在比较中国戊戌维新与日本明 治维新的研究中指出,日本明治维新的骨干“大多参加过地方上 的藩政改革,久经风浪锻炼,具有斗争经验与政治才干。如大久 保利通、西乡隆盛、伊藤博文等人,都是一批富于谋略,精明强 干的政治家、军事家广而“中国维新派的骨干却基本上是一批缺 乏政治斗争经验的书生,大多饱读诗书,有才学热情,却往往缺 乏运筹帷幄的雄才大略。”〔2〕也就是说,缺乏资历也往往与缺乏政 治经验相联系,因而从维新派这一方面也影响了变法的运作。他
〔1 3胡思敬:《戊戌履霜录》,魅一。
〔2〕王晓秋:《近代中日启示录》,北京出版社,第页,
181
们的轻躁冒进,急于求成,不知道如何争取同盟军,过于注重情 感和道德等等,都或多或少与他们缺乏经验有关。台湾有关戊戌 变法的研究也许并不比大陆深入,但有些人的有些话却很有道理; 张秉铎先生曾说:“康梁变法,多超越政治常轨々其本身位卑职小; 又不足以号召,令人悦服,当不克灵活运转于朝野。加以政令太 骤,所变过速,旧势力非难梗阻,其事不成,可想见也
二、补丁传统与求全之念
清季政治中的补丁传统曾作为清代比较有效的弹性机制,帮 助王朝渡过了许多难关。在面临近代的挑战时,人们仍然习惯于 以补丁的方式来渡过危机,洋务运动就采取了这样一种形&由 于这种补丁政策自身的局限,因而以引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洋 务运动并没有导致资本主义在中国的生根与发展,东方这种外发 型的资本主义发展模式,从官办到官督商办再到商办的三阶梯,在 洋务运动中仅进展到官督商办这一阶梯就停滞不前,甚至还有倒 退的迹象,因为补丁政策并非意在作扶植中国的资本主义工商业 的温床。
洋务运动这种不以政治变革为目的的改革运动,并非奄无效 验’但推行者原本就是想引进一些西方的因素来补充中国社会经 济体系的不足,因而很难培植起中国自己的资本主义因素。政治 与经济的二元体制固然不彳艮理想,但它也确实可以保证非近代的 社会向近代过渡,但是由于中国长期培植不起自己的资本主义经 济,所以二元体制也难以出现,
当甲午战争再一次给中国带来变革的契机时,最为迫切的任 务其实不是开议会,实行西方民主政治,甚至也不是考试制度的
〔1〕张秉铎:《张之洞评传》,台湾中华书局,1972年,第56页。 182
改革,废八股改策试,而主要应该完成洋务运动应该完成的任务, 奖励资本主义工商业,首先确立保障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相应经 济法律体系,在中国培植起本土的资本主义经济。
应该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