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在中国做事(全文阅读) - 黄夏君 >

第6部分

在中国做事(全文阅读) - 黄夏君-第6部分

小说: 在中国做事(全文阅读) - 黄夏君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胡雪岩对陈世龙的栽培,体现了一种长辈提携晚辈的胸怀,这种胸怀,既有作为长辈的宽厚、仁善,又有对宗族子弟的偏爱。当然,他也发现了陈世龙的聪颖天资,觉得陈世龙确实是个可造之材,不然的话,陈世龙可能就会一直在胡雪岩手下跑腿了。 
        
      中国人做事爱讲关系,而讲关系又确实能为做事带来方便,于是你讲我讲他也讲,从古讲到今,还真〃讲〃出了名堂。比如在一个地方,有一个人发迹了,来找他〃讲〃关系的人有一拨;后来这拨人也发迹了,更多的人又来找这拨人〃讲〃关系;再后来……如此一拨又一拨,最先的这个人究竟有多少人是由他讲关系〃讲〃出来的,他自己也数不清。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麻丘镇乡下有个农民感到种田实在辛苦,又赚不到钱,于是他跑到武汉,想寻一份事情做。可人生地不熟的,小事难找大事不会,城里又没有农活干,只好在武汉卖起了卤猪头肉。谁知年底结算时,他发现比窝在家乡时富了许多,于是他写信告诉自己的亲戚。亲戚来了,同样人生地不熟,就找他〃讲〃关系,他自然愿意卖这个人情,帮亲戚也弄了个卖卤猪头肉的摊位。不久,亲戚发现卖卤猪头肉确实比种田强,于是又告诉与自己有〃关系〃的人,让他们也来武汉……如此这般,他们在武汉靠卖卤菜致富,靠乡邻〃关系〃一带十、十带百,带出来一大帮人。不出几年,武汉市集贸市场里卖卤猪头肉的,几乎清一色全是来自麻丘镇的乡下人。据说后来还成立了麻丘镇驻武汉的党支部呢。改革开放以后,全国各地许多农民进城打工,亲帮亲、邻帮邻,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 
        
      这些年来,人们用足用活政策,依靠外面的〃关系〃打开门路,把小事做大,把大事做强,多少都会有所收获。因此可以说,讲关系已经成为中国人做事的一种习惯,人们若想到某个地方、某个部门办点什么事,首先考虑的就是那里有没有〃关系〃。许许多多的中国人,正是从这些或亲或疏的〃关系〃中尝到了甜头,使自己做起事情来如虎添翼,因此而把讲关系视作在中国做事的一个门道。有时候凭着一层关系、一个电话或一张字条,就能把原本感到头疼的事情做好。所谓〃没有关系难办事〃的说法,多半由此而来。正因为如此,讲关系的〃讲〃字慢慢地在某些人的做法上变了味,为了达到自己做成某件事情的目的,有人把讲关系变通成了〃找〃关系、〃拉〃关系,甚至死乞白赖地往人身上〃贴〃关系,这种风气要不得。虽然,或许有人靠这样的手段得了益处,但与中国人的传统美德、处世观念是相悖的,终究会被人们所唾弃。我们说的讲关系是要摆正〃讲〃的位置,通过正当手段,使自己想做的事情得到真诚的帮助或提携。 
        
      论资排辈是中国人做事的又一个特点。自古以来,儒道两家的做人之道、尊老敬老的思想已经深深地根植于人们的心中。年纪大、资格老的人很自然地得到家族、社会的尊敬,年轻人关心、照顾老人,老年人亦很自然地产生需要尊重的心理。拿六十岁的老人打比方,在西方你说他老了他会不高兴;在日本你给他让座他会很生气;在中国就不同了,年轻人称他老人家、给他让座他会很高兴地说:〃谢谢!〃 
        
      在中国人眼里,年纪大、资格老的人〃吃的盐比你吃的米多,过的桥比你走的路多〃。他们经验丰富、见多识广,做小辈的就应该对他们言听计从。这种论资排辈的观念在家族里显得尤为突出。康熙皇帝在龙椅上坐了61年后驾崩,后来的乾隆皇帝在龙椅上坐到60年时便不敢再坐下去,自动退下来,去当深居后宫的太上皇。为什么?不好意思超过他爷爷当皇帝的时间呀。这种观念一直延续至今。比如,一家人开了个公司,董事长毫无疑问是父亲的,做儿子的再有能耐也只能当副手,不到老爷子自己说不行了,儿子绝不敢〃越位〃。再比如,做媳妇的永远都是婆婆的媳妇,〃十年媳妇熬成婆〃嘛,自己年轻时吃了苦,那么,当了婆婆就有资格在媳妇面前显摆,即使是媳妇自己也〃熬成了婆〃,只要她的婆婆没咽气,她就会一边端起架式享受媳妇的照顾,一边踮着小脚早晚问安、侍奉自己的婆婆。当然,这说的是许多年前的事,如今的媳妇们可比从前好当多了,但尊老的好习惯依然不变。 
            
      虹←桥书←吧←。HQDOOR。←  
      第17节:从做人到做事是门学问(4)       
      论资排辈的思想在师生之间也很明显。古人云:〃学者师达而有材,吾未知其不为圣人。圣人之所在,则天下理焉。在右则右重,在左则左重,是故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者也。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若此则名号显矣,德行彰矣……〃(先秦《吕氏春秋?劝学》)因此在中国,自古以来一直把尊师、敬师作为品德修养的一项重要内容。比如,当学生的永远是老师的学生,即使学生后来的知识、名气超过了老师,也还是老师的学生。他资格比你老,年纪比你大,你就得以他为尊。毛泽东在写给徐特立先生的信中说:〃徐老先生:您是我20年前的先生,现在您依然是我的先生,将来您必定还是我的先生……〃江泽民在担任国家主席期间出访时,也没忘了去看望自己当年读大学时的老师。〃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从来不缺乏感恩的内容。对给予了自己文化知识、传授了自己做人道理的恩师永怀感恩之心,是中国人自古以来尊师重教的观点。 
        
      北宋时期的哲学家杨时(1053年~1135年)从小好学,中进士做了官以后,弃官不做,跑到河南拜大学者程颢为师。程颢死后,为了深造,他又继续拜程颢的弟弟程颐为师,这时他已经是40岁的人了。 
        
      一天中午,杨时和同学游酢(1053年~1123年)一起去向程颐求教,正赶上程颐坐着养神小睡。这时,天下起了鹅毛大雪,为了不影响老师休息,他们不声不响站在大门外的雪地里等候。等程颐醒来发现他们,请他们进屋时,门外的雪已经有一尺来厚了,杨时和游酢站过的地方,留下两对深深的雪窝。似此类尊师的范例一直流传下来,成为后辈人学习的榜样。 
        
      我的一位朋友是某省重点中学的高三把关老师,经她教出来的学生有在美国、加拿大、德国、澳大利亚等地留学的,有考上清华、北大、复旦、武大等名校的,真可谓桃李满天下。有一次她生病了,病得很重,在医院里动手术。高三的学生们听说她生病了,一拨又一拨地赶到医院里来探望她。那些日子,从她的病房到医院走廊、甚至医院的楼梯两旁,全都摆满了学生们送来的鲜花。此情此景,令所有的医护人员、其他病者和照顾病者的家属,无一不发出由衷的感叹:〃还是当老师好啊,德高望重,受人尊敬。人的一生能有这样的光景,值了!〃 
        
      论资排辈的思想还反映在各行各业的体制中。一个才出校门的年轻人,即使你很能干也不可能给你安排重要职位,你必须从底层一步一步往上走,一直走到〃老〃上司们一个一个都退了,你才有可能跃上高位。比如,才进机关的公务员,必须从办事员、副主任科员、主任科员、副县、正县……事业单位的职称评定亦是如此。作为晚辈,你必须从最低的职称开始,一步一步地慢慢往上爬,等你的年龄与资历成了正比,才能熬到高职称,而这时,你离〃退〃也就不远了。当然,破格的事不是没有,但属凤毛麟角,除非你自己开公司当老板。一般来说,这样的论资排辈无可厚非,因为在正常情况下,工作阅历也是〃十年媳妇熬成婆〃,年纪大、资格老的人的确经验丰富、做事沉稳,而年轻人经验少阅历浅,需要经过在基层锻炼再提拔选用,这也符合中国的国情。当然,对于一些确实有才华、有独特能力的年轻人,破格提拔到领导岗位或高层管理人员中来,也不乏为明智之举。在我们国家呈跳跃式发展的新时期,年轻人的思路更为敏捷,比较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有目标地选拔德才兼备的年轻人进入高层,可使发展的步伐快一些,尽快跟上国际轨道。 
        
      中国人做事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讲人情、讲面子。   
      中国人把人情、面子看得很重。欠了别人的人情,心里过意不去,自己会睡不着觉;别人欠了自己的人情却装憨,自己觉得很失面子,也会睡不着觉。这话虽然有点言过其实,但人情面子这个东西,确实是中国人做事的一大特点。 
        
      讲人情、讲面子与讲关系分不开。前面说过,中国人在打算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往往首先考虑是否有〃关系〃,认为有关系事情就好做得多。当某人想到了某层关系时,必定要去找。中国自古就有一种说法:〃干手蘸不到芝麻〃。因此,〃讲关系〃时肯定不会空手,空手就显得太〃无礼〃了。〃礼尚往来〃是中国人自古以来的行事传统,〃来而不往非君子〃也。或许,古人的〃礼尚往来〃只是〃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心意到了就成。受礼人并非看重来人送了多少礼,而是想到来人与自己的关系,又有求于自己,其所托之事并不违反原则,那么,自己何不做个顺水人情帮一把,〃替人分忧,胜造七级浮屠〃。更有贤良之士,不图任何报答地〃送〃人情、〃给〃面子,帮人把事做成。比如那个与朱元璋有〃关系〃的汤和,自己主动〃送〃人情,使朱元璋迈出了做成天下大事的第一步。他收了朱元璋什么礼?如果他要收礼,当时的朱元璋除了身上的破袈裟和钵里讨来的剩饭,还能有什么? 
            
      虹桥书吧。HQDOOR。  
      第18节:从做人到做事是门学问(5)       
      好的传统总是会代代相传的。时至今日,仍有无数为〃讲关系〃而找上门来的人,他们的〃礼〃实在是物无所值,但作为〃关系〃人却仍然满腔热情地给人以人情、面子,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助其成功。因为受儒道之学的影响,从仁义出发,仁者爱人,更何况来者与自己或多或少总能扯上点〃关系〃,不帮有关系的人帮谁?中国自古就有〃亲帮亲、邻帮邻〃〃远房近亲,断了骨头连着筋〃、〃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的说法,谁没有个沾亲带故?谁没有个家乡观念?谁没有个上司下属?不讲人情面子岂不是有失于仁?这样的观念,在中国人心里已经根深蒂固。 
        
      我有个朋友,是地方剧团乐队的普通队员。一个偶尔的机会,他认识了体操名将xx和其哥哥。那几年,剧团休息时他会去xx家玩。时间长了,与xx的父母家人都混得很熟,兴致高的时候,他还会主动下厨炒上几个拿手好菜。拿了金牌的xx偶尔回家,正巧碰上他,还品尝过他做的菜呢。 
        
      许多年过去了,xx退了役,回到家乡后边工作边作着出国准备。此时,这个乐队队员的孩子大学也快毕业了,当时的大学毕业生还能由国家分配,但若想分到好的工作,则要自己先联系好接收单位。然而,一个地方剧团的普通乐手,到哪里去找好单位呢,进好单位的可是有〃通天〃路子的人哪!因此,他日思夜想,为了儿子的前程愁得茶饭不思。有天晚上,躺在床上辗转反侧的他,突然想起了小时候曾和自己牵着手玩耍过的xx。〃xx是名人,肯定有办法!〃这个想法让他兴奋得睡不着觉,恨不得立刻爬起来去找xx。可冷静一想,人家现在是大名人了,还会记得小时候和我牵着手玩过?现在去找他帮忙,他还会念当初的感情吗?想到这里,他不禁倒抽了一口凉气。 
        
      眼看儿子毕业的时间越来越近,联系单位的事情还是没有着落,他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思来想去,只有找xx一条路了,豁出去,硬着头皮碰吧。虽然没什么大能耐,但他是一个懂礼的人,他知道〃干手蘸不上芝麻〃的道理,于是他拎着一包礼物找到了xx的住处。xx不在,他坐在xx的屋门口,从早上等到下午,从下午等到晚上……深夜两点多钟时,xx回来了!见自家门口坐了个人,xx有些莫名其妙,近前一看,原来是他!进屋坐定后,他忐忑不安地说明了来意,xx不禁感动了:可怜天下父母心哪!于是xx眉头都没皱一下就说:这事交给我了。这让他喜出望外,慌忙〃献礼〃。xx笑了笑说:〃大哥你跟我来这一套?拿回去吧。〃他生怕xx不收,连声音也结巴起来:〃不、不,找你办这、这么大的事,实在是麻烦你了。再说,你还得去找别人办,那也是要有〃表示〃的。〃xx又说:〃是呀,当然要有〃表示〃。不过你这点〃表示〃还不如我写两幅字(xx有一手飘逸的书法)来得值钱,你就别操心了……〃 
        
      就这样,仁义的xx念在当年他与自己的情义,既送人情又给面子地一手包办,帮他儿子联系了一个人人羡慕的好单位。xx出国以后,他还经常在同事面前念叨这位恩人,觉得自己欠了xx的人情,没有做到〃礼尚往来〃。 
        
      其实,〃礼尚往来〃还有另一层意思:给人以方便,说不定也是给自己铺路。今天他上门来〃讲关系〃,我给了他人情和面子,以后他也可能成为我要〃讲关系〃的对象,到时候我找上门去,他就不可能不给我人情和面子了……如此种种,讲关系、讲人情、讲面子竟然讲出了许多的引申意味,俨然成了一门在中国做人做事的学问。 
        
      讲关系、讲论资排辈、讲人情面子的习惯在中国由来已久,总的来说是一个好的传统,它能够起到联络感情、加深友谊、互相帮助的作用。只是某些人受社会风气的影响,私欲膨胀,由此而出现〃礼大〃面子〃大,钱多〃人情〃深〃的现象,产生了一些十分恶劣的社会影响,这是必须坚决杜绝的。 
        
      总之,儒道思想的内涵远远超过了孔子和老子的思想中或儒道两家的著述中所涵盖的范围。在孔子以后的2500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