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上了生活方式的当 >

第25部分

上了生活方式的当-第25部分

小说: 上了生活方式的当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4.人造脂肪危害儿童心脏(1)   
如何辨别含人造脂肪食物 
随着饮食方式的不断西化,反式脂肪酸早已深入了中国人的生活。如果仔细观察一下,在我们平常吃的食物中,很多都含有这种物质。 
我们在喝咖啡的时候,常常要用到咖啡伴侣。它的包装上会说明,这是一种“植脂末”。其配料包含以下成分:第一种是“葡萄糖浆”,也就是淀粉水解后产生的微带甜味、又能让溶液变浓的混合物;第二种是“氢化植物油”,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反式脂肪酸”,因为它是用大豆油或菜子油经过人工催化加氢形成的。 
除了咖啡伴侣,超市中的植物奶油、冰淇淋、糕点都可能含有反式脂肪酸。因为它可以让蛋糕、面包、印度抛饼和蛋黄派等食物变得松软、口感独特;让快餐中的炸鸡和炸薯条变得更加香脆。 
为了公众的健康,很多国家都在研讨限制食品中反式脂肪酸的含量,至少要把食品中含有反式脂肪酸的信息告知大众。在我国尚未对此作出反应的情况下,消费者不妨紧盯食品标签,如果在配料表上注有“氢化植物油”、“植物奶油”、“起酥油”等字样,一定要提高警惕,因为那意味着食品中含有反式脂肪酸。 
因此,我们在喝咖啡的时候最好不加伴侣,而是直接加入全脂牛奶,这样营养价值更高。 
人造脂肪在营养学上被称为“反式脂肪酸”,一直被广泛地应用于食品加工中。但最近,国际上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它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多种危害,如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乳腺癌和老年痴呆症。我们所吃的食物中,有相当一部分都含有这种脂肪,如薯片、方便面、蛋黄派、多纳圈、巧克力、咖啡伴侣等。我们希望通过这篇文章引起大家对这一问题的高度重视。 
11月上旬,加拿大联邦新民主党(NDP)敦促政府全面禁止在食品中添加反式脂肪酸(Trans Fatty Acids),引起了广泛关注。据加拿大媒体报道,目前世界上很多国家的食品中,都含有这种反式脂肪酸,而它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尤其是容易导致心脑血管疾病这一点,还未得到充分重视。 
40%的食物含反式脂肪酸 
加拿大广播公司(CBC)的一篇报道指出,目前在加拿大市面上销售的食品中,至少有40%都含有反式脂肪酸。其中,人造黄油、方便面、方便汤、快餐、冷冻食品、烘焙食物、多纳圈、薯片、炸薯条、早餐麦片、巧克力及各种糖果、沙拉酱等食品中,反式脂肪酸的含量尤其高。 
此外,加拿大卫生部近期公布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加拿大哺乳妇女的乳汁中,反式脂肪酸含量比很多国家的调查数据高。这引起了加拿大婴儿母乳喂养行动协会高度重视。该协会认为,这是由于母亲吃进了太多含有反式脂肪酸的食品,它会对婴儿健康造成影响。 
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一名教授指出,研究显示,那种一出生就带有很高的反式脂肪酸的婴儿,其体内的欧咪伽3脂肪酸明显低于其他孩子。而欧咪伽3脂肪酸是人体必不可少的物质,能帮助大脑和眼睛正常发育。她说,为了降低成本和增加食品保质期,一些厂家在婴儿食品中也使用了含反式脂肪酸的原料,来代替另一种对婴儿大脑发育非常有益的必需脂肪酸。 
经过人工催化,可延长食物保质期 
那么,什么是反式脂肪酸,它为什么会普遍地存在于食物之中呢? 
据专家解释,反式脂肪酸是一种经过人工催化的脂肪酸。我们知道,普通的脂肪酸分为不饱和脂肪酸及饱和脂肪酸两类,它们的主要结构是碳和氢原子。过多摄入饱和脂肪酸对人体有害,因为它会大大提高血液中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从而使人们容易患上心脑血管疾病;不饱和脂肪酸则因为不容易升高血脂而被称为“好的脂肪酸”。 
反式脂肪酸是普通植物油经过人为改造变成“氢化油”过程中的产物。经过人工催化,向不饱和脂肪酸为主的植物油中适度引入氢分子,就可以将液态不饱和脂肪酸变成易凝固的饱和脂肪酸,从而使植物油变成黄油一样的半固态甚至固态。其中,有一部分剩余不饱和脂肪酸发生了“构型转变”,从天然的“顺式”结构异化成“反式”结构,就是我们说的反式脂肪酸。 
反式脂肪酸广泛用于食品加工,因为它不但能够延长保质期,还会增加食物的可口程度。同时,由于含反式脂肪酸的氢化油脂比普通植物油的熔点高,室温下能保持固体形状,会让食物外形美观,让烘焙食品,如饼干、面包等口感更酥软。此外,对商家来说,含反式脂肪酸的氢化油成本低廉,效果却可以与天然黄油相媲美。 
容易导致心脑血管疾病 
加拿大营养学家布鲁斯告诉记者,已经有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反式脂肪酸对人体的危害比饱和脂肪酸更大。它不仅影响人体免疫系统,还会提高对人体有害的低密度胆固醇含量、降低有益的高密度胆固醇含量。膳食中的反式脂肪酸每增加2%,人们患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就会上升25%。 
专家们普遍认为,反式脂肪酸对人的心脏的损害程度远远高于任何一种动物油。早在1981年,就有科学家发现,死于冠心病的人,其脂肪中反式脂肪酸含量要高于正常人群。一些最新研究初步表明,反式脂肪酸还可能增加乳腺癌和糖尿病的发病率,并有可能影响儿童生长发育和神经系统健康。   
4.人造脂肪危害儿童心脏(2)   
目前,世界上只有丹麦一个国家明文禁止在食品中使用反式脂肪酸。其法律规定,每100克食用油中只能含有2—5克反式脂肪酸,这个含量极低,意味着基本不能使用。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FDA)则下令,2006年1月1日后,所有食品必须标明反式脂肪酸的含量。他们预测,该条令实施3年后,由反式脂肪酸引起的疾病将会减少600—1200例,死亡事件将减少250—500例。   
5.搬新居诱发白血病   
典型症状: 
“我们家好难闻!”这是小伟来到医院时,对医生讲的第一句话。家里的气味很难闻?是不是新装修了房子?原来小伟家买了新房子,家里赶着装修完了在春节前搬了进去。小伟搬进新屋时刚好2岁,住了没到半年就经常发低烧,隔2周发烧一次,反复了数次后家长带来医院检查,才发现孩子竟患了白血病。小伟妈妈觉得可能与自家刚刚装修的房子有关,于是委托检测站对自家房子进行空气质量检测。检测结果是,空气中的甲醛含量超标5倍,小伟住的小卧室,苯含量竟然超标了23。5倍。主治医生怀疑苯超标,是导致小伟突发血液病的诱因。 
北京市儿童医院血液科医师指出,近年来白血病患儿非常多见,去年11月以来,平均每周有1个白血病患儿,2004年就有40多个新增患儿,从全国的情况来看,儿童已成为白血病的高发人群。专家提醒,年前装修别忘了提防“装修病”。据统计,我国每年由室内空气污染引起的死亡人数已达11。1万人,平均每天304人。 
尽管这些患儿的病因从专业上还不十分确定,却30%的患儿有家庭装修史却是不争的事实,还有不少是家庭装修后3个月左右就发现患上白血病的。一份来自北京儿童医院的调查:在该院接诊的白血病患儿中有九成患儿家庭在半年内曾经装修。专家据此推测,室内装修材料中的有害物质可能是小儿白血病的一个重要诱因。 
医生介绍,同样程度的环境污染,儿童受害程度高于成人,这是由于孩子在生长发育,免疫系统成熟程度不如成年人,因此儿童中发病与装修相关的例数多。目前认为患上白血病的4大原因有化学污染因素、感染因素、放射因素和基因突变。一场“轰轰烈烈”的装修就可以带来化学污染和某些轻度的放射污染。每个人身上都有癌基因和抗癌基因,正常条件下两者是动态平衡的,当受到某些污染后,使基因突变,癌基因和抗癌基因间平衡被打破,造成癌基因的过度表达或抗癌基因的功能缺陷,使正常细胞恶变,表现为癌症,白血病也是癌症的一种。 
大理石中释放的氨气,是居室污染“头号杀手”,它来源于砖、瓦、钢筋、水泥、石材、石膏、陶材等材料,有明确的致癌作用,直接杀死杀伤人的肌体细胞,如果杀伤的细胞发生突变,就有致癌的可能。而木材、布艺沙发的粘合剂,则含苯量极高,人吸入过量的苯系列物质后,轻者头晕、恶心、乏力、皮肤干燥、意识模糊,重者可致昏迷,甚至肝肾衰竭,引发血液病。 
中国室内装饰协会专家分析认为,室内环境污染主要是由装修材料使用不当而引起的,一是设计不合理,房间过多使用一种材料,如大面积铺设复合地板引起甲醛超标;二是工艺不合理,传统工艺没有考虑室内环境问题,如复合地板下铺大芯板,墙上刷清漆防止裂缝,传统工艺家具不封边都会带来空气污染;三是选择了劣质的装修材料。 
人的生存离不开衣食住行四件大事。专家认为,室内装修污染应先测再应对,不要糊里糊涂一股脑地赶在某些特殊日子前住进,为那几天一个月的时间牺牲健康绝对不值得。医学专家认为,从医生的角度,他们还是建议新装修的屋子无论有没有检测超标,都应多通风换气,尽量减少或禁止在室内吸烟,及栽培绿色植物,至少在装修完毕三个月后才考虑入住。 
如果孩子突然出现下列情况,而以前从没有出现过,则可能是白血病的征兆,家长要注意: 
◆骨头痛。由于白血病会使骨髓膨胀,骨膜受到拉伸,就会引起疼痛。尤其是在膝盖的上下方最明显,常被误为关节炎。 
◆发烧。发烧不规则,时而高烧,时而低烧。发高烧时,用抗生素无法控制。 
◆容易出血,出血厉害。皮肤出现瘀斑,而且很厉害,鼻子、牙齿出血,身上有淤血,而且是突然发生严重的出血,在一段时间内会持续不停,这种现象还会逐渐加重。 
◆贫血。因为红血球的减少,孩子会出现贫血现象,比如脸色苍白,口唇、指甲无血色等。 
◆乏力。精神很差,喜欢静静地待着。即使活动,也没有了原先那样兴奋,活动一会就感到疲累。 
◆胃口差。孩子的胃口越来越差,甚至对自己喜欢的食品也提不起兴趣。 
◆淋巴结增多增大。通常发生于颈部、腋窝部,一般不会觉得疼痛或压痛。 
◆器官肿大。白血病细胞侵犯到肝脏、脾脏、淋巴腺、胸腺甚至脑膜、生殖腺、肾脏等,引起器官肿大。例如小孩上腹部肿大,可能是肝脏、脾脏已受到侵害。 
买了新房是好事,可别把好事变坏事。搬家的时候先缓一缓,装修完工放上三五个月再住,打开窗彻底透气,把室内的污染降低,最好请专业的监测公司来给你的新家测一下,有没有有害气体。这样住起来也放心,对家人的健康安全才有保障。   
6.MP3“耳机病”   
典型症状: 
小强期末考试成绩在班上排名第一,当他把这个好消息告诉爸爸时,爸爸奖励他一款最新的MP3,小强高兴坏了。班上很多同学都有MP3,用它从网上下载最新的流行歌曲,周杰伦、……什么流行就使劲听什么。他上学放学课间休息都带着耳机听,可带劲了。但是没过多久,上课时他总是觉得老师讲课的声音好像变小了,自己要费劲才听得清。在家和爸爸妈妈说话也得大声,有时妈妈叫他好几声都没反应。放假后到五官科检查,小强患上了“感音性耳聋”病症。 
近来,在音质、功能及操作等方面具有至真至美特色的时髦的MP3、随身听,因携带方便而风靡一时,尤其在青少年中很是盛行。大街上随处可见一天到晚塞着耳机的人。但专家提醒人们,走在大街上最好不戴耳机。 
他们戴耳机听音乐或外语,既不影响他人,又可避免外界干扰,是一种潇洒、雅致、舒适的精神享受。殊不知,由此也会带来某些潜在危害性。经常使用〃随身听〃或耳机会损伤人的正常听力,使人们在不知不觉中患上〃感音性耳聋〃病症。 
有关医学资料表明,当人耳听到的音量达100分贝时,时间较长可造成不可恢复性听力损伤;当音量高达110分贝时,足以使人体内耳的毛细胞死亡,严重者还会造成听力丧失病症。目前,一些〃随身听〃的音量可高达115分贝,即使音量未开到最大,收听摇滚乐时也达95分贝,收听迪斯科音乐高达110分贝以上。而且,由于很多耳机是入耳式设计的,使用不当或者是音量太大都可以对耳膜造成直接的伤害。 所以,在欧洲等地,都不使用耳塞式的耳机。 
科学研究成果表明,若〃随身听〃及〃耳机〃使用不当,长时间高音量收听,还会损伤人的视力。由于耳朵和眼睛神经系统之间存在着微妙而复杂的内在联系,在高分贝噪音环境里,人的眼睛对运动物体的对称平衡反应迟钝,严重受损者甚至还会造成永久性反应失灵病症。 
建议广大青少年平时使用〃随身听〃音量尽可能低些。一般不易超过80分贝-90分贝,连续收听时间不宜超过1小时,必要时可适当休息一会再收听。 
目前市场上耳机大致有头戴式和耳塞式两种,头戴式耳机听音效果好,耳塞式耳机携带方便,但两种耳机对耳朵的伤害其实都是一样的。用耳机听音乐,由于耳膜与耳机振动片距离很近,声波传导范围小而集中,对耳膜听觉神经刺激比较大,易引起耳朵发炎、头晕、耳鸣、重听等。如果连续听上几个甚至十几个小时,还可能出现突发性耳聋。此外,戴耳机的时间过长,精神会始终处于紧张状态,也不利于健康。 
在公交车或大街上等噪音很大的地方,最好不要用耳机听音乐,因为为了盖过噪声,人们常会不自觉地加大音量,对耳朵的伤害更大。同时,切不可长时间听,最好每次不超过1小时。另外,别在睡觉的时候听,否则耳塞夹在枕头和耳朵之间,会对耳膜造成伤害;如果听着听着睡着了,耳朵处于休眠状态时,所受的损害会更加明显。   
7.盲目补充微量元素适得其反   
有关雀巢奶粉碘超标的新闻一直吸引着人们的眼球。其实,不只是碘,还有其他微量元素都有两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