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上了生活方式的当 >

第3部分

上了生活方式的当-第3部分

小说: 上了生活方式的当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全麦面包之前,请先注意包装袋上的“成分标示”,一定要看见“全麦面粉”几个字,再掏钱付账。市面上“纯”全麦面包可能很少,大部份是在白面粉内,添加胚芽、麸皮(麸糠),而不是用整颗小麦,打成所谓的全麦面粉,然后加工做成全麦面包。原因是,纯全麦面包的油脂含量多,容易酸败,不好保存,精致后的白面粉去掉了部份油脂,保存比较容易。另一个原因是纯全麦面包咬起来很粗,生产厂家大概顾虑到一般消费者吃不习惯,所以利用折衷的方法,制造出目前市面上普遍买到的添加式全麦面包。 
100%“天然”果汁?! 
这几年,100%天然果汁很流行。这一类饮料在超市占据大块地盘,其广告也铺天盖地。鲜榨原汁、纯天然果汁、含丰富维生素C……贴在瓶身上五花八门的标签,配上新鲜多汁的水果照片,看了颇让人心动。 
专家指出,“100%天然”这个标签不一定代表产品内含的是水果原汁,只能说这个果汁产品没有添加防腐剂或人工调味料等东西。有时候,100%天然的果汁产品里,只含有10%或25%的水果原汁。所以下次买果汁前,先把成分标示看清楚,以免掉进“天然”的迷宫中。 
“低脂”牛奶含脂不低 
怕身材走样的人买食品,要看见“低脂”两个字才会出手。不过,“低脂”是厂商自己说的,有些不见得名符其实。今年上半年,某地消费者协会曾经抽验市售的牛奶,结果发现标成“低脂”的鲜牛奶中,有8件不符合低脂的标准,充其量只能说是中脂鲜乳。其实“低脂”不论是鲜乳或其它标榜“低脂”的产品,你最好不要轻易相信包装上的说法。比较保险的方法是,花几十秒时间,看一下营养成分中的脂肪含量倒底有多低。 
欧美及日本等国实行包装食品的营养标示制度已经多年,而且对于各种营养宣称,像“低脂”、“低热量”、“低钠”、“高钙”、“无糖”等都有非常明确的规定。举例来说,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FDA)对于“低脂”这个宣称的规定是:每100g食品中的脂肪含量必须少于或等于3g,而且来自脂肪的热量占总热量的比例不能超过30%。 
另外一个奇怪的营养宣称是“高钙”鲜牛奶。牛奶本来就是钙含量高的食物,为什么还要特别强调?这种宣称方法会误导消费者,让他们以为只有标示高钙的牛奶,钙质含量才丰富,没有标的,就不含充足的钙质,这种观念根本是错误。 
不想陷入超市的购物陷阱,现在开始学习做个聪明的采购者: 
仔细阅读营养标示 
下次购物的时候,不要再匆匆忙忙,花个几分钟,把包装上的各种标示,包括营养成分先看清处。虽然目前的营养标示仍然混乱,有的标、有的没标,而且格式不一,不过,了解吃进去的食物含什么营养成分是重要的,尤其一些需要限制某些营养素的疾病患者,如糖尿病患者、肾脏病患者等,更要特别注意阅读营养标示。   
2.食品标签上的陷阱(2)   
均衡饮食学者和营养师都建议,不要固定只吃某几种食品,也不要迷信一些宣称添加营养素的产品,以为单吃一种就可以摄取足够营养。摄食种类应该丰富多变,这样才能确保你的营养均衡。 
不轻易相信厂商的营养宣称在目前没有明确规范的情况下,这是你自保的好方法。尤其像宣称“低脂”、“低热量”、“低钠”、“高钙”、一类的食品,吃多了仍然不利于健康。 
低脂标签看仔细 。   
3.上了咖啡的当   
今天,饮用咖啡是最大的“食尚”之一。只要一想起巴黎塞那河左岸的咖啡馆,我们就会热血沸腾,立即与海明威和毕加索发生联想。一句世界咖啡“语典”(今天的咖啡馆似乎只有使用这种病语病句才有味道)早就是许多知识分子咖啡人的语录:我不在XX咖啡馆,就在去XX咖啡馆的路上。 
咖啡是世界上最流行的饮品之一,它给人们带来愉悦和兴奋。大城市写字楼旁边的咖啡馆里经常聚集一群时髦的男女,在美轮美奂的环境中高谈阔论,消磨时光。沸腾的咖啡喷溢出浓浓的幽香,工作一天的紧张心情经过咖啡的浸染变得轻松、自在。在这种荡着奶香、甘甜与苦涩的液体中,紧张工作和生活着的人们找到了一个适合的借口,彼此交换着信息,彼此汲取着温暖,从而获得了一种热情洋溢的生命情调。 
但是今天的世界,最让你上当的就是这种最时髦的东西。因为尽管大家都知道咖啡中有些东西对身体不利,而且也深知医学的看法——咖啡对健康有害。但我们却对咖啡情有独钟,我至今没有看见过一家咖啡馆写有——喝咖啡可能有害健康的字样。 
让我们来看看咖啡的主要成分吧:咖啡因,约占1%—2%;脂肪约占10%—14%;蛋白质约占8%;另外还有碳水化合物、无机盐和维生素等。大多数速溶咖啡中含有3%—4%的咖啡因,一杯煮咖啡中大约含有150毫克的咖啡因。有人说咖啡因有“振奋精神、提高脑活动能力、增进食欲”等作用。但实际情况很不好说,现代人嗜饮咖啡的习惯很不合理,其实,真相是即使合理也可以引发“咖啡病”。 
多喝咖啡可诱发心脏病。美国几位医学专家通过长时间的研究发现,一个人如果每天喝5杯或5杯以上的咖啡,其患心脏病可能性要比不喝咖啡的人大2倍。他们曾对1000名长期饮用咖啡的人进行了检查和测验,其中有的被试验者断断续续喝了5年咖啡,有的人喝了25年,试验结果表明,喝咖啡的时间越长,患心脏病的可能性就越大。 
医学研究证实,短时间内(1—2小时之内)连续饮用3杯咖啡,就可能出现情绪紧张、忧虑、呼吸短浅等现象;饮用10杯以上,就可能引起一些中毒现象,如耳鸣、谵妄、说糊话、视物模糊、心律失常、气急、肌肉紧张和肌肉震颤等(这到是有利于某些本来就不想健康的人写意识流小说);连续饮用100杯以上,则可导致死亡。 
而且,从医学角度来讲,酒和咖啡是不能同时饮用的,如果同时饮用会加重酒精对人体的损害。因为酒精本身就能毒害人体的一切细胞。喝酒之后,酒精很快被消化系统吸收,接着进入血液循环系统,于是影响胃肠、心脏、肝脏、肾脏、大脑和内分泌器官的功能,造成体内物质代谢的紊乱,其中受害最严重的是大脑,形成大脑高度抑制。而喝咖啡则会使大脑高度兴奋,如果酒和咖啡同时饮用,就会使大脑从极度兴奋转入极度抑制,并刺激血管扩张,加快血液循环,极大地增加心血管的负担。这样对于人体的损害超过单纯喝酒或喝咖啡的很多倍,但在我们的时尚中,“美酒加咖啡”却是一种挡不住的诱惑,所以美酒加咖啡就是上当之典型。   
4.在正确的时间吃正确的水果(1)   
典型症状: 
饭后吃水果已经成了中国人在膳食消费中的习惯。不论是在外就餐还是在家吃饭,酒饱饭足之后,热情的主人还会端出一大盘水果来请你吃;餐厅也喜欢免费上一大盘各色水果,作为欢宴的压轴节目。 
水果的价值 
在吃水果的时间上,很多人存在一个极大的误区——把水果当成饭后甜品。殊不知水果中的有机酸会与其他食物中的矿物质结合,影响身体消化吸收。水果中的果胶有吸收水分、增加胃肠内食物湿润程度的作用,因此饭后吃水果还会加重胃的负担。饭前吃才利于营养吸收。 
卫生部副部长王陇德不久前在《人民日报》上发表署名文章《中国人需要一场膳食革命》,指出“目前中国人的膳食是否科学合理,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在油脂消费过多、谷类食物消费偏低,导致城乡居民钙、铁、维生素A等微量元素摄入不足等问题之外,就拿我们每天都在吃的水果来讲,就存在很大的问题:一个是吃的量还远远不够,另一个是吃的顺序不对——饭后吃水果已经成了中国人在膳食消费中的习惯,却没想到它对健康具有一定危害。 
要知道水果不是零食。在我们日常的膳食中,水果一般是作为“零食”和“甜品”的。很多人,特别是成年男性,普遍把水果当成“零食”,平时很少吃;还有人把水果当成“甜品”,认为它是造成肥胖和糖尿病的祸首,敬而远之。这样的观念影响了他们对水果健康价值的正确认识,减少了他们摄取水果的积极性,导致膳食中的水果摄入量不够。 
水果不是可有可无的零食,相反,它对我们的健康和疾病预防具有很大的作用。因此,正确的做法就是“每天必吃”,而且要按照《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中推荐的量去吃,这是保证健康的基本数量。 
水果中含有非常丰富的营养成分,主要是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和矿物质,还有有益于人体健康的生物活性物质,像胡萝卜素、生物类黄酮、花青素和前花青素、有机酸等。水果中的维生素主要是维生素C、胡萝卜素和一些B族维生素,这是人们膳食中维生素的主要来源。大量科学研究表明,经常吃水果可明显降低患肿瘤等慢性疾病的危险度;水果中含有许多抗氧化成分,可延缓细胞的衰老过程;大量的维生素可维持细胞的正常分化。 
虽然水果与蔬菜在营养价值上有许多相似之处,但由于水果不需烹调,生食能避免营养素在烹调中的损失,最大发挥其营养作用。因此,水果的营养作用是其他食物所不能取代的。 
吃水果的正确时间是饭前1个小时和饭后2个小时左右(除了柿子等不宜在饭前吃的水果除外)。饭前吃水果,有很多好处。首先,水果中许多成分均是水溶性的,饭前吃有利于身体必需营养素的吸收。其次,水果是低热量食物,其平均热量仅为同等重量面食的1/4,同等猪肉等肉食的约1/10。先吃低热量食物,比较容易把握一顿饭里总的热量摄入。第三,许多水果本身容易被氧化、腐败,先吃水果可缩短它在胃中的停留时间,降低其氧化、腐败程度,减少可能对身体造成的不利影响。 
另外,我们也要注意,不要在晚上临睡觉前吃水果,不然充盈的胃肠会使你的睡眠受到影响。千万别以为吃水果是件小事,消除了这些误区,才能培养出真正对健康有益的生活习惯。 
吃水果要注意时间 
夏天是新鲜的水果大量上市的季节。水果含有人体必需的多种维生素、矿物质、碳水化合物、粗纤维、蛋白质及脂肪等营养素……吃水果不但可口,并能促进身体健康,进而达到防治疾病,养颜美容的效果,是最受现代人欢迎的天然健康食品。但吃水果的时间要正确,新鲜水果的最佳食用时段是上午。 
同样是吃水果,选择上午吃水果,对人体最具功效,更能发挥营养价值,产生有利人体健康的物质。这是因为,人体经一夜的睡眠之后,肠胃的功能尚在激活中,消化功能不强,却又需补充足够的各式营养素,此时吃易于消化吸收的水果,可以应付上午工作或学习活动的营养所需。 
在英国有这么一种说法,即“上午的水果是金,中午到下午3点是银,3点到6点是铜,6点之后的则是铅”。上午吃水果,可帮助消化吸收,有利通便,而且水果的酸甜滋味,可让人感觉神清气爽,有助一日的好心情。反之,入睡前吃水果,不利于消化,尤其是纤维含量高的水果,对肠胃功能差的人来说,更是有损健康,凉性的瓜类在入睡前更应节制食用。 
还需要注意的是:在你空腹的时候,不能吃这些水果。 
西红柿:含有大量的果胶、柿胶酚、可溶性收敛剂等成分,容易与胃酸发生化学作用,凝结成不易溶解的块状物。这些硬块可将胃的出口——幽门堵塞,使胃里的压力升高,造成胃扩张而使人感到胃胀痛。 
柿子:含有柿胶酚、果胶、鞣酸和鞣红素等物质,具有很强的收敛作用。在胃空时遇到较强的胃酸,容易和胃酸结合凝成难以溶解的硬块。小硬块可以随粪便排泄,若结成大的硬块,就易引起“胃柿结石症”,中医称为“柿石症”。 
香蕉:含有大量的镁元素,若空腹大量吃香蕉,会使血液中含镁量骤然升高,造成人体血液内镁与钙的比例失调,对心血管产生抑制作用,不利健康。   
4.在正确的时间吃正确的水果(2)   
桔子:桔子含有大量糖分和有机酸,空腹时吃桔子,会刺激胃粘膜。 
山楂:山楂的酸味具有行气消食作用,但若空腹食用,不仅耗气,而且会增加饥饿感并加重胃病。 
甘蔗和鲜荔枝:空腹时吃甘蔗或鲜荔枝切勿过量,否则会因体内突然渗入过量高糖分而发生“高渗性昏迷”。   
5.冰箱保鲜不保险   
典型症状: 
一北京居民因发热、咳嗽、呼吸困难紧急送入医院,经诊断确定为过敏性肺炎。寻其病因,却是冰箱“惹的祸”,在他家电冰箱下方的蒸发器中,发现有真菌——“黑曲霉菌”污染,原来是电冰箱里的真菌引起的过敏性肺炎。 
对小孩子来说,冰箱是他们的快乐宝库。一般妈妈会买好一周的食物,将它们塞进冰箱这个小“仓库”里,到了下个周末再更新一下里面的存货。小孩忍不住嘴,特喜欢吃冷饮,结果“小肚子”马上就给他们颜色看。 
所以在日常生活中,仍然有这样的现象发生,晚上刚做的菜,没吃完,放冰箱冷藏,第二天加热后再吃,居然拉了肚子。这是由于冰箱里的食物吃得不当,由此引发的“冰箱病”。冰箱饮食不当可能引起“冰箱胃炎”、“冰箱肠炎”,甚至还会发生头痛、头晕。 
如果冰箱内的冷食物吃得过多,胃、肠在受到强烈的低温刺激后,血管会骤然收缩变细,血流量也相应减少,胃肠道的消化液则停止分泌,出现上腹阵发性绞痛和呕吐等症状。许多“冰箱胃炎”的儿童就是在食用冷冻食品半小时后,即出现恶心、呕吐。有些嗜冷菌、霉菌在低温下还会大量繁殖,随着未被完全加热的食品进入肠子后,还会引起“冰箱肠炎”,导致腹痛和腹泻。 
由于血管和温差有很大的关系,冷冻食品吃得太多,因为热胀冷缩,刚从冰箱冷冻室里取出的食品随即快速进食的话,会刺激口腔黏膜,反射性地引起头部血管痉挛,产生头痛、头晕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