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一千多年前的荣辱是非:大宋的人大宋的事(选载) >

第27部分

一千多年前的荣辱是非:大宋的人大宋的事(选载)-第2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剿赖恼剿溃环谋环几鞯赜直凰尉崭矗菀膊槐!5诚畈柯浯蠖啾换骼#罴糖搅埽缓盟拇α骼耍呈掷选
此时已是雍熙二年(985)年初,天寒地冻之中,李继迁看着残兵败将,心中谋划着如何摆脱困境。
屡次失败使李继迁认识到自己势孤力单,缺少呼应,便决意降附辽国,借助辽国的势力来和大宋抗衡。雍熙三年(986)春天,他派张浦带着大量的奇珍异宝出使辽国,表示愿意称臣纳贡。
当时,正是赵光义雍熙北伐的前夕,李继迁此时前来归附,给辽国增加了一个对付宋朝的砝码,他可以起到牵制宋军的作用,让宋军有了后顾之忧。因此,辽圣宗授李继迁为定难军节度使,夏、银、绥、宥、静五州观察使,特进检校太师,都督夏州诸军事。李继迁为了进一步获得辽的支持,不久又亲自向辽请婚,辽以宗室女义成公主嫁给李继迁。
辽与李继迁成了盟友兼亲戚,便大力支持他,曾一次就赠马三千匹。李继迁也借辽国的招牌大肆招摇,党项各部族又纷纷前来依附,他的实力迅速地增强了,又开始对宋作战,双方互有胜负。
宋朝刚刚大败于辽,赵光义便采用宰相赵普“以夷制夷”的策略,端拱元年(988)重新起用李继捧为定难军节度使,赐姓名赵保忠,派他回镇夏州,想通过他来稳定西北局势。
这本是一着好棋,可惜出手太晚,李继迁已渐成大患,而且李继捧心志不定,才智也不如李继迁,根本不是等量级的对手,可以说赵光义虽找对了思路却没有找对人。
李继迁对想招抚自己的赵保忠(李继捧)采取了谈打结合的方法,最后居然把他拉下了水,赵保忠暗地里降辽,被封为西平王,复姓名李继捧。在赵保忠(李继捧)背后的支持下,李继迁四出攻掠,闹得动静越来越大,还明目张胆地上表索取宥、夏等州。
赵光义一直认为自己英明神武,虽然没战胜辽国,但怎么也不能让你个西北边鄙胡人骑到自己的头上,于是在淳化五年(994)派自己的大舅哥李继隆为河西都部署,进驻夏州,将李继捧捕送回朝,又平毁夏州城,迫居民内迁,以削弱李继迁。这个李继隆确实算得上是宋朝的一员名将,李继迁知道自己正面硬顶不是对手,就退避到沙漠里去了。
李继迁此时又使出了谈谈打打的手段,一面纵兵边境,劫夺宋军的粮草,一面派张浦去东京入贡,想通过谈判要回夏州,谁知赵光义不但不给地盘,还把张浦给扣留了。不过,赵光义对张浦倒不错,给他安排了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工部尚书、郑州刺史兼御史大夫,充本州团练使的官职。
智囊被扣,李继迁可不干了,他在至道二年(996)四月攻西凉府(今甘肃武威),五月又集众数万围攻灵州(今宁夏灵武),以军事压力威胁赵光义遣返张浦。
灵州位于黄河与浦洛河交汇之处,据山河之险,“北控河朔,南引庆、谅,据诸路上游,扼西陲要害”,是大宋控制西北的第一要地,灵州的得失对宋朝是重要的,守住了这道防线就锁上了西北进入中原的大门,失去了就会边疆震动,再无险可守。灵州对李继迁也十分重要,打下灵州他就可以“西取秦界之群蕃,北掠回鹘之健马,长驱南牧”。打不下来灵州,这一切就都是做梦。
此战赵光义和李继迁都十分重视,李继迁披挂上阵,亲率一万多人围攻灵州。赵光义也亲自谋划部署军队,兵分五路合击李继迁的老巢平夏。这一仗双方都拉开了架势,最终却无疾而终。五路宋军因为深入大漠,粮草不继只好撤退;围攻灵州的党项军无法攻克坚城,又怕平夏有失,也收兵解围。
谈谈打打是李继迁惯用的手法,头一年刚和大宋兵戎相见,第二年他又遣使到东京讲和。此时真宗赵恒刚刚即位,内有国政需要理顺,外有辽国虎视眈眈,赵恒便想以妥协退让换西北的安定,授予李继迁夏州刺史,定难军节度使,夏、银、绥、宥、静等五州观察处置押蕃落等使。
李继迁终于收回失去十多年的五州之地,且不论他究竟是在搞民族独立还是在搞民族分裂,就其能三落而三起,在看似无法克服的困境面前绝不低头,最终实现了自己的目标,仅此一点,其勇气毅力就令人叹服。
真宗赵恒以土地换和平的策略没有奏效,李继迁受任夏州刺史后,根本没有收敛一下的意思,继续率军在边地掳掠,他的目标是夺取战略要地灵州。为此,他先攻占清远军和怀远城,扫清了灵州外围的据点,灵州成了孤悬关外的孤城。
咸平五年(1002),李继迁发动了第三次灵州之战,他动员了一切可以使用的力量,攻陷了灵州,改灵州为西平府。咸平六年,他把权力中心从夏州迁到西平。
夺取灵州,标志着李继迁完全具备了和宋朝全面抗衡的实力,从此以后他东进南下再无险阻。
失掉灵州,宋朝只好退保环庆,设防关中,和西域的联系也被切断,尤其是再也得不到向来由河西地区供应的战马,这一点对宋朝军事力量的制约几乎是致命的。
李继迁在灵州之战后,就转向西进,想征服依附宋朝的回鹘和吐蕃部落,很快就将“畜牧甲天下”的西凉府(今甘肃武威)占领。
西凉府是吐蕃六谷部长潘罗支的地盘,他还是宋朝加封的朔方节度使,在李继迁和宋朝的冲突中,他自然是站在宋朝一边的,和李继迁结下了说不清的恩恩怨怨。这次李继迁又把他最肥美的地域抢了去,他自然不会甘心,便设下了一个诈降计。
李继迁克灵州、取凉州,自我感觉良好,听到潘罗支乞降并不怀疑,倒是在宋真宗赵恒继位后被放还的张浦动了疑心,劝他说:“潘罗支生性刚强,现在他根本没有遭受重大失败,却主动要求投降,这事一定有问题,据我看他是诈降。您不要去受降,应该趁他们计谋未成的时候,突然进兵,定会一战成功。”
傲气冲天的李继迁根本不听张浦的劝阻,相反还觉得他现在怎么这样烦人,唠唠叨叨个没完。李继迁有些不耐烦了,甩甩手说:“我会注意的,谅潘罗支也玩不出什么花样,他想和老子斗,还嫩点儿。”
他忘记了银州城下,他自己是怎么对付曹光实的,历史在这里又重新上演了一回。
他的结果也和曹光实一样,不同的是,他在伏兵的乱箭里逃了出来,身上脸上带着好几支箭进了灵州城,转过年正月伤重而死,时为景德元年,享年四十一岁。
李继迁辗转苦战二十余年,为党项立国粗定基础,后来元昊称帝,追封他为高祖。
李继迁死后,他的儿子李德明接掌权力,在真宗景德三年(1006)和宋讲和,从此宋与党项之间三十余年没有大战。
直到李德明的儿子李元昊执掌政权后,冲突又起,且愈演愈烈。

西北狼元昊(1)

李元昊在大宋的历史上,给这个华丽王朝造成伤害最大的敌人,除了掳掠走了徽、钦二帝的金国,当属偏处西隅的西夏了。
而西夏的执刀人,就是李德明的儿子、李继迁的孙子李元昊。
自从李德明接过李继迁的权力以后,就试图和宋朝修好,他之所以这么做,是他的老爸李继迁舞刀弄枪二十年,使平夏部经济状况窘迫,除了靠掠夺点儿东西回来维持生计之外,丁壮们整天杀杀打打的,根本没有时间从事生产。
李继迁也发现了这个问题,经济基础要是彻底崩溃了,不用宋军杀过来也会自动灭亡,所以他在临终前一再叮嘱李德明与大宋和好,“申请一次宋朝不接纳,就继续申请,哪怕一百次咱们也要坚持”。
另外,此时宋辽已经签订了“澶渊之盟”,宋辽之间的和好使李德明的压力倍增,缺少了强大辽国的支援,孤军奋战的党项人极有可能陷入当初李继迁遭遇到的那种困境,所以“和谈”被摆上了议事日程。
真宗赵恒也不想打仗了,给愿意称臣的李德明很优厚的待遇,授李德明定难军节度使、西平王,每年还以“赐”的名义送上银万两、绢万匹、钱二万贯、茶二万斤,并重开榷场进行货物贸易。
和议结成以后,李德明还真没有继续和宋朝用武,他的发展方向转向了西方,他西攻回鹘,南击吐蕃,前后用了二十六年的时间,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夺取甘凉地区,瓜州回鹘首领贤顺率部归附,初步平定了河西走廊地区。
李德明很精明,他像做买卖一样周旋于宋辽之间,他同时向宋、辽称臣,借助辽国的势力向宋朝讨赏,而宋朝也不愿意他彻底倒向辽国,就尽量满足他的要求。
为了拉拢李德明,辽兴宗不仅把公主嫁给李德明之子李元昊,还封他为夏国王,宋朝也加封李德明为夏王。李德明成了双方争夺的宝贝,身价一路上涨。
此时,李德明已据有夏、宥、银、会、绥、静、灵、盐、胜、威、定、永和甘、凉、瓜、沙、肃等州的广大区域,“东尽黄河,西界玉门,南接萧关,北控大漠”,实力比他老爸李继迁那时不知道强了多少倍。
实力的增强带来了野心的膨胀,他开始做起皇帝梦来,平时的排场都模仿中原皇帝的样子。他还于天禧四年(1020)在灵州怀远镇(今宁夏银川)修建都城,改名兴州,正式建都。
李德明称帝的准备还没有完成,就在明道元年(1032)十月病死。但他的工作没有白费,李德明给自己儿子李元昊做好了当皇帝的一切必要的准备。
李元昊登场了,他的出现,对大宋和党项的百姓来说,都是一场噩梦。
烟尘古道的西北将再次流血,浸透千年堆积的黄沙。
元昊自小就聪明过人,喜好读书,不仅通晓“蕃汉文”,而且精通佛学,但就是这么一个精通佛学的人,日后却以穷兵黩武为乐事,看来佛学慈悲为怀的精神他也没有领悟多少。
本来书读得多的人都难免有些呆气,可元昊没有书卷气,他性格坚强(还有些残忍),野心勃勃,没事就弄本兵书研究揣摩,这为他后来东征西杀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在李德明时代,元昊就凭借收复甘州(今甘肃张掖)、击败回鹘、威震河西的显赫战功而扬名,进而被册封为太子。
自继位以后,元昊就启动了称帝的程序,首先废除了中原王朝唐、宋的赐姓,不再姓李姓赵了,改用党项姓“嵬名”。
别小看了改姓这件事,现代人也许不觉得怎么样,但在那个时代皇帝的赐姓可是莫大的荣耀,郑成功不是到处炫耀自己是“国姓”吗?元昊抛弃国姓的荣誉,就意味着他根本就没把这两朝皇帝当回事。
他还把自己的名字也改了,改成曩霄,自称兀卒。“兀卒”是党项语,翻译过来就是“青天子”的意思,那时党项人称宋朝皇帝为“黄天子”。
一青一黄,两个天子。至此元昊要当皇帝的野心大白于天下。
既然大家都明白是怎么回事,就自然会有抬轿子的人,谋臣杨守素说宋朝的明道年号犯了李德明的名讳,建议元昊改元。
这又是一个大动作,现在我们使用公历没有年号的概念,但在古代年号可是很有讲究的,使用什么年号和历法是个相当严肃的政治问题,当初吴越、南唐表示臣服宋朝时,一个很重要的举动就是使用宋朝的年号和历法,有个专门的美名叫“奉正朔”。
元昊当然愿意改元,于是下令改明道元年为开运元年,但是这次却闹出了笑话,因为这个年号是后晋出帝石重贵亡国之前用过的年号。幸好发现得早,于是再改元广运——元昊终于有了自己的年号。
元昊一改老爸实行汉化的做法,一切都恢复党项传统。自己改名改姓不算,还下“秃发令”,限三天之内党项部族人一律把头顶剃光,有抗令者任何人都有权处死他。他自己率先垂范剃了光头,戴上耳环。
其实所谓的秃发,并不是剃成个大秃瓢,而是只剃去头颅顶部的头发,再将前面的刘海蓄起来,从前额垂到面部两侧,据说这是古代羌人的风俗。
党项人纷纷剃头,一时间元昊统治区内光头成堆,刘海飘飘,倒也蔚为壮观。
其实剃头什么的只是形式,元昊真正要达到的目的是唤醒众多党项羌内心深处的民族情绪,把本民族凝聚起来。
大众的民族情绪一旦活跃喷发出来,绝对是一种可怕的力量,如果这种民族情绪再失去理智,那就会更加疯狂。
元昊就希望党项人都变成疯狂的野狼,他还是太子的时候,一次李德明心满意足地说:“我们部族穿上丝绸衣服有三十年了啊。”言下之意这都是自己和宋朝打交道的成果,元昊对老爸的政绩却不以为然:“穿兽皮,牧牛羊,本来就是我大小族人的习俗。英雄应当成霸王之业,何必在乎穿不穿绫罗绸缎。”
就连党项贵族都眼热的宋朝赏赐,元昊也不放在心上,他对老爸说:“我们有赏赐俸禄,可我们的族人什么也没有,他们穷困就不会再支持我们。依我看,咱们干脆不再给宋朝上贡,专心练兵,武力小的时候就抢一些财物,等武力强大了把江山全都抢来。”
李德明当然不听他的,但父子没有隔心话,元昊说的是他自己真实的想法,等他上台以后就是这样做的。
元昊除了改名改姓改年号剃光头之外,还建官制、设百官、创文字、设立蕃字院和汉字院、建立蕃学、改革礼乐等等,最主要的是以“尚武重法”为国策,就是“严以刑偿”,“以兵马为先务”,“教民以功利”。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以兵马为先务”了,元昊建立起完善的军队建设、指挥系统、布防驻地等军事制度,尤其在军队建设上下了大力气,不仅有党项羌组成的“族内兵”,还有由汉人组成的“族外兵”,这些人被叫做“撞令郎”,是专门打前锋的敢死队。
以汉族人充当炮灰,来减少党项人的伤亡,元昊还真是个“民族主义”者。
古代征战,马军为先,元昊自然也对马军很上心,他组建了一支堪称当时最凶悍的骑兵——“铁鹞子”,这支骑兵是党项军中的王牌,上阵时身披重甲,刀剑难伤,并且还用绳子绑在马背上,即便被削掉了脑袋也不会从马上摔下来,仍能在战场上横冲直撞。
西夏军队里步兵人数最多,在山区作战时步兵是当仁不让的主力,西夏最精锐的步兵被称为“步跋子”,特别是横山党项羌组成的“步跋子”,身手敏捷,翻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