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资本女人-20位中外着名女性的成功启示录 >

第16部分

资本女人-20位中外着名女性的成功启示录-第1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愿意穿多高,是我自己的事情,这并不影响我是否有资格做CEO,或者做大使。”她还说,她有一千件衣服,一千双鞋子,而且每一件衣服都名叫“叶莺”,如果可以选择,她下辈子还要做女人,而且一定要做“叶莺”。她还会告诉你,“从个人感情来说,我非常非常爱慕、崇拜柯达公司的创始人乔治·伊士曼。有人说为什么乔治·伊士曼终生未娶,我说因为那个时候叶莺还没有诞生。”她还自我评价,“有活力,很动感,也很性感。”

    这就是叶莺,一个能“通吃”三个不同职业,“通赢”人生多个阶段的成功人士,一个一生追求激情的女人,一个张扬着个性、张扬着自我、张扬着美丽的魅力女人。

    (5)叶莺的成功秘诀

    解读叶莺的成功轨迹,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两点启示:

    ①时势造英雄。

    ②机会青睐有准备的头脑。

    做记者的时候,她赶上了新加坡“双语运动”和邓小平访美;做外交官的时候,她碰上了中美关系的纵深发展和战略地位的突显;做企业的时候,她碰上了“洋进国退”的绝好机会。正是这一个个风起云涌的时代大潮把她推上了潮头,并成就了她的行业地位。她自己也说:“几乎每个时代的环节,我都扣上了。我没有放过每一个机会,而且我很珍惜每一天。”在叶莺当初离台到北京任公使衔商务参赞时,台湾盛名已久的《天下》杂志曾试图揭开面纱:记者的资历,让她知道如何制造话题,拥有很强的造势能力;善于梳理人脉,“关系能够战胜一切条条框框,这是叶莺在大陆最深刻的体验,也是她在大陆无所不能的关键”;想在美国政坛出人头地。做事很拼,个性中有男性的豪爽,行事果断……《天下》的笔触显然已穿透了叶莺时髦女性风采的表象,深入到叶莺人生战略的骨子层面。这些,无疑是帮助叶莺勇立潮流的“独门暗器”,也是令她被机会青睐的“有准备的头脑”。

    但光有这些,还不足以诠释叶莺成功的全部内涵。因为从另一个角度看,叶莺尽管赶上了时代的大潮,并为迎潮而上做了自己的准备,但她仍有很多“先天不足”。一是没有显赫的家庭。虽然家境也算殷实,但这样的家境根本没什么人脉和资本供其在美国政坛和企界与他人拼杀。二是没有深厚的专业功底。虽然拥有台湾大学国际关系和英语文学学士学位,但这样的专业功底不管是对于做记者还是做外交官还是做企管其实还只是“外行”。三是没有水滴石穿的恒心和毅力。记者——外交官——记者——外交官——企管,叶莺的职业生涯有着很大的摇摆性。正如她早就说过的,“我不喜欢只是单一地钻研某种东西,所以,我绝对成不了一个科研家”。

    然而,这样的“先天不足”似乎并没影响到叶莺的光辉前程。那些出身、专业、毅力甚至聪明远在叶莺之上的女性大有人在,而光华出其右者却寥寥无几。为什么?因为叶莺成功的背后,更有着高明的人生技巧。

    技巧之一是借势。叶莺说,“记者这个职业教会了我太多太多。很多大师级的人物花了一辈子的心血,才有今天的成功。他们在短短的几小时内,向一个萍水相逢的人,倾吐衷肠,透露他一生的体会与专业的精华,你岂不得到太多?”记者本就是一个极容易借势的工作,但叶莺的高明在于,她并不是把深入基层调查民间疾苦争取普利策奖作为事业的第一追求,而是把采访“大人物”作为她的定位,也视为她的荣耀。显然,作为一个真正的新闻工作者,采访对象层次的高低与自己工作成就的大小并无正比关系,但对于借势者,却是一个再便利不过的通道。叶莺新闻生涯最闪光的瞬间就是在借势中完成的——借邓小平的光辉从而被无数的国人熟悉,而且通过借势,叶莺顺利杀入了美国外交圈。在外交圈,叶莺借势良好的政府关系和社会人脉,一下子坐到了柯达的高管位置上,并在“98协议”中一展身手,既奠定了柯达中国的未来基业,也把借势功夫运用得游刃有余。叶莺在2004年年末接受《商务周刊》“100个中国梦”的采访时说:“我的梦想就是架一座这样的桥,无论它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希望它不仅能沟通东方与西方,而且能沟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沟通不就是借势者的最好“牛刀”么?

    技巧之二是善变。叶莺之所以需要借势,就是因为职业内力存在不足,所以要借外力来成就自我。但因为内力的欠缺,好的借势可以使借势者达到一定的高度,却无法冲顶职业生涯的最高境界。于是,变,便成了叶莺激活自己、引领潮流的又一技巧。虽然做记者做到了一定水准,但她明白“这是一个竞争性非常强的职业,很少有资深记者,年纪大了的,多半是坐到了编辑台”,于是便转身美国外交界。虽然在美国外交界坐到了一定的位置,但作为一个华裔女性,要想继续向上突破,显然已十分困难,于是便借机进入企业。而在柯达,全球副总裁的地位大概也是她的“天花板”了,所以她说:“你问我会一直在柯达呆下去吗?我不知道,也没有答案。”这与柯达CEO邓凯达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技巧——邓凯达在柯达几十年如一日,从普通员工一步步爬到最高位置,靠的是深厚的内力(管理经营能力)和良好的外力(机会)的有机统一,而叶莺则必须借助于变,来实现其人生品牌的新突破。这正如目前的很多中国企业,因为核心技术的缺失,专业化难以做到行业老大,就只能转身制造多元化“迷宫”。

    叶莺曾对记者说她就像一个“谜”。她在接受采访的时候,常常微笑着。因为突出的眉骨和眼尾往上翘的一双大眼,使得她的笑显得分外神采飞扬,也显得更加幽深莫测。其实,叶莺之所以说自己是“谜”,并不是因为她有多么深不可测,而是因为她的人生品牌在不断的变化当中,其本身像个“谜”,同时,也需要用“谜”来掩盖其内力的不足。

    相比之下,我更喜欢她对自己的另一个概括:“我一生得到的最大的归属感,就是一连串精彩的瞬间和快乐的片刻。就像女人戴的项链,是由一个个不同的珠子串起来的,这根项链我还戴着。”叶莺人生的那根线也许并没优质于常人多少,但因为串起了很多美丽的珠子,她的人生就有了不一样的光环和色彩。

《资本女人》 第三部分 第9章 董明珠海的“明珠”

    第9章

    董明珠海的“明珠”

    董明珠,一位中国家电行业的风云人物,一位风口浪尖的商海女性。她36岁南下打工,15年的时间,她从一名最基层的销售人员成长为当今中国最大的空调企业——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因为董明珠的“难缠”,竞争对手形容她“走过的路难长草”。

    她是一位有着传奇色彩的市场营销高手,从1995年至今,她领导的格力电器连续11年销量和销售收入、市场占有率居全国同行业之首,纳税超过35亿元。其独创的“区域销售公司模式”,被经济界和理论界誉为“二十一世纪经济领域的全新革命”,并被评为“广东省企业管理现代化优秀成果”,被中国生产力学会授予“全国科学技术成果转化为社会生产力”成果奖,其所造的“淡季返利”、“年终返利”等销售策略已成为空调行业的惯例。

    她率领格力电器独揽2006年度“世界名牌”、“中国空调行业标志性品牌”、“进出口免检产品”、“全国质量奖”等四项顶级荣誉。

《资本女人》 第三部分 董明珠:个人档案

    个人档案

    董明珠,现年53岁,江苏南京人,安徽省芜湖干部教育学院统计学专业毕业,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研究生,中国最大的专业化空调企业——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

    1975年7月参加工作。

    1990年—1994年,任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江苏安徽片区业务经理。

    1994年—1995年,任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经营部部长。

    1996年—1997年,任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销售公司经理。

    1997年—2001年,任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2001年4月至今,任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总裁。

    董明珠卓越的经营才能和管理水平,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并屡获殊荣:

    2003年1月,当选为十届全国人大代表。

    2004年,获“中国家电业十大风云人物”第二名,被美国《财富》杂志评为“全球商界女性50强”之一。

    2004年10月26日,被聘为广州中山大学管理学院兼职教授。

    2005年11月,再次荣登美国《财富》杂志评选的“全球50名最具影响力的商界女强人”榜。

    2006年3月,荣获“2005年度中国女性创业经济大奖”,同时,她还是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杰出创业女性”、“全国三八红旗手”、珠海市政协常委。

《资本女人》 第三部分 从普通业务员到营销“好苗子”

    从普通业务员到营销“好苗子”

    1954年,董明珠出生在古城南京的一个普通家庭。在同学和邻居的眼里,少年时的董明珠是个文静可爱的女孩,总是微笑着听别人说话而很少发言,几乎别人说什么她都同意,“好啊”、“可以”、“没问题”是她的口头禅。

    然而那个时光早已远去,那时候没有什么需要自己去坚持和斗争;而步入商业世界,纷乱的欲望和真实的利益,无时无刻不在挑战规则和公理,一个有底线和良知的商人,便不得不起身应战。所以,董明珠说:“公平与和谐,也是斗争出来的。”

    1990年,董明珠辞掉在家乡南京的工作,来到广东闯荡。她原本在深圳一家化工厂工作,却被珠海的宁静所吸引,应聘到了当时还叫海利空调电器厂。当年的海利是一家刚投产不久的国有小厂,空调产量2万台,销售收入2000万元,其中有相当部分还收不到钱。空调销售旺季到来时,产品被包装一新拉出去,不用多久,一部分又被丢盔卸甲地拉回来。

    在跟着一位老业务员熟悉了几个月的业务后,董明珠被派到安徽开拓市场。一到安徽,她就发现合肥一家经销商拖欠了42万元的货款,虽然多次催促,仍迟迟不还。这是前任业务员留下的烂账,董明珠本来可以不管,而且公司当时按照销售额的2%对业务员进行提成,即使她讨回这笔债,自己也得不到一分钱。但她想,欠债还钱,天经地义,不能就这样算了。这家公司的经理姓牛,是位微微发福的中年人,也的确是个不折有扣的“牛人”,任凭董明珠多次上门,依然爱理不理,自己看报品茶,却连水都不给客人倒一杯。用尽了各种推诿手段后,他干脆对董明珠避而不见。董明珠则更犟,天天去“堵”,终于有一天把他堵在了办公室。她用几乎失控的声音大叫:“你要么还钱,要么退货!否则,从现在开始,你走到哪里我跟到哪里,不信咱们走着瞧!”牛经理被董明珠的表情吓坏了,慌忙答应退货。第二天,格力的货被一件件装上卡车,董明珠坐进驾驶室,车发动了。为了这些货,董明珠讨了足足40天,其中的艰辛和委屈在心中瞬间汇聚,她忍不住从车窗伸出头,对牛经理大叫:“从今往后,再也不和你这种人做生意!”说着,两行热泪夺眶而出。

    从此,先款后货,决不赊账,成了董明珠为自己设立的第一条商规。在她手中,再也没有出现过一笔应收款。后来这也成为格力电器在业内独树一帜的规矩。然而,当时整个行业都采用先货后款的代销制。格力本就默默无闻,董明珠还要坚持先款后货,听到这个条件,经销商往往二话不说,就摆手送客。在一次次碰钉子之后,她总是鼓舞自己,总有讲诚信的经销商会接受自己的条件,然后依然满面微笑地敲开下一家电商店的大门。

    在安徽淮南一家电器商店,经理是个中年女人,胖胖的,相貌忠厚,却不乏商人的精明,她被董明珠的勤奋和诚恳感动,答应先进20万元的货试试,好销再多进,不好销就不要了。就这样,董明珠做成了第一笔生意。拿着20万元的支票走出这家商店大门,董明珠眼睛潮乎乎的,她决心一定不能辜负这位大姐的信任。这一次,她不像其他业务员签了合同就甩手不管了,而是一次次亲自登门,真心实意地站在他们的立场看市场想问题,然后像朋友似的出谋划策。格力还是个小品牌,没钱打广告,仅仅摆入商店就想畅销很难,久而久之商家也会失去信心。于是她灵机一动,动员经理发动员工,先把产品推荐给他们的亲戚朋友试用。口碑是最好的宣传,1992年夏天,这家商店的20万元的空调销售一空,而且又进了一批货。接着董明珠用这家商店的例子对其他商店“现身说法”,一张张订单就这样签了下来。

    格力在淮南卖了240万元,市场被打开了!经销商也纷纷赞扬董明珠的跟踪服务,说做格力的产品最省心最舒心。同时,董明珠又在芜湖和铜陵打了两个漂亮仗,在合肥、安庆等城市也找到了可靠的经销商。1992年,董明珠在安徽的销售额突破了1600万元,一个人的销量占了整个公司的1/8。

    从此,董明珠作为一个神奇女子在公司里传扬开来。

    在董明珠崭露头角的时候,格力电器最重要的缔造者、现任董事长朱江洪,一番辗转后,在46岁时终于站在了历史为他安排的位置上。朱江洪是地道的珠海人,生于1945年,25岁时从华南理工学院毕业,被分配到广西百色矿山机械厂,后来成为厂长。1988年,朱江洪调回珠海,1991年被任命为海利的厂长。此时,海利是个十足的烂摊子,不仅企业规模小,产品销路不畅,而且产品质量存在严重问题。朱江洪是技术出身,很快让产品质量发生了脱胎换骨的改变。为了让产品在市场上有一个崭新的起点,1992年,他和两个助手闭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