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纪连海新作:历史上的父子宰相 >

第13部分

纪连海新作:历史上的父子宰相-第13部分

小说: 纪连海新作:历史上的父子宰相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说,这个乌雅氏皇后都在康熙皇帝的后宫当中是属于最棒、最多的由此可见,这个乌雅氏皇后在康熙皇帝生前还是很受宠的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说,这个乌雅氏皇后的身体也是康熙皇帝的后宫当中属于最棒的。
3康熙皇帝的儿子们
康熙皇帝自11岁完婚至63岁,先后生了35个儿子和20个女儿。康熙皇帝的这35个儿子在《玉牒》(大清王朝皇帝家的家谱)中排了序的儿子有24位。在这24个儿子中,比较重要的有14位。他们是:
1皇长子:胤,生母惠妃纳喇氏,1672年生,活了61岁;
2皇次子:胤礽,生母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1674年生,活了50岁;
3皇三子:胤祉,生母荣妃马佳氏,1677年生,活了55岁;
4皇四子:胤禛,生母德妃乌雅氏,1678年生,活了57岁;
5皇五子:胤祺,生母宜妃郭络罗氏,1679年生,活了53岁;
6皇六子:胤祚,生母德妃乌雅氏,1680年生,活了5岁;
7皇七子:胤祐,生母成妃戴佳氏,1680年生,活了50岁;
8皇八子:胤禩,生母良妃卫氏,1681年生,活了45岁;
9皇九子:胤禟,生母宜妃郭络罗氏,1683年生,活了43岁;
10皇十子:胤,生母温僖贵妃钮祜禄氏,1683年生,活了58岁;
11皇十一子:胤禌,生母宜妃郭络罗氏,1685年生,活了11岁;
12皇十二子:胤祹,生母定妃万琉哈氏,1685年生,活了78岁;
13皇十三子:胤祥,生母敬敏皇贵妃章佳氏,1686年生,活了44岁;
14皇十四子:胤禎,生母德妃乌雅氏,1688年生,活了67岁;
4康熙皇帝立储之谜
我们在介绍康熙皇帝第一次立储之前,首先要介绍一下皇帝立储的规矩。
按照通行的说法,皇帝立储的规矩是以下两点:
第一,立嫡不立庶;第二,立长不立幼。
在上述两点中,先要遵守第一点。也就是说,如果皇帝有嫡生子也就是皇后所生的孩子,就要先立皇后所生的孩子;如果皇后无子,再立皇贵妃所生的孩子;如果皇贵妃也无子,再立普通的妃子也就是庶妃所生的孩子。以下依次而行。这就叫做立嫡不立庶。
在遵守了第一点的前提下,再遵守第二点。也就是说,同时有两个继承人都符合规矩的时候,年龄大的为先。
因此,康熙皇帝很自然地就要立他和他的第一个皇后赫舍里氏皇后所生的孩子胤礽为第一位的皇位继承人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太子。
问题在于,电视连续剧《康熙王朝》中说,康熙皇帝在赫舍里氏临死之前确定了他们两个人的爱情结晶胤礽为太子,以安慰临死的赫舍里氏。这是对的么?
这是不对的。实际情况是,赫舍里氏皇后去世之后的第二年,也就是1675年,康熙皇帝才册立胤礽为皇太子的。至于当时康熙皇帝册立胤礽为皇太子的原因,应该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历史的经验教训。
清朝的皇位继承,没有采取汉族的嫡长子继承制,就是正妻长子继承制。努尔哈赤因为曾经立长子褚英失败,于是决定汗位的继承由八大和硕贝勒会议推定;皇太极猝死,他的遗位继承,也是在满洲贵族会议上推定,由6岁的福临继位;顺治皇帝死前,皇位的继承没有经过满洲贵族会议讨论,而是由孝庄皇太后同顺治皇帝商量,用遗诏决定由年仅6岁的玄烨继位。这个〃遗诏制〃破坏了清太祖、太宗两代的皇位继承由满洲贵族会议推定的传统,开了清代皇帝生前用遗诏决定皇位继承人的先例。
康熙皇帝继承了其皇父顺治皇帝生前决定继承人的办法,采取皇太子制。先立太子的好处是免得皇帝死后引起皇位争夺的血腥斗争,坏处是皇太子同兄弟之间会产生残酷斗争。当时的康熙皇帝只看到了前者的危害,却忽视了后者将会带来的灾难。
                  第41节:康熙皇帝的家事(4)
第二,当时严峻的斗争形势的需要。
1675年,康熙皇帝册立胤礽为皇太子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当时严峻的斗争形势的需要。这个严峻的斗争形势,主要就是平定〃三藩之乱〃。
当时吴三桂为首的〃三藩〃多厉害呀。转眼之间,就占领大半个中国的领土啊。如果大清王朝不及早确立太子,万一出现康熙皇帝突然之间死亡的情形,那么这个大清政权还不乱做一团啊?
第三,对于赫舍里氏家族功绩的认定。
前面,我们在讲康熙皇帝智擒鳌拜的时候,曾经说过赫舍里氏家族的功劳,尤其是赫舍里氏皇后的三叔索尼的重大贡献。不仅如此,索额图还在为康熙皇帝平定〃三藩之乱〃中,不断地出谋划策。
第四,对于赫舍里氏皇后的怀念。
赫舍里氏皇后因为生胤礽而死,康熙皇帝也是十分伤心,故对胤礽格外钟爱,第二年就册立他为皇太子。
这年康熙皇帝21岁,皇太子才1岁。康熙皇帝立储过早、太子过幼,显然也是欠妥当的。因为其间的变数太多、太大,皇太子胤礽以后会是什么样?难以预料。
问题还在于,康熙皇帝决定胤礽为太子,肯定会引起别的皇子们尤其是皇长子胤的不满。
康熙皇帝的皇子们,谁不想当未来的皇帝啊?当然,他们的不满只能在暗地里发泄。因为他们的父亲康熙皇帝还是坚定的支持胤礽的。
看来,胤礽的这个太子的位置不好坐啊。康熙皇帝如果想让这个儿子接自己的班的话,那一定要严加教育才可以。
康熙皇帝也知道,一旦立了储,肯定会引起别的皇子们的不满,肯定会引起别的皇子们的嫉妒。
问题在于,如何缓解这种不满和嫉妒呢?
只能是着力培养太子胤礽让他迅速成熟起来。
于是乎,康熙皇帝想到了李光地、熊赐履、汤斌、张英等大臣。于是张英等大臣来到了康熙皇帝的太子胤礽的身边。
这个时候的康熙皇帝,对皇太子胤礽的教育是尽心竭力的,对皇太子胤礽的生活也是特别关照的。1678年,4岁的皇太子出痘,时值平定〃三藩之乱〃的紧要时刻,但康熙皇帝亲自护理太子,竟连续12天没有批阅奏章。
为了把皇太子胤礽培养成未来的孝子圣君,年轻的康熙皇帝倾注了大量的心血。这中间,最为重要的就是给皇太子胤礽延请名师,对其进行良好的教育。
                  第42节:太子逐渐学坏(1)
自从宣布册立胤礽做皇太子以后,作为父亲的康熙皇帝就亲自担任他的启蒙老师,皇太子年龄稍长,康熙皇帝即为其聘请当时名儒诸如李光地、熊赐履、汤斌等,为其辅导。注意,这个时候,皇太子的师父里面,并没有张英。
1太子的老师们
李光地,1642年出生于福建安溪。1670年考中进士,授翰林院编修。1673年冬,李光地回乡省亲。就在这个时候,1673年12月28日,平西王吴三桂发动叛乱,很快靖南王耿精忠、定南王尚之信先后响应,这就是历时8年的〃三藩之乱〃。李光地的家乡福建属于靖南王耿精忠的势力范围。盘踞福建的耿精忠为了壮大自己的势力,多方收罗人才出任伪职。这个时候的李光地几乎同时收到了靖南王耿精忠和占据台湾的郑成功的儿子郑经邀请其加入他们集团的信函。
李光地借口他的父亲病逝速回安溪,并派人从山路将耿精忠部队的情况迅速报给朝廷。从此受到康熙皇帝重视。1687年升任翰林院掌院学士兼礼部侍郎,充日讲起居注官。1699年初至1705年,任直隶巡抚。1705年冬升为文渊阁大学士。
熊赐履,湖北孝感人。生于1635年,7岁时父亲遇难,1658年中进士,授庶吉士。1667年,熊赐履进呈在清初政治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万言疏》。该疏对清朝时政、特别是四大辅臣推行的种种政策提出尖锐批评,明确提出:治乱本原之地,〃亦在乎朝廷而已〃。要求少年皇帝加强儒学修养,以程朱理学为清廷〃敷政出治之本〃。正是这道奏疏,使康熙皇帝对熊赐履刮目相看。1669年,康熙皇帝清除鳌拜集团后,熊赐履政治地位迅速上升。1670年任翰林院掌院学士。
汤斌,中国清代初年理学名臣,字孔伯,别号荆岘,晚号潜庵。河南商丘市睢县人。1627年出生,1652年考中进士。1653年,汤斌奉旨出任陕西潼关道,为不扰地方百姓,他用官俸买骡子三头,一头驮着两床破旧被褥、一个竹书箱;主仆二人各骑一头,像穷书生赶考似地赴关上任。到得潼关,当汤斌向守关的把总说明身份时,那把总见他一主一仆,人畜俱瘦,行李萧然,眨眼皱眉使劲摇头:〃把你放到锅里去煮也煮不出官味来〃。可是,就是这个〃煮不出官味〃的四品道员,上任不到三个月,潼关附近各州县土豪劣绅不敢作恶,地痞流氓纷纷敛迹,百姓安居乐业,官府讼简刑清。一时间,〃汤青天〃的美名家喻户晓,妇孺尽知。1659年乞假归养。1666年,从学于明清之际的著名理学家孙奇逢,成为当时程朱学派思想的代表人物,是把朱学理论见诸于实践的倡导者。1678年,康熙帝为了更有效地笼络汉族地主及其知识分子,决定举办博学鸿词科。次年,汤斌应试取中,授翰林院侍讲,参修明史;主持过浙江乡试。1682年充明史总裁。1684年升任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
2太子的一天
几位大臣受命之后,尽心启发,从而使年仅5岁的胤礽得以系统地接受儒家传统思想教育。在父亲和师傅们的严格要求下,天资聪颖的胤礽进步很快,7岁时就已通晓满、汉两种文字,并能流利地背诵四书,并且不忘满洲立国根本,弓马娴熟。成人之后更是身材魁梧、举止大方、仪表不凡,成为康熙皇帝理想的继承人。《康熙起居注册》里面就记载着1687年7月18日汤斌担任这一职务时候的一段趣事:
寅时(3~5时),皇太子在畅春园无逸斋读书,复习头天功课,准备师傅到来。
卯时(5~7时),满文师傅达哈塔、汉文师傅汤斌和少詹事耿介,进入无逸斋,向皇太子恭行臣子礼后,侍立在东侧;管记载皇太子言行的起居注官德格勒、彭孙遹侍立在西侧。皇太子胤礽伏案诵读《礼记》不停。胤礽遵照皇父〃书必背足120遍〃的规定背足数后,令汤斌靠近案前听他背书。年近60岁的汤斌跪着捧接皇太子的书。听完胤礽的背诵,一字不错,就用朱笔点上记号,重画一段,再读新书,捧还经书,退回原来的地方站立。皇太子又写楷书一纸,约数百字。
辰时(7~9时),康熙皇帝上完早朝,向太皇太后请安之后,来到皇太子读书的畅春园无逸斋。皇太子率领诸臣到书房外台阶下恭迎。康熙落座之后,就说要让他的儿子背书。康熙拿出书来随便点一段,皇太子就背,背完了以后,果然一字不错。康熙说,我小时候书要朗诵120遍,之后还要背诵120遍,完全熟练了,然后再换下一段,这样一段一段地学。这时候有大臣说,100遍是不是就可以了?康熙说必须背足120遍,然后就问其他那几个师傅,说刚才背得怎么样?有的老师就说了,太子很聪明,背得很好。康熙说,你们不能表扬他,要多批评他,免得他骄傲。检查完了之后,康熙就处理政事去了。
巳时(9~11时),时值初伏,日已近中午,骄阳似火。皇太子不摇折扇,不解衣冠,凝神端坐,伏案写字。师傅达哈塔、汤斌和耿介,因为年迈暑热,晨起过早,伫立时久,体力不支,斜立昏盹,几乎颠仆。皇太子写好满文一章,让师傅达哈塔传观批阅校对。汤斌奏道:〃笔笔中锋,端严秀劲,真佳书也!〃达哈塔也奏道:〃笔法精妙,结构纯熟。〃皇太子又将《礼记》画定的篇章读120遍。
午时(11~13时),侍卫给皇太子等进午膳。皇太子命赐诸师傅也吃饭。诸臣叩头谢恩后,就座吃饭。膳后,皇太子没有休息,接着正襟危坐,又读《礼记》。读过120遍,再由汤斌等跪着接书,皇太子背诵。
未时(13~15时),侍卫端进点心。皇太子吃完点心后,侍卫在庭院中张侯安上箭靶。皇太子步出门外,站在阶下,运力挽弓,扣弦射箭。这既是一节体育课,又是一节军事课。是为教育皇子们〃崇文宣武〃,治理国家。皇太子射完回屋入座,开始疏讲。汤斌和耿介跪在书案前面,先生翻书出题,学生依题疏讲。
                  第43节:太子逐渐学坏(2)
申时(15~17时),康熙又来到无逸斋。皇长子胤(tí)、皇三子胤祉(zhǐ)、皇四子胤禛(zhēn)、皇五子胤祺、(皇六子早殇)皇七子胤祐、皇八子胤禩(sì),同来侍读。康熙说:〃朕宫中从无不读书之子。向来皇子读书情形,外人不知。今特召诸皇子前来讲诵。〃汤斌按照康熙的旨意,从书案上信手取下经书,随意翻书命题。诸皇子依次鱼贯进前背诵、疏讲。皇五子胤祺因学满文,所以只写满文一篇,圈点准确。康熙亲自书写程颐七言律诗一首,又写〃存诚〃两个大字一幅,给皇子们示范。群臣称颂说小字〃秀丽〃、大字〃苍劲〃。
酉时(17~19时),侍卫在院中张侯之后,康熙令诸子依次弯射,各皇子成绩不等。又命诸位师傅射箭。随后,康熙皇帝亲射,连发连中。
天色已暮,诸臣退出。皇太子等在畅春园无逸斋一天的功课完毕。
3对太子从政的训练
康熙皇帝对李光地、熊赐履、汤斌等几位师傅很满意。为了进一步培养胤礽从政的才能,康熙皇帝还尽量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对胤礽进行训练。这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在亲征噶尔丹前后康熙皇帝对皇太子胤礽进行的训练:
1696年,康熙皇帝亲征噶尔丹时,命22岁的胤礽留守京城,并特谕大学士,〃凡事俱著皇太子听理。若重大紧要事,著诸大臣会同议定,启奏皇太子〃。1697年,再次亲征噶尔丹时,又命胤礽留京办理朝政。
当然,康熙皇帝命皇太子胤礽留守京城还有另外一个用意,就是希望一旦自己阵亡的时候,太子能够马上继位,以稳定人心。
康熙皇帝还利用举行典礼仪式等活动,为胤礽提供锻炼的条件。如遇元旦、冬至、万寿节时,在太子活动的中心文华殿外,也要像太和殿外一样,陈设皇太子的仪仗;同时礼部也为皇太子制定了相应的礼节:如众皇子向皇太后行礼后,再由皇太子胤礽率众皇子向皇帝行礼;百官向皇帝行朝贺礼后,皇太子要到文华门内主敬殿升座,百官再到这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