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纪连海新作:历史上的父子宰相 >

第25部分

纪连海新作:历史上的父子宰相-第25部分

小说: 纪连海新作:历史上的父子宰相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再者,土司恣意虐杀属民,对犯其法而被杀害者的家属,要征24两、60两不等的银子,还名之曰〃垫刀银〃,实乃凶恶至极、惨无人道。属民们对土司无官民之礼,而有万世奴仆之势,子女财帛总非本人自有,他们的一切包括生命都是土司的。
还有,土司之间的战争,常年不断,世代为仇。如广西隆州古隆地方土司王尚氏等,与贵州普安州地方的土司阿九等争夺歪染、乌舍、坝犁、鲁磉等寨,常年刀光剑影。1724年时上告官府,因事涉两省,地方官互相推诿,到1726年还没有得到审理解决。湖南永顺地方的诸土舍,也是如此相互仇杀,经年不断。
这些情况自然严重地妨害了国家的统一,造成政府与土司分立的局面,土司所属之地成为国中之国;而且由于土司制的奴隶性质,严重影响和制约了社会的进步,使这些地区长期得不到足够的开发,始终是蛮夷烟瘴之地;同时,土司制不但危害本地的安定,也破坏汉民和少数民族的交流与合作,使他们彼此仇视,是民族矛盾的制造者之一,对民族大融合造成了极为不利的影响。
5鄂尔泰上书首倡〃改土归流〃
对土司制度造成的这些危害,清初诸帝都了然于胸,他们深知改土归流的必要性。之所以迟迟不对土司制度大肆开刀,不仅在于土司制已经存在了一千多年,而且土司们的势力也十分强大。因此要革除土司制,必须具备两个现实条件:一是土司制引起本族人和汉人的公愤,自觉反抗,方可借机削弱;二是朝廷力量足够强大,使土司不敢作乱,即使作乱也可一举荡平。
                  第80节:鄂尔泰的崛起(3)
直到1725年,云贵总督高其倬在贵州贵阳府广顺州长寨地方仲家族村寨建立营房,遭到土司武力反对。高其倬卸任回京,向雍正皇帝面呈土司问题的严重性。
这时,鄂尔泰正好出任云南巡抚,到任就遇上这件棘手的事情。鄂尔泰看到事态严重,认为必须用兵,〃穷究到底,杀一儆百,使不敢再犯〃。于是他上奏折,提出推行改土归流的建议。奏折要点是:
第一,阐明改土归流政策的必要性。土司相杀相劫,〃汉民被其摧残,夷人受其荼毒,此边疆大害,必当解决者。〃办法就是尽快实行改土归流,〃将富强横暴者渐次禽拿,怯懦昏庸者渐次改置〃。否则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第二,拟议改流的方针和方法。〃改流之法,计禽为上策,兵剿为下策;命自投献为上策,勒命投献为下策。〃对于投献者,〃但收其田赋,稽其户口,仍量予养赡,授以职衔冠带终身,以示鼓励。〃至于改流的策略,既要用兵,又不专恃武力,争取波及面小,尽量减少阻力,以便迅速奏效。
第三,任事大吏必秉公奋力才能达到目的。因为变革土司这样的旧制,困难很大,又有失败的可能。如果失败,主办人将受到舆论的谴责和行政的制裁。要取得好的效果,主办人必须殚精竭虑,勤奋不懈,〃稍有瞻顾,必不敢行;稍有懈怠,必不能行〃,这就要求任事大吏要不计较个人得失,实心实力地去行事。
鄂尔泰在奏折中阐述了改土归流的必要性和急迫性,以及推行这一政策的战略方针和具体措施。最后,鄂尔泰认为,即使费时十年乃至二十年之久,〃但能成事,实云贵永远之利也。〃雍正皇帝看了折本后十分高兴,当众称赞鄂尔泰:〃卿,朕奇臣也,此天以卿赐朕也。〃并全部批准了这个奏折,勉励他尽快实行,并说〃事定之时,应具体题奏,当以军功赏叙〃。
6鄂尔泰与西南地区的〃改土归流〃
1726年,鄂尔泰接受圣命,进行改土归流。雍正皇帝授鄂尔泰云贵总督,加兵部尚书衔,又把广西划归云贵总督管理,这样鄂尔泰管辖了云南、贵州、广西三省,1728年,雍正皇帝又破格授予鄂尔泰三省总督衔。
鄂尔泰受命后没有辜负雍正皇帝的厚望,他全面了解三省情况,认真研究各地的特点,上奏请求改土归流应分轻重缓急实行。雍正皇帝对鄂尔泰无限信任,对鄂尔泰所奏一一照准,并说:〃卿自有次第料理措置之道,实不烦朕南顾之怀也。〃雍正皇帝批示让他放手去干,不必要处处请示,这就更增加了鄂尔泰的信心。正是这种君臣间的充分信赖,西南改土归流工作才能得以大力推行。
1726年夏,鄂尔泰下令对向官兵挑衅的广顺州长寨用兵,并亲到长寨巡查指挥,临机决断。鄂尔泰对长寨的用兵是雍正朝大规模改土归流的开端。长寨地区的土司十分凶恶,官兵进攻,土司挟众抵抗。官兵攻入长寨,焚烧了他们的寨巢,但首逆逃走。鄂尔泰命总兵石礼哈挥兵挺进,对抵抗的土司大小首领尽行斩杀,大获全胜。随后鄂尔泰便在这里设立长寨厅(今长顺县),以此地为据点向四外扩展,招服了周边2078座村寨。
鄂尔泰接着集中兵力,向黔东苗岭山脉和清江、都江流域进兵。为此制定了〃清理黔东南土民问题,重点在都匀府,其次是黎平府,复次为镇远〃的方针。也迅速取得了胜利。云南的土司势力也很大,特别是乌蒙、东川、镇雄三土府,统治地域十分辽阔。1726年,鄂尔泰奏请东川归滇,标示着三土府归流的开始。雍正皇帝批准后,鄂尔泰屯兵东川,将巧家等六营地方,统统划归流官管辖。
同年冬天,鄂尔泰因乌蒙土知府禄万钟攻掠东川府,镇雄土知府陇庆侯助纣为虐,遂命游击哈元生率军讨伐,在四川军队配合下,哈元生大获全胜,于是在其地改设乌蒙府(后改称昭通府)和镇雄州(今镇雄县)。雍正皇帝为奖励哈元生,命鄂尔泰以副将或参将提用。后来哈元生在多处立功,几年间升至云南提督。
随后,改土归流进入滇南的镇沅,镇沅是傣族居住区,这里的土知府刀瀚、沾益土知州安于蕃是一伙〃势重地广〃的〃积恶土官〃,鄂尔泰发兵擒拿了刀瀚、安于蕃,在其辖地分设镇沅州(今镇沅县)、沾益州(今沾益县)。
                  第81节:鄂尔泰的崛起(4)
1727年,广西泗城土知府岑映宸自恃力量较强,聚兵四千,耀武于南盘江以北地区,企图对抗改土。当他听到乌蒙改土归流的消息后遂撤兵敛迹。鄂尔泰巡察到贵州南部安笼镇,准备对他进剿,岑映宸乞降,鄂尔泰于是把南盘江以北划归贵州省,设立永丰州(后改称贞丰州,今贞丰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又改泗城为府(治所为今凌云县)。这时梧州、柳州、庆远等地土民,为反对土舍的酷虐,〃争备粮请兵〃,极大地推动了广西改土归流政策的推行。
与此同时,清政府也派兵深入四川凉山的彝民区和湖南、湖北等省的土司、土舍地区,各地土司纷纷自动请求改土归流。因此,这些地区改土归流工作进行得比较顺利。只有湖北容美土司田曼如假装归顺,而实际上依旧实行残酷的统治,私征虐民,土民不堪其暴,相继逃亡。雍正皇帝宣他进京询问,他害怕被杀头,拒不应召,雍正皇帝于是命鄂尔泰派兵进剿。当大兵压境之后,田曼如众叛亲离,最后自缢身亡,清政府把他管辖的地区改设鹤峰州(今鹤峰县)。
改土归流后,朝廷在这些地区添设军事机构,接着清查户口,丈量土地,建筑城池、设立学校。原来土司的统治制度被废除,经济文化得到发展,社会治安得到改善,民族纠纷和民族矛盾得到缓和,少数民族上层通过科举入仕为国所用,国家赋税增加,边疆地区不安定的因素减少,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得到极大巩固。
1730年,鄂尔泰在云、贵边界筑桥,是年为庚戌年,雍正皇帝遂命名〃庚戌桥〃,以纪念鄂尔泰推行改土归流政策的功绩,这一年可视为改土归流基本成功的一年。
1729年雍正皇帝加封鄂尔泰少保衔。1731年,雍正皇帝颁诏封鄂尔泰为军机大臣、大学士,赏赐伯爵,居内阁首辅地位。1732年,因清政府在西北两路用兵,鄂尔泰出任三边经略,赴陕甘前线督师,数月后回京复命。
张廷玉的本事很大,鄂尔泰的本事也不小。问题在于,雍正皇帝去世后,张廷玉如何与鄂尔泰相处?年轻的乾隆皇帝如何应对?
                  第82节:张廷玉与鄂尔泰的党争(1)
上一讲,我们讲到了鄂尔泰的很多故事。通过这些故事,我们可以看出,张廷玉的本事很大,鄂尔泰的本事也不小。至此,我们就知道了,为什么雍正皇帝驾崩之前,要遗诏庄亲王允禄、果亲王允礼和大学士鄂尔泰、张廷玉四人辅政,并命他日鄂尔泰、张廷玉配享太庙。我们的问题在于,雍正皇帝去世后,张廷玉如何与鄂尔泰相处?年轻的乾隆皇帝如何应对?
这话,还要从年轻的乾隆皇帝继位那天说起。
1乾隆皇帝继位之谜
按照张廷玉自订年谱,1735年10月8日(阴历八月二十三日)〃子时,龙驭上宾矣〃。按照《清世宗实录》的记载,宣布爱新觉罗·弘历为皇太子、即皇帝位的谕旨是在这一天的子时之前,当时雍正皇帝尚未去世,那么,君权的授受就是在尚未去世的雍正皇帝和储君爱新觉罗·弘历之间进行的。然而事实却不是这样,密旨的公布是在雍正皇帝去世之后。
雍正皇帝密诏除藏于乾清宫之外,另书内容相同的传位诏书置放在圆明园内。早在1730年秋,雍正皇帝曾经有一次重病,重病的雍正皇帝将此事秘密告诉张廷玉,及至鄂尔泰内召,雍正皇帝又于1732年春向鄂尔泰、张廷玉做了说明,并说〃汝二人外,再无一人知之〃。雍正皇帝常常居住圆明园,故在大内诏书之外,又备书诏一份,为防不虞。
雍正皇帝死后,爱新觉罗·弘历以痛哭流涕表现孝道之时,张廷玉、鄂尔泰乃向允禄、允礼等人表示:如今正大统是急事,大行皇帝曾示我二人有密旨,外人无有知者,此旨收藏宫中,应急请出,以正大统。
几位大臣同意,问总管太监却并不知有此密旨,更不知藏于何处。张廷玉说:〃大行皇帝当日密封之件,谅亦无多,外用黄纸固封,背后写一'封'字者即是旨。〃据之寻出,打开一看,正是传位于爱新觉罗·弘历的密旨。
于是,由张廷玉就灯下宣读全文如下:
自古帝王统御天下,必以敬天法祖为首务。而敬天法祖本于至诚之心,不容一息有间。是以宵旰焦劳,无日不兢兢业业也。
朕蒙皇考圣祖仁皇帝为宗社臣民计,慎选于诸子之中,命朕缵承大统,绍登大宝,夙夜忧勤,深恐不克负荷。惟仰体圣祖之心以为心,仰法圣祖之政以为政,勤求治理,抚育烝黎。无一事不竭其周详,无一时不深其祗敬。期使宗室天潢之内,人人品端形方,八旗根本之地,各个奉公守法。六卿喉舌之司,纪纲整饬,百度维贞,封疆守土之臣,大法小廉,万民乐业。十三年以来,竭虑殚心,朝乾夕惕,励精图治,不惮辛勤,训诫臣工,不辞谆复。虽未能全如期望,而庶政渐已肃清,人心渐臻良善,臣民遍德,遐迩恬熙,大有频书,嘉祥叠见。
朕秉此至诚之心,孜孜罔释,虽至劳至苦,不敢一息自怠,方翼图安保泰,久道化成。今朕躬不豫,奄弃臣民,在朕身本无生,去来一如。但皇考圣祖仁皇帝托付之重,至今虽可自信无负,而志愿未竟,不无遗憾。宝亲王皇四子弘历,秉性仁慈,居心孝友,圣祖皇考于诸孙之中,最为钟爱,抚养宫中,恩逾常格,雍正元年八月朕于乾清宫召诸王、满汉大臣入见,面谕以建储一事,亲书谕旨,加以密封,收藏于乾清宫最高之处,即立弘历为皇太子之旨也。其后仍封亲王者,盖令备位藩封,谙习政事,以增广识见,今既遭大事,著继朕登极,即皇帝位。仰赖上天垂佑,列祖贻谋,当兹寰宇乂安,太平无事,必能与亿兆臣民共享安宁之福。
至于国家刑法禁令之设,所以诘奸除暴,惩贪黜邪,以端风俗,以肃官方者也。然宽严之用,又必因乎其时。从前朕见人情浇薄,官吏营私,相习成凤,罔知省改,势不得不惩治整理,以戒将来,今人心共知儆惕矣。凡各衙门条例,有从前本严而朕改易从宽者,此乃从前部臣定议未协,朕与廷臣悉心斟酌,而后改定,以垂永久者,应照更定之例行。若从前之例本宽,而朕改易从严者,此乃整饬人心风俗之计,原欲暂行于一时,俟诸弊革除之后,仍可酌复旧章,此朕本意也。嗣后遇此等事,则再加斟酌,若应照旧例者,仍照旧例行。自今以后,实愿内外亲贤股肱大臣,念朕朝乾夕惕之苦衷,仰答皇考圣祖仁皇帝利益社稷之诚念,各秉忠良,屏除恩怨,一心一德,仍如朕在位之时,共相辅佐,俾皇太子弘历成一代之令主,则朕托付得人,追随列祖皇考在天之灵,亦可不愧不怍也。
弘历仰承列祖积累之厚,受朕教诲之深,与和亲王弘昼同气至亲,实为一体,尤当诚心友爱,休戚相关。亲正人,行正事,闻正言,勿为小人所诱,勿为邪说所惑。祖宗所遗之宗室宜亲,国家所用之贤臣宜保,自然和气致祥,绵祖宗社稷万年之庆也。庄亲王心地醇良,和平谨慎,但遇事少担当,然必不至于错误。果亲王至性忠直,才识俱优,实国家有用之才,但平时气体清弱,不耐劳瘁,倘遇大事,诸王大臣当体之,勿使其伤损其身,若因此而损贤王精神,不能为国家办理政务,则甚为可惜。大学士张廷玉器量纯全,抒诚供职,其纂修《圣祖仁皇帝实录》宣力独多;大学士鄂尔泰志秉忠贞,才优经济,安民察吏,绥靖边疆,洵为不世出之明臣,此二人者,朕可保其始终不渝。将来二臣着配享太庙,以昭恩礼。
其应行仪制,悉遵成典。持服二十七日,释服。
张廷玉宣读完毕,众臣拜请爱新觉罗·弘历受命。爱新觉罗·弘历随即令允禄、允礼、鄂尔泰、张廷玉辅政。如此安排之后,就扶雍正皇帝榇舆返回大内了。(《澄怀园主人自订年谱》卷三)同时〃捧遗诏从圆明园入禁城〃。(《鄂尔泰行略》)可见不是从人们所熟知的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取出的。新君即位一事,大臣们尤其是张廷玉的地位和作用非常突出。
《清高宗实录》却将此事加以改造,说成是雍正皇帝子时死,爱新觉罗·弘历于寅刻至大内。地点和时间就不对了,提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