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厚黑学完全使用手册 >

第36部分

厚黑学完全使用手册-第36部分

小说: 厚黑学完全使用手册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发现自己被这伙骗子玩了,汉武帝勃然大怒,当即将李少君推出去砍了脑袋。可是没过多久,却有人从外地回来告诉汉武帝,他们在路上遇到了李少君,李少君还热情地和他们打招呼……

那这李少君,到底是死还是活?

汉武帝彻底蒙了,一直到死,他都没弄明白这个奇怪的问题。

如徐福,如张果老这伙人,他们已经将吹牛之功熔炼得炉火纯青,以这样的智慧来玩弄当权者,实在是人生的奇妙乐事啊。

第76章 “冲”的应用

唐朝有一个杜审言,按辈分来排算,他是大诗圣杜甫的爷爷。

有一年,朝廷开恩科考试,考官的名字叫苏味道,杜审言是一名考生。在考场里答完试卷出来后,杜审言满脸忧色,沉默不语,人问其故,他悲伤地摇头说:“苏味道要死了,我实在是不忍心看着他死啊。”众人大吃一惊:“你如何知道他会死?”杜审言道:“这还有疑问吗?他看了我的试卷,岂有不当场羞死的道理?”

对于自己的文才,杜审言持无限肯定的态度。他评价说:“论文才,如果我是皇帝的话,那么屈原和宋玉,充其量不过是衙门里的差役。单要说论书法的话,王羲之跟我也没法比。”由于杜审言对自己的评价太高,惹火了司马周季重,于是他就捏造了罪名,把杜审言抓到监狱里弄死了。杜审言的儿子叫杜并,刚刚十三岁,听说了父亲的死后,就怀藏利刃,去找周季重。恰好周季重喝得酩酊大醉,被杜并上前用刀戮死,事后杜并也被周季重的随从杀了。

看看这个杜审言,他不过就是说了几句大话,甚至他有可能没说大话,没吹牛,只是实事求是地评价了自己,结果却惹来了杀身之祸。这岂不是说,官场之上,吹吹牛也存在着莫大的风险吗?

的确是这样,官场之上,利益关系勾连错合,政敌隐伏,群小出没,随便一句话不留神,就会让人抓住小辫子,到时候万难下台。所以官场之人谨言慎声,最大的危险就是说出口的话。

大唐年间,有一个叫薛能的人,也是比较喜欢吹牛说大话,又或者是他和杜审言一样,对自己的评价略微高了那么一点点。高到了什么程度呢?薛能写诗:“阵图谁许可,庙貌我揶揄。”意思是说,诸葛亮这人没什么了不起,跟我比差远了;再写诗:“焚却蜀书宜不读,武侯无可律吾身。”意思是说:说到底,诸葛亮算是幸运的,因为我没有生在他那个时代,否则的话,哪还有他混的;又写诗:“我生若在开元日,争遣名为李翰林。”意思是说,李白也算是运气好,没碰上我,碰上我让他吃不了兜着走;继续写诗:“李白终无取,陶潜固不刊。”意思是说,李白和陶潜,这俩人加在一起,也没办法跟我比,真的比不了我。正在写诗的工夫里,忽然之间叛兵蜂拥而入,不由分说,就将这位了不起的大人物剁成了肉泥。

杜审言、薛能双双身死,让我们一下子醒过神来了。盖这吹牛之事,也是有讲究的,有些牛是吹不得的,而另外一些牛,却是非吹不可的。

哪些牛吹不得,哪些牛又是非吹不可呢?

举凡涉及文事上的牛,断断不可乱吹,盖因此牛具有三大特点,一是过于私隐化,二是过于专业化,三是过于大众化。有此三个特点,此牛就成了高危之牛,吹之风险之大,后果堪虞。

过于私隐化,是指你吹牛的内容过于自我。就拿诗文来说,你的诗写得好,可写得再好跟别人有什么关系?难道你写一首好诗,别人的薪水还能翻一番不成?这种纯属个人私隐的事情,万万不可吹牛,因为这种牛吹了,引不起别人的共鸣,别人既然无法和你共鸣,当然看着你恼火了。

何谓过于专业化?是指你吹牛的内容,过于繁琐细腻。还是拿诗文来打比方,方方正正的汉字大家都识得,可如果把这些正方形的汉字摆布得四平八稳,荡气回肠,这种事绝对是一门学问。许多人想摆弄也摆弄不开,若然是看着你吹这种牛,岂有不上火之理?

何谓过于大众化?是指你吹牛的内容,欣赏门槛过低。继续用诗文打比方,你点灯熬油,煞费苦心,写出来的文字,只要识字的就能够认得,知道你在胡扯些什么。既然大家认得这些字,就不会再认为你的成就有什么了不起的。这时候你犹自不知收敛,兀自胡乱吹牛,岂不是找抽?

杜审言也好,薛能也罢,这两个人吹牛是没错的,夫人生苦短,不吹无聊之牛,何以遣有涯之生?可是他们两个人吹的牛,偏偏是犯了牛之大忌,既是属于他们自己的私事,跟别人没关系,又因为技巧过于繁琐,掌握不易,偏偏还又有个是人就能看得懂的大众化特点。像这种牛吹了,徒然是激怒群众,惹祸上身,他们两个不挨刀,这世上还有天理没有了?

所以,一个人要吹牛,吹出成绩,吹出辉煌的人生事业来,就必须反其道而行之,吹公众之牛,不吹私隐之牛。吹本性之牛,不能吹专业化之牛。吹高门槛之牛,不能吹低门槛之牛。

什么叫吹公众之牛?就是说你在吹牛时所涉及的内容,必须是公众高度关注的,是最易于刺激公众的敏感神经的,此牛一旦吹起,公众就会耳红眼热,激动不已,兴奋得欲哭欲狂。这种牛,就称之为吹公众之牛。

什么叫吹本性之牛?就是说你要吹的牛,必须是内容简单,最低智商的人都能够一听就懂,是属于那种停留在人类最原始本能状态的范畴,高于这个范畴,你就会立即失去公众的支持,这牛也就吹错了,白吹了。

什么叫吹高门槛之牛?就是说你要吹的牛,居处于公众避之唯恐不及的高度上,谁也干不了,谁都不敢沾手,这时候你越众而出,大吹特吹,公众就会眼睛一亮,发出热烈的欢呼之声,将你直送上人生成功的最顶端。

那么,能够符合这三个特点的,到底是哪一头牛呢?

这头牛的名字,却是我们再也熟悉不过的,它的名字就叫:武事。

什么叫武事呢?就是和战争沾边的事情。因为战争这种事,是公众都可以参加,又都对此兴趣浓厚的常规性社会活动。要知道,当人类还没有出现的时候,地球上就已经有战争,甚而至于,在地球上还没有生命的时候,就已经有了战争。据科学家说,太古年间,地球上的海洋里布满了原生汤,大量的有机分子在汤中窜来窜去,相互追逐,这是比较原始的战争形式了。所以只要说到战争,人们的眼睛就会一亮,心情就会不由自主地激动起来。

而且,战争是人类的本能,不管你智商高低,是男是女,是老是少,都能够听得懂并且加以理解。此外,战争还有一个最大的特点,那就是公众都希望有个人出来,无怨无悔地替自己流血卖命,攻城掠地。古往今来的英雄史上,单靠了杀人放火而名垂青史的人物,远多于其他任何一个行业。所以战争固然为公众所推崇,但是公众所共同具有的懦弱心态,使得他们对战争英雄充满了膜拜之情。

所以一个人要吹牛,一定要踩在战争的边缘上。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吹牛大话有两句,一句是文人说的:“宁为百夫长,胜做一书生。”另一句是武人说的:“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宁为百夫长,胜做一书生。这句话出自于初唐四杰杨炯。所谓的初唐四杰,是指杨炯、王勃、卢照邻和骆宾王四人,此四人者,俱以文章名传天下。其时吏部侍郎李敬玄对这四个人非常之推崇,就积极地向朝廷引荐,强烈要求让这四个人当官。朝中君臣计议说:“这四个人,文章写得是不错,但是文人轻薄,你看看他们四个人写的诗,除了杨炯的那一句”宁为百夫长,胜做一书生“之外,其余三个人写的都有点儿不靠谱。要说让他们当官的话,也就是杨炯还可以当一个县令,其余的三个人还是算了吧。”

看看,这就是这句诗的好处。朝臣之所以欣赏这句诗,没别的理由,就是因为这句诗刺激了人类最敏感的中枢神经,一听他愿意带兵打仗,大家顿时亢奋起来了。

至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这句话,却是西汉年间陈汤所说。陈汤此人,正是一个民间人士最为推崇的英雄人物,他率了一伙亡命之徒深入大沙漠,然后伪造圣旨,调集西域各国的军队,大败匈奴,擒杀匈奴王郅支单于,一时间名震天下。战后归来,由于陈汤的部下原本就是无法无天的强盗,进入国境后恶习不改,仍然是烧杀劫掳,令地方官怒不可遏,将这伙煞星统统逮了起来。于是陈汤委屈地说:“犯强汉者,虽远必诛。我诛了犯强汉者,可是地方官却要诛我,这有点不大对头吧?”汉武帝听了大喜,就立即命令释放陈汤等人。

汉武帝之所以释放陈汤,不唯是他为国家立了战功,最主要的原因是,陈汤这句话,太鼓舞人民群众的斗志了,太振奋人的精神了,太刺激人的敏感神经了。哪怕过了两千年之久,我们再听到这句话,仍然是热血澎湃,食指大动。究其原因,就是因为这句话切合了我们的本能意识。

这就是官场的吹牛法则运用之术。和平年代,没有那么多的战争,但如果你吹的牛压在挑起与竞争对手发起挑衅的线上,就一样能够取得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举凡沾上了人类冲突范畴的吹牛,大多不是一个人所能够完成的,多是需要群体合作的社会性活动。仍然是拿战争来打比方,如果你大叫一声:“主公休要担惊,少要害怕,给我三万人马,待我将那厮与你拿来……”不管你的主公是哪一位,他听到之后都会因为敏感神经受到刺激而大喜。至于要兑现你这句话,那可就难为你的主公了,他要有三万人马随时出动,还用得着你来说这句大话?

这就是我们在本节中所总结出来的最为重要的:如果你一定要吹牛,最好是吹那种不太容易证明之牛。如果你吹的牛太过于容易证明,人家当场让你示范一下,那就戳穿了牛皮,没咒可念了。

第77章 “捧”的意境

“捧”字,是由手和奉字所组成。意指用双手奉上,是一种极尽恭敬,极尽虔诚的态度。

但实际上,捧字所包含的文化与思想内涵,远不止这些。来看看这个奉字。奉字,是天地之间浩然长风的普世信念。奉字下为日,则明花丽叶,蝶飞满天。奉字下为禾,则硕果长丰,收获累累。奉字加一木,则威行天下,横霸四方。奉字再上手,表示的则是我们相信自己的双手。

相信我们自己的双手,胼手胝足,操劳而始,这才是捧在我们思维中最真切的感念。

明白了捧之一字的文化含义,再来深究吹捧的行为艺术,我们就会豁然开朗,别有洞天。盖因吹捧这桩工作,绝非是低三下四地溜须拍马那么简单,这世上被逼无奈委曲求全,被迫拍别人马屁的人,多如过江之鲫,可能够在这个过程之后达成自己目的的,却是少之又少。究其原因,正在于他们没有领会到捧字的崇高境界。

想来吹捧这种活儿,无非是毫无原则地将对方捧上天,等到对方被你吹得心醉神迷之际,自然也就丧失了警惕性,届时就会应允你的请求。难道这种事,真的也有什么境界吗?

有!吹捧这种事,靠的并不是一张嘴,而是你的大脑,你必须要淡定冷静,理智知性,仔细地研究对方并把对方真正的优点挖掘出来。捧人一定要捧到点子上,捧得恰如其分,单只是这个恰如其分,就已经将捧之一字推到了至高极远的境界上。

捧人之事,最大的忌讳是捧不对路子,捧差了路线,捧的不是地方。比如大明朱元璋,他原本是一个秃脑壳和尚,后来当了红巾贼寇,再后来做了皇帝,于是杭州教授徐一夔上贺表,曰:“光天之下,天生圣人,为世做则……”朱元璋把这贺表拿过来一瞧,却是越琢磨越不对味:“嗯,光天之下,为什么要说光?是说我没有头发吗?可我已经蓄发还俗了啊。嗯,这还有一句天生圣人,这句话有嚼头啊,原来此人早就知道朕是个天僧剩人,还是说我是和尚堆里剩下来的人?……算了,看得太费劲,先把这人宰了,文章再慢慢看吧。”

结果,倒霉的徐一夔就这样被拖出去砍了。无怪人家朱元璋爱搞文字狱,你说你写字的人,横竖已经铁下心来要拍他的马屁,可咱们能不能用点心思,别那么浮皮潦草的,明明知道他朱元璋是个光秃脑壳的僧人,就别提这茬了,行不行?

历史上,拍马屁拍出人命的,不乏其人。究其原因,就是吹捧别人不上心思,缺乏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导致了严重的后果。

为什么拍马这么严肃的工作,竟还有人不能够端正自己的态度呢?同样的,我们要问,既然说吹捧的最高境界是挖掘出对方的优点,何以别人的优点需要你来挖?难道他自己就不能挖一挖吗?

这两个问题,实际上是同一个问题,所涉及的正是最纠结的人性。

人的思维犹如一盏探照灯,从我们的心灵深处辐射而出,居高临下地俯瞰这个卑微的世界。相对于我们的思维而言,宇宙太小太小,世界太窄太窄,拥有如此宽宏视角的宇宙观察家,却居处于人类社会一个小小的角落里,这种落差必然会产生调整意识。具体的表现,就是我们越看这世界越是不对头,嗯,人生充满苦难,社会充满罪恶,黑暗将无数人的生命所笼罩,男人太多女人太少,男人越穿越多,女人越穿越少,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个样子怎么行啊,不能再这样下去了。于是我们就会在自己的意识中对这个世界进行合理而有效的调节,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尽欢颜,嗯,居住在海边的人,应该搬到山里去。挑担子走路的人,应该都去骑马坐轿,在酒楼里笙歌宴舞的美貌歌女,应该去矿井下面挖煤……无论一个人对这世界有何观感,其心理意识的调整,都是在努力降低他在这个社会上的位置,与他对整个世界俯瞰的落差。

也就是说,人类是以神的高度来看待这个世界的,这个视角必然地产生灯下黑的结果,也就是说居于高处的探照灯能够俯瞰整个世界,却单单照不到他自己。

灯塔式的思维视角,在带给我们神的错觉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