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东北虎"传奇 作者:陈晓东 >

第10部分

"东北虎"传奇 作者:陈晓东-第10部分

小说: "东北虎"传奇 作者:陈晓东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王立军心里也不好受,但他不得不让李涛走:“听话,跟你爸爸回家,今后不要乱跑了。”

“二爸,我不走!”孩子尖叫着撒起泼来。

“先跟你爸爸走,改天二爸看你去……”王立军左哄右劝才将李涛父子俩送走了。

望着他们远去的背影,王立军心中空落落的,怅然若有所失,像一面平静的湖泛起了圈圈涟漪……



2。侠肝义胆


王立军无处不在奉献着他的爱。

1984年深秋的一个早晨,王立军骑着摩托车正在路上行驶,突然被一名领着一个满手是血的小男孩的农民拦住。那农民哀求王立军说:“同志,救救我的儿子吧,他和他姐姐铡猪草把三根手指铡断了。”说着,又打开他手上用手绢包着的三截血糊糊的小手指。王立军一看就急了:“还蘑菇哈?那东西给我,孩子我先带走,你随后跟来,到前边医院去!”王立军把孩子送到医院后直奔急诊室,以家长的名义帮着找医生、挂号、交费……楼上楼下大汗淋漓。等那农民赶来,孩子早已进入手术室。由于抢救及时,小男孩的手竟奇迹般地接活了。孩子手术完后又住进了医院王立军这才离去。那农民千恩万谢地要让王立军留下姓名,王立军说:“留什么?我是警察!好好照看孩子吧。”

1987年夏季的一天深夜,一台摩托车与汽车相撞翻到沟里,车上两人均受重伤。一位路人赶到派出所对王立军说:“公路边躺着人,浑身是血,没人管。”王立军立即带人驱车赶到现场,将受伤者送到了医院。其中一人脾被撞破,大出血,急需手术。王立军就以其“哥哥”的名义在手术单上签了字。手术中,医院的AB型血浆不够,王立军伸出自己的胳膊说:“我是O型血,快抽!”200CC的鲜血流进了素不相识的受伤者体内,救活了一条生命。

王立军忙里忙外折腾了半天,又帮助联系受伤者的亲属,待伤者的家人赶来时,医护人员才发现王立军是个“冒牌”的哥哥。

那是一个偶然的机会,王立军踏进了那一对聋哑夫妇的家。他被眼前的景象给惊呆了。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家呀?!一对聋哑夫妇简直就是一对“灾民”,除了一个老式的破箱子和一架床及床上的破烂,便没有任何象样的东西了。一个七岁的小男孩就像我们在电视中看到的非洲大逃亡的那些孩子,大脑袋,小细脖,眼睛鼓凸凸盯着人。王立军揭开他家的锅盖,是一些玉米粒和土豆煮成的糊糊,而且有一股异味呛鼻。聋哑夫妇见王立军来了好不激动,又是拉他的胳膊,又是比比划划的,像是要说什么。他们看王立军不明白他们的意思,便一手拽过小男孩,让他说。小男孩怯生生地望着王立军:“警察叔叔,我爸爸妈妈说,我们没有粮本和户口……”

王立军从聋哑夫妇家出来后他感慨万端。都80年代了,又不是边远地区,虽说聋哑人不能与正常人比,但他们的生活也不应该这样呀!他只觉得他有一种负疚感,自己不是大慈大悲的观音菩萨,但至少要把分内的事做好……

几天以后,他派人为那一对聋哑夫妇送去了户口和粮本。




3。柔肠寸断



4。不识庐山真面目


在晓南,夫妻吵架,找他去劝解;婆媳不和,找他去说理;弟兄分家,找他去主持;甚至婚丧嫁娶,也离不了请王立军帮助张罗。王立军成了大家的王立军,人人需要王立军。

晓南地区的老百姓都把派出所的警车叫“警字救护车”,为什么?因为老百姓有难事,都找王立军来了。

如病人垂危、孕妇难产、学生晕倒、接站送站等等,只要王立军在所里,就由他亲自出车;如他不在,派出所其他人也和王立军一样,有求必应。王立军在晓南的3年,“警字救护车”究竟为群众的需要出动了多少次,谁也说不清。他们只知道找到了王立军,就有了解决的办法。

1990年8月的一天中午,几个从黑龙江来晓南办事的人没能赶上火车,正当他们焦急万分时,路边有人出主意说:“干吗不到派出所去找王立军所长,他准能帮助你们。”那些人摇头说:“人家派出所能管这个事?你别拿我们开逗了。”路边人又说:“你们就放心去吧,我们这个派出所啥事都管,肯定行!”

那几个人疑虑重重地来到了派出所,警察们正在吃饭。来人中一人问:“哪位是王所长?”只见一位年轻的警察站起来说:“你们有什么事?”说明来意后,那位警察扔下饭碗,说:“走!我开车送你们一趟!”

警车一路飞奔,车上黑龙江的人对着开车的警察说:“我们跑了全国很多地方,也没见过你们这样的派出所,急人所难、急人所需,你跑这一趟需要多少钱?”

开车的警察说:“既然答应送你们,还要什么钱?我们又不是出租车公司。”

车上的人又问:“我们和你们非亲非故,素昧平生,凭什么帮这个忙?”

“谁出门在外的没有一个难处啊?能帮一把就帮一把,干吗要分那么清楚?”

警车终于提前赶到了下一个车站。分手时,那些人向开车的警察挥手告别:“回去告诉你们王所长,我们感谢他!”

“不用了,再见!”

他们哪里知道,送他们赶火车的人正是王立军!



5。一个秘密被揭穿


王立军在大明任派出所所长期间,好长一段时间里,大家对一件事感到很奇怪,所长王立军经常收到寄自陕西省韩城市西庄中学写来的信,从那清秀和稚嫩的笔迹看,像是一个女孩子写的。

一天,王立军因忙于外出开会,他将一张填好的汇款单和50元钱交给警察王占涛,请他帮忙把钱寄出去。
    
王占涛来到大明邮电局,将钱和汇款单交给了邮局小姐,小姐好奇地问:“你们派出所谁姓党啊?每个月都给外地寄50元钱。”

王占涛一听挺纳闷,派出所没有姓党的啊?他好像感觉到了什么,赶忙把交出去的汇款单又要了回来,一看,上边写的收款人是陕西省韩城市西庄中学孙芳,而汇款人则是大明派出所的“党群”。他立即明白了,这个“党群”肯定就是王立军。看来,陕西的来信人就是这个孙芳,她一定是个学生,遇到了什么难处……王占涛为此感动了,既然立军所长能这么做,我为什么不学学他呢?于是他也拿出50元钱,连同王立军的50元钱一起寄走。

一个多月过去了,陕西的孙芳给王立军来信了,并寄回了50元钱。她在信中说:“王叔叔,你每月给我寄钱我都惴惴不安,你怎么给我寄这么多呢?我不能再多要你的钱了……”王立军读完信,他马上意识到,这多出的钱一定是王占涛干的。就这样,王立军的秘密被揭穿了,大家都知道了王立军还有一个名字叫“党群”。

至于王立军和孙芳是怎么认识的,为什么要给她寄钱?原来,一年多前,孙芳家里遭了洪灾,她上学无望,感到活着没什么意思了,正当她打算轻生时,看到了《中国青年报》上登载的王立军的事迹,她觉得王立军是世界上的大好人,是真正的警察,于是决定给王立军写封信谈谈人生,然后作出最后的抉择。王立军接到她的信很不安,他想如果不帮助这个姑娘就完了。他以万分火急的心情给孙芳写了信,告诉她无论如何要活下去,并在信中表示,他资助她上学……

以后,王立军就以“党群”的名义给她寄钱了,这前后经历了三年多的时间,直到孙芳毕业。

秘密在大明派出所公开了,然而,王立军还有许多秘密,有些人是不知道的。

在晓南时,王立军收到过寄自山西运城城郊中学一位姓宋的女学生的来信。她是看了《辽宁青年报》上登了王立军的事迹后给王立军写信的。姑娘叙说了自己家境贫寒,在学校被人瞧不起,在家里又不被人理解而对生活失去了信心。王立军多次去信鼓励她,使她扬起了生命的风帆。以后,她又给王立军写信,说为了弟弟念书,她决定辍学。王立军便以“党群”的名义每月给她寄50元钱,时间长了怕泄密,还不时变换地方寄,直到这位学生高中毕业。原来,“党群”这个名字,从王立军在晓南工作时就诞生了。

一位黑龙江桦川农场的男青年因其父的冤案长期得不到平反而痛苦不堪。他在《法制日报》上看到了王立军的故事后,试探着给王立军写了一封信,希望得到王立军的援助。王立军去信给他谈了许多法律知识,并以“党群”的名义给他寄去了钱,使这位男青年打赢了父亲的“官司”。

王立军从报上看到云南麻栗坡县一位武警指导员在与贩毒分子的搏斗中牺牲了,其妻没有工作,孩子又因交不起学费而被学校拒之于门外。他感到愤愤不平,提笔给烈士家乡的民政部门写了一封长信,要求照顾烈士的遗孤。并给这位烈士的妻子写了一封安慰信,还以“党群”的名义给她寄了钱。后来,烈士的妻子写信告诉王立军,她的一切问题都解决了。她祝愿王立军“好人一生平安”。

……




                       第十章 大英雄自有其大柔情
    
    
王立军的家庭是个“秘密”。

王立军结婚了吗?他的家庭怎么样?当王立军的事迹风靡全国时,一些“追星族”似的女青年便向王立军射出了丘比特的神箭……

其实,王立军很少谈及家庭基于两种原因:一种原因是他妻子一般拒绝记者采访。她的性格决定了她不愿做“显山显水”似的人物。其二,王立军总是处在生死关头,他是一个被坏人恨得咬牙切齿的人,他的家庭需要得到保护。

我们今天看到的婚恋与家庭,绝不是过去那种一角平静的港湾了,它处于喧哗和骚动中,就像“流水落花春去也”,急转直下“西风烈”。

王立军和他的妻子是在坚守“爱”的最后一块阵地吗?

还是他们仍沉浸在小桥流水般的诗意中?



1。罗曼蒂克


王立军的妻子叫肖素丽,属猪的,和王立军同岁。她给人的印象是庄重朴实,典雅沉稳。中等个,不胖不瘦。肖素丽不施粉黛,不着意刻画自己,大大方方,自自然然,俨然还处在一个“革命”的时代。

谈到王立军,她颇为得意,流露出一种由衷的自豪感:“他各方面都不错。吹拉弹唱,琴棋书画,几乎没有不会的。他的手风琴拉得相当好。他有时回家来还为我和孩子弹电子琴。他没什么政治背景,全靠自己干出来的。领导对他不错,组织对他很关怀。他还有一句话:‘群众不拥护你,你当什么官啊!’……”

她追溯了他们昨日的罗曼蒂克——

肖素丽1977年参军,在基建工程兵的一个部队搞通讯,当守总机的话务员。

王立军比肖素丽晚一年入伍,就在王立军在汽车连当文书时,他们认识了。王立军因为擅长书画,把连队的黑板报搞得有声有色。加上小伙子英俊潇洒,他当然逃不过那一群小女兵的眼睛,其中肖素丽就格外关注他。她打听到他的名字,她注意了他的声音。王立军悄悄走进了肖素丽的梦乡……

由于部队是不允许战士谈恋爱的。他们起先的接触都是秘密的。两人都萌发了一种向往,但彼此的关系却若即若离,那一层窗户纸始终没有捅破。为了有机会见到王立军,肖素丽一有时间就一个人或约几个女兵到王立军处借手风琴或向他学琴,手风琴成了他们感情联络的纽带。王立军在部队时就喜欢读法律方面的书,他常常到肖素丽那里借书,有时一天就看完一本,这使肖素丽感到惊奇:他到底是为了看书还是为了看我才这样不厌其烦?有一段时间,王立军为了他的“警察梦”,竟一摞一摞地抄法律方面的书,抄得面黄肌瘦,也抄得肖素丽好不心疼……

肖素丽在谈到他们的恋爱时说:“鬼使神差,我俩当兵就走在了一起,谁也离不开谁了。就那么悄悄的两年多。那时我们的年龄都不大,所以,我们的婚姻不敢说两小无猜,也算青梅竹马了,婚姻的基础特牢固……”

1981年,王立军决定回到他的故乡阿尔山去。而肖素丽的全家都在辽宁。王立军和肖素丽的恋爱虽然未曾公开,但他们的关系是瞒不过父母的。肖素丽的爸爸是当时师后勤部的一个普通干部。就要走了,聚散两依依。但婚姻大事必定还是要征求老人的意见,王立军决定先回阿尔山去再说。临走的头天晚上,肖素丽的爸爸请王立军吃了一顿饭。饭桌上,老人对王立军说:“立军,你和素丽的事我早知道了,你们以后如何,我不管;但从你的前途考虑,我建议你留在辽宁,辽宁毕竟是部队所在地,虽说脱了军装,人和关系都熟,有些事好办些……”王立军何尝不想留在辽宁?这里不仅有他的爱,也是他当兵的地方,一草一木总关情啊!他对老人说:“您的建议我会考虑,我回家看看再作决定。”王立军回去以后把他和肖素丽的事给老父亲讲了,没想到他父亲那么痛快:“去吧,长大了的鹰是要飞的……”

王立军就那样拎着一个旧皮箱和几件换洗衣服来了。在铁岭地区一呆就是十多年。



2。爱他没商量


王立军曾这样说过:“在家里,我没挤过一次牙膏,盛过一次饭,全是她给我准备好。为了我和孩子,她舍弃了一切。有时夜里她等我回去,可以趴在沙发上等一宿。她体重从120多斤掉到90多斤。《十五的月亮》是我和妻子的歌,但我要把歌词改一下,军功章里有我的一小半,有她的一大半。”

肖素丽确实为丈夫的事业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换个别的女人处在她的位置上也许早就跑掉了。

“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她把自己交给了王立军。在内蒙阿尔山莽莽林海中那简陋的房子里,他们举行了婚礼,没有婚纱,没有排场,只有蒙古族的礼节和汉族古老民风的祝愿,还有山林的风和鸟以及那潺潺的溪流为他们歌唱……

两口子就那么穷光蛋似地返回了辽宁。家总要像个家,不能一贫如洗呀?彩电、冰箱等,都是肖素丽的父母给的。一年后有了女儿,由肖素丽的母亲帮着照管。岳母是个极为和善的老人,她比疼儿子还疼立军。有时凌晨2点就起来给他做饭,她支持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