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晚清十大佬的生存智慧 >

第21部分

晚清十大佬的生存智慧-第21部分

小说: 晚清十大佬的生存智慧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是不争的事实。很快,人们由不信转为相信,也纷纷开始提款。   
邮传部尚书盛宣怀旧照挤兑先在上海开始。盛宣怀在上海坐镇,自然把声势搞得很大。上海挤兑发生之时,胡雪岩正在回杭州的船上。此时,德馨任浙江藩司。德馨与胡雪岩一向友好,听说上海阜康即将倒闭,便料定杭州阜康一定要发生挤兑。他忙叫两名心腹,到库中提出二万两银子,马上送到阜康。杭州的局势尚能支持,上海那边却早已失控了。胡雪岩到了杭州,还没来得及休息,又星夜赶回上海,让总管高达去催上海道台邵友濂发下协饷。邵友濂叫下人假称自己不在。胡雪岩这时候才想起了左宗棠,又叫高达赶快去发电报。殊不知盛宣怀暗中叫人将电报扣下,左宗棠始终没能收到这份电报。第二天胡雪岩见左宗棠那边没有回音,这才真的急了,亲自去上海道台府催讨。但这一回邵友濂真的去视察制造局,溜之大吉了。   
胡雪岩此时只好把他的地契和房产押了出去,同时廉价卖掉积存的蚕丝,希望能够捱过挤兑风潮。不想这次风潮竟是愈演愈烈,各地阜康银行早已经人山人海,银行门槛被踩破了,门框被挤歪了,都无人来管。胡雪岩这才明白,是盛宣怀暗算了他。不久,一代红顶巨商胡雪岩在悲愤中死去。   
胡雪岩死后,盛宣怀少了一个有力的竞争者,从此事业更是蒸蒸日上。   
盛宣怀面对胡雪岩这样的强敌,如果采用慢战的战术,胡雪岩可以应付裕如,绝不会破产。所以他采取速战法,抓住胡雪岩的要害,突然出手,使胡雪岩的现金流通一时中断,导致偌大的基业突然崩溃。   
第49节:最大的法,是关键人物的看法     
(二)最大的法,是关键人物的看法   
做大事,要拿大资源,这是一切官商的潜规则。盛宣怀当然也不例外。   
盛宣怀博得老佛爷的欢心,是有一定的不可测的因素的,即运气。   
这运气来自于一纸药方,一纸由一名不得志的也不懂医学的幕僚开出的药方。   
这位幕僚名叫张成昭,刚中了秀才,科举就被废除了。这就使他的“知识改变命运”的梦想成了泡沫。他当不了工人,又不会种地,家里又穷,眼看就没活路了,只好去投奔老乡盛宣怀。   
盛宣怀已经是省部级干部了,哪里会看得上这个找不着工作的大学生。又碍于同乡关系,就干脆收他在府上吃闲饭。张成昭毕竟是念过书的,有理想有报复,一连几个月,天天没事干,吃得也糙,十分郁闷。实在忍不住了,就抖着胆子去找盛宣怀,要一个创业的机会。   
盛宣怀一听,有点不高兴了,说:“我知道你老弟有文化,但现在时代不一样了,搞招商、邮电、银行,接触洋人多,会外语才行,你那套之乎者也不值钱了。你要真想干事,先得从头去学ABC才行。”   
这番话把小张弄得灰头土脸的,小张半天才吭哧吭哧地说:“我知道自己外语不行,也没指望进大公司当白领。我就是想麻烦您帮帮忙弄一张中医执照,我想去开个诊所,也省得在这里白吃白喝。”   
盛宣怀继续羞辱他:“你能下棋作诗我是知道的,可是你哪一天念过医科了?要给你在上海弄个开业执照倒容易,可万一你哪天犯了医疗事故,我倒还要负连带责任呢!”   
小张更加沮丧了,可怜巴巴的样子。盛宣怀有点恻隐之心了,就拿出一个方案:“这样吧,我开的那家医院,正好主治医师经常生病,实在照应不过来,你就到那里帮帮忙吧,也能学点临床经验。再说那儿是公益性质的,免费看病,出了事,患者也闹不成。”   
小张想这样总比待在盛府吃闲饭看脸色强,就去了。   
数月无事。有一天,盛宣怀从北京开会回来,心里很不爽。这次进京,慈禧太后特地单独召见了他,闲聊时,说自己凤体欠佳,就问盛宣怀能不能再推荐个神医。   
“再”字表示以前推荐过一次。原来,数年前,盛宣怀推荐过名医马培芝为慈禧看病,那一次马培芝虽碰巧将太后的病治好,获得了很大的名声,还出了书,可现在马已经去世了。   
盛宣怀正郁闷着,正好这时小张来交流思想。盛宣怀就和他谈起这件事,并顺口问小张有没有能耐配点补药对付一下。小张这人,出生牛犊不怕虎,竟当真答应了。他想,连几个丸药的方子都开不出,能算个医生吗,我要露一手打个翻身仗!盛宣怀见他答应了,反而还不放心了,只好再三叮嘱他:用药要以调理为主。宁可没效果,也不能让太后感到有丝毫不舒服,万一责怪下来,咱俩的脑袋就埋地底下了啊。   
小张回医院后,他想慈禧已经老了,性方面的爱好应该早没了,那无非是滋补调理而已。于是就参照一些现成的药方,配制了一料补药,起了个看上去很幸福的名字——“回春万寿丸”,再配上豪华包装,由盛宣怀送京进贡。   
慈禧太后一见这药名,好听,心里就有了三分欢喜,就按方服用了。也许是药还不差,更可能是加上一点心理作用吧,慈禧觉得服药后精神比过去好了不少。于是,芳心大悦,立马要见盛宣怀,询问药是谁配的,并准备亲自召见这位名医。   
这一下把盛宣怀吓慌了。他想,要是真让张成昭见太后,万一三句话一问漏了底:原来开方的并非世代名医,而是一个不第秀才出身的“三脚猫”郎中,惹得太后震怒起来,岂不是犯了欺君之罪!于是他只得胡诌开方的是一个八十多岁的老医生,派人去请他开方时,已因年老多病卧床不起了。幸赖太后洪福,才能开出这张药方。如要他进京,谅已没有这种福分了。至于要他呈出这配料的药方,看来是能办到的。   
于是盛宣怀便匆匆回上海找小张商量。小张听到这个出乎意外的消息,真是又喜又惊。他想,如老老实实将原方送去,上面不过是几味滋补调理的常药,即使有些名贵的药材,但从宫廷看来也极平常,这样反为不美,看来还得弄些玄虚才好。于是他就遍翻典籍,找出几味陆上罕见、产于偏荒海岛的药材,作为该丸配制中的主药。慈禧太后看到药方后很高兴,表扬这位医生知识结构广泛,一高兴,就把钓鱼台、黄尾屿、赤屿三小岛赐给盛宣怀了,供采药之用。   
盛宣怀靠了这位“三脚猫”郎中,获得了老太婆的欢心与厚爱,傍上了最大的政治靠山,还得了份意外的产业,不能不说是运气!古龙的小说屡屡强调“不要得罪三种人”,其中就有运气特别好的人。但是,我们怎么能知道谁会有好运呢?看来,平时为人处世,还是谁都不要轻易得罪的好。   
第50节:局面做的越大,态势就越稳定     
(三)局面做的越大,态势就越稳定   
盛宣怀是公认的大买办。买办并不稀奇,鸦片战争前后到解放前的一百多年里,大大小小的买办,成千上万,盛宣怀资历最老,地位最高,财富最多。原因有很多,但其中有一条极其重要,那就是盛宣怀有规模经济的意识。对于商人的财运来讲,头脑实在是一个制胜的高地。   
规模经济如同航空母舰,大了才平稳,才安全。盛宣怀的投资很多,很分散,这就如同股票一样,可以分散风险。一支跌了不要紧,一百支跌了也不要紧,只要大盘在涨,就有钱赚,何况,他还是内幕消息拥有者。官方统计,在洋务派掌握的轮、电、煤、纺四大企业中,盛宣怀直接管理的有三个。在出任邮传部右侍郎时,该部主管的铁路、电报、航运、邮政事务中,前三项都是盛宣怀所创办的,而且他还创办了中国第一家电信企业、第一家内河航运公司、第一条南北铁路干线、第一家国人自办的中国通商银行、第一个钢铁联合企业等等,作为中国当时最大的工商业资本家和全国首富,盛宣怀享有“商父”之誉,实不为过。   
北洋大学堂原址在当时,清政府当权者也都给予了盛宣怀很高的评价。李鸿章自不必说,屡屡向朝廷推荐:盛宣怀必能干济时艰,为国大用;洋务派的首领人物张之洞也称赞盛宣怀是通晓“官法”“商业”和“洋务”的能人;甚至连慈禧太后也曾说过:今日看来,盛宣怀是不可少之人。所以,在仕途之上,盛宣怀也很顺利,曾先后任天津海关道、太常寺少卿、会办商务大臣、邮传部尚书等职。   
盛宣怀的经世之才也得到孙中山的赏识,在成立中华民国之后,身为临时大总统的孙中山通过其代表招募盛宣怀,并表态“外间舆论过激,可代为解释”,然而盛宣怀却认为孙中山在兴办实业方面“有理想而无经验,不足与谋也”。这一点与张謇的看法很一致。   
甲午战争后,盛宣怀控制的较大规模的近代化企业增多,他个人的资本也日益雄厚。1896年他以督办身份接管张之洞创办的官办汉阳铁厂和大冶铁矿、萍乡煤矿,改为官督商办。1908年改组为商办汉冶萍公司(全称为汉冶萍煤铁厂矿股份有限公司),任总理,并为公司大股东。1896年他又受清政府委任督办中国铁路总公司,同年创办中国通商银行。同时,盛宣怀的官阶也扶摇直上,接连被任为太常寺少卿、大理寺少卿、商政副大臣、工部左侍郎、邮传部右侍郎。至1911年初,授邮传部尚书,旋改称邮传部大臣。   
盛宣怀在接办汉冶萍煤铁矿后,连续订借日本借款,以铁矿石低价输日为抵,债务积累,终使该公司受制于日本资本势力。在督办铁路总公司任内,盛宣怀与比、英、美等国签订铁路借款合同,致使几项铁路权落入外国列强之手。八国联军入侵中国时,1901年盛宣怀应刘坤一、张之洞之邀与各国驻沪领事商订“东南互保”章程。同年,任会办商约大臣。可见,李鸿章的智囊盛宣怀具有企业家的天才,但他本身又是大官僚,以两者结合的身份,他成为中国近代企业家中的翘楚。   
然而,李鸿章的病死,使盛宣怀人生中最大的对手袁世凯开始浮出水面。1902年,枭雄袁世凯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随即,开始与盛宣怀争夺企业的控制权。最终,铁路总公司被裁撤,盛宣怀在电报局中的势力完全丧失,招商局亦受到影响。   
1911年5月,清政府宣布由盛宣怀策划的“铁路国有”命令,盛与四国银行团签订湖广铁路借款合同。1911年盛宣怀就任邮传部大臣,由于其将已经允归商办的川汉、粤汉铁路交由列强修筑,而引发了辛亥革命,并被斥责为卖国贼,不得不亡命日本。辛亥武昌起义后,盛宣怀被革职,在外国公使保护下逃亡日本。   
辛亥革命后,盛宣怀在政治上失势,但仍有经济实力。   
1913年再任轮船招商局副董事长,汉冶萍公司董事长,并以公司财产为抵,向日本大举借款,在资本运作的舞台上,长袖善舞。次年,年迈的盛宣怀身体日渐衰弱,慢慢走向了生命的尽头。不久,盛宣怀在上海病逝,终年73岁。对于生活在太平盛世的现代人来说,盛宣怀成为了永远无法复制的旷代绅商,仿佛殿堂中供奉的神像,只能于膜拜顶礼、赞叹感慨中摹想其风采和音容笑貌。离乱动荡的特殊历史环境给这个人的生平经历抹上了一层厚厚的神奇色彩。另外,他还留下了一本书——《愚斋存稿》,是一本别有生趣的著作。他的历史形象已经在现代人的意识中凝固成“官商典型”了,盛宣怀现象就是“官商经济现象”。   
“官商经济”的盘根错节是中国走向复兴的不可逾越的阶段,盛宣怀依附于朝廷,靠公款营业项目起家,在特权中投机获利,在一段时期内也确实是春风得意,以至于成为后世商人顶礼膜拜的偶像级人物,而结果呢?终究敌不过更大的官商和外商而一败涂地。   
盛的后代们,大都在国外了。其中,日本的盛氏后人还给上海交大捐款建了留园。留园是盛氏后代在日本建立的中餐馆,因为盛宣怀家族在中国上层社会的影响力,所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前,不少日本首相是留园的常客。美国总统到日本访问,也到留园就餐,当然目的还是希望能够获得跟中国打交道的其他通道。可见,盛氏家族对中国的影响力仍未终结。   
第51节:坚持,再坚持,是你的终归是你的     
第十章   
张謇:状元也能下海   
张謇是一个成功的“儒商”,这个昔日的状元郎,习惯与八股文打交道的文人突然用数字说话,向世人展现了他的实力。其实张謇的出道并不顺利,首先是在科考路上受尽磨难,最后虽然中了状元,但只能投身他的老师翁同龢率领的清流阵营中去,自然是不得权势,备受打击,但是张謇却能另辟蹊径,弃政从商,从而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张謇的转型颇值得我们学习,因为他的转型并非是盲目的,他从商前先调查了中国海关的进口数据,发现棉纱是大项,于是就选择了从创办纱厂入手。   
概念可能会随着时代的改变而改变,但是理念和智慧却是不会变的,如果你想从商,有一番作为,不妨学学张謇。   
自从最高层搞了科举以来,公务员招考制使平民子弟有了奔头。无数的年轻人放下锄头,放下算盘,放下麻将,投身到轰轰烈烈的科举彩票摸奖中去。一旦中奖了,则光宗耀祖,衣锦还乡。要是摸到了状元的头彩,就赢了大满贯,位子、票子、车子、面子、娘子,全都有了,就可以爽得挂着大红花带着车队满北京城地走秀。   
状元虽每届选一个,但这么多年累计起来,人数也很多了。不过状元下海办公司的,在上千年的状元史上就只有一个人了,此人便是张謇。在过去,经商是被大家鄙视的,连秀才都不屑于干的事,更不用说举人、进士了。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张謇应该是最特立独行的状元,也可说是最成功的状元了,因为其他的状元都是“独乐乐”,而只有他是“众乐乐”,一生不倦地拼经济,建设他心目中的富强国家。   
(一)坚持,再坚持,是你的终归是你的   
张謇,字季直,晚年号啬翁,江苏南通人。张的爷爷是个贫农,靠着当上门女婿在经济上打赢了翻身仗。爸爸继承了那二十亩地后,进一步开拓了经济增长点,雇了十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