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景山的晚风 >

第14部分

景山的晚风-第14部分

小说: 景山的晚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魏良卿还代天启帝享南郊,祭太庙。这些事本来都是由皇帝亲自做,一般不能由他人代劳的。    
    天启七年八月二十二日,天启帝驾崩。临终之前,这位糊涂的皇帝还在乾清宫召见阁部科道诸臣时,诚心诚意地说:    
    “魏忠贤、王体乾恪谨忠贞,可计大事!”    
    当时有一位名叫黄立极的官员回答说:    
    “陛下任贤勿贰,诸臣敢不仰体。”    
    这样的回答,足以让天启帝放心而去了。是啊!有魏忠贤、王体乾这样的“忠臣”在支撑着朝廷大局,天启帝还有什么不放心的呢?他哪里知道,正是这些“忠臣”,已乘他在宫中做木匠之际,把他的大明朝搅得天翻地覆。他留给弟弟信王朱由检的,已不是什么太平盛世,而是一个绝无复元希望的烂摊子。他更不会知道,在他死后,大臣们给了他一个不太好听的谥号“熹宗”。而在他死后17年,他的弟弟崇祯帝作为大明朝的末代皇帝,吊死在煤山,追随他而去。    
    可怜的天启皇帝,至死还觉得魏忠贤是忠臣!是因为天启帝过于糊涂呢?还是魏忠贤实在厉害呢?大概两者皆而有之!正所谓上有昏君,乱臣贼子才会当道,也才会有一批又一批的忠臣肝脑涂地!    
    信王朱由检在天启帝死后两天便匆匆登基,兄终弟及。据说魏忠贤曾有过自己做皇帝的打算,不过是因为当时的兵部尚书崔呈秀认为时机未到而作罢。这大概是推测罢了,其实也拿不出什么真凭实据。    
    年轻的信王,终于登上了皇帝的宝座。在以后的17年中,这位被称作崇祯帝的末代皇帝又是如何呕心沥血,梦想扭转乾坤,而最终却偏偏走上绝路,吊死在煤山的呢?    
    


第三章中兴之梦的破灭信王由检(1)

    天启七年(1627)八月二十二日申时,天启皇帝驾崩。依其遗诏,皇五弟信王朱由检,于八月二十四日午时在皇极殿正式登基,改元崇祯。    
    像这样兄终弟及式的皇位继承,在本朝已有过两次先例。正统十四年(1449)“土木堡之变”后,郕王朱祁钰奉太后之命即皇帝位,接替他那位被蒙古人俘虏的哥哥,即英宗朱祁镇,并改元景泰。不过7年之后,英宗发动“南宫复辟”,夺回皇位,又改元天顺。正德十六年(1520)武宗朱厚照驾崩无后,其堂弟朱厚熜以兴献王身份入京继位,改元嘉靖。如果再加上明初成祖朱棣弑夺其侄子建文帝之位的话,那么,崇祯帝的继位已是本朝第四次由藩王入继大统了。    
    崇祯帝即位时才是一个18虚岁的少年。    
    但千万不要小看了这位少年皇帝。他比他的哥哥天启帝、父亲泰昌帝要强得多。他在即位之初,就于不动声色之中,把那位人见人怕的九千岁魏忠贤及其党羽铲除,巩固了自己的地位,建立起自己的绝对权威。他年少气盛,做事大刀阔斧,一改父兄甚至列祖列宗的为政作风。他孜孜不倦,勤于为政,事必躬亲,令天下臣民感叹不已。最重要的是,他比他的前任,从他哥哥天启帝一直到他的太太爷爷嘉靖帝,都更有上进心、责任心,他从一开始就怀着强烈的中兴之梦。    
    无论从何种角度而言,崇祯帝也绝对不像一位亡国之君!本朝以前的那些亡国之君的特征似乎在崇祯帝身上找不到。不幸的是,就是这样一位绝不像亡国之君的君主,恰恰做了一位引起广泛同情(而不是令人痛恨)的亡国之君。    
    或许这正是报应!苍苍上天把他列祖列宗所犯下的所有过错报应在他的身上,而且让他清醒地认识到了这一点。他试图竭尽全力去扭转乾坤,但却在百般挣扎后走向注定的失败。    
    或许这也正是最后的机会!大明朝在连出了五六位各色各样的荒唐皇帝后,上天终于给它降临一位能干之君,来救民众于水火之中,救王朝于危难之时。遗憾的是,大明朝已是积重难返、病入膏肓,仅靠崇祯帝一人已是回天无力。    
    此时的大明朝,犹如一架吱吱嘎嘎的大破车,正一步步地滑向深渊。那位刚刚换上来的驾车人崇祯帝则拼尽全力,想停住那下滑的破车,最后却眼睁睁地随着它一起跌落深渊,摔得粉碎!    
    “我不是亡国之君,为什么有这么多亡国之事?!”    
    这是崇祯帝后来多次发出的哀叹!他似乎已察觉到自己逃不过亡国之君的命运,但他实在是心有不甘。因为他曾拥有一个强烈的中兴之梦并为之努力,而天下的臣民也都在他身上寄托着中兴的希望。    
    然而,仿佛就在弹指一挥间,中兴之梦便灰飞烟灭了。    
    信王由检    
    万历三十八年(1610)十二月二十四日,又一位男孩降生于东宫之内。按照“由字辈、木字旁”的玉牒规定,东宫的这位第五子取名由检。    
    由检的父亲常洛当时仍是太子身份。这位万历帝的长子,自从生下来便遭白眼,很不得宠,凄凄惨惨过到万历二十九年(1601),才被正式册封为太子,当时他已是20岁了。到万历三十三年(1605)十一月,顺天府籍的选侍王氏为东宫生下了长子由校。尔后,这位太子的选侍、才人们又先后生下几子,到由检降生时已是第五子了。当时的太子常洛,在宫中的生活十分压抑,除了生儿育女,保证血脉兴旺外,似乎也无别的办法来向他的父亲万历帝证明他的才能。由检的降临,对他似乎也无特别的意义,并不像长子由校出生时那么显得重要。    
    既然已被册封为太子,那么朱常洛就有权利拥有众多选侍、才人之类的女性。在这一点上,没有人能够阻止。朱由检的生母就是属于上述女性中的一位。    
    这位女性姓刘,当时的身份是选侍。她也是被选入宫的淑女,娘家的身份很一般。按照当时宫中的规矩,刘选侍既为太子生了一位男孩,本应母以子贵,过上舒心些的生活。不幸的是,太子身边有康妃(西李)之类的人争宠邀幸。她们的如簧之舌没有停止过说三道四。太子便渐渐疏远了刘选侍,到后来甚至动辄寻隙斥责。可怜的刘选侍,并没有得到应该有的待遇。    
    据说刘选侍为人忠厚贤惠,恪守妇道。她对自己所受的不公待遇,毫不辩解,只是将万般委屈和激愤深藏于心。久而久之,自然是积郁成疾。就在由检5岁多时,这位刘选侍终于郁郁而死,被太子常洛草草葬在西山。    
    由检年幼丧母,自然思念不已,但又不敢声张。他当时住在勖勤宫,曾悄悄向近侍询问:    
    “西山有申懿王的坟葬吗?”当得到肯定回答后,他便再加问一句:    
    “申懿王坟旁有刘娘娘的坟墓吗?”刘娘娘就是他的生母。他曾秘密付钱给近侍,令其前去西山焚纸祭奠。此举不仅可以看出他对生母的思念,也足见年幼的由检颇具心机。    
    由检即位后,立即献上尊谥,称其母为“孝纯恭懿淑穆庄静毗天毓圣皇太后”,并把她从西山迁葬庆陵,与其父泰昌帝合葬;并且还封生母之父刘应元为瀛国公,其母徐媪为瀛国太夫人,以表达他的尊亲之情。到后来,他还命武英殿中书梁祝根据他人追忆,给其母画了像。像成之后,崇祯帝下旨备好法驾卤簿,由专人护送,从正阳门浩浩荡荡而入皇宫,他本人则亲自跪于午门,迎太后画像,并把画像悬挂在乾清宫中,朝夕供奉仰视。由此不难看出母亲在他心中的地位。    
    生母刘选侍的早逝,对由检早期的心理影响是很大的。生母死后不久,由检改由李选侍(西李康妃)抚养。当时,这位被称作西李的选侍最得太子常洛的宠爱。在此以前,她已抚养由检的长兄由校。由校的地位和前途,西李自然明白,因此也颇能倾注心血。由检在这一点上,难以与长兄相比。西李对他的态度,自然也不大一样。好在西李不久生下一皇女(皇八妹),无暇兼顾由检,由检便改由另一位李选侍(东李庄妃)抚养。    
    在东李身上,由检找回了许多早已失去的母爱。这位东李,宽厚仁慈,恪守妇道,且膝下也无子女。她给予由检母亲般的慈爱,有时甚至是宠爱、溺爱,这使由检逐步养成了个性中聪明活泼、任性自信的一面,也使由检在冰冷压抑的宫中,享受到了许多少年时代的乐趣。    
    但这仅是由检性格中的一面。逐渐懂事的由检很早就开始明白宫中一些他本不该懂得的事。他终生不会忘却他6岁那年发生的事。万历四十三年(1615)五月初四,他父亲的宫中(慈庆宫)突然闯进来一位后来被认为是有点神经错乱的男子,手持枣木棍,凶狠地击伤几位侍卫。幸好被及时扭获,没有伤及他的父亲。当时朝廷中沸沸扬扬的抗争及其背景,对于6岁的由检来说,还不能理解,但他已不难从当月二十八日祖父的那次不寻常举措中领悟到些什么。    
    那天,皇祖万历帝在慈宁宫拜见了慈圣太后后,便在慈宁宫召见了朝臣。在此以前,这位万历帝已是25年不见朝臣。当时,皇祖、皇父都说了些十分严厉的话,训斥朝臣。皇祖万历帝还要跪在地上的朝臣们抬起头了,让他们“熟视”即仔细看看当时站在台阶上的3位皇孙。由检就是站在台阶上的那3位皇孙中的一位。或许当时的由检还不能明白大人们的那些言行,但也多少能感受到一些不祥的气氛。    
    到了万历四十八年(1620),由检已11虚岁。这一年,宫中连出大事。先是在七月份,皇祖万历帝驾崩。皇父匆匆接位。然而仅仅一个月,也便撒手归天。皇兄由校再接皇位,改元天启。大事接踵而至,让由检有点无所适从。    
    当时宫中乱糟糟的那些场面,由检是耳闻目睹的。先是皇祖万历帝病重,召顾命大臣匆匆进宫,交待后事。皇祖驾崩后,皇父接位登基,发内帑充边饷,罢天下矿税盐使等等,颇有点新政的味道。加上皇父收了郑贵妃的几名美女,也着实让他忙了一阵。但没有多久,却传出皇父龙体欠安的消息,太医进出不断。又有一位叫崔文升的内侍进了一剂泻药,皇父服后病情严重恶化,郑贵妃因此被逐出宫禁。大臣们又被召进宫中。到了九月初一日,皇父便驾崩了,据说驾崩前曾服过一位叫李可灼的文官所进的“红丸”。    
    接下来的事就更让由检吃惊了。先是皇兄由校被大臣们从乾清宫抢出,住到了慈庆宫。那位一直抚养皇兄的李选侍(西李),竟被逼得住到了类似冷宫的哕鸾宫去了。接着便是皇兄由校正式登基即位,改元天启。做了皇帝的皇兄立即做了两件事,一是封乳母客氏为奉圣夫人,那位与客氏火热的太监魏进忠也被赐享世荫。二是公开揭露那位长期抚养他的李选侍(西李)的罪行。    
    


第三章中兴之梦的破灭信王由检(2)

    这一桩桩、一件件的事情,已深深印入由检的脑海之中。    
    好在做了皇帝的皇兄对由检这位五弟一直还不错。    
    天启帝长由检5岁。当时同父的亲兄弟中,也仅存他们两人。那位爱做木匠的天启帝,对自己的弟弟倒是十二分的爱护,两人关系十分亲热。据说当时还不太明白天子是什么官职的由检,竟当面问过刚接位的皇兄由校一个非同小可的问题:    
    “你这个官儿我能不能做?”    
    对弟弟这个罪可至死的问题,由校竟微笑着说:    
    “可以,可以。等我做几年之后,就轮着你来做了。”    
    这当然是一句戏言,没想到后来果然应验。由此也可见由检在皇兄心目中的地位。    
    天启二年(1622)八月二十三日,朱由检被封为信王,仍住勖勤宫。尽管这是正常之事,但对朱由检而言,仍是人生中的一个重要转折。从此以后,他就是宫中的信王千岁爷了。    
    在皇兄的庇护下,信王由检在宫中的日子过得还算可以。但宫中接连不断发生的事,还是让由检触动很深。    
    天启元年(1621)五月,那位原本在宫中说一不二的司礼太监王安,突然被逐出宫禁,充了南海子净军,不久就被整死了。魏忠贤的势力正在急剧上升,逐步控制宫中。    
    到了天启二年(1622)三月,魏忠贤又在宫中举起了内操,选武阉,练火器。一年之后,宫中武阉增至万人,个个裹甲出入,威风凛凛。轰隆隆的征炮之声,喧震内外。刘朝等内官,也被派遣出宫,赴边关“较事”。魏忠贤在宫中的势力如日中天。到天启三年(1623)十二月,魏忠贤竟最终以司礼秉笔太监的身份,提督了东厂,掌握了生杀大权。    
    其实,在此以前,魏忠贤已清理了后宫。天启帝的选侍赵氏,或许是不顺魏忠贤、客氏之意,竟被逼自尽。据说这位赵选侍接到赐她自尽的圣旨后,便把天启帝赐给她的那些物品列放几案之上。面向礼物,放声大哭,最后上吊自杀。    
    天启帝的另一位妃子——裕妃,也被魏忠贤幽禁在别宫,绝其饮食。这位可怜的裕妃,在饥渴交加之下,只得用嘴去接屋檐上滴下来的雨水,最后被活活饿死。还有一位叫冯贵妃的,最得天启宠爱,魏忠贤竟然乘天启帝出宫郊祀,令人把她活活打死,宫中也无人敢出声。不过,有一位李成妃,却竟然凭自己的聪明逃过了魔掌。这位李成妃,为受冤失宠的范慧妃鸣不平,魏忠贤、客氏知道之后,也把李成妃软禁在别宫。不过,李成妃预先在别宫的檐瓦之间放置了食物,得以充饥。魏忠贤把她关在别宫中半个月,见她竟然没被饿死,便放她一马,斥为宫人。天启帝的皇后张氏,也因多次在皇帝面前说魏忠贤的坏话,遭了魏忠贤的暗算而流产,从此不育。    
    这些后宫中的是是非非,或许对信王由检触动不大。但有一件事对他肯定会有切肤之痛,那就是长期抚养他的养母李选侍(东李庄妃)的死。    
    李选侍是忧郁而死的。    
    养母的为人,无论宫中宫外,都是赞不绝口的。对信王由检,也是事事周到,倾注了全部的心血和母爱。就是这样可敬可爱的一位长者,却忧郁而死,由检不能不受到深深的震动。他凭着自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