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工作dna >

第11部分

工作dna-第11部分

小说: 工作dna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有些行业,是属于现在的。譬如餐厅和许多娱乐行业。这些行业以“新鲜”为产品,最重视的当然就是今天、现在。行业里的人物,永远要乐于和实时的变化互动。
有些行业,是属于过去的。譬如古董拍卖。这种行业以“陈旧”为产品。行业里的人物,永远要自得其乐于故纸堆里和历史掌故之中。
当然,有些行业则是混合的,未来加现在(譬如月刊),或现在加过去(书店)等等。
我自己在图书出版业里工作到现在,深深为这个行业着迷的,就是图书出版是一个兼顾了三个时态的行业。
对于图书出版,现在当然是很重要的。出版切合当前社会需要的产品,出版轰动一时的热门产品,都需要关注“现在”。
许多书籍的研发或写作,又往往要牵涉到三五年甚至是十年、二十年以上的时间,所以,工作起来又需要关注“未来”。如果光是注重“现在”,难保三五年或十几年后风光不在。
图书出版中最珍贵的资产,又往往是“再版书”,也就是过去的产品。一个出版公司的再版书越多,才能越长久。所以,出版工作的人,又要不时回头检查一下过去的作者和书籍。
当然,同样一个行业或公司里,因为涉及的领域不同,对时态的关注也有所不同。同样是计算机业,研发部门是“未来”时态,销售部门则是“现在”时态。
人对时间的观点与敏感度大有不同。因此在判断自己个性和行业属性的时候,可以从这个角度来参考一下。


创造还是交换


除了职业或行业的特质之外,还要认清自己工作的取向。
经常听到的说法是,工作取向有两种:一种是做事,一种是做人。
我们也可以这样区分工作的取向:一种是创造的,一种是交换的。
这里所说的创造,不同于创作。交换,也不同于交际。
讲究个人创作的工作,不见得一定就是创造。讲究人际交往的工作,也不见得一定就是交换。
以一个绘画的人来说吧。绘画是创作。然而同样是绘画,有人埋首追求自我画艺的精进;有人则花很多精力琢磨如何提高自己的知名度,如何推广自己的画作。所以,虽然都是在做创作的工作,前者是创造的成分居多,后者则是交换的成分居多。
政治是重视人际的工作。但是,有些政治人物擅长于开创未来的构图,有些政治人物则擅长于交换众人的力量,掌握现实的机会。
创造和交换,没有一定的优劣之分,而只有取向的不同。顶多,再看一下动机的高下。
重要的是,看自己的取向,能不能符合行业或职业需求的特质。
行业或职业,如果需要绝对的创造或绝对的交换,比较好办,我们很容易判断自己适不适合。但是大部分行业或职业却是混合的,可以用创造来发挥,也可以用交换来发挥。所以,更要特别细心地体会自己的取向。
同样一个编辑工作,同样一个营销工作,同样一个人事行政的工作,往往可以因为工作的人善于创造,还是善于交换,而产生截然不同的面貌。
最可惜的是,明明自己善于交换,却要嫉妒善于创造的,因而非要排挤别人不可;最不值的是,明明自己善于创造,却不能忍耐孤独,还要不平于别人善于交换,因而愤世嫉俗。不论创造还是交换,重点毕竟还是在工作上。
不过,要交换,应该提醒自己不能把是非、人格也拿来交换。当然,也不能把自怜自艾或一意孤行错以为是创造。
懂得创造或交换的人,其实都是聪明人,聪明人怕的都是以少为多,沾沾自喜,结果半途而止。
所以,如果有幸,我们会发现,最大的创造之中,会出现最多的交换。最多的交换之中,也会出现最大的创造。
认清自己是属于创造还是交换,越早越好。最晚到中坚干部这个阶段,一定要明白这是怎么回事。否则,接下来的路很难走下去。


细腻的心思


成为骆驼久了之后,对周遭的世界很容易麻木。
新手阶段所陌生的工作方法,已经老练;工作程序,熟门熟路;业务对象,称兄道弟。一天又一天的日子,在稳定中重复着。
就像背负着重担的骆驼,在无边无际的沙漠中一步步前行,而入目的景色,除了黄沙还是黄沙。
于是,比起基层和高层,中层干部会不由自主地开始注重一些生活上、工作上的细节比较。这是一望无际的黄沙导致的,因为只有从一些小细节的比较上,才能体会到自己脚步的变化、以及环境的变化。
如同胆固醇可以分为好的胆固醇和坏的胆固醇两种,中层干部这种细腻的心思,用到不同的方向,也会有好坏不同的效果。
用在工作上,是个很好的方向。
由于这时对于自己的工作与业务可以深入体会到一些极细的地方,所以中层干部可以把许多工作执行得极为细致。也因为对工作细节的掌握最为充分,所以在公司这所大学里,中层干部又是新进同事的讲师,能引导他们尽快进入状况。
中层干部又被称为中坚干部,正是因为如此。
然而,太细腻的心思,也可能用到别的地方。
中层干部也可能是最爱比较待遇的一群人。比较同事的待遇,比较同业的待遇。
这里的待遇,不只是指薪酬,而是来自老板的一切待遇——包括老板一个小小的称许,一个关爱的眼神。道理很简单,在干枯的沙漠里,任何一点小水滴,都可能产生巨大的效应。
所以,一不小心,中层干部细腻的心思,也可能让自己只注意到不如别人的地方。什么事情,都是别人的待遇更好一些。越这样想,沙漠里的日子越不好过。越不好过,越要这样想。
中层干部细腻的心思,得好好运用。


最佳状态


在一个中层的位置上,人的因素也要特别留意了。
因为,一方面你继续是别人考核与观察的对象;另一方面,你也有了自己要考核与观察的人。
不论希望自己被提拔,更上层楼;或是想要提拔别人,找个得力的助手,都要对人的因素有所了解。
人的因素很多,其中最先谈论的,当然是能力。
虽然,能力是一个名词,却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个是能,讲究能量的强弱。
一个是力,讲究力量的稳定。
能力的强弱固然重要,稳定更不在话下。强大而不稳定的能力,就好像《天龙八部》里段誉的六脉神剑。力量使得出来的时候,固然石破天惊;力量使不出来的时候,则令人胆战心惊。
对一个工作者,这不是一个正面的评价。
谈这个问题,证券大师巴菲特的说法最好。
他觉得一个人的能力,好比一具引擎的马力。能量大,当然马力就大。但是,马力大,和这具引擎能不能顺畅地运作,却是两回事。有的引擎,虽然有八百匹马力,但是运作得不顺畅,只能打个五折,结果最后实际的马力只有四百。另外一个引擎,只有六百匹马力,但是运作得相当顺畅,力量可以发挥出九成,最后实际出来的马力反而有五百四十匹。巴菲特说,他用人的时候,宁可取这个六百匹马力的引擎,也不选那个八百匹马力的引擎。
所以,能力要强,更要稳定。
很多人只注意到自己能力很强的一面,却没有发现不稳定的一面,因此一旦发现加薪和升迁的时候,自己没有雀屏中选,就不免怨气冲天。这种怨气反映在情绪上,就进入恶性循环。一个“怀才不遇”的人物,也就被自己制造出来了。
但是,要怎样维持稳定的力量?
第一,全神贯注在自己的工作上,换句话说,也就是通过不断地思考与工作相关的事,磨练自己能力的加强以及稳定。以外的小事归于细枝末节,大事归于机运,都不必放在心上,徒乱心意。
第二,随时相信,这就是自己的最佳状态。
不论最后胜利还是失败;不论环境顺利还是不利;不论工作伙伴默契十足,还是宛如外星人;不论自己面对的任务是有经验又有把握,还是前所未见又没有倚靠。无论任何状况,我们都要告诉自己:这就是我们的最佳状态。
应对自如地潇洒前进,这是最佳状态。
创伤累累地匍匐前进,这是最佳状态。
困顿颠簸,原地盘旋,这是最佳状态。
奄奄一息,生死不得,仍然是最佳状态。


我的同学和普拉蒂尼


即使在一个行业里经过多年的历练,前后进行过各种考虑与评估,要回答自己的工作或行业到底适不适合自己,还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
一九九八年初,我去韩国。上了飞机不久,一位先生到我旁边的位子坐下。
我们不约而同地叫了起来。
他是我在韩国时候的高中同学,曾经有一阵子来台湾定居,后来又回韩国发展,大约有四五年没见了。
我知道他一直在开馆子,问他如何。
他说不做餐厅生意了,一年前开始改行,现在做成衣批发,也帮台湾一些成衣制造商做些代理。
看他红光满面,当真是春风得意。
“你知道,我从高中开始就认为自己是个做餐饮的料。一直做一直做,各式各样的餐厅都做,做到四十多岁才发现自己根本不是干这一行的。”他说,“好啦,现在总算找到适合我的这一行啦。”
他说的没夸张。韩国、日本、台湾各地他都做过,饭馆、饺子店、小吃摊,以及附带卡拉OK的餐厅全都开过。
“我太想赚一笔大钱,又爱玩,这样的话,手艺再好也不适合开餐厅。现在这个工作刚好,又有钱赚,又不必每天受罪难受得要死。这才是适合我的行业啊。你知道吗?我现在才发现自己是炒汇的高手啊。”
他对自己分析得十分清楚。
在一个行业里浮沉了二十多年,始终欠缺临门一脚,最后终于发现自己另有最爱,我这个同学真是个幸福的人。
已经退休的法国足球明星普拉蒂尼,是另一个例子。
普拉蒂尼率领法国队百战沙场,获得各种荣耀,自己也得到“足球天王”的称号,但始终没能摘取世界杯的冠军,成为他最大的遗憾。
在他几近退休时,法国队再一次在世界杯上遭到淘汰。普拉蒂尼也没有再上场的机会,成为观众的一员,在场边为其他球队观战。
在这么大的挫折情绪中,普拉蒂尼回忆他坐在数万名热情吶喊的观众中,再度深刻地体会到足球的魅力,为自己献身足球而觉得不虚此生。
在一个行业里浮沉了二十多年,始终没能登上最后的巅峰,却仍然别无他爱,普拉蒂尼真是个幸福的人。
我的同学和普拉蒂尼,都是幸福的人,却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例子。
他们的幸福,我不认为有高下之分。
名剑,破剑,能杀敌的就是好剑。
工作也是如此。不分贵贱,不分左右,只要适合自己,让自己乐在其中的,就是好工作。
如果我们真正能体会到自己工作的乐趣,那么也就该了解到:我们应该尊重所有工作者的乐趣,不要做些伤害别人工作的事情,也不要剥夺别人工作的乐趣。


所谓“业余”


有一部电影叫《高球大满贯》,讲的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美国一位高尔夫球手——鲍比·琼斯的故事。
鲍比·琼斯的传奇,在于当年他是以业余选手的身份与职业高尔夫球手竞赛,但是却横扫职业选手。尤其在一九三○年连续拿下英国公开赛、英国业余锦标赛、美国业余锦标赛以及美国公开赛冠军,缔造了当时史无前例的年度大满贯纪录。
随着他获得一座座奖杯,成绩越来越令人疯狂,影片中的记者一直追问他一个问题:“你何时要转为职业选手?”因为一旦转入职业,他的收入将是不成比例的暴增。
然而,鲍比·琼斯一生都没有成为职业高尔夫选手。他拿下一九三○年的美国公开赛冠军后,在二十八岁时就宣布退休了。电影结束的时候,有人问他,为什么不要成为职业选手(professional),而一直坚持自己业余(amateur)的身份。
鲍比·琼斯是这么回答的:amateur的字源,来自于拉丁文的amor(爱)。他是因为喜爱高尔夫而打球的,如果成为职业选手,就是为了钱,而不是为了爱了。鲍比·琼斯的回答,解释了为什么一个amateur的选手,仍然可以击败professional的选手。
中文,经常把amateur译为“业余”,把professional译为“专业”。这显然容易曲解,或漏解许多意思。
中坚干部,应该看看这一部电影。因为所有的中坚干部,都是professional与amateur的混合体。
就他的工作资历、经验与细致程度,他都是professional,职业高手级了。但是在茫茫的黄沙中想要心平气和地持续下去,他必须是这个行业,或是这个工作的amateur。
找不出,或是恢复不了对这个工作本质性的喜爱,骆驼就太折磨自己了。


我们能掌控什么?


如果以名利来论工作,不论就外人还是自己,似乎都比较容易看出成绩。抛去名利,工作就不是一件“得失寸心知”的事情,往往成了“寸心难知”。
有没有什么可以帮助自我检验工作能力的标准?
我自己使用的测试办法是:自我掌控能力。也就是通过自我掌控程度的测试,来评估自己能力的进退。
这个测试的第一个项目,是“立场”。
第二个项目,是“方向”。
第三个项目,是“方法”。
第四个项目,是“惯性”。
立场、方向、方法、惯性,是进行任何工作都必须掌控的步骤。四者相互关联,交替影响,对最后的成绩各有作用;不过,仍有其先后顺序。好比建造一座高楼,地基越扎实,成功的可能性越大。
立场,就是最根本的地基。
做任何事情,要先认识自己的环境,看清自己的立场。如何看清自己的立场,在千军万马中怎么看,在混沌不明中怎么看,都需要我们不断地练习、掌控。
有了立场,就会有原则。根据这个原则,就会发展出方向。但是你有你的立场和方向,别人也有别人的立场和方向。有人会明着来冲撞你的方向,有人会暗地迂回来影响你的方向,如何在众声喧哗中抓稳自己的方向,也要依靠不断地练习、掌控。
你要掌控你的方向,别人也要掌控别人的方向,方向和方向交错之间,就不免激烈冲突、刀光剑影。所以,在颠簸前进中如何过关斩将,这又需要方法,也要不断地练习、掌控。
方法用多了不免重复,不免技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