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工作dna >

第12部分

工作dna-第12部分

小说: 工作dna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也要不断地练习、掌控。
方法用多了不免重复,不免技穷,既不能为人所乘,也不能故步自封。所以过去失败的惯性固然要打破,过去成功的惯性也应该颠覆。如何在惯性思考与行为中随时给自己当头棒喝,也要不断地练习、掌控。
立场、方向、方法、惯性。
不论在任何时刻,不论做任何事情,都可以提醒自己来做个分析、做个训练,让我们像个旁观者一样盯紧自己的每一步动作。
当然我们会出错。或是我们明明以为清楚自己的立场,但是事后才发现拿捏错了;或是立场抓对了,但是经不起别人各种理由的游说,又把方向搞反了;再或者,立场和方向都掌控得很不错,结果却是执行的方法出了很大的纰漏,把一局绝妙好棋下成一局死棋。
但又有什么关系呢?
如果立场、方向、方法以及惯性是在自己的掌控下进行的,即使最后的结果一塌糊涂,那只能说明我们历练不够、才能不足、技不如人。结果虽不如意,但一切都已尽我所能。相反,如果我们掌控不住自己的立场、方向、方法以及惯性,那么即使最后大获全胜,那也只是运气太好,应该汗颜。
要判断自己能力的进退,与其看事情的成败,不如反省这些掌控力道的消长。


立场的层次


处理一件事情的立场,就好比建造一栋楼房的地基,是最根本。
从人生规划,到日常的工作与生活,我们每天面对任何一件事情,处理起来都牵扯到立场,只是大多觉焉不察、或习焉不察。
大家最容易想到的一个立场,是利己的立场。因为有句话是:“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表面上看起来,这种思考是方便又有利的,但事实不然,这种思考可能最粗糙也最没有利益。起码有两个不利点。
第一,这会使我们在思考立场上失去弹性。换言之,也就是面对问题失去弹性。
我认识一个人,以前是以高层经理人的身份负责一个企业。由于他所做的一切只是为了厚植实力,准备将来创业,因此对内则上下其手,对外则广结善缘。后来他如愿创业了,但是公司也没成功。
他念兹在兹广结善缘的思考,到了自己创业之后,失去了作用点。面临自己当家做主之后的局面,他失去了关于立场思考的弹性,只能一切从头再来。
第二,这会使我们很难体会立场思考的细密之道。
举例来说,碰上任何问题,就站到自己的立场、或自己家人的立场、自己部门的立场,当然是个办法。但是,长期这样偷懒,万一碰上对自己左右皆不利的问题呢?如果是自己家人,自己部门里左右手发生冲突呢?
所以,立场必须随情况、人物、时间,以及自己身份的变化而不断地思考、判断。
通常,在一件事情上,我们往往会发现自己的立场可以不只一个。有的压力大,有的压力小。这个时候,更要格外把握住自己的分寸。
所谓把握分寸,就是至少要考虑两样东西:一个是自己的身份;另一个是自己的信念。
在身份上,最忌的是假公济私。在信念上,最忌的是前后不一。
譬如说,经商的人,究竟要抓一个弱肉强食的立场,还是像胡雪岩说的“前半夜想想自己,后半夜想想别人”的立场?从政的人,究竟要抓一个“有所为有所不为”的立场,还是所谓“任人便溺”的立场?读书的人,究竟要抓一个治国安邦的立场,还是一个修身养性的立场?
这些都是关于信念上的大立场。
因此,我们可以说,掌握立场最难的地方就是,虽然个别事情上有很多变化的立场,但是不能违背自己的身份和信念。
但是,我们也可以说,掌握立场最容易的,就是不论个别事情上有多少变化的立场可以选择,但是一定不能违背自己的身份和信念。
抓得住立场,不保证抓得住接下来要处理事情的方向和方法。但起码我们可以对得起自己。
只要我们经常练习,反复拿捏。头破血流地练习,加上头脑清晰的反省,甚至头昏脑胀的反省,总会发现立场在惯性与变化中展现的层次。


方向的风雨


事情有了立场之后,就要思考处理的方向了。
本来,有了立场,方向也就自然展现出来。立场把握得越清楚,方向也就会看得越清楚,一脉相连。但是为了练习,也可以分成两个阶段思考。
一般来说,我们每天起床之后,这一天要做什么事情,去什么地方,心里总有个谱,总会掌握个方向。但是越大的事情,却越不容易掌握方向。在一些重要事情上,或是在人生的长期规划上,反而很容易忽略方向。
很讽刺,也很自然。
说自然,是因为在一天的生活里,我们需要跨越的时间区隔不长,可以以小时和日为计算单位;但很多重要事情处理起来,则需要以年月为计算单位。简单的事情跨越的时间单位小、参与人数和变量也少,当然容易掌握方向;而重要、复杂的事情跨越时间长、参与人数和变量多,受到诸多方面影响,所以方向不容易把握。
说讽刺,是因为越是重要的事情,更应该重视把握方向,然而方向却很容易混沌不明,放任自己走一步算一步。
方向之所以混沌不明,是因为每个人有各自的立场,因此也就各有不同的方向。各种方向交错、影响,当然头绪就不清楚。一旦别人在他的方向上加重推挤的力量,如果我们把持不住自己的方向,那就很容易晕头转向,无所适从。
经常出现的状况是,本来你要走一条风雨交加的路,却有人游说你走另一条鸟语花香的途径。走风雨交加的路,一不小心,会摔倒,会沾泥巴,狼狈不堪。走鸟语花香的路,轻松愉快又赏心悦目,还容易有吃又有拿。
我们到底要选哪条?
有人会说,当然是趋吉避凶。说得有理。但现实世界里,更多的状况是没有百分之百的风雨交加,也没有百分之百的鸟语花香。每条路看起来都有得有失。自己选择的原因多,别人游说的理由也多。在这种状况下,又要选哪一条?
因此,如果只是看方向本身,很容易眼花缭乱。
方向最重要的意义以及作用,还是得回过头来和立场一起思考。好比在浓雾中的森林,最好还是掏出罗盘来看看。
立场可以提醒我们,在混沌不明的方向上,究竟应该做什么选择,把持什么方向。
看了罗盘,决定了方向,不保证接下来就一帆风顺了,因为这还牵涉到方法,甚至运气。
但我们对自己的检验,起码应该先放在开始的地方,也就是立场和方向上。看看这两者是不是清楚,是不是一致。如果清楚、一致,那么即使接下来摔得满身泥泞,全身创伤,甚至粉身碎骨,还是可以告慰自己。反之,即使后来的结果风光又丰收,在人前免不了说句侥幸,在人后还是得承认失败。


方法的左右


事情有了方向之后,接着就是处理的方法了。
本来,有了立场和方向之后,方法是自然配合而来的。立场和方向掌握得清楚,方法也就会出现得明白,一气呵成。但是为了练习,也可以把方法和前面谈的立场以及方向分开来思考。
立场是点,必须坚守,因此没有变化的弹性。
方向是由点延伸出的线,只要目标明确,可以有些迂回的调整。
而方法则是由线延伸出的面,需要面面俱到、八面玲珑。
由于方法是面,笼罩的范围最大,因此需要注意的变量最多,牵涉的随机反应也最多。也因此,方法很容易喧宾夺主,一不小心就反而成了我们处理事情的主角,把原先的立场和方向忘在脑后。
因此,谈方法,我们第一个要记住的就是,方法不是单独存在的。方法是由立场和方向而延伸出来的。我们不能为了要面面俱到或八面玲珑,违背了原来点和线所设定的方向。
方法一定要和立场及方向相呼应,其道理可以用医疗来比喻。中医有中医的立场和方向,西医有西医的立场和方向。因此,针对同样一种病症,中医有中医的方法,西医有西医的方法。如果我们决定了西医的立场和方向,却又去使用中医的治疗方法,其结果如何,可以想象。
也许,有人会说,方法应该只挑有效的来用。但,什么才是有效的方法?
每一种方法的使用,都和当事人的立场、方向有关,都因当时的时间、空间以及对象而有别。没有什么绝对有效的方法,就算对另一个人是百试百灵的方法,用到自己身上却可能是百试不灵。
因此,谈方法,第二个要记住的就是,方法绝不能硬去移植、模仿。方法必须是自己想出来的,体会出来的,摸索出来的。
但方法也牵涉到动态层面,需要随机应变。万一我们的个性天生就不适合随机应变呢?这个时候又要怎么体会?怎么摸索?答案是:勤能补拙。随机应变也要事先做好准备。如果能事先把准备工作做得越细,事情变化的可能性掌握得越多,现场的随机应变也就会越有根据。
所以,谈方法,第三个要记住的就是,多算胜,少算输。对事情的了解越全面,越深入,方法也就会越多。
然而,对事情了解的全面和深入程度,又和历练以及见识有关,所以,总难免百密一疏。也因此,立场和方向清楚,并不保证最后会选到一个有效的方法;即使方法有效,但是使用的功力不够,或是运气不佳,照样可能功亏一篑。
但是,如果只是因为历练、见识和功力不够,而在方法的掌握上出了漏洞,事后反省起来还可以有个结论,期许自己以后碰上类似状况,有更大的把握。反过来,如果不是依循一条自己清楚的立场和方向而发展出来的方法,只是人云亦云地使用一个捡来的方法,那么,最后不论事情成败,自己都难以知其所以然,下次碰上类似的状况仍然难以掌握如何应对。
所以,谈方法的第四个重点,就是不要怕历练不足,而要怕没有历练。


惯性的掌控


方法之后,要注意的就是惯性。
惯性,就是指我们碰上某种状况时,习惯性的思考与应对之道。
某些人长期不得意,处于失败的逆境,一定有其方法上惯性的原因。
某些人长期无往不利,处于成功的顺境,也一定有其方法上惯性的原因。
造成失败的惯性要打破,否则,永远不知如何脱离这个反复的漩涡。打破一个惯性思考之后,困难才可能迎刃而解。
造就成功的惯性也要打破,因为,世事不会一成不变,人总会碰上前所未见的问题及状况。不打破惯性,不是容易为人所乘,就是不免故步自封,难免栽跟头。何况,就算没有别人的挑战,每次利用同样的方法都能保证同样的成功,又有什么得意可言?
事实上,如果我们能够开始改变惯性,也就是开始改变命运。
命运,因为个性而形成。个性,则因为习惯而形成。所以,改变惯性,就是改变个性的第一步。改变个性,则是改变命运的第一步。
临事之际,很多人不求思考、观察、改变自己的惯性与个性,而只求神问鬼,根本就是本末倒置。
我们常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本性难移”,也可以解释为“惯性难移”。禅宗大师讲破嘴皮的,也不过就是打破惯性。由此可见,这是件多么艰难的事。
所以,从某个角度来看,从工作中思考这个问题,倒有些比较容易着力的地方。
在日常生活里,我们很容易把惯性与个性混为一谈,不思改变,也不求改变。在工作中,由于有成败的焦点与压力,我们必须把惯性当作一个独立的课题来思考。
一个工作者,最终挑战的,就是自己。挑战自己的最后一关,就是自己的惯性。
挑战惯性的时候,有高低两个标准可以衡量。
低标准,就是破除自己身不由己,总是眼睁睁看着问题一再重演的惯性。
高标准,就是维持住自己一贯成功的行事惯性,却又能每次变化手段与面貌,难以被别人预测。
我很佩服电影导演库布力克。他真是一个永远挑战自己惯性的人。他拍的电影从古代战争,到科幻、到十九世纪的故事、到史蒂芬·金的小说、到越战,从没有重复过自己成功的方法与模式。库布力克一定非常敏锐地观察自己的惯性,并且随时打破。
我也很佩服披头士。他们的音乐总是让人从第一个音符就听得出是他们的作品。而每首音乐又有独特而新奇的生命。
惯性的高标准,在库布力克和披头士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


犯错之后


工作的时候,不可避免地会犯错,出现漏洞。
有时候,这些错误和漏洞出现在立场的把握上,有时候出现在方向的设定上,有时候出现在方法的选择上。
有时候,这些错误和漏洞会幸运地被及时发现,只是让你回想起来惊起一身冷汗;有时候,出手才知,已经铸成大错。
面对错误,最忌的是错上加错。千万不要只为补救而补救。只为补救而补救,会彻底陷入方法的盲点,反而更乱了章法,什么荒唐的逻辑都可能设定,什么自欺欺人的借口都可能利用。
结果,名之曰补救,其实只是给自己造成更大的创伤。
第一个错误固然可怕,第二个错误才会造成真正的毁灭。出现不可挽救的错误,通常都是因为企图弥补第一个错误而犯下的第二个错误。
佛家有句话,叫作“修行”。
修正而行,说明我们不可能不犯错,重点在于懂得修正而行。但,修正之前总要冷静一下,判断个所以。
通常,在一些小事上,我们很容易接受这种观念。但是一旦碰上大事,或是犯了些自认为极其重大的错误时,就可能像溺水的人一样,觉得再也没有获救的机会,一切原则、是非都丢在脑后,只求自己能有再喘息一口气的机会,什么厚颜无耻、违背良心的事情都做得出来。
也许有人会认为事关利害,哪顾得到是非。但,分不清是非,一定分不清利害。
因此,一旦发现自己犯了错误,脱了轨,千万不要因为自己的误失而沮丧,而乱了手脚,最重要的,是思考如何再回到轨道上。
轨道是什么?
就是,原有处理这件事情的立场和方向。
如果发现自己对事情的立场和方向掌握有问题呢?
那就回到事情的基本是非上。
如果发现自己对事情的是非也难以判断了呢?
那就回到生命中一些基本的价值上。譬如:诚实。诚实地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