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机智诡辩术-超级舌战技巧入门 >

第26部分

机智诡辩术-超级舌战技巧入门-第26部分

小说: 机智诡辩术-超级舌战技巧入门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东郭牙问:“主公,您是否认为管仲的智慧能谋取天下呢?”
齐桓公说:“是的。”
“您是否认为他的果断能够做大事呢?”
“是的!”
东郭牙说:“如果管仲的智慧能谋取天下、果断能够做大事,主公您因

而把国家的权力都交给他一个人。这样,凭管仲的才能,借着您的威望,以
此来治理齐国,主公您难道不危险了吗?”
齐桓公这才恍然大悟,回答道:“对。”于是,他令隰朋掌管内政,管
仲负责外交,以此来互相牵制。
东郭牙这里运用的就是不偏不倚诡辩术。他把同意和不同意处理成反对

关系,提出了言之有理的第三种意见,齐桓公自然也就采纳了。
不偏不倚诡辩术还可以用来对付胡搅蛮缠或钻牛角尖的人。
官员为了戏弄阿凡提,对他说:“现在这儿,一个是骗子,一个是驴,

你属于哪一种。”
阿凡提二话没说,往官员和驴的当中一站,官员顿时十分尴尬。
不偏不倚诡辩术可以有效地保护地位低或权势较弱的一方渡过难关,避

免不必要的“牺牲”。
某剧团编写了一个剧本,请领导审查。
看后,姓张的领导指示把主人公写成最后活着,姓李的领导指示把主人

公写成最后死去。

团长感到很难办,创作人员说:“这样吧,我写两个结尾,张领导审查
时,就演主人公活着,李领导审查时,就演主人公死去。”团长一听,点头
同意了。

让人感到为难的是,排演时,两位领导都来了。
正当团长急得团团转时,创作人员献上一条妙计:
演出开始了。戏演到接近尾声,台上忽然宣布:“演出到此结束”
张、李两位领导听了,同时走向后台,问道:“戏为啥不演完?”
创作员站出来说:“是这样的,主人公得了急病,正在医院动手术,同

前死活未定。”
于是,张、李两位领导满意地笑了。剧本总算通过了。
创作员急中生智,终于避免了一场不必要的麻烦。
由此可见,运用不偏不倚诡辩术,可使说话者保持中立的态度,不明显

偏向任何一方,从而得到双方的认可,达到人际关系的平衡。


为人应该正直,处世应该坦诚。但不偏不倚诡辩术不是中庸之道,而是
特殊情况下自我保护的一种有效的手段。


111。话中有话弦外有音
——弦外之音术

弦外之音诡辩术,是指在论辩中,由于某种主观或客观原因,双方为了
表达自己的意向,便使用“提醒式”的“隐言”,达到“弦外传音”、“话
外有话”的诡辩技巧。

深圳蛇口工业区一位负责同志出访某国,与某财团谈判时,对方恃其技

术设备先进的优势,向我漫天要价,使谈判陷入僵局。
这天,该城市商会邀请这位负责人演讲。他在演讲中若有所指地说:
“中国是个文明古国,我们的祖先早在一千多年前就将四大发明无条件

地贡献给人类。而他们的子孙从未埋怨他们不要专利权是愚蠢的,相反却盛
赞祖先为了推进世界科学的进步作出了杰出贡献。现在中国与各国的经济合
作。并不要求各国无条件地转让专利权,只要价格合理,我们一个钱也不少
给。。。”

这番精彩的不亢不卑的话,巧妙地传达了自己的“言外之意”。赢得了

热烈的掌声。
这一演讲,促使对方意识到自己太小气,不通情达理。
于是,这一财团表示愿意降低专利费与我合作,达成了近亿美元的合作

协定。
试想,如果他当时直接指责对方漫天要价,或低三下四地恳求对方让步,
结果又会怎么样呢?
那样,不仅达不到目的,还会有辱人格国格。而他以弦外之音或诡辩表
意,达到了直言难以取得的效果。
1954 年4 月,周恩来总理赴日内瓦出席关于印支战争问题的日内瓦会

议。
一天趁休会,他邀请了卓别林夫妇到中国大使馆共进晚餐。
席间,卓别林望着刚上桌的北京烤鸭,诙谐地说:
“我所创造的流浪汉夏尔洛,他走路时叫人捧腹大笑的步态,就是从鸭

子走路的神态中得到启发的,为感谢鸭子,我队那以后就不吃鸭子。”
这时,大家急忙向他表示歉意,他又说:“不过,这次可以例外,因为

这不是美国鸭。”
卓别林的一席话,引得大家笑声不止。
卓别林夫妇边吃烤鸭,边对色、香、味俱佳的烤鸭赞不绝口。
宴会结束时,周总理关心地问今天的菜是否合胃口?卓别林又十分风趣

地说:
“贵国的烤鸭,食味之好虽说举世无双,但有一个小小的缺点,就是不
能让我再多吃。”
周总理听后,深会其意,于是吩咐工作人员,把两只北京烤鸭送给了卓
别林夫妇,他们高兴地连声道谢。
卓别林不是幽默大师,想吃烤鸭,又不好直说,他用“弦外之音”巧妙

地、不失体面地表达了自己的意愿,几句妙语巧得烤鸭。
弦外之音诡辩术,若用以批评,也有独特的效果。
有个领导没调查就批评人,结果搞错了,被批评者心中不满,便这样说:

“兼听则明啊!”


这里他隐去了“偏听则暗”一句,而隐去的正是他要那位领导领会的。
这样就用弦外之音批评了领导“偏听偏信,冤枉好人”的错误,引起领导的
反醒。

总之,在一切不便直说,又不能不说的情况下,你不妨运用弦外之音诡
辩术,它能帮助你达到预期的目的。


112。批驳虚假捕捉破绽
——捕捉破绽术

捕捉破绽诡辩术,是指在论辩中,面对咄咄逼人的气势,巧妙地捕捉对

方暴露的破绽进行反驳,这样,往往收到良好的效果。
捕捉破绽诡辩术在实践运用中,主要从以下三方面来把握。
揭露对方言行不一,自欺欺人的做法。
《古今谭概》中说,齐宣王斩杀了谋叛之臣齐大夫邪石父,并欲灭邾石

父的九族。
邾石父的族人求救于艾子,艾子求见齐宣王,问道:
“谋叛的只是邾石父一人,他的宗族有什么罪,要被杀呢?”
齐宣王说:“这是先王的法度,不敢废掉,法典上明明白白写着‘与叛

同宗者杀无赦’。”

艾子说:“我也知道大王是不得已而为之。听说以前公子巫在邯郸投降
了秦国,公子巫不是大王的舅舅吗?那么大王也是叛臣的族人,按照法典也
应该连坐。希望大王马上自尽吧,不要因为爱惜自身而破坏了先王的法度。”

说着便从怀里掏出一根绳子来,献给齐宣王。
齐宣王哭笑不得,只好说:“先生,算了吧,我赦免他们就是了。”

·抓住对方逻辑荒谬、自相矛盾的漏洞。
斯大林在《马克思主义和语言学问题》中说:
“有一个时候,尼·雅·马尔看到他的‘语言是基础的上层建筑’的公
式遭到了反对,就决定‘改造,一下,宣称‘语言是生产工具’。尼·雅·马
尔把语言列入生产工具一类,是否对呢?不,他完全不对。问题在于。。有
生产工具的人能够生产物资资料,但是同样这些人,如果只有语言而没有生
产工具,那就不能够生产物质资料,不难了理,假如语言能够生产物质资料,
那么夸夸其谈的,就会成为世界上最富的人了。”

·批驳虚假的论据,使辩敌固有的弱点充分暴露而致言语失据。
林肯之友的儿子小阿姆斯特朗被指控为谋财害命,已初步判定有罪。林
肯以被告律师的身份要求复审。下面是林肯与原告证245 人进行的对质:
林肯:“你发誓说认清了是小阿姆斯特朗?”
福尔逊:“是的。”
林肯:“你在草堆后,小阿姆斯特朗在大树下,两处相距二三十米,能

认清吗?”
福尔逊:“看得很清楚,因为月光很亮。”
林肯:“你肯定不是从衣着方面认清的吗?”
福尔逊:“不是的。我肯定认清了他的脸蛋,因为月光正照在他的脸上。”
林肯:“你能肯定时间在半夜几点吗?”
福尔逊:“完全肯定。因为我回屋看了时钟,那时正是11 点。”
林肯问到这里,就转过身,开始了他的辩护演说:
“我不能不告诉大家,这个证人是个彻头彻尾的骗子。他一口咬定10

月18 日晚上11 点钟在月光下认清了被告人的脸。请大家想,10 月18 日那
天是上弦月,11 点时月亮已经下山了,哪来的月光呢?退一步说,就算证人
记不清时间,假定稍有提前,月亮还在西天,月光从西边照过来,被告如果
脸朝大树,即向西,月光可以照在脸上,可是由于证人的位置在树的东南的


草堆后面,所以他根本就看不到被告的脸。如果被告脸朝草堆,即向东,那
么即使有月亮,也只能照在他的后脑勺上,证人又哪能看到月光照到被告脸
上呢?又怎么能从二三十米以外的草堆看清被告的脸呢?”

林肯的推断和分析,充分证明了福尔逊的证言是虚假的,驳得他张口结
舌,无言以对。

最后,福尔逊只好承认是被原告收买而提供伪证的。于是,小阿姆斯特
朗被判无罪释放。


113。一点就明一说就透
——就地取证术

就地取证诡辩术就是诡辩者及时抓住论辩现场的某些事物,用作论据来

反击论敌的诡辩技巧。
运用就地取证诡辩术,必须善于把握对手言论行动中的矛盾。
我国明代著名的“心学”思想家王阳明,他主张心外无物。
有一天,他和朋友登山观赏风景,一路上滔滔不绝地谈论他的哲学思想。
他说:“凡是人们心中没有想到的东西都是不存在的,就说这些大树吧,

它们之所以存在,就是因为我们看到了它们,心中想到了它们,否则就不存
在了。”
他正谈得兴致勃勃的时候,不料被一块石头拌了一跤,帽子滚到山下去

了,于是扫兴地说:
“没想到被石头拌了一跤。”
他的朋友便问他:
“你没想到石头,石头怎么会存在呢?可见还是心外有物呀!”
由于就地取证,当场揭露了王阳明前后言行的矛盾,令其无言以对。
上例说明,由于论辩现场的事物是诡辩者在现场的所见所闻所感,是大

家有目共睹的,生动具体,宜观性好,一点就明,一说就透,因而具有根强
的雄辩力量。
运用就地取证诡辩术,必须熟悉论辩现场的情况。论辩现场247 的实际
情况是就地取证获得论据的唯一来源。
1988 年亚洲大学生辩论赛上,复旦大学代表队的主辩在阐述庞大的人口
是第三世界国家发展的沉重负担这一观点时,说道:
“今天,广播局在外面给我们准备了200 人的茶点,如果人数继续增加
下去。我们就可能吃不上饭。”
主辩巧妙地用为赛场准备的茶点情况为喻作为反击对方的论据,十分有
力。
运用就地取证诡辩术还必须善于洞察事态发展,思维敏捷,随机应变,
及时捕捉机遇,把可资利用的现场情况作为我们论辩的武器。

在一次“做好商业服务工作要顾客理解”为题的论辩赛中,由于双方旗
鼓相当,对抗性特强。反方的一名队员失于不够冷静,言辞不当,带有人身
攻击的味道,主持人及时予以提醒。

正方的一名队员立刻抓住这个论辩中的小插曲作为论据,进一步阐述自
己的观点:

“我们说,做好商业服务工作主要靠服务员的事业心、责任感,不能看
顾客是否理解来决定我们的服务态度,就像我们今天来参加这场论辩赛一
样,不能因为对方的态度不好,不理解,我们就不认认真真地把比赛进行下
去。如果像对方所主张的那样,只有顾客理解才能把工作做好,我们今天的
论辩不就无法进行了吗?”

由于正方队员反应迅速,及时把捕捉到的对方的一点失误巧妙地组织到
自己的论辩词中,因而这段机敏的辩词赢得了观众的热烈掌声。


114。该忍则忍该驳则驳
——装聋作哑术

在论辩中,对论敌的辩词,自己明明十分清楚,但是,却不值得反驳或
不便反驳,这时,不妨装聋作哑对论敌的辩词置若罔闻,不予理睬,令其无
可奈何,这就是装聋作哑诡辩术。

明末抗清英雄夏完淳被捕后,洪承畴对他进行审讯。洪承畴知道夏完淳
少年多才,文武双全,有意劝他降清,便说:

“你年纪轻轻的,懂得什么,岂能举兵叛逆?想来是上了奸人的当。青
你年幼无知,实在可怜,只要肯归顺我朝,本督当保你做官。”

夏完淳明知座上审问他的就是大汉奸洪承畴,对他失节降清的行为极为
鄙视,现在居然又来劝降自己,不禁大怒。于是,他决定痛斥洪承畴一顿。

夏完淳装着不认识洪承畴的样子,说:

“我听说,亨九先生(即洪承畴)是本朝人杰,松山、查山之战,身先
士卒,壮烈殉国。先皇闻讯,悲痛万千,我虽年轻,也仰慕他的忠烈,杀身
报国,决不投降!”

洪承畴身边的侍卫以为夏完淳不认识座上的主官,发生了误会,便对他
说洪承畴并没有死,而是归顺了清朝,当上了大官,现在堂上审问他的就是
洪大人。

夏完淳明知就里,仍不点破,继续指桑骂槐地说:“亨九先生殉国已久,
天下哪个不知!当时先皇帝亲自设祭,泪流满面,众大臣向东遥拜,痛哭失
声。尔等狐假虎威,狗仗人势。竟敢欺世盗名,假冒亨九先生的英名,污辱
忠魂,真乃可恶可恨!”

洪承畴又羞又恼,哭笑不得,脸上红一阵白一阵,如坐针毡,非常狼狈,
急忙把手一挥:“带下去!”以后再也不敢审问他了。

夏完淳对付洪承畴的策略就是装聋作哑诡辩术,这样做对洪承畴的灵魂
鞭挞得更有力,揭露得更深刻。

运用装聋作哑诡辩术。要有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感情不能过于冲动,
要服从理智的需要。

运用装聋作哑诡辩术,不能走上极端,凡事皆忍耐,而要坚持“该忍则
忍,该驳则驳”的原则。

运用装聋作哑诡辩术。最好的方法是先忍后驳,忍可能引起论敌的烦燥,
从而在论辩中出现漏洞,然后再见缝插针,及时出击。

1953 年6 月,年已七十九岁的英国首相丘吉尔,到百慕大参加英、美、
法三国会谈。他借口年事已高,时常装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