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激情辣文电子书 > 定慧初修 >

第9部分

定慧初修-第9部分

小说: 定慧初修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五、还
观之后为还,还,就是回转之意。回转到法身,般若,解脱。法身,乃心念清净的属体。般若,是圆满无瑕的属相。解脱,为千百亿化身的属用。“法身、般若、解脱”三样平等具足,即称之为还。例如对人、对事、对物的执着,则非解脱。如白痴虽然形似解脱,但却绝无慧知。如非白痴,于得失,是非,人我之际,了无挂碍,如人辱我,欺我,不因此而生气,反生悯慈之心.即渐接近般若解脱,清净法身的境地。
六、净
还之后为净。此是真正的净土。即如净土宗的唯心净土,清净法身。以上六项,简略说明天台宗的六妙法门。
七、一念之间即具备六妙法门
若已做到了止观双运,定慧等持,则可一念之间具足六妙法门。止为定之母.定为止之果。观为慧之母。慧为观之果。六妙门中前三步,一数、二随、三止属于定学。后三步,四观、五还、六净,则属于慧学领域。
一般以为数息做好之后才随意,随意而后才止息。其实不然。如一上座,一念之间即同时具备数、随、止、观、还、净程序。望善自参证之。
 六妙法门止观的认识与实践
六妙法门的实践.大多只从数息到随息,很少有人由此进入佛法的真定慧之境。可以说大家都在习练轻柔气功,绝少能超越心息相依的境界。
唯在随息的过程中。身心自然会发生许多变化,外呼吸(鼻)逐渐的微细,内呼吸(腹都)开始发生作用,一般称为丹田呼吸,最后,只剩下小腹部分呼吸,即一般人所谓的胎息。
此时将可以感受到气脉(包括任督等脉)流通的感受,由此而产生很多修气息的法门。因此可说大多修阿那般那(出入息)祛者.都为风大(气息)所困,感觉外呼吸几乎停止.只剩下腹部呼吸,此时身体上的感受很舒适,如喝了酒有少分醉意对一样,不想起坐。但这~切仍然是困在色身“色蕴、受蕴”之中。一 如进而到达真正的心息相依。那是没有呼吸,也尢杂念,已经到了初步奢摩他止的境界。但须知到
此仍然困受在“色蕴”范畴。如何由止进入到定慧,则是进一步应该认识韵问题。
一,由止到定,定发神通,得定起观的认识
到了止,没有妄想杂念,则息灭念无,可能通达四禅八定、九次第定等层次.。此时也许岔出许多神通异能,譬如入水不为水溺,在火不为火烧等事。但这些都因心不动念,直到心风偶然合一所发生的本能。
如在相似定中,感受到与太空融成一体,或者看到光明与其他异相,觉得很舒畅。但这一切包括相似神通在内的境界,也都是虚幻妄想所起,统属意识(独影境)及身识的变相。
《楞严经》说:“内守幽闲,犹是法尘分别影事。”所谓法,包括一切思惟事物的理念。法尘,就是所恩惟事或理的影像。影事,即如水中月,镜中之相,这是指修定的人,如果自己以为处在空灵的定中,但事实上,此定仍是潜意识所造成的,犹如误认水中月为真月,镜中之花影为真实,毕竟不能明心见性。
因此如修到止的层次,若只内守幽闲,满足于定中所显发的神通,仍属于外道境界,决非究竟。必须_继续修观,才能通达慧海。
一般说来,显教修观的方法很多,但以天台宗羞止三观为最普遍。而密宗的观想,在理趣上与天台
观法相同,但在实质上,却大有不同,兹分别叙述于下:

()免费电子书下载
二、天台宗三观的理论与实践
天台宗所谓的观,就是寻、伺、观察、参究、思惟与觉观等意思。由止起观的目的,为通达明慧(般若),并进而回转清净本性,证成菩提。
密宗黄教宗喀巴大师所著的《菩提道次第广论》,“奢摩他品”、“毗钵舍那品”。与智者大师《摩诃止观》中所述及修止修观的方法,理趣大同小异。天台宗三观,即所谓空、假、中三观。空、假、中三观程序,始于假观,经由空观,到达中观,最后完成智慧解脱。或由空观而缘起假观,归到中观而得般若法身。
1、假观
所谓假观。即是思惟目前所达的止境,仍是一念所显,此念是假,当然这一止境也是不实。至于由止定中所显现的一切境界,也必然是假;包括悬空坐着、发光、动地等神通与觉受。因此不以现境为满足,不贪着此境,做到无所着处.即转入空观。
2、空观
到了“空”境,则似无所着处,身心皆忘。所谓空观,即是观此“空”境,是否为无想定?若是无想定,则此定为意识所产生的l断绝妄想。若不是无想定,则继续参究,是无心定还是有心定?但须知无心定,
还不是禅宗六祖慧能所说:“不思善,不思恶的那个本来面目”。因为只是不是思善,不思恶,还是属于无想定,甚之完全入于无记的境界。
若着于空,不将空也舍掉,即此着于空的便是有,属于小乘法门。故应知道,此空也是假的,也是唯心所造,所以空也不应着。
3、中观
所谓中观,并非思想个“中”,如着一中的观念,即便落入边见,已不是中。.中是不着有,亦不着空;世法不住,出世法也不住,即所谓性空缘起,缘起性空;非空非有,即空即有的实际理地。
证成空、假、中三观之后,亦有再修慧观之说,所谓慧观,就是证成中道义后之正思惟。因为智慧是由正思惟而来。所谓思惟,即是五遍行中的思。亦即谓之知,或谓之觉。明儒王阳明的良知、良能之说,是脱胎于天台止观而别成蹊径。但须知大小乘所有三藏经典,也都由此一正知正见的自证分而到达证成圣果。
三、密宗观想的理论与实践
观想为密宗修持法门之一种,其原理与天台宗三观略同。所谓观想,即是将意境上的影像投射在意根上,然后运用各种观想方法起观,逐渐配合身心的变化,而进入系心一缘的“止”境,由此而达成生起
次第的成就(假观)。再次,进而舍去系心一缘的止境,由此而达成生起次第的行持(空观)。最后通达中观明慧,由此而证成菩提。观想方法也有八万四千种,其起用乃因人之根基而异。例如不净观、白骨观以及密宗各法门之观想,及净土宗念佛法门之观想等等。但观想之法,论其微细程序,应该说是先想后观。
概分而言,前者为想相,属于动态,较为粗略;后者为观用,属于静态,较为精细。
例如修持净土观想法门,先当想像阿弥陀佛三十二种庄严相、八十种随形好,然后依次按赞佛偈起观想。
阿弥陀佛身金色 相好光明无等伦
白毫宛转五须弥 绀目澄清四大海
光中化佛无数亿 化菩萨众亦无边
四十八愿度众生 九品成令登彼岸
观想清明,则妄念顿消,刹那净土即现。如果初学者观想不起,则可先学习另一种简要观想法。先观看某一明体(如水晶球、荷叶上的露珠、佛像额上明珠,或者太阳等),然后取该明体某一亮光点之映像而作系心一缘之用,依此摄想此亮光的影像常在意识里,即定住此一亮光点而不变不动,是为止境。但在止境中一样可以做事,因为止是属于意根,而做
事则是分别心的意识之外用而已。不过,这样只是方便,并非“奢摩他”的正三昧。
二六时中,心系一缘的清明影像现前,是为得止。例如欠人钱,债主急着催讨,不论做何事,时时挂碍在心。又如谈恋爱,单相思时,茶里饭里都是她。再由得止而循序渐进,渐使身心的本能变化而到达定境。再进达于心风自在,则可由定发起神通。即也是因观想功能而生起心力的作用,故能化形转物。如于禅定中的道人,为避免人扰,乃化现老虎以吓访客。或于一念之间,呈现自身为光明透体等境界。
须知观想成就。还属于生起次第的作用,仍是假有。因此不以相似五通等意识境界为满足,不贪不着,进而达于圆满次第之空境。但须知此空如似无念,还是意识所呈现的清净现量,仍然是虚妄的,所以,空也不应执着。
既不住空,也不住有,继续参究,进而能体悟真空妙有,所谓“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这就是真正中观正见的成就。此时,可以做到提起便用,放下便休的真如境界,念念之间,净土现前。
四、结语
戒,定、慧三学,为学佛之通途,戒为无上菩提
本,定慧则是佛学之中心。天台宗六妙法门的实践,从数息入门,经由随息到达止境。但~般修持者,大都停留在练柔软气功,或者满足于止境中所产生的愉快与相似神通等阶段。事实上,这些仍然是属于身心的觉受,所谓神通异能,也只是外道而已。因此到了止,必须起观,才能真正进入佛法的定慧里。
所谓观,就是参究、思惟的意思。修观的目的在于通达般若,证成菩提。修观的法门很多,以天台宗的三观为最普遍。密宗的观想,在理趣上与天台宗三观相同,所差异的只是人手方法而已。

()
天台宗三观包括假观、空观、与中观。所谓假观,即是认知止境乃一念所成,而此念是假,因此止境中的一切觉受,甚之与所显发的神通,也是假的。所以不应贪着此假有,即进入空境,此时,毫无杂念,身心皆忘,仿佛与太虚融成一体。事实上这所谓空,仍是自己意识所造成的空,也是假的,因此不贪着此空境,这就是空观。
所谓中观,即是既不住有,也不住空,即空即有,非空非有,体证深入,自然通达般若,即显真空妙有,觉照无惑之境。
密宗的观想分为两个层次,即先经由想相,而后起观用。所谓想相,即摄受某一实体或明体之影像于意识根里,譬如于二六时中,念念不失佛的庄严
相,或水晶球体反映之明点。或再运用各种观想方法,如不净观、白骨观、净土观等,配合身心自然变化,达成所谓生起次第的“假有”与圆满次第的“性空”。由此通达般若、真空妙有之境,原理上与天台三止三观相同。
学佛贵在修证,上面所说属于证成道理的一部分,除了必须配合观待道理的认识之外,更须要自己真修实证,才能圆证菩提。
 念身法门的基本认识
念身为十念法之一种,为念阿那般那(出入息)一法之后,修习禅观的重要法门。依佛圣教经论所教,念身又为三十七菩提道品中四念法之一部分。
三十七菩提道品,为大、小乘佛教的基本修持论典,其内容为有条理、有系统的说明修证菩提道的原则,包括理论与实际两部分。就整体而言,三十七菩提道品为一完整的修法,但却为一般人所忽略,认为徒是名言,无关重要。必须在犬彻大悟之后,才能真正明白它的要义。
四念法为三十七菩提道品的根本基础。所谓四念法,即念身不净,念受是苦,念心无常,念法无我。
一、念受、念心、念法与念身
一般人,在生活里所遭遇到的病苦、烦恼,或者是吃不好、睡不足等,都是属于生理上或心理的上的觉受。这是很明显浅近可知的。
在修持静坐中,有时候,思想部分比较宁静。而在感觉方面,觉知反而增强了。譬如,觉得自己打坐很舒服,已经进入了乐境,以为大有所得了。事实上,从心法的观点,仔细参详;这种舒适的觉受,也等于世俗各种苦、乐与不苦不乐等情况一样,都是苦果。只是由世俗感受上比较差别,把较为轻度的苦认为是乐。即使在静坐中,偶有片刻所产生的清明乐境,也是不究竟,仍然是自己意识所产生的幻象,而且,当打坐时,才有如此的觉受,没有打坐时,就没有这些觉受,简言之,“坐时有,不坐则无,是则非道,知非即应舍却。”因此,这一切的觉受,毕竟是苦。
至于受蕴中所产生的苦境,到底如何发生呢?它是由我们的妄识心所构成的,此妄心,为第八阿赖耶识所显现,本因众生无始以来的执着妄想。例如平时的思惟、分别,皆为此心的作用。因此,个个众生我执太重,再加上后天所受的学问与教育,更产生增上慢的心理。
念心无常,即是思念自己烦恼的根本,皆由于妄识心循声逐色于外尘随境交转而起生灭,念念迁
流,轮转不息,永无休止。所以,解决烦恼、无明之道,首先应息灭妄识心。进而破除我执。
念法无我,就是常常思念自己所学的一切知识都是如何修养自性,去除我执,而达到无我的境界。世界东西文化,每一种宗教与哲学的内涵,或者每一位圣贤的言行,莫非不是教导我们如何做到“无我”。
然而,究竟有几人,真能做得到“无我”呢?所谓我,应该包括身、心两部分,因此,若不能先明白此身非我,并且证悟此身无我,自然不能做到真正的“无我”。
至于,如何做到此身无我(即无身),这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譬如,天气转凉的时候,色身就会有寒冷的觉受,一点也空不掉,而且,一不小心,也会发生感冒。因此,修持的过程,要做到无身,固然不易,而要做到“无我”,更是困难。吾师盐亭老人有一首诗说明此一情境。
业识奔如许 家山到几时
惭言精进我 羞对天人师
五蕴明明幻 诸缘处处痴
藏珍谁可拟 之子欲何之
二、色心一元的修持原理
佛陀在世时,有很多声闻、罗汉弟子,修持小乘法,将色心二法分开,弃绝色法,只修心法,因此,证
得有余依涅槊,断三界烦恼,而后入火光三昧,灰身灭智,自认为已归入空寂无为的涅槃界.即所谓不受后有。但是,这仍然是不究竟的。
从佛法的观点,心物是一元的,色与心皆是第八阿赖耶识(心王)所显现,因此,色心二法是平等的,互相作用,如同理学家所说,太极一动分阴阳.阴阳对立相生而成万物;也如老子所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所以,修持的过程,须参透心色二法兼了,才能达到究竟圆满,如楞严经云:“心能转物,即同如来”。
唯识学里有述及二十四种心不相应行珐,譬如时间,势、速(光速、动力等),这些自然界运行的法则都不是心法所能改变的;那是指与我们的意识心并不相应。并非是指八识心王的心体。譬如打坐,真正人定,一旦出定,已过了一天,把时间都忘了,意识心虽然忘记时问的流逝,但是时间还是时间,地球仍然是一分一秒的在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