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隋书 >

第40部分

隋书-第40部分

小说: 隋书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蔀法,一十万二千九百六十。

章岁,四百二十九。

章月,五千三百六。

通月,五百三十七万二千二百九。

日法,一十八万一千九百二十。

斗分,二万五千六十三。

会月,一千二百九十七。

会率,二百二十一。

会数,一百一十半。

会分,一十一亿八千七百二十五万八千一百八十九。

会日法,四千二十万四千三百二十。

会日,百七十三。

余,五万六千一百四十三。

小分,一百一十。

交法,五亿一千二百一十万四千八百。

交分法,二千八百一十五。

阴阳历,一十三。

余,十一万二百六十三。

小分,二千三百二十八。

朔差,二。

余,五万七千九百二十一。

小分,九百七十四。

蚀限,一十二。

余,八万一千三百三。

小分,四百三十三半。

定差,四万四千五百四十八。

周日,二十七。

余,一十万八百五十九。(亦名少大法)

木精曰岁星,合率四千一百六万三千八百八十九。

火精曰荧惑,合率八千二十九万七千九百二十六。

土精曰镇星,合率三千八百九十二万五千四百一十三。

金精曰太白,合率六千一十一万九千六百五十五。

水精曰辰星,合率一千一百九十三万一千一百二十五。

张宾所创之历既行,刘孝孙与冀州秀才刘焯,并称其失,言学无师法,刻食

不中,所驳凡有六条:其一云,何承天不知分闰之有失,而用十九年之七闰。其

二云,宾等不解宿度之差改,而冬至之日守常度。其三云,连珠合璧,七曜须同,

乃以五星别元。其四云,宾等唯知日气余分恰尽而为立元之法,不知日月不合,

不成朔旦冬至。其五云,宾等但守立元定法,不须明有进退。其六云,宾等唯识

转加大余二十九以为朔,不解取日月合会准以为定。此六事微妙,历数大纲,圣

贤之通术,而晖未晓此,实管窥之谓也。若乃验影定气,何氏所优,宾等推测,

去之弥远。合朔顺天,何氏所劣,宾等依据,循彼迷踪。盖是失其菁华,得其糠

粃者也。又云,魏明帝时,有尚书郎杨伟,修《景初历》,乃上表立义,驳难

前非,云:“加时后天,食不在朔。”然观杨伟之意,故以食朔为真,未能详之

而制其法。至宋元嘉中,何承天著历,其上表云:“月行不定,或有迟疾,合朔

月食,不在朔望,亦非历之意也。”然承天本意,欲立合朔之术,遭皮延宗饰非

致难,故事不得行。至后魏献帝时,有龙宜弟复修延兴之历,又上表云:“日食

不在朔,而习之不废,据《春秋》书食,乃天之验朔也。”此三人者,前代善历,

皆有其意,未正其书。但历数所重,唯在朔气。朔为朝会之首,气为生长之端,

朔有告饩之文,气有郊迎之典,故孔子命历而定朔旦冬至,以为将来之范。今孝

孙历法,并按明文,以月行迟疾定其合朔,欲今食必在朔,不在晦、二之日也。

纵使频月一小、三大,得天之统。大抵其法有三,今列之云。

第一,勘日食证恒在朔。

引《诗》云:“十月之交,朔日辛卯,日有食之。”今以甲子元历术推算,

符合不差。《春秋经》书日食三十五。二十七日食,经书有朔,推与甲子元历不

差。八食,经书并无朔字。《左氏传》云:“不书朔,官失之也。”《公羊传》

云:“不言朔者,食二日也。“《穀梁传》云:“不言朔者,食晦也。”今以甲

子元历推算,俱是朔日。丘明受经夫子,于理尤详,《公羊》、《穀梁》皆臆说

也。

《春秋左氏》隐公三年二月己巳,日有食之。(推合己巳朔)

庄公十八年春三月,日有食之。(推合壬子朔)

僖公十二年三月庚午,日有食之。(推合庚午朔)

十五年夏五月,日有食之。(推合癸未朔)

襄公十五年秋八月丁巳,日有食之。(推合丁巳朔)

前、后汉及魏、晋四代所记日食,朔、晦及先晦,都合一百八十一,今以甲

子元历术推之,并合朔日而食。

前汉合有四十五食。(三食并先晦一日,三十二食并皆晦日,十食并是朔日)

后汉合有七十四食。(三十七食并皆晦日,三十七食并皆朔日)

魏合有十四食。(四食并皆晦日,十食并皆朔日)

晋合有四十八食。(二十五食并皆晦日,二十三食并皆朔日)

第二,勘度差变验。

《尚书》云:“日短星昴,以正仲冬。”即是唐尧之时,冬至之日,日在危

宿,合昏之时,昴正午。案《竹书纪年》,尧元年丙子。今以甲子元历术推算得

合尧时冬至之日,合昏之时,昴星正午。《汉书》武帝太初元年丁丑岁,落下闳

等考定太初历冬至之日,日在牵牛初。今以甲子元历术算,即得斗末牛初矣。晋

时有姜岌,又以月食验于日度,知冬至之日日在斗十七度。宋文帝元嘉十年癸酉

岁,何承天考验乾度,亦知冬至之日日在斗十七度。虽言冬至后上三日,前后通

融,只合在斗十七度。但尧年汉日,所在既殊,唯晋及宋,所在未改,故知其度,

理有变差。至今大隋甲辰之岁,考定历数象,以稽天道,知冬至之日日在斗十三

度。

第三,勘气影长验。

《春秋纬命历序》云:“鲁僖公五年正月壬子朔旦冬至。”今以甲子元历术

推算,得合不差。《宋书》元嘉十年,何承天以土圭测影,知冬至已差三日。诏

使付外考验,起元嘉十三年为始,毕元嘉二十年,八年之中,冬至之日恒与影长

之日差校三日。今以甲子元历术推算,但是冬至之日恒与影长之符合不差。详之

如左:

十三年丙子,

天正十八日历注冬至,

十五日影长,

即是今历冬至日。

十四年丁丑,

天正二十九日历注冬至,

二十六日影长,

即是今历冬至日。

十五年戊寅,

天正十一日历注冬至,

阴,无影可验,

今历八日冬至。

十六年己卯,

天正二十一日历注冬至,

十八日影长,

即是今历冬至日。

十七年庚辰,

天正二日历注冬至,

十月二十九日影长,

即是今历冬至日。

十八年辛巳,

天正十三日历注冬至,

十日影长,

即是今历冬至日。

十九年壬午,

天正二十九日历注冬至,

阴,无影可验,

今历二十二日冬至。

二十年癸未,

天正六日历注冬至,

三日影长,

即是今历冬至日。

于时新历初颁,宾有宠于高祖,刘晖附会之,被升为太史令。二人协议,共

短孝孙,言其非毁天历,率意迂怪,焯又妄相扶证,惑乱时人。孝孙、焯等,竟

以他事斥罢。后宾死,孝孙为掖县丞,委官入京,又上,前后为刘晖所诘,事寝

不行。仍留孝孙直太史,累年不调,寓宿观台。乃抱其书,弟子舆榇,来诣阙下,

伏而恸哭。执法拘以奏之,高祖异焉,以问国子祭酒何妥。妥言其善,即日擢授

大都督,遣与宾历比校短长。先是信都人张胄玄,以算术直太史,久未知名。至

是与孝孙共短宾历,异论锋起,久之不定。至十四年七月,上令参问日食事。杨

素等奏:“太史凡奏日食二十有五,唯一晦三朔,依克而食,尚不得其时,又不

知所起,他皆无验。胄玄所克,前后妙衷,时起分数,合如符契。孝孙所克,验

亦过半。”于是高祖引孝孙、胄玄等,亲自劳徕。孝孙因请先斩刘晖,乃可定历。

高祖不怿,又罢之。俄而孝孙卒,杨素、牛弘等伤惜之,又荐胄玄。上召见之,

胄玄因言日长影短之事,高祖大悦,赏赐甚厚,令与参定新术。刘焯闻胄玄进用,

又增损孝孙历法,更名《七曜新术》,以奏之。与胄玄之法,颇相乖爽,袁充与

胄玄害之。焯又罢。至十七年,胄玄历成,奏之。上付杨素等校其短长。刘晖与

国子助教王頍等执旧历术,迭相驳难,与司历刘宜援据古史影等,驳胄玄云:

《命历序》僖公五年天正壬子朔旦日至,《左氏传》僖公五年正月辛亥朔日

南至。张宾历,天正壬子朔冬至,合《命历序》,差《传》一日。张胄玄历,天

正壬子朔,合《命历序》,差《传》一日;三日甲寅冬至,差《命历序》二日,

差《传》三日。成公十二年,《命历序》天正辛卯朔旦日至。张宾历,天正辛卯

朔冬至,合《命历序》。张胄玄历,天正辛卯朔,合《命历序》;二日壬辰冬至,

差《命历序》一日。昭公二十年,《春秋左氏传》二月己丑朔日南至,准《命历

序》庚寅朔旦日至。张宾历,天正庚寅朔冬至,并合《命历序》,差《传》一日。

张胄玄历,天正庚寅朔,合《命历序》,差《传》一日;二日辛卯冬至,差《命

历序》一日,差《传》二日。宜案《命历序》及《春秋左氏传》,并闰余尽之岁,

皆须朔旦冬至。若依《命历序》勘《春秋》三十七食,合处至多;若依《左传》,

合者至少,是以知《传》为错。今张胄玄信情置闰,《命历序》及《传》气朔并

差。又宋元嘉冬至影有七,张宾历合者五,差者二,亦在前一日。张胄玄历合者

三,差者四,在后一日。元嘉十二年十一月甲寅朔,十五日戊辰冬至,日影长。

张宾历合戊辰冬至,张胄玄历己巳冬至,差后一日。十三年十一月己酉朔,二十

六日甲戌冬至,日影长。张宾历癸酉冬至,差前一日,张胄玄历合甲戌冬至。十

五年十一月丁卯朔,十八日甲申冬至,日影长。二历并合甲申冬至。十六年十一

月辛酉朔,二十九日己丑冬至,日影长。张宾历合己丑冬至,张胄玄历庚寅冬至,

差后一日。十七年十一月乙酉朔,十日甲午冬至,日影长。张宾历合甲午冬至,

张胄玄历乙未冬至,差后一日。十八年十一月己卯朔,二十一日己亥冬至,日影

长。张宾历合己亥冬至,张胄玄历庚子冬至,差后一日。十九年十一月癸卯朔,

三日乙巳冬至,影长。张宾历甲辰冬至,差前一日,张胄玄历合乙巳冬至。

又周从天和元年丙戌至开皇十五年乙卯,合得冬夏至日影一十四。张宾历合

得者十,差者四,三差前一日,一差后一日。张胄玄历合者五,差者九,八差后

一日,一差前一日。天和二年十一月戊戌朔,三日庚子冬至,日影长。张宾历合

庚子冬至,张胄玄历辛丑冬至,差后一日。三年十一月壬辰朔,十四日乙巳冬至,

日影长。张宾历合乙巳冬至,张胄玄历丙午冬至,差后一日。建德元年十一月己

亥朔,二十九日丁卯冬至,日影长。张宾历丙寅冬至,差前一日,张胄玄历合丁

卯冬至。二年五月丙寅朔,三日戊辰夏至,日影短。张宾历己巳夏至,差后一日,

张胄玄历庚午夏至,差后二日。三年十一月戊午朔,二十日丁丑冬至,日影长。

张宾历合丁丑冬至,张胄玄历戊寅冬至,差后一日。六年十一月庚午朔,二十三

日壬辰冬至,日影长。张宾历合壬辰冬至,张胄玄历癸巳冬至,差后一日。宣政

元年十一月甲午朔,五日戊戌冬至,日影长。两历并合戊戌冬至。开皇四年十一

月己未朔,十一日己巳冬至,日影长。张宾历合己巳冬至,张胄玄历庚午冬至,

差后一日。五年十一月甲寅朔,二十二日乙亥冬至,日影长。张宾历甲戌冬至,

差前一日,张胄玄历合庚辰冬至。七年五月乙亥朔,九日癸未夏至,日影短。张

宾历壬午夏至,差前一日,张胄玄历合癸未夏至。十一月壬申朔,十四日乙酉冬

至,日影长。张宾历合乙酉冬至,张胄玄历丙戌冬至,差后一日。十一年十一月

己卯朔,二十八日丙午冬至,日影长。张宾历合丙午冬至,张胄玄历丁未冬至,

差后一日。十四年十一月辛酉朔旦冬至。张宾历合十一月辛酉朔旦冬至,张胄玄

历十一月辛酉朔,二日壬戌冬至,差后一日。建德四年四月大、乙酉朔,三十日

甲寅,月晨见东方。张宾历四月大、乙酉朔,三十日甲寅,月晨见东方,张胄玄

历四月小、乙酉朔,五月大,甲寅朔,月晨见东方。宜案影极长为冬至,影极短

为夏至,二至自古史分可勘者二十四,其二十一有影,三有至日无影。见行历合

一十八,差者六。旅骑尉张胄玄历合者八,差者一十六,二差后二日,一十四差

后一日。又开皇四年,在洛州测冬至影,与京师二处,进退丝毫不差。周天和已

来案验并在后。更检得建德四年,晦朔东见;张胄玄历,五月朔日,月晨见东方。

今十七年,张宾历闰七月,张胄玄历闰五月。又审至以定闰,胄玄历至既不当,

故知置闰必乖。见行历四月、五月频大,张胄玄历九月、十月频大,为胄玄朔弱,

频大在后晨,故朔日残月晨见东方。

宜又案开皇四年十二月十五日癸卯,依历月行在鬼三度,时加酉,月在卯上,

食十五分之九,亏起西北。今伺候,一更一筹起食东北角,十五分之十,至四筹

还生,至二更一筹复满。五年六月三十日,依历太阳亏,日在七星六度,加时在

午少强上,食十五分之一半强,亏起西南角。今伺候,日乃在午后六刻上始食,

亏起西北角,十五分之六,至未后一刻还生,至五刻复满。六年六月十五日,依

历太阴亏,加时酉,在卯上,食十五分之九半弱,亏起西南,当其时阴云不见月。

至辰巳,云里见月,已食三分之二,亏从东北,既还云合。至巳午间稍生,至午

后,云里暂见,已复满。十月三十日丁丑,依历太阳亏,日在斗九度,时加在辰

少弱上,食十五分之九强,亏起东北角。今候所见,日出山一丈,辰二刻始食,

亏起正西,食三分之二,辰后二刻始生,入巳时三刻上复满。十年三月十六日癸

卯,依历月行在氐七度,时加戌,月在辰太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