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元史 >

第175部分

元史-第175部分

小说: 元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二十年,部拟:“提控案牍九十月升九品。”二十五年,部拟:“各路司吏实历

六十月,吏目两考升都目,历一考升提控案牍,两考升正九。若依路司吏九十月,

吏目历一考与都目,余皆依上升转。”省议:“江南提控案牍,除各路司吏比附

腹里路司吏至元二十五年呈准定例迁除,其余已行直补,并自行踏逐历案牍两考

者,再添资迁除。”三十年,省准:“提控案牍补注巡检,升转资品,不相争悬,

如已历提控案牍月日者,任回止于提控案牍内迁叙。”三十一年,省议:“都目、

巡检员阙,虽不相就,若不从宜调用,似涉壅滞,下部先尽到选巡检,余阙准告

铨注,任回各理本等月日。”大德二年,省准:“京城内外省仓典吏,例于大都

路州司吏、县典史内勾补,二周岁转升吏目。除行省所辖外,腹里下州并杂职等

衙门,计设吏目一百余处,其籍记未注者,以次铨注,俱拟三十月为满,任回本

等内不次铨注。”三年,部拟:“提控案牍、都吏目有三周岁、二周岁、一周岁

为满者,俱以三十月为满。”八年,省准:“和林兵马司掌管案牍人等,比依下

州,合设吏目一员,于籍记吏目外发补,任回从九品迁用,添一资升转。司吏量

拟四名,从本司选补通吏业者,六十月,提控案牍内任用。”九年,部呈:“都、

吏目已于典史内铨注,宜将籍记案牍验历仕,以远就近,于吏目阙内参注,各理

本等月日。”十一年,江浙省臣言:“各路提控案牍改受敕牒,不见通例。”部

照:“江北提控案牍,皆自府州司县转充路吏,请俸九十月方得吏目,一考升都

目,都目一考,升提控案牍,两考正九品,通理二百一十月入流,其行省所委者,

九十月与九品。今议行省委用例革提控案牍,合于散府诸州案牍、都吏目并杂职

钱谷官内,行省依例铨注,通理月日升转。之后行省所设提控案牍、都吏目,合

依江北由司县府州转充路吏,通理月日,考满方许入流。”

凡选取宣使奏差:至元十九年,部拟:“六部奏差额设数目,每一十名内,

令各部选取四名,九十月与从九品,余外合设数目,俱于到部巡检、提领案牍、

都吏目内选取,候考满日,验下项资品铨注。”省准:“解由到部,关会完备人

员内选取。应人吏目,选充奏差,三考与从九品。吏目一考应入都目人员,选充

奏差,两考与从九品。都目一考应入提领案牍人员,选充奏差,一考与从九品。

巡检、提领案牍一考,选充奏差,一考与正九品。”二十六年,省准:“上都留

守司兼本路都总管府典吏出身,历九十月,比通政院例,合转补本司宣使,考满

依例定夺。”二十九年,省议:“行省、行院宣使于正从九品有解由职官内选取,

如是不敷,于各道宣慰司一考之上奏差、本衙门三考典吏内选取。不敷,于各道

廉访司三考奏差内并本衙门三考典史内选取,仍须色目、汉人相参选取。自行踏

逐者,亦须相应人员,考满例降一等,须历九十月,方许出职。内外诸衙门宣使,

以色目、汉人相参,九十月为满,自行踏逐者降一等。凡内外诸衙门宣使、通事、

知印、奏差,都省宣使有阙,于台、院等衙门一考之上宣使、并有解由正从八品

职官内选补,如系都省直选人员,不拘此例,仍须色目、汉人相参选取。自行踏

逐者,考满例降一等,须历九十月,方许出职。枢密院宣使,正从九品职官内选

取,仍须色目、汉人相参选用。自行踏逐者,亦须相应人员,考满例降一等,须

历九十月,方许出职。御史台宣使,正从九品职官内选取。自行踏逐者,考满例

降一等,须历九十月,方许出职。宣政院宣使,选补同。宣慰司奏差,于本衙门

三考典吏内选取。自行踏逐者,考满降等叙,须色目、汉人参用,历九十月,方

许出职。山东运司奏差,九十月,于近下钱谷官内任用。大都运司,一体定夺。”

七年,省准:“巩昌等处便宜都总帅府令史人等,已拟依各道宣慰司令史人等一

体出身,自行踏逐者降等叙,有阙于本司三考典吏内选取。”八年,部呈:“各

寺监保本处典吏补奏差,若元系请俸典吏、本把人等补充者,考满同自行踏逐者,

降等叙。”九年,拟宣徽院典吏九十月补宣使,并所辖寺监令史。十年,省拟:

“中政院宣使于本衙门三考之上典吏及正从九品职官内选用,以色目、汉人相参,

自行踏逐者降等。”十一年,省拟:“燕南廉访司奏差,州吏内选补,考满于都

目内迁用。”延祐三年,省议:“各衙门典吏,须历九十月,方许转补奏差。”

凡匠官:至元九年,工部验各管户数,二千户之上至一百户之上,随路管匠

官品级。省议:“除在都总提举司去处,依准所拟。东平杂造提举司并随路织染

提举司,二千户之上,提举正五品,同提举从六品,副提举从七品。一千户之上,

提举从五品,同提举正七品,副提举正八品。五百户之上至一千户之下,提举正

六品,同提举从七品,副提举从八品。三百户之上,大使正七品,副使正八品。

一百户之上,大使从七品,副使从八品。一百户之下,院长一员,同院务,例不

入流品,量给食钱。凡一百户之下管匠官资品,受上司劄付者,依已拟充院长。

已受宣牌充局使者,比附一百户之上局使资品递降,量作正九资品。”二十二年,

凡选取升转匠官资格,元定品给员数,提举司二千户之上者,无之。一千户之上,

提举从五品,同提举正七品,副提举正八品。五百户之上、一千户之下,提举正

六品,同提举从七品,副提举从八品。使副,三百户之上,局使正七品,副使正

八品。一百户之上,局使从七品,副使从八品。一百户之下,院长一员,比同务

院,例不入流品。工部议:“三百户之上局副从八,一百户之上局副正九,遇有

阙,于一百户之下院长内选充。院长一百二十月升正九,正九两考升从八,从八

三考、正八两考,俱升从七。如正八有阙,别无资品相应人员,于已授从八匠官

内选注,通历九十月,升从七;从七三考升正七,正七两考升从六;从六三考、

正六两考,俱升从五。如所辖司属无从六,名阙,如已历正七两考,拟升加从六

散官,止于正七匠官内迁转,九十月升从五。如正六匠官有阙,于已授从六散官

人员内选注,通历九十月升从五。从五三考拟升正五,别无正五匠官,名阙,升

加正五散官,止于从五匠官内迁转。如历仕年深,至日斟酌定夺。至元十二年以

前受宣敕省劄人员,依管民官例,拟准已受资品。十三年以后受宣敕省劄人员,

若有超升越等者,验实历俸月定拟,合得资品上例存一等迁用。管匠官遇有阙员

去处,如无资品相应之人,拟于杂职资品相应到选人内铨用。凡中原、江淮匠官,

正从五品子从九品匠官内荫叙,六品、七品子于院长内叙用。以匠官无从九,名

阙,拟正从五品子应荫者,于正九匠官内铨注,任回,理算从九月日。”二十三

年,诏:“管匠官,其造作有好恶亏少,勿令迁转。”二十四年,部言:“管匠

衙门首领官,宜于本衙门内选委知会造作相应人员区用,勿令迁转,合依旧例,

从本部于常选内选差相应人员掌管案牍,任满交代迁叙。”元贞元年,准湖广行

省所拟:“三千户之上提举司从五品,提举从五品,同提举正七品,副提举正八

品。二千户之上提举司正六品,提举正六品,同提举从七品,副提举从八品。一

千户之上局,局使正七品,副使正八品。五百户之上局,局使从七品,副使正九

品。五百户之下,院长一员。”

凡诸王分地与所受汤沐邑,得自举其人,以名闻朝廷,而后授其职。至元二

年,诏以各投下总管府长官不迁外,其所属州县长官,于本投下分到城邑内迁转。

四年,省劄:“应给印官员,若受宣命及诸王令旨、或投下官员批劄、省府枢密

院制府左右部劄付者,验户给印。”五年,诏:“凡投下官,必须有蒙古人员。”

六年,以随路见任并各投下创差达鲁花赤内,多女直、契丹、汉人,除回回、畏

吾儿、乃蛮、唐兀同蒙古例许叙用,其余拟合革罢,曾历仕者,于管民官内叙用。

十九年,诏:“各投下长官,宜依例三年一次迁转。”省臣奏:“江南诸王分地

长官,已令如例迁转,其间若有兼管军镇守为达鲁花赤者,一体代之,似为不宜。

合令于投下长官之上署字,一同莅事。”二十年,议:“诸王各投下千户,于江

南分地已于长官内委用,其州县长官,亦令如之,似为相宜。”二十三年,诸王、

驸马并百官保送人员,若曾仕者,验资历于州县内相间用,如无历仕,从本投下

自用。三十年,各投下州县长官,三年一次给由互相迁转,如无可迁转,依例给

由申呈省部,仍牒廉访司体访。大德元年,诸投下达鲁花赤从七以下者,依例类

选。十年,议:“各投下官员,非奉省部明文,毋得擅自离职。”皇庆二年,诏:

“各投下分地城邑长官,其常选所用者,居众人之上,投下所委者为添设,其常

选内路府州及各县内减一员。”三年,以中下县主簿、录事司录判掌钱粮捕盗等

事,不宜减去,并增置副达鲁花赤一员。四年,凡投下郡邑,令自置达鲁花赤,

其为副者罢之。各投下有阙用人,自于其投下内选用,不许冒用常选内人。

凡壕寨官:至元十九年,省部拟:“都水监并入本部,其壕寨官比依各部奏

差出身。”大德二年,拟考满除从九品。

凡入粟补官:天历三年,河南、陕西等处民饥,省臣议:“江南、陕西、河

南等处富实之家愿纳粟补官者,验粮数等第,从纳粟人运至被灾处所,随即出给

勘合朱钞,实授茶盐流官,咨申省部除授。凡钱谷官隶行省者行省铨注,腹里省

者吏部注拟,考满依例升转。其愿折纳价钞者,并以中统钞为则。江南三省每石

四十两,陕西省每石八十两,河南并腹里每石六十两。其实授茶盐流官,如不愿

仕而让封父母者听。陕西省:一千五百石之上,从七品。一千石之上,正八品。

五百石之上,从八品。三百石之上,正九品。二百石之上,从九品。一百石之上,

上等钱谷官。八十石之上,中等钱谷官。五十石之上,下等钱谷官。三十石之上,

旌表门闾。河南并腹里:二千石之上,从七品。一千五百石之上,正八品。一千

石之上,从八品。五百石之上,正九品。三百石之上,从九品。二百石之上,上

等钱谷官。一百五十石之上,中等钱谷官。一百石之上,下等钱谷官。江南三省:

一万石之上,正七品。五千石之上,从七品。三千石之上,正八品。二千石之上,

从八品。一千石之上,正九品。五百石之上,从九品。三百石之上,上等钱谷官。

二百五十石之上,中等钱谷官。二百石之上,下等钱谷官。凡先尝入粟遥授虚名

者,今再入粟,则依验粮数,照依资品,令实授茶盐流官。陕西省:一千石之上,

从七品。六百六十石之上,正八品。三百三十石之上,从八品。二百石之上,正

九品。一百三十石之上,从九品。河南并腹里:一千三百石之上,从七品。一千

石之上,正八品。六百六十石之上,从八品。三百三十石之上,正九品。二百石

之上,从九品。江南三省:六千六百六十石之上,正七品。三千三百三十石之上,

从七品。二千石之上,正八品。一千三百三十石之上,从八品。六百六十石之上,

正九品。三百三十石之上,从九品。先尝入粟实授茶盐流官者,今再入粟,则依

验粮数,加等升职。陕西省:七百五十石之上,五百石之上,二百五十石之上,

一百五十石之上,一百石之上。河南并腹里:一千石之上,七百五十石之上,五

百石之上,二百五十石之上,一百五十石之上。僧道能以自己衣钵济饥民者,三

百石之上,六字师号,都省出给。二百石之上,四字师号;一百石之上,二字师

号;俱礼部出给。四川省所辖地分富实民户,有能入粟赴江陵者,依河南省入粟

补官例行之。其粮合用之时,从长处置。江浙、江西、湖广三省已粜官粮,见在

价钞于此差人赴河南省别与收贮,合用之时,从长处置。”

凡获盗赏官:大德五年,诏:“获强盗五人,与一官。捕盗官及应捕人,本

境失盗而获他境盗者,听功过相补。获强盗过五人,捕盗官减一资,至十五人升

一等,应捕人与一官,不在论赏之列。”

凡控鹤伞子:至元二十二年,拟:“控鹤受省劄,保充御前伞子者,除充拱

卫直都指挥使司钤辖,官进义副尉。”二十八年,控鹤提控受敕进义副尉,管控

鹤百户,及一考,拟元除散官从八,职事正九,于从八内迁注。元贞元年,控鹤

提控奉旨充速古儿赤一年,受省劄充御前伞子,历三百三十二月,诏于从六品内

迁用。大德六年,控鹤百户,部议于巡检内任用。其离役百户人等拟从八品,伞

子从七品。延祐三年,控鹤百户历两考之上,拟于正九品迁用。

凡玉典赤:至元二十七年,定拟历三十月至九十月者,并与县达鲁花赤、进

义副尉。一百月以上者,官敦武校尉。至大二年,令玉典赤权于州判、县丞内铨

注。三年,令依旧例,九十月除从七下县达鲁花赤,任回添一资。

凡蛮夷官:议:“播州宣抚司保蛮夷地分副长官,系远方蛮夷,不拘常调之

职,合准所保。其蛮夷地分,虽不拘常调之处,而所保之人,多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