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第三次机遇 >

第44部分

第三次机遇-第44部分

小说: 第三次机遇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洛首相和威廉二世的发去密电:要么询问有关一揽子方案是什么;要么将有关采购草案进行通报,希望帝国高层予以全力促成;要么干脆就建议在政府主导的前提下完成对华一揽子交易。
    让别人为自己说话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但如果通过利益这个杠杆倍增器,这个过程就要简单得多了……
    第二卷 席卷大江南北 第二十二章 势在必然
     更新时间:2008…8…23 17:39:59 本章字数:3185
    路喷洒口水,一路签订合同草约,签到后来连代表团不清签了多少回字,倒是几个随员机灵,一路留意着数据,统计半天后说道:“怕是已有3马克的光景了。”
    “什么?”伟吓了一大跳,按1海关两约等于3。06马克的汇率计算,差不多一万万两银子已经出去了。
    “七叔,这到底行不行?”伟不敢问荫昌,只能和载涛商议,“要是洋鬼子拿着合同找上门来,咱们拿什么钱履行?若是酿成外交纠纷再来一次庚子国变,咱们非得给皇上抽筋剥皮了不可。”
    “不碍事,不碍事,大政是皇上的定见,出了事也不是我们自作主张。何况临走前皇上再三交代由荫大人负总责,咱们可别僭越了,到时候闹个吃力不讨好。”
    “说是说这个理,但我总觉得心里直打鼓,一个多月了还不见柏林有什么动静,怕是人家当咱们开玩笑,听过就算数呢!皇上这釜底抽薪的计策固是英明,可毕竟相隔万里,不能随机应变,咱们这些当差的得有个计较。到底行不行?心里一定得有定见,洋人即便不上门来找麻烦,这些合同传回国去也是不折不扣的丑话……我可不敢再签了。”
    被他这么一劝,载涛也有些坐不住,急着去找荫昌商议。后者却是若无其事,只哈哈一笑:“咱们的差事差不多办完了,接下来便可寄情于山水间。”
    “您倒是好兴致,可这一揽子方案?”
    “该我们唱的戏已经唱了。该点的火也点了。这锅水到底能不能开,还要看萨镇冰这把火。”说着,荫昌便递过来一张从柏林发来地电报纸。
    原来后脚出发地萨镇冰已率领海军考察团抵达柏林。看他这幅胸有成绣的模样,载涛心中大定,只不免有些诧异:“不是说老六也要出来放洋么?怎么不见他名字?”
    荫昌嘴上敷衍,心里暗想:幸亏没来,要不然这3马克经他上下一折腾,还不知道得折损多少!
    有禁卫军考察团的良好印象。中国海军考察团也受到德国方面地热情接待,萨镇冰与提尔皮茨早先在中国仅有一面之缘,彼此并不熟络,但由于一揽子方案隐隐作樂,急于打探虚实的海军上将干脆不惜屈尊屈尊纡贵地陪同代表团考察。
    萨镇冰有意无意地回避提尔皮茨的旁敲侧击,只直截了当地提出希望向德国定4快速巡洋舰,并拿出了原则性要求——吨位在右,尺寸与德国新近服役的“埃姆登”号较为接近。但细节上有较大不同。中国方面要求采用最新式的燃油锅炉与蒸汽轮机,航速要求达到2节以上,后者仍采用燃煤动力,最高航速仅有23。5;布局上中国方面要求装备56英寸火炮。采用前3三联装)后2(双联装)配置,可全转向同侧射击。而后者却采用10门单4寸火炮侧舷分布,火力不够集中;在防护力上,中国方面较后者多出来的几百吨吨位将用于加强防护,特别是非要害部位装甲厚度要从18mm强化至25mm以上(关键部位仍保持80~100mm不变);水下火力上,埃姆登号采用2450mm鱼雷发射管,中国改成3,且口径提升至533mm。
    提尔皮茨更为关心地则是中国的港口建设。中国决定将开商埠秦皇岛港改建成军民两用港口,主要在原有防波堤外东南侧并行修筑一个设计总长为1500米的栈位码头,新建可停5000以上船舶的泊位九个,另在原防波堤外再修建五个泊位,同时还将对泊位前沿和航道水深进一步加深……等所有工程完工后,该港口总可停泊吨位将上升至十万吨,最大单独泊位能停靠一万两千吨左右的轮船。除秦皇岛外,中国海军将在葫芦岛附近兴建第一海军基地,在浙江洋面的舟山群岛兴建第二海军基地,将来拟在马尾以南港口兴建第三基地。萨镇冰隐约提到:如果德国海军愿意促成一揽子方案,这些港口工程与海防工事可全部委托德国公司主持修筑,中国自有港口(不分军民)在和平时期可向德国远东舰队开放。
    好大的手笔,好大的诱惑!
    禁卫
    团不知道,海军代表团不知道,看似逍遥自在、无动高层其实正受到各方面的压力,得知整个一揽子计划后,德意志巨头们的第一反应是不可思议,第二反应便是力争达成。克虏伯公司与毛瑟公司代表密谈时就指出:“这实际上意味着德意志工商界在未来20内对中国市场特别是高利润市场的独占,谁不答应这样明显有利可图地计划,谁就是德意志的罪人。”
    至于风险,工业巨子不以为然——德国政府在当中享受了巨大地成果,理所当然应该为其背书,至于外交纠纷,过惯火中取粟日子的巨头们耸耸肩——如果我们通过这样“和平”的方式还要横遭他国阻挠,我们也要用我们的剑保卫我们的犁,我们的大炮也不是吃素的。
    政府内阁会议上,提尔皮茨已经被东方的活动据点和利益空间“征服”了,伏尔铿船厂,日耳曼尼亚船厂的代表盼望着这3000万马克的订单早已垂涎欲滴,等不及已经开始着手设计巡洋舰图纸,自然极力赞同;小毛奇与荫昌等人并无深交,但克虏伯、毛瑟、莱茵金属各大巨头的来头太大,参谋总长大人感觉不能失去这些德意志军火库支柱的支持;比洛首相背后的容克地主阶层虽然置身事外,但金融寡头与工业界大亨已经三天两头上门拜访,隐约提到如果某位政治家无法完成德意志的伟大,那么他就不配首相这个光荣职位的威胁,更有甚者直接指出,“若俾斯麦首相在,这一揽子方案早就实现了。”可怜的首相大人内外交困,又无俾斯麦的魄力,只能表示赞同。威廉二世本来就是一揽子方案的赞同者,前次开会被务实派官员用各种各样的实际困难所制约了一下,现在得到了陆海军与首相大力声援,纵然有外交部长的强烈反对,依然通过了原则性赞同的意见。
    430,在德国上下形成一致性意见后,《中德友好协定》正式签约,荫昌摇身一变成了中国皇帝特命全权大使。
    条约第一条冠冕堂皇地表示:《友好协定》是中德两国为维护东亚稳定与和平而签署的友好条约,不针对第三方,更不寻求结成军事同盟破坏地区目前的均衡状态——矛头直指英日同盟。
    为不刺激美国,协定第二条特意重申:尊重各国在中国实行“门户开放”政策,不触及各国已经在华享有的相关商业利益与最惠国待遇。
    第三条则约定:中德友好基金用于协助中国在文化、科技、教育、军事等多领域的进步,亦为资助中国学生留学德国的奖励基金,其使用方式由中德双方协商后决定——至于人数、规模云云,早就消解在秘而不宣的《附则》里。
    从字面上决计看不出任何阴谋与不良企图,反倒像是对美国退还庚款的跟随者,德国驻华公使就公然宣称,这是纯粹友好、互助与和平的协定。
    —
    谁信?
    中国人信!《帝国日报》公布协定内容后,各地电报如雪片般飞进了报社,或是大力赞扬皇帝的高瞻远瞩,或是极力称赞帝国外交人员的折冲~:3中德发表公告,决定双边关系由公使级提升至大使级后,这种热情就愈发洋溢。
    日本人不信!俄国人不信!法国人不信!英国人不信!……除了美国人有条件地表示嘉许与奥匈帝国无原则的支持外,几乎所有《辛丑条约》签字国都冷眼旁观着事态发展。英国公使朱尔典在向外交部汇报的电文中写道:“中德两国在敏感时期签署了这样一份协定,我本人直觉地认为是一个阴谋,是德国企图独霸中国的开始,大英帝国应该努力寻求对策……”
    事态发展已经不可遏止。在新任驻德公使到位前,荫昌作为特命全权代表签订了令人震惊的《中国皇室昭信债券发行和约》,将一枚重磅炸弹甩向全球政坛,所谓的《中德友好协定》与之想比几乎是一块惊不起任何浪花的小石子。全球关注的目光再次转向东方……
    第二卷 席卷大江南北 第二十三章 深明大义
     更新时间:2008…8…23 17:39:59 本章字数:3258
    洵闹了半天结果没能出洋?不唯载涛觉得诧异,便连等人也是琢磨不透。怎么会?专门登门拜访的载泽刚把问话说出口,就看见对方已经拉长了脸孔,翻着白眼,有气无力地说道:“这个嘛……最近身体不好,我又怕晕船,所以先不去了……”
    载泽心里嘀咕:就你这小样还想管海军?嘴上却说:“好好休息,这回扳倒了李德顺,连带陈璧也下了台,你居功非浅。”
    一提起这事载洵心里就郁闷,眼看对方哪壶不开提哪壶,心里头早就一股无名火乱窜,偏又发作不得,只好哼哼唧唧,不置可否。载泽见话不投机,也只能落荒而逃,心里却一个劲地琢磨,味道不对啊!
    张之洞也感觉味道不对,似乎皇帝身后隐隐有一只翻云覆雨的大手在四处操纵,表面上样样事情都是皇帝乾纲独断,仔细分析却是太过精心的布置之局。这样的巧妙布置,绝非是不谙朝政的皇帝可以设计,他从前的种种疑问便愈发深了,一个初春的雨夜,已经70高龄恶劣天气的掩护,漏夜拜访了徐世昌。
    “皇上最近的举动,至精至巧,连环下套,走错一步都是杀机——吏治是该整顿,但这样的雷霆风暴、狂风骤雨不知能持续几何?群臣倾,惶惶不安,只怕国事堪忧……退一步海阔天空,再往前走,君臣相依、上下同心便只能是一句空话。”张之洞只字不提徐世昌的身份角色,但矛头直接对准了这位新晋军机。暗讽他在翻云覆雨。
    徐世昌读懂了张南皮的用意。也不反唇相讥,只苦笑着说:“香帅,神迹一起。皇上至圣至明天下皆知,我们这些做臣子地难道还有转余地么?”他同样也是太极推拿地高手,轻轻松松就把责任化解到了张之洞身上,隐约斥责对方不该背离“子不语怪力乱神”的儒家传统,诡称祥瑞,附和皇帝。
    张之洞气得血直上涌。一口气差点没背过去,面上依旧客客气气,可言语间却隐然带有了杀伐之声。话不投机半句多,他原本还存着劝说的心思,见说不动对方,一撩长摆便起身告辞。望着张南皮消逝在雨幕中地背影,徐世昌一脸苦笑,眼前忽地回想起前次情形来:
    那一夜。皇帝急诏徐世昌入宫,见了面二话不说就让王商递过来一个黄绫卷轴:“这是大行太后的懿旨,你看看吧。”
    满腹狐疑的徐世昌打开一看,一行清秀小字映入眼帘:……徐世昌老成持重。胸有韬略,才堪大用。宜为辅臣首选。他满脸堆笑:“臣惶恐,却是皇太后谬赞了。”
    “你看清楚了,果是皇太后的手笔?“
    徐世昌定睛一看:“没错,是皇太后真迹。臣有数个太后所赐“福”字,早年在京时亦亲眼所见太后亲笔在条陈上批复字样,与懿旨字样观来分毫不差。只是……太后已多年用他人执笔拟旨,这一份却如何亲笔?”
    皇帝淡淡一笑:“太后临终前亲手交付与朕,嘱咐将来必有大用。”
    “太后深谋远虑,臣等望尘莫及。”
    “你看过另一封再说也不迟。”
    第二份黄绫展开后,徐世昌仅扫视了一眼,便吓得面如土色,瘫倒在地连连磕头:“皇上恕罪,
    原来上面分明写着:查徐世昌近年来大权独揽,骄横跋扈,隐然有不臣之心,实为有才无德,可收而杀之。献一样的笔迹,一样的落款,甚至连日期都是一模一样。
    “看明白么?想让朕行那一份?”
    不用脑袋都可以做出选择,徐世昌焉能不明白,自然连声求饶。
    “张之洞保岑春煊入军机,奕匡保你入军机,理由都是冠冕堂皇。”皇帝咆哮着,“但朕心里清楚他们打地什么算盘。无非是阴结私党,援引奥援,上蹿下跳那一套,当朕是聋子瞎子么?”
    徐世昌瑟瑟发抖,但眼看皇帝说起此节,却灵机一动,喊着:“臣是皇上的臣子,自然事上忠心耿耿。张南皮也好,庆王爷也罢,还没资格做臣的主子。他们怎么想是他们的事情,我只管守臣子的本分。”
    “这话倒还有点良心。”皇帝忽然换了面孔,和颜悦色地说道,“
    内阁,设总理,各方关注。庆王贪鄙、南皮老朽、王、岑春煊宜为独当一面之才,唯独卿实大有才干,眼界开阔、年富力强,朕属意久矣……”
    “皇上厚爱,臣……”徐世昌哽咽地话都说不上来——又是老套的又打又拉,徐世昌只一秒钟就想明白了,难为这个聪明人还要揣着明白装糊涂。
    “朕有数件事务要办,依你看来该如何?”
    皇帝说一样,徐世昌便答一样,果然是政治指数100+的牛人,条条方略非但切合心意,招数亦是绵绵不断,让人无从招架——杨士骧的烂账、李德顺地案子、乃至后来那桐与载洵的互相牵制都是徐世昌的手笔。林广宇当时便大喜,亲手扶起对方:“自古都说君明臣贤,有明君方有贤臣,朕感觉这话应该反过来说,有贤臣方有明君……朕得徐菊人,便如武王之有姜尚,齐桓之有管仲。”
    —
    一直到皇帝“哈哈哈哈!”大笑出声,徐世昌才敢把心中那块大石头放下。心想:这两个比喻还不错,若是将我比作王安石或者张居正,将来入了土都不得安生。手一探,后背早已被冷汗浸透,当真是伴君如伴虎。
    一想起当夜情形,徐世昌便变得五内凛然,张之洞的猜测无疑没错,但自己既已如此一心一意,哪还有回头路可走,自然也顾得上和他啰嗦!
    这两份懿旨当真是慈禧遗留下来地?非也。慈禧压根就没想到过这层。实是世续在清理宫里账目时发现有人通过伪造字迹骗走了大量钱财,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