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杂谈 >

第132部分

杂谈-第132部分

小说: 杂谈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镑槛檬ν拧币彩褂霉苫馮…34。在1943年夏季,甚至一些意大利乘员组也使用了缴获的T…34/76。1943年冬季,第20装甲师的21装甲营缴获了很大数量的1943型的T…34并很快投入了使用。1944年12月,一些“帝国师团”的T…34/76被交给了第100雪地猎兵师。1944年,第5党卫队装甲师“维京师团”在波兰中部的战斗中缴获了第一辆新的T…34/85并很快将它投入了使用。
值得指出的是,1941年德军第一次遇见T…34时,他们为之震惊,随后总是尽可能多的使用缴获的T…34。作为对T…34的回应,1942年德军发展出了他们自己的 PzKpfw V“黑豹”坦克(参照了许多T…34的特点)。德军高度评价T…34,他们使用它并不只是临时措施,例如精锐的“大德意志”装甲师直到战争结束还在使用T…34。从1941年晚些时候起,缴获的T…34通常被送往里加的工厂进行修理和改进。从1943年起,梅塞德斯…奔驰和魏玛的工厂也开始进行T…34的修理和改进工作。德军将缴获的T…34/76和T…34/85重新命名为Panzerkampfwagen T…34 747(r)。德军的改进包括安装从损坏的PzKpfw III 和 PzKpfw IV 型坦克上拆下来的指挥塔,安装装甲裙板使T…34看起来更像PzKpfw V“黑豹”坦克等等,而其它一些小变化如车头灯、储物箱、工具、通讯设备/天线等等经常由战地工厂甚至乘员自己来改装。最有趣的变型车之一是在1943型的T…34底盘上改装而成的T…34型对空战车(德军编号Flakpanzer T…34(r))。它装备38型四联装20毫米高炮,布置在一个由野战修理工厂用损坏的半履带车装甲板焊接而成的炮塔中,弹药则用金属盒装着布置在车体后部。1944年早/中期,这种车辆随国防军第653独立猎坦克营在东线作战。1944年中期,这个营还使用过另一种T…34/76的变型车Munitionspanzer T…34(r)——T…34(r)型弹药载运车。
缴获的T…34很少被真正用于坦克战,他们太容易被其他德军坦克误认了。为解决这个问题,缴获的T…34常被用作步兵支援,相对而言这种情况下识别问题还不是最大。为使识别更容易,乘员们常在炮塔上喷上一个很大的铁十字甚至是纳粹党的符号。同时,很常见的另一个做法是在车顶的座舱盖上同样喷上铁十字或是纳粹党的符号以通知空中的伙伴——德国空军
PzKpfw III中型坦克
早在1933年,希特勒就下令德国各军工公司研制一种重15t,装备有37mm或者50mm火炮的装甲指挥坦克。古德里安打算让这种坦克成为德国新组建的装甲师的主力装备。1936年,苯兹公司在柏林制造出第一辆原型车,其他公司也制造出他们的样车。1937年5月,苯兹公司制造出第一辆PzKpfw III。A战斗坦克。其后又有3种改进型:B,C,D型。不过PzKpfw III。A,B,C,D这4种型号都属于试验型,生产量很小。1939年德国开始生产E型,这种型号是正式装备部队的初生产型,后期的E型开始装备一门50mm短身管火炮,这个型号是德军入侵波兰的主力坦克。到1941年,德国又开发了F,G,H这3种型号的PzKpfw III战斗坦克。它们统一的编号为Sd。Kfz。141,这几种型号的III型坦克和以后J型早期型都装备短身管50mm或者37mm火炮。1941年到1943年之间PzKpfw III战斗坦克又增加了4种型号:J,L,M,N型。除了N型和J早期型,都安装一门长身管50mm火炮。J,L,M统一编号为Sd。Kfz。141/1。而在1942年至1943年间生产的N型则是装备一门短身管的75mm火炮,它的编号为Sd。Kfz。141/2。在它的12种型号中J型是生产量最大的,分两批一共生产了3OOO余辆。到1945年,各种型号的PzKpfw III战斗坦克大约生产了6000辆(有些资料上说有12000辆之多)
德国利用PzKpfwIII坦克的底盘生产多种变型车,其中最出名的是StuG III系列突击炮,另外还有自行榴弹炮,喷火坦克,指挥坦克以及观察坦克等。
PzKpfw III型战斗坦克从1939年装备德军开始一直使用到1945年。在1943年下半年以前它一直是德军活跃在各战线的主力装备。它作为德军装甲师主要装备参加了入侵波兰,法国战役,北非战役以及入侵苏联的行动。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和中期,PzKpfw III战斗坦克无疑是德军的重要装备之一。
主要性能
型号: Ausf H Ausf L/M 
重量: 21800kg 22700kg 
人员: 5 men 5 men 
发动机: Maybach HL 120 TRM / 12…cylinder / 265hp Maybach HL 120 TRM / 12…cylinder / 265hp 
速度: 公路: 40km/h
土路: 20km/h 公路: 40km/h
土路: 20km/h 
行程: 公路: 165km
土路: 105km 公路: 155km
土路: 95km 
载油量: 320 litres 320 litres 
长: 5。52m (with the gun) 6。41m (with the gun)
5。56m (w/o the gun) 
宽: 2。95m 2。95m 
高: 2。50m 2。50m 
武器: 50mm KwK 38 L/42
2 x 7。92mm MG34
(1 x MG … hull)
(1 x MG … coax) 50mm KwK 39 L/60
2 x 7。92mm MG34
(1 x MG … hull)
(1 x MG … coax) 
弹药: 50mm … 99 发
7。92mm … 2700 发 50mm … 92   发
7。92mm … 3750  发 
装甲: 10…37mm 10…57mm 
产量表
型号: 生产日期: 产量: 
Ausf A 1937 15 
Ausf B 1937 15 
Ausf C 1937/38 15 
Ausf D 1938 30 
Ausf E 1938/39 96 
Ausf F 1939/40 435 
Ausf G 1940/41 600 
Ausf H 1940/41 308 
Ausf J (早期) 1941/42 1549 
Ausf J (后期) 1941/42 1067 
Ausf L 1942 653 
Ausf M 1942/43 250 
Ausf N 1942/43 700 
Pzkpfw…Ⅳ型 中型坦克
Perzf…Ⅳ型坦克(PzkpfwⅣ)即Ⅳ号坦克,为二战德军装甲部队的主力武器之一,是战争期间唯一保持连续生产的坦克。希特勒于1934年下令开始研制装备75mm火炮的Ⅳ号坦克,Ⅳ号坦克的研制目的主要是作为对轻型坦克的火力支援。1937年10月第一辆A型坦克出厂,战前Ⅳ号坦克的A、B、C型仅有小批量生产,大多用于测试和训练,但波兰战役中的部分参战坦克受到部队的高度赞誉。1939年10月D型投产,成为最初的生产型。1940年E型投产,1941年F型(F1)投产,Ⅳ号坦克F1型之前主要武器皆为短身管的75mm火炮。至苏德战争开始时,Ⅳ号坦克装备数量不过数百。
战争开始后,面对苏联新型的T…34和KV…1坦克,德国性能最好的Ⅲ、Ⅳ号坦克也大为逊色。短管坦克炮穿甲能力严重不足,相当部分反坦克任务只能依靠步兵火力完成。而且德国坦克的装甲薄弱,难以抵挡苏联步兵反坦克武器攻击。但德国坦克战术运用的出色,以及良好的步坦协同,所以能够避实击虚,在战争初期取得很大战果,此外苏联各级军事指挥的无能也促成了这一结果。但Ⅳ号等坦克的性能劣势是无法回避的,随着苏联红军战术指挥能力的逐步回复,结果就是德国在莫斯科战役的惨败。
而后,德国人除开始研制新型的“虎”式和“黑豹”式坦克外,也开始对Ⅲ、Ⅳ号坦克大加改进。首先Ⅳ号坦克F1型改装长身管75mm火炮,成为F2型,然后42年G型投产,两种型号坦克的增强了装甲,火力也大为加强,勉强可对抗T…34/76。此外Ⅳ…F2型也运至隆美尔的非洲军团,该坦克火力强、结构好,是当时非洲战场德意军队最倚重的装备。
1943年H型和J型投产,进一步提升了火力和防护,产量均超过3000辆,在数量上逐步取代Ⅲ号坦克成为德军装甲部队的主力。在斯大林格勒、库尔斯克、西西里岛、诺曼底、阿登等战役中,Ⅳ号坦克一直是冲锋陷阵的主力之一。由于德国生产能力不足,因此结构简单、性能稳定的Ⅳ号坦克一直保持了批量生产,以弥补德军“虎”式、“黑豹”式数量的不足。整个战争期间,Ⅳ号坦克总产量达8000辆以上。
此外,Ⅳ号从战争初期开始就推出变形车,包括旋风式自行高炮、野蜂式150mm自行榴弹炮、熊式155mm自行榴弹炮等。最重要的当属以Ⅳ号底盘发展的驱逐战车,安装了75mm和88mm反坦克炮,简称“Ⅳ驱”。这些变形车数量达2859辆,在各个战场的德军装甲兵团、装甲炮兵以及步兵部队中都有广泛使用。
战后,一些Ⅳ号坦克以及Ⅲ突、Ⅳ驱等被叙利亚等国家购买,参加了早期的中东战争,到1967年仍可在戈兰高地战场看到Ⅳ号身影。
基本数据(Ⅳ…G型)
生产数量
各型共8000余辆
长度(含炮管)/宽度
6。63m/2。88m
高度
2。68m
重量
23。5吨
乘员数
5人
发动机
Maybach HL120TRM 300马力
最高行进速度
公路40km/h
最大行程
公路210km,越野130km
耗油量(升/百公里)

燃料载量
470升
爬坡性能
30&;#176;
涉水深度
1m
越障高度
0。6m
越壕宽度
2。2m
主要武器
75mm KwK 40 L/43炮,备弹87发
辅助武器
2 X 7。92mm MG34机枪,备弹2250发
装甲指标
(mm/倾角)
正面
侧面
后方
顶部
车体
60/11&;#176;
30
20
10…12
炮塔
40/10&;#176;
30/26&;#176;
30/10&;#176;
10/83&;#176;
Pzkpfw…Ⅴ型“黑豹”中型坦克
Ⅴ号“黑豹”式坦克(或“豹”式)被推出的起因就是苏德战争初期的“T…34危机”。德国原有坦克战术性能偏重机动性,不太重视火力和防护,在“闪电战”运用的初期其性能尚可,但进入苏联战场,面对火力和装甲强大的T…34和KV…1后,德国的Ⅰ、Ⅱ、Ⅲ、Ⅳ号坦克,以及35t、38t等就面临被动挨打的地步。除加紧改进Ⅲ、Ⅳ号坦克外,古德里安等将领在1941年底的时候强烈要求研制新型坦克。1941年11月25日,希特勒命令戴姆勒…奔驰、MAN等公司研制30吨级坦克以对抗T…34/76。
奔驰公司先后研制出VK3001和VK3002原型车,但由于和T…34/76过于相象,以会导致战场识别困难的理由都被否决。MAN公司也推出了VK3002原型车,和奔驰公司的VK3002一同在希特勒生日1942年4月20日那天向希特勒进行了展示,而后MAN公司的设计最终获得批准。VK3002原型车的炮塔象T…34坦克一样置于车体前部,但后来生产的炮塔都置于车体中部,因此“黑豹”式可以拥有更长的火炮身管,具备了火力性能上的先天优势。1942年12月,“黑豹”正式生产型投产,被定为PzKpfw V Ausf D型,次年1月首批“黑豹”D型出厂。此时的豹式以远远超出原先设计要求的30吨级,前装甲也由最初要求的60mm增加为80mm,坦克全重达到了44吨。“黑豹”与先前的德国坦克截然不同,最先采用了倾斜装甲。豹式坦克采用了660mm宽履带,强力的发动机(从D2开始更换装了高达700马力的HL 230P30发动机,此发动机成为豹式的标准动力装置),机动越野性能非常优秀。
为了等待“黑豹”坦克的出厂,德国的“堡垒作战”一推再推,终于在1943年7月5日开始。好容易积攒的250辆豹D(D1)型参加了这场库尔斯克坦克大会战。首日有192辆豹式参加了进攻,但机械故障频频,再加上在一个雷场遭遇伏击,当日幸存完好的豹式只剩40辆。战场上,豹D坦克暴露了机械装置严重不可靠,特别是齿轮箱的设计问题很难克服。豹D型只生产了534辆,而后1943年8月新的“黑豹”A型投产,改进了不少机械问题,加厚了炮塔装甲,增加了两挺7。62mm机枪,产量为1768辆。1944年3月改进后的“黑豹“G型投产,加强了车体装甲,改进了传动装置,增加了车内三防通风装置。豹G型生产直到战争结束,产量达到了3740辆,是豹式系列的数量最多的型号。1944年2月22日,希特勒亲自签发命令,将PzKpfw Ⅴ号坦克定名为“黑豹(panther)”坦克。
“黑豹”坦克是德国二战后期的成功作品,因此受到格外重视,在后期德国坦克生产中平均产量最高,D、A、G三中型号达到了6042辆。1944年5月还开始研制“豹”F型,但到战争结束只生产了20辆左右。此外,豹式的后继型号豹2准备安装88mm火炮,但只出现了原型车。
“黑豹”坦克与对方的T…34/85相比,防护性能绝对优于T…34/85,火炮口径虽然为75mm,但70倍口径的身管使得其穿甲能力高于T…34/85的85mm L/54。6火炮,甚至也高于虎Ⅰ坦克的88mm L/56火炮,更是从全方位性能上超过英美各型同类坦克。不过这一切的背后就是豹式全重高达44~46吨之多,几乎和苏联的斯大林系列重型坦克一个级别。但同样重量,IS2和IS3都算重型坦克,“黑豹”只算中型,颇有标准不同的缘由。豹式的工艺复杂,产量难以和T…34、M4“薛尔曼”等盟军坦克相比,因此经常处于战场上的数量劣势地位。豹式还是最先安装主动红外夜视仪的坦克,开创了坦克夜战设备的时代。
豹式坦克的变形车主要包括豹式指挥坦克和“猎豹”坦克歼击车等。豹式指挥坦克产量多达1750辆,是豹式变形车数量最多的一种。而赫赫有名的“猎豹”歼击车则有“二战时期最优秀坦克歼击车”的美称,火力堪与“虎2”坦克相比,装甲防护也超过了“虎1”式,再加上同豹式一样出色的机动性,成为德军最有力的反坦克武器。不过“猎豹”产量只有382辆。
基本数据(豹式G型)
生产数量
D、A、G型共6042辆
长度(含炮管)/宽度
8。86m/3。40m
高度
2。98m
重量
45。5吨
乘员数
5人
发动机
Maybach HL230 P30 700马力
最高行进速度
公路46km/h,越野24km/h
最大行程
公路200km,越野177km
耗油量(升/百公里)

燃料载量
730升
爬坡性能
30&;#176;
涉水深度
1。8m
越障高度
0。9m
越壕宽度
2。45m
主要武器
75mm KwK 42 L/70,备弹79…82发
辅助武器
3 X 7。92mm MG34机枪,备弹4200…4800发
装甲指标
(mm/倾角)
正面
侧面
后方
顶部
车体
80/45&;#176;
40/30&;#176;
45/25&;#176;
30…40
炮塔
110/11&;#176;
45/25&;#176;
45/25&;#176;
16/6&;#176;
“虎” I 型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