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杂谈 >

第194部分

杂谈-第194部分

小说: 杂谈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救援
这时候的美国人开始考虑如何返回基地了。3艘巡逻艇从边上轰隆隆的开过,但是布朗他们却没办法吸引到他们的注意。过了不久,日本的一艘重巡洋舰“最上”号(Mogami)从距离珊瑚礁有2英里的海面上慢慢地驶过去;它还在燃烧着,这是昨晚激烈战斗留下的记号。看来,“最上”号打算逃往南面的公海。一直拿着望远镜监视日舰的布朗突然又看到了一艘鱼雷艇出现在镜头里面,这是美军鱼雷艇在后面紧追不舍,眼看着越来越近,鱼雷艇朝着日舰发射了2枚鱼雷。这时,日本巡洋舰开始全力向左转舵,舰艉的大口径火炮、机枪全都瞄准了鱼雷艇猛烈地扫射,鱼雷艇不得不转向回避,而这正好朝着布朗所在的珊瑚礁位置驶来。日本巡洋舰最后还是没能逃脱,两枚鱼雷准确地击中了它,“最上”号瞬时变成了一个大火球。
“卡洛里婴孩”号已经快被日军的炮弹撕成了两半,所以当这艘美国鱼雷艇驶近时,他们还以为这是一艘日本人的汽艇呢,所以全都瞄准了493艇,准备“缴枪不杀”把它作为战利品缴获过来。直到最后一分钟他们意识到这是自家人枪口才掉转过来。该艇的艇长霍利&;#183;斯隆逊(Holly Thronson),他也是布朗的老朋友,正是他介绍布朗加入到美军鱼雷艇部队,后来笑着对布朗说:“走到哪我都是你的救生员啊。”
霍利&;#183;斯隆逊艇长努力想将严重受伤的“卡洛里婴孩”拖离珊瑚礁,但这种努力却是苍白的。1994年10月25日,493号艇完成了他的最后一次光荣使命,在搁浅的珊瑚礁附近深海沉没。艇员们也开始返回,在这次战斗中丧生的另外2艘巡逻艇的艇员全部被运回国内举行隆重的葬礼。在返回基地的途中,布朗看到海面上到处都随着潮水飘浮的日本战舰冒烟和燃烧的船体,日本船员为了活命拼死抓住任何一个可以得到的漂浮物。那时,他才深刻地意识到他至爱的“卡洛里婴孩”在这场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海战中为击败日本海军做出了多么大的贡献。
⊙ 后记
由于日军在莱特湾的失利,使美军掌握了菲律宾地区的制空权和制海权,陆上日本第14方面军陷入孤立无援的困境。美军于1945年1月占领了莱特岛,2月占领马尼拉。而日本海军的基本力量在战役中蒙受了巨大损失,在以后的战争中再也无力发动大规模远洋作战。
补丁
莱特湾大海战
莱特湾大海战是指在1944年10月23日至10月26日之间,在菲律宾莱特湾周围海域所发生的四场相对独立而又相互关联的海空战以及其他几次零星海空战的总称。美军参战兵力多达航空母舰16艘,护航航母18艘,战列舰12艘,重巡洋舰11艘,轻巡洋舰15艘,驱逐舰144艘,护卫舰25艘,运输舰后勤辅助舰592艘,飞机近2000架。在战斗中被击沉航空母舰1艘,护航航母2艘,驱逐舰2艘,护卫舰1艘;被击伤护航航母4艘,驱逐舰2艘,护卫舰3艘,潜艇1艘;损失飞机162架,人员伤亡不足三千。日军参战的兵力可以说倾其所有,共有航空母舰4艘,航空战列舰2艘,重巡洋舰14艘,轻巡洋舰7艘,驱逐舰32艘,飞机约600架。在战斗中被击沉航空母舰4艘,战列舰2艘,重巡洋舰6艘,轻巡洋舰4艘,驱逐舰10艘;被击伤航空战列舰1艘,战列舰4艘,重巡洋舰3艘,轻巡洋舰2艘,驱逐舰3艘;损失飞机288架,人员伤亡超过一万。
第214章f…2战斗机
           ⊙ 自制战机,道路坎坷
战后日本航空工业主要以授权生产美制飞机为主,并承担一定的转包业务,直到80年代后期,在战后几十年的时间里仅自行设计了一种战斗机F…1,这种看上去有些像英法联合研制的“美洲豹”攻击机的战斗轰炸机也将在90年代步入老年,为了振兴民族航空工业,并且设计一种可以替代F…1的多用途战斗机,1984年12月6日日本防卫厅提出了FSX计划,即F…2战斗机的预研方案。
1985年3月三菱重工提出独立自主开发、代号为JF…210的战斗机方案,JF…210的外型类似瑞典JAS…39鹰狮战斗机,但是采用双垂尾双发动机布局,其进气口在座舱下方,采用两台美制F…404型发动机,基本起飞重量约11。5吨,最大速度是1。9马赫,携带4枚反舰导弹(ASM)时的战斗半径约930公里。可惜这项战斗机案一直没有实现,纯国产战斗机的构想终成泡影。
1985年10月,鉴于研制预期长达10年,F…2计划决定由“国内开发”、“现有飞机改进”和“引进外国飞机”等三个方面去评估。按理说,当时日本具备一定的自主研发能力。其统一管理日本军用机研制发展的单位——日本防卫厅技术研究总部早在1973年就开始推动一系列未来飞机主要研究计划,其中包括战斗机外形、复合材料、机动性研究、未来飞机隐身外形和整体电子战系统等计划。但是此时美国政府为了为本国军火巨头牟利,并防止日后日本在研制先进战斗机方面“坐大”,游说日本政府与美国合作,最终日本政府综合各方面考虑当年12月推出了一个折中方案——“共同研制”。 
所谓“共同研制”就是在美国飞机制造公司提供的现有机型上进行改进设计。这对日本也是有一定好处的,日本企业虽然较赞成自主研制,但是在研制经费不断看涨下,选择现有飞机进行改造,可以减轻研制经费的负担,似乎较为有利。美国也不断地通过两国国防部首长级会议,施压于日本。从1987年4月初起半年时间里,日本国内三大报系——朝日、每日与读卖新闻等不断报道FSX支援战斗机相关消息,捕风捉影的对象不是飞机本身,而是美日两国政府对F…2计划的谈判交涉过程。日本一度提及两国合作研制新战斗机,但仍然无法顶住美国的压力。最后日本屈服于美国的压力,双方的结论是采用F…15J或F…16C来进行改造工程(当时美国公司提供的机型包括F…16、F/A…18和F…15)。不过具有戏剧性的是,当双方达成协议后,美国议会却对美国政府进行了强烈的批评,认为这将泄漏美国的先进制造技术,动摇美国在战斗机研制方面的领先地位。但最后,议会的抗议不了了之,或许只有美国人知道其中的玄机。
⊙ F…16并非目标 
最初FSX在共同研制方案中所讨论的对象是F…15J、F…16C和F/A…18C等3个机种,经过评估,性能最优秀者为F…15J,接着是F/A…18C,最后才是F…16C。防卫厅也认为,除了隐身性无法****外,F…15改造案在性能上最佳,但是改造经费过高。F…16改造案虽然研制经费和量产后的飞机单价较经济,但是短距起降性能和隐身性是最大的问题。而F/A…l8改造案在性能方面没有问题,但是研制经费和量产后的飞机单价都不低。
日本防卫厅起先较中意F/A…18改造方案,因为在性能上和配备两台发动机较符合要求,不过在1987年10月的会议后,日本似乎接受了美国专家的“建议”,突然决定由F…15J和F…16两种飞机中择一共同研发。日本防卫厅最后因生产成本的考虑选择了F…16,FSX的研制遂于1988年正式展开。最初计划试作1号原型机在1993年进行试飞,四年后首架量产机开始服役。
整个F…2研制计划虽然开始,进展却步履维艰。首先是对双方合作协议书的内容,美日各有主张,主要的问题在共同研制与生产的分担比率及技术转让两项。日本在国内研制FSX不可能后,不太愿意多让出工作量,美国则希望多争取些,以增加国内就业机会。技术转让方面,由于美国深恐通过FSX计划转让给日本的技术,会塑造出另一强有力的航空工业对手,影响它在这方面的领先地位,因此美国不肯提供关键科技如线传控制技术的原始程序,造成整个FSX计划搁浅两年之久。
F…2的研制是以日本的三菱重工公司为主承包商,美国的通用动力公司(现改为洛克希德公司下属的沃斯堡工厂)和日本的川崎重工公司、富士重工公司为副承包商共同参与研发。整架飞机由三菱重工组装,并负责机身前段和左翼制造;川崎重工负责机身中段、主起落架舱门和腹鳍的制造;富士重工负责机首、进气口段与水平尾翼和垂直尾翼的生产;洛克希德的沃斯堡工厂负责制造机身后段和右翼。日本三菱电机公司负责火控雷达和整体电子战系统,美国通用电子公司则负责发动机系统。1991年,F…2计划完成细部设计作业,次年4月通过审查,同年5月完成试作模型并进行评估,评估完后正式对外公开。1994年2月,参与计划的公司都完成图纸作业,准备开始生产一号原型机。最初F…2计划在1987年度的研制经费预计是1650亿日元,到了1994年已花掉3270亿,几乎是原来的两倍。“二级跳”的经费大半是因为美国对关键技术不肯松手,造成计划变更所致,另一半则是研制方式的改变,例如美国通用动力公司要求分担设计和制造等工作,必须重新设立新生产线。高涨的经费使得日本民众开始怀疑选择F…16是否适当,以及共同研制F…2的目的究竟是为了什么。
⊙ 总体改进
基于日本的运用构想及特有的国土地理特征,结合美日新技术研发的F…2是以F…16C型Block40批次机为改造蓝本,在性能上号称具有“三代半”的水准。此型战机在当年美日决定共同研制时,正是最新的F…16机型。F…2使用哪种发动机并没有立刻决定,经过一番评估后,才选用性能增强的F110…GE…129发动机,最大推力131。6千牛,推力较原有发动机增加2%。由F…16C改造成F…2的主要特色是:增大主翼和尾翼面积。主翼使用一体成形复合材料,机身和尾翼也采用复合材料及先进的结构技术,以减轻重量。为改善隐身性,主翼前缘及其他部位使用雷达波吸收材料。使用最先进的航电装备,如主动相控阵雷达、任务电脑、惯性定位装置和电子战系统。机尾增设降落用阻力伞,减少滑行的距离。使用强化型座舱罩。与F…16C战斗机相比,F…2机身加长406毫米,为了搭载新近研发成功的火控雷达,机首外形加以变更。
这些改造是根据F…2的特殊需求进行的。一般说来,F…2在作战半径与F…16C几近相同而搭载量较多的情况下,它必须携带更多的燃料,然而F…16C精致轻巧的机身却无法容纳,所以只有延长机身尺寸,在前、中、后段机身中,选择了后段机身延伸406毫米,延长尺寸的同时必须扩大主翼与尾翼面积,以保证F…2优秀的操作性,并提高F…2的转弯性能,以适应对舰、对地的支援作战。机身各部尺寸均加大,于是增加机身的重量,所以使用复合材料和钛合金以减轻重量。复合材料大量使用的结果,使F…2的复合材料使用量约占全机结构材料的18%,使用的部位包括主翼翼肋、襟副翼外皮、固定后缘蒙皮、机身中段前部外壳、水平尾翼蒙皮、垂直尾翼、尾舵和起落架舱门。而钛合金则使用于机翼机身结合螺栓、水平尾翼转动轴、主翼翼肋结构、挂架吊挂螺栓和襟副翼连接栓等。主翼面积较F…16C扩大25%,水平尾翼面积则多出19%。尾翼除了面积增加外,为能****起飞性能,其下反角也比F…16C多出0。7度。尾翼后缘外侧也和F…16C类似切掉一角,改善了飞机的高速性能。为适应主翼和尾翼面积的扩大,F…2的主翼前缘后掠角度由F…16C的40度改成33。2度,而主翼由一体成形的复合材料所构成给人留下“塑料飞机模型”的印象。两个主翼下方挂架共有12处,翼端的发射架是标准配备,专用于挂载空空导弹。内舷含有燃料管线,专用于吊挂副油箱,中间的三个吊挂点则是用于携带导弹与****。
在改善隐身性方面,雷达波吸收材料应用在主翼前缘、进气口前缘和机鼻等部位。为避免飞机在陆地和海上低空飞行时与鸟冲撞,根据F…1战斗机的服役经验,F…2改采强化型座舱罩,分为前方风挡和可开启式座舱盖两部分,而非F…16C原有的一体成型水滴座舱罩。
在机动性方面,F…2能使飞机在不改变机头方向的前提下改变飞机的飞行方向,是一种非常先进的气动布局,能使飞机在空战中始终将机头指向目标,使飞行员和雷达制导导弹不会丢失目标。在保持最高速度的情况下,F…15和F…16战机做一次回转需要半径5000米的空间,而F…2只需要1600米就足够了,这种飞行方式被称为“DY方式”。F…2采用四余度线传操纵系统。使用四余度操纵系统而不是三余度系统的好处是可以允许飞机控制系统有两路发生故障,安全系数更大。
飞机的航程和作战半径与机内载油系数(油量与飞机正常起飞重量的比值)密切相关,机内载油系数一方面与飞机的基本航程成比例,另一方面也是决定飞机最大作战半径的主要因素之一。当然,飞机带副油箱也可以延长航程,但真正到达目标区上空作战时,为了不影响战机的作战机动性,不管副油箱中有没有燃料都要抛掉。此时的飞机无论是在作战还是返航,全靠机内燃料,副油箱带得再多也没有用。F…2机体内有多处载油设备,载油量高达5400公斤,其正常起飞重量约13。82吨,故其机内载油系数高达0。3左右。这么高的机内载油系数使得F…2航程达3000公里以上,作战半径达810公里。值得注意的是,日本防卫厅决定在2000年度的军备计划中,把引进空中加油机项目列入年度预算,加油机的引进必将增强日本航空自卫队包括F…2在内的战斗机的远程攻击能力。 
⊙ 电子系统
除了外表上看得见的改进外,F…2最令人瞩目之处是位于机首内部的主动相控阵火控雷达,该雷达相当先进,美国海军的伯克级宙斯盾驱逐舰即配备此种类型的雷达。战斗机采用相控阵雷达最初见于俄制米格…31战斗机,而美国的F…22空中优势战斗机才刚刚步其后尘。
有源相控阵雷达的原理简单说明如下:它是由多个雷达天线单位排列而成,如同蜻蜓或苍蝇的复眼,每个雷达天线都可发射与接收电磁波,而由电脑适时地协调控制每个雷达天线的发射信号,使其在空间合成扫瞄电波。这与传统雷达所使用的方式不相同,该电子控制方式不仅可以拥有多样化搜索模式,而且处理速度也较快。F…2战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