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杂谈 >

第235部分

杂谈-第235部分

小说: 杂谈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北约还按照惯例给每一级苏联核潜艇起一个代号,如台风级(SSBN)。另外苏联(俄罗斯)还给每艘核潜艇授予以K开头的编号(类似舷号)和命名。再加上国内的翻译有的音译,有的意译,故造成苏联核潜艇的称呼较为混乱。
维克托III级的继承和发展
与前两代维克托级潜艇相比,维克托III的性能有较大提高。这源于它对原有优点的继承和新技术的采用。维克托家族的潜艇壳体结构继承了苏俄潜艇的一向风格:采用双壳体,维克托III也不利外。其耐压壳是由AK…29高强度合金钢建造,其抗屈力为10公斤/厘米2。耐压壳体钢板的厚度为35毫米,除了船尾以外的结构隔框均在耐压壳体外部的舷间空间内。在当时设计者讨论了使用高强度钛合金作耐压壳体的可能性,但是由于钛合金的加工比较复杂,加工设备也比较昂贵,且加工的效率低,最终耐压壳体还是用合金钢来制造。但根据后来解密的材料表明,该级潜艇的控制舵面都是由钛合金制造的。此外,该级潜艇也是苏联第一种用钛合金制造各种高压管路的潜艇。非耐压壳体、指挥塔围壳、艇尾垂直舵和水平舵都是由低磁钢材建造。不仅如此,消磁装置也装上了潜艇,这使船体结构变得更复杂,但是也同样使对方反潜飞机的磁探仪很难发现目标。
维克托III的耐压壳体被分为同维克托I 相同的7个水密隔舱,这7个舱分别为:鱼雷发射管、电池、生活舱;****控制室,食品储存和辅助设备舱;反应堆舱;汽轮机舱;电子及辅助系统,医疗区舱;柴油发电机和生活区;尾舵室,包括辅助推进电机和厨房。
流线型的桅杆和天线以及指挥塔围壳都是由Amg…61铝合金制造的,这些合金经过了特殊的处理。指挥塔围壳上的升降装置装备包括PZNS…10航海潜望镜,MRP…10 敌我识别天线,Albatros(信天翁)雷达,VAN…M(或者安尼斯)和Iva(柳条)通信天线。Zavesa(眼罩)无线电定位仪和通气管。流线型桅杆和非耐压壳体得到特殊加强,以便能在结冰的海域安全行动。
维克托III是第一次采用****集中控制系统的苏联舰艇。****集中控制系统由OKB…781设计局设计,其代号为Volfram…671。它将分散的机械、设备、传感器和高压空气系统、各种泵、通风系统、空气情况监测系统、各部分受力等分系统测得的数据源(总共超过700种)收集到****处理器并进行分析、控制。 
为了减少潜艇的噪音,主减速箱体和沿用维克托II级潜艇的自动变速箱都装在减震支架上,蒸汽发生器单元安放在两级减震阀上,这种两级的减振浮阀美国在海狼级上才开始使用,只不过技术水平和性能更高。但是这种更为复杂的装置大大增加了动力舱的长度,这使舱内可利用空间更加狭小。非耐压壳体的消声瓦可以大幅减少噪音。艇表面的排水孔也降低到最少,大量的排气口和排水口被可开启的阀门代替,以减少流体噪音。通过采用新技术和使用减震浮阀,各型设备和壳体都进行了声学隔离,维克托III级的噪音降低到135分贝左右,达到美国鲟鱼级潜艇的水平。
维克托III级换了新型的垂直尾舵,尾舵顶部安装了放置声纳的整流罩,这也是苏联首艘采用在垂直尾舵上安装尾锥的潜艇。由于苏联严格的保密制度,当西方发现这级潜艇时,推断这个尾锥是神秘的磁流体推进装置,甚为惊讶。其实这只不过是一种拖曳式声纳而已。
第244章游击战大师格瓦拉
           1928年6月14日,格瓦拉出生在阿根廷罗萨里奥一个资本家兼庄园主家庭。 
1953年3月毕业,取得了医生资格。这时,他决定先到委内瑞拉加拉加斯的一所麻风病人收容所工作。当他在布宜诺斯艾利斯车站与父母告别时,意味深长地说:“一个美洲士兵向你们告别了。” 
同年12月,他到达危地马拉。当时,阿本斯总统正在实行某些反帝反封建的措施,因而受到美国的反对。格瓦拉挺身投入保卫阿本斯政权的斗争,积极为阿本斯民主政府服务。他曾呼吁建立民兵组织对付国内外的反动派。阿本斯政权失败后,他被美国****情报局列入黑名单,于是越过边界潜逃到墨西哥。 
这时,古巴革命运动的领导人菲德尔…卡斯特罗为了寻找活动基地,来到了墨西哥。1955年6月的一个夜晚,格瓦拉与卡斯特罗在墨西哥城埃姆帕朗街49号会面。两人一见如故,通宵畅谈各种国际政治问题。最后,格瓦拉同意参加正在筹划的古巴远征军。 
1956年11月25日深夜两点钟,八十二名古巴远征军成员,在墨西哥湾的图克斯潘港悄悄登上“格拉玛”号游艇,开始向古巴进发。格瓦拉作为“格拉玛”号名册上最早两名成员之一,和大家一起唱起古巴国歌和《七月二十六日赞歌》。由于风急浪高,大部分人都晕船了,经过七天七夜的紧张搏斗,12月2日,他们终于到达古巴东南部科洛腊多斯海滩一个叫贝利克的地方。他们刚一登陆,就遭到敌机的袭击。巴蒂斯塔政府的军队随即跟踪而来。部队来不及休整就与敌人展开了周旋。格瓦拉作为随军医生,一面治疗伤病,一面参加战斗,他不仅受哮喘病的折磨,在12月5日的战斗中还受了伤。部队历经千辛万苦,转移到层峦叠嶂的马埃斯特腊山区,开辟游击根据地。1957年1月14日,在拉普拉塔河口打了第一个胜仗,格瓦拉表现出坚定的革命立场和顽强的斗争意志。他经常出色地完成任务。1957年5月28日,他参加著名的乌维罗战斗,显露出杰出的军事才能。战斗结束后,他留下照顾伤员,并克服困难带领他们回到了部队。从此以后,他崭露头角,不久就被提升为第二纵队(后来叫第四纵队。当时有七十五人,下辖三个排,相当于连队(的指挥员。7月,荣获少校军衔。以后,他指挥了布埃西托和翁布里托等多次战斗,与卡斯特罗的部队密切配合,迫使敌人退出了马埃斯特腊山区。
1958年5月,游击队打退了敌人规模最大的一次攻势,随后便转入了反攻。8月31日,格瓦拉率领一路部队突破敌人的重重阻拦,向拉斯维利亚斯省挺进。他们负责切断敌人的主要交通线,破坏敌人组织的选举。12月底,在袭击交通枢纽圣克拉腊城的战役中,格瓦拉带领不足三百人的纵队,攻进并解放了这个有坦克、大炮和几千步兵守卫的城市,使敌人处于崩溃之势。接着,游击队挥师东进,解放了首都哈瓦那。格瓦拉满载鲜花和荣誉进入这个城市,成了一个传奇式的游击大师。 
古巴革命胜利后,格瓦拉于1959年1月9日被新政府宣布为古巴公民。同年9月任土地改革全国委员会工业部主任。1959年11月…1961年2月任国家银行行长。1961年2月…1965年任工业部长。1962年…1965年任古巴统一革命组织全国领导委员会****处成员。他先后访问过埃及、印度、日本、南斯拉夫、苏联、阿尔及利亚、刚果(金(等三十多个国家。1960年11月和1965年2月访问过中国。 
古巴革命胜利后,格瓦拉总结自己从事游击战的经验,撰写了《游击战》、《游击战:一种手段》、《古巴革命战争回忆录》等著作,系统地提出了“游击中心论”、“大陆革命论”等思想理论。他认为,夺取政权最基本的手段是“游击战”,即“非正规的武装斗争道路”。游击战士是最有战斗力的先锋队成员,是社会的改造者。革命的胜利要靠游击队实现。19 65年4月,格瓦拉从古巴神秘地“失踪”了。原来,他曾先后支持拉美一些革命者,在危地马拉、委内瑞拉、秘鲁、哥伦比亚、海地和阿根廷等国实验他的理论,但都一一失败了。因此,他决定亲自出马,重新回到游击斗争中去,发动拉丁美洲的革命。1965年4月1日,他致函卡斯特罗,辞去党内外的一切职务和古巴的军籍军衔,准备去“世界的另一些山地”进行斗争。6月,他带领一支约一百二十五名古巴游击队员的小分队,开赴非洲的金沙萨地区,化名“塔图司令员”,支援那里的起义军,想在非洲的心脏地区建立一个新古巴。但起义军屡遭挫折,格瓦拉认为这里不适宜建立游击中心,便撤回了古巴游击队。9月,格瓦拉决定在玻利维亚的尼阿卡瓦苏建立游击中心。尼阿卡瓦苏处于圣克鲁斯省一个被数以百计峻削的丛山所包围的峡谷之中。峡谷里布满了繁茂的热带植物。他们准备以此为中心,将安第斯山变成马埃斯特腊山区。 
1966年11月,格瓦拉化装成一位秃顶、戴眼镜的乌拉圭商人,从蒙得维的亚经巴西圣保罗市乘飞机抵达玻利维亚首都拉巴斯。他声称是美洲国家组织的特使,要从事社会调查工作,乘车抵达了尼阿卡瓦苏。他在这里准备训练一批游击队员,然后展开游击活动。但是由于他的活动没有得到玻利维亚的支持,因而难以招募到玻利维亚人。游击队经初步训练后外出行军时,很快就被政府军队发现和包围。于是,游击队过早地暴露了自己,不得不与政府军队展开艰苦的周旋和战斗,1967年8月,由于叛徒的告密,游击队的秘密仓库被搜获,城市中的联络网也遭到破坏,游击队的处境从此更加困难。格瓦拉率军左冲右突。始终不能改变局势,加上伤病员增加,不得不兵分两路,进行突围。8月31日,以华金为首的一路游击战士在横渡马西库里河时,遭到敌人伏击,全部壮烈牺牲。格瓦拉率领的十六名游击队员被围于尤罗峡谷。10月8日下午1时,游击队滑下峡谷准备突围。但敌人的包围圈已经密合,随着密集的机枪声,格瓦拉腿部中弹受伤。当他包扎伤口时,敌人已出现在他面前。格瓦拉镇静地报出了自己的名字。敌人立即将他押送到附近的拉伊格拉村。敌军总部立即用直升飞机派来了高级军官和美国****情报局的特务。次日黎明,敌人的军区司令等大小头目乘直升飞机到达,以便确认被俘者是否真是格瓦拉,并对格瓦拉进行审讯。格瓦拉临危不惧,坚定地回答敌人:“革命是永垂不朽的。”敌人见无法使他屈服,经请示玻利维亚总统和美国驻玻使馆同意,于10月9日下午杀害了格瓦拉。 
1967年10月15日,古巴当局证实了格瓦拉罹难的消息,并将10月15日定为“游击队员日”。10月18日,古巴群众在革命广场悼念格瓦拉。古巴****委员会第一****和革命政府总理菲德尔…卡斯特罗致悼词,高度评价了格瓦拉的一生,称他是“一个无与伦比的战士”、“一个无与伦比的领导人”。
第245章德军元帅隆美尔
           隆美尔…埃尔温(1891…1944),法西斯德国陆军元帅。曾经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1918年,德国十一月资产阶级革命时期,他任警卫连连长。从1919年起,他历任连长、德累斯顿步兵学校战术教员、戈斯拉尔市猎骑兵营营长、波茨坦军事学校教员、维也纳新城军事学校校长、希特勒大本营卫队长等职。1940年2月任坦克第七师师长,参加了对法战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他对作战经过作了详细的日记,保存了大量的文献资料,为后人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战提供了依据。 
亲临第一线指挥 
1940年5月10日,希特勒终于发动了准备已久的侵略战争。在西线,德军采取闪击战术,只用了十几天的时间便越过了荷兰、比利时、卢森堡,继而侵入法国。在向法国的进攻中,隆美尔担任第4军团第7装甲师师长,负责突破缪斯河向瑟堡入侵的任务。 
越过法国边界后,隆美尔的前卫部队一直尾随撤退的法军第1、第4两个骑兵师前进,5月12日下午到达缪斯河。这时,位于地南特和豪克斯的两处桥梁已被法军炸毁,隆美尔的装甲师渡河受阻。 
5月13日清晨,隆美尔不顾法军炮火的轰击,来到岸边,了解敌情,寻找渡河位置。他发现法军在河西占据着有利的隐蔽地形,用重炮封锁缪斯河,使德军很难找到他们的准确位置;这里的所有渡河工具几乎部被法军击毁,只要德军一出现,就有被歼灭的危险。经过现场侦察,隆美尔认为只有用强大的炮火压住西岸所有被怀疑是敌军隐伏的地区,方能使德军渡过缪斯河。 
于是,隆美尔调来炮兵,在渡河前又下令燃烧沿岸一带房屋充作烟幕。然后,在猛烈的炮火掩护下,开始强渡。强渡时,隆美尔乘坐第一批船,直接进行指挥。当在西岸建立了一个立足点之后,隆美尔又立即返回东岸,来到第2步兵团的渡河点。第2步兵团有一个连的工乓正在架设一个八吨式的浮筏,他立即命令改换为十六吨式。隆美尔下达这一命令的目的,是要让一部分战车尽早渡河,不然,已经到达西岸的步兵将会遭到法军的战车与大炮的袭击。不出所料,载运战车的浮筏还没有抵达波岸,法军已经发动了反击。第二天上午,第一批十五辆战车在西岸登陆。隆美尔即指挥河西岸的德军向荫蔽在森林里的法军进攻,掩护后续部队渡河。 
德军突破缪斯河防线,给法军造成了严重威胁,法军遂放弃缪斯河防线向后撤退。 
先发制人 
隆美尔率领先头部队紧紧追击从缪斯河撤退的法军,他以战车团为先锋,用炮兵作掩护,快速前进,把友邻部队远远地甩在后面。 
从6月5日起,隆美尔的装甲师已经开始从索穆河北岸向南岸发起进攻。索穆河上的公路桥,在法军撤退时已经被炸毁,只有两座铁路桥和两座旱桥没有破坏。隆美尔在向索穆河南岸发动进攻前,首先以强大的炮火对这几座桥梁作封锁性的射击,当占领这四座桥后,即令战车、其他车辆和步兵迅速通过,6月6日晨,隆美尔的装甲师已在索穆河南岸像演习一佯,以疏开的战斗序列,越野前进。装甲车打头阵,一面走,一面战斗,前进的速度恰好使步兵可以跟得上。这一天,德军前进了十二英里,第二天前进了三十英里。隆美尔装甲师于6月20日攻到瑟堡,把法军打败。 
在六个星期的战斗中,隆美尔的装甲师仅死伤二千余人,而俘获敌军则共计有九万七千余人,由于这次进攻的胜利,隆美尔荣获了一枚武士级十字勋章。 
隆美尔在对法作战中总结出一条经验:在两军对战中,谁先用火力压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