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杂谈 >

第236部分

杂谈-第236部分

小说: 杂谈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六个星期的战斗中,隆美尔的装甲师仅死伤二千余人,而俘获敌军则共计有九万七千余人,由于这次进攻的胜利,隆美尔荣获了一枚武士级十字勋章。 
隆美尔在对法作战中总结出一条经验:在两军对战中,谁先用火力压制住对方,谁就往往可以获得胜利;在静止时等候战况发展的人,常常总是会被对方击败。因此,即使不曾发现对方准确目标,也要先发制人。 
速度第一 
1940年6月,正当法西斯德军进攻法国的时候,意大利则一面向英法宣战,一面乘机出兵北非,进攻英属埃及和索马里,企图夺取苏伊士运河,控制地中海直通印度洋的通道。12月,英军开始反攻。意大利军队被迫向利比亚境内撤退。 1941年初,英军在利比亚的托卜鲁克登陆,对从埃及撤退的意军进行夹攻,经过两个月激战,意军十个师被歼。1941 年2月6日,德军决定派一个轻快师、一个装甲师去援救意军。隆美尔被任命为援救意军的德国非洲军的军长。 
从2月11日起,隆美尔开始到非洲战场了解情况,发现英军已经占领了本海齐,并准备向提波里坦尼亚境内进攻。于是,隆美尔首先命令意军必须坚守塞尔提海湾地区的提波里坦尼亚防线。因为这条防线既可以防止英军继续深入,又可以使德国空军在非洲有一个可供作战的必要空间,以便向英军发动闪电式的进攻。但是,面临的问题却是兵力不足。如果等待德军的两个师全部到达,再阻止英军的进攻就太迟了,而现在只有一个团,提波里城的意军在遭到失败之后士气又大为低落,多数军官已经捆好了行李,希望能够早日撤回意大利;为了阻止英军的继续进攻,隆美尔决定利用现有兵力,包括即将到达的第一批德国援军在内,并已要求空军对本海齐港口发动一次空中攻击,炸毁英军通向本海齐的运输路线,破坏英军的增援。隆美尔的计划遭到意方的反对,意大利的一些军政官员在本海齐地区置有产业,不愿意向那里轰炸。意军则不相信能守住塞尔提地区和阻止英军进攻。意军在隆美尔的坚决主张下,轰炸了英军通向本海齐的运输线,并于2月14日派出一个师向塞尔提增援。同一天,德军的先头部队……第三侦察营和一个战防炮营也到达了提波里港,二十六小时后就开到了最前线。16日,隆美尔正式接管了前线的总指挥权。 
2月底,隆美尔获得敌方一个新情况,英军王牌第7装甲师撤回埃及,进行休整和补充;它的战区由刚从英国调来、都是新兵的第2装甲师的一半兵力来接管。澳军第6师也调换了第9师,而该师有一部分因补给上的困难还未开到前线。英军敢于这样作,是因为他们认为德国前来支援的兵力很少,不敢贸然行动。与英军的想法恰恰相反,隆美尔没有等待德军全部到齐,便利用英军调防、轻敌的有利时机和条件,采取了大胆的进攻行动。此时,德军第5战车团和意军一个师已经开到前线。 3月15日,隆美尔把德国和意大利的军队组成混合纵队,从塞尔提向穆尔祖赫发起进攻,迅速向南挺进了四百五十英里。这次行动,给了英军以意想不到的打击,同时还获得了在非洲条件下作战怎样进行装备和如何长途行军的经验,为以后的进攻打下了基础。 
3月24日清晨,隆美尔指挥德军又攻占了艾阿格海拉地区的要塞、水源地和飞机场,英军撤到阿吉打比亚地区。英军撤到阿吉打比亚地区后,即占领了可以控制这一带高地的梅尔沙隘道以及比尔盐水沼地以南的高地,并在那里构筑工事,准备固守。这时,隆美尔面临的问题是,等待兵力在5月底到齐之后再进攻,还是马上就行动。如果等待后续部队到齐再行动,那么,就急需解决水源问题,因占领地区的水源已经枯竭。同时,还会使英军利用这段时间构筑起坚固的工事,其结果将使德军付出更大的代价。不然,就只能使用现有兵力向梅尔沙隘道进攻,以求在一鼓之下击败敌人。隆美尔决定不给英军喘息机会,以最快的速度去打击敌军,变被动为主动。 
3月31日晨,在英军立足未稳的时候,德军开始向梅尔沙隘道进攻。双方经过一天的激烈战斗,德军于傍晚占领了该隘道,第二天,德军又向阿吉打比亚发起攻击,也是用了一天的时间便占领了阿吉打比亚周围的地方。在这次战斗中,隆美尔为了不让敌军知道自己的实力,他用汽车改装成许多假战车,迷惑敌军,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由于隆美尔灵活使用机械化部队,不给敌军喘息机会,所以,不到一个星期,英军就从昔兰尼加的西界阵地后退了二百多英里;不到两个星期,英军从昔兰尼加的东界后退四百英里,只剩下了一支被围困在托卜鲁克的部队。隆美尔把取得北非战场胜利的主要原因,总结为:“速度第一。”英军因为隆美尔指挥作战灵活,能够根据沙漠地形、气候等特点用兵,常常以少胜多、从被动变为主动,而称他为“ 沙漠之狐”。 
英军撤到托卜鲁克后,丘吉尔与参谋长委员会密商时,指出:“放弃托卜鲁克要塞看来是不可思议的。”于是,向此地派了大量的增援部队,以加强防守,双方形成了拉锯战。1942年6月,德军才攻克托卜鲁克要塞。希特勒为了奖赏隆美尔这一次胜利,把他提升为元帅。当时的隆美尔只有49岁。 
不久,德军在非洲战场遭到失败,1943年3月,隆美尔被调回大本营。他曾对他的儿子曼弗里德说,他已经失宠了,并认为在目前不能再希望得到任何重要位置。于是,他开始写回忆录。7月,他被任命为驻北意大利“B”集团军群司令,12月担任最高统帅部大本营驻丹麦军事监察员。1943年12月…1944年7月任驻法国“B”集团军群司令。19 44年7月20日,反对希特勒的集团暴露后,希特勒逮捕了一些军官。在被逮捕的军官中,有隆美尔的老战友和下级,隆美尔曾经亲自向希特勒要人。因此,他也成了希特勒的暗杀对象。1944年10月14日,这个为法西斯德国到处侵略的隆美尔,终于被希特勒派人逼他服毒自杀。
第246章bm30最新进展
           ⊙ 长期以来,由于媒体和现实的原因,人们只熟悉美国的MLRS火箭炮,而对于苏联和俄罗斯火箭炮仅仅停留在对“斯大林管风琴”的片面认识上。事实上,现在俄罗斯拥有世界上综合水平最强的火箭炮——BM…30龙卷风。
◎ 从到“冰雹”
自从大卫举起他那把灵活跳跃击倒巨人伊利亚开始,战争便演变成火力和机动的联合体。由于技术的限制,机动速度一直难以提高。而人类的火力从希腊人的长矛,到罗马步兵的重标枪;从安息人的快速马上弓箭手,到阿金库尔战役中的威尔士长弓不断增强(作者注:1415年英王亨利五世于法国北部阿金库尔村重创兵力数倍于己的法军之战),武器的进步不断延伸着人手持刀、剑所够及的长度,人们也在不断追求火力的最大化。当人类社会迈入19世纪后,随着科学技术的跃升式进步,机动能力也在飞速增加。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夜,随着坦克、飞机、远程火炮等新技术的成熟和应用,将领们终于迎来了一个新时代。
卫国战争爆发后,苏德双方在俄罗斯广袤的大地上展开了生死厮杀,德军的空地协同闪击战和苏军的宽正面、大纵深、强火力连续突击方式都在往复对抗中得到验证和发展。战争的需求自然带来装备技术进步的需要,闪电战的要义是尽快突入敌方纵深,并最大限度的对敌造成恐吓,解构敌防御体系。如果防御一方有所提防或防线严密、有层次,闪击战将难以取得效果(比如1941年的莫斯科和1943年的库尔斯克)。在苏军一方,纵深突击理论在进攻中必须****两大条件才能奏效:快速突破和纵深机动。但是对于善于快速机动弥补防线空白的德军来说,前者常常难以一次奏效。在二战时期苏联红军的作战理论中,强调大量集中火炮和前线强击航空兵火力。当时苏联红军的无线电设备数量不足,性能也不佳,无法配备到基层单位。红军中自然也就没有西方盟军或者纳粹德国陆军中的炮兵前进观察员(或火力引导官)。因此火力突破时必须严格遵守事前规定的时间表,否则将导致惨重的误伤。而广泛装备无线电的美军的炮火引导则可以为最一线的步兵在广泛的战场空间内提供灵活、机动的实时支援。即使是散兵坑里躲藏的列兵也可以用无线电呼叫后方的火炮进行遮断。虽然苏联红军的炮兵单位时间内投射火力比美国多,但德国人更害怕美国炮兵,因为美国人能将大部分火力集中到他们头上,几乎没有浪费。 
战后,苏军炮兵对卫国战争中炮兵运用进行了总结,同时也对德军和盟军的炮兵战术和技术详细分析。这些报告都写进了苏军各级指挥学院的教材中,当新一代的红军指挥官了解到外军炮兵的能力后,便对自己的炮兵也寄予厚望,企盼他们能将不同阵地上发射的弹药同时精确的倾泻到同一目标上。但苏军身管火炮火控系统在当时是无法达到这一要求的,于是苏军把希望集中在了能以高密度弹药区域覆盖弥补精度的火箭炮上。1970年代末,随着苏军作战指导思想由大规模核突击条件下进攻转为常规突击,以精度为主的新一代大口径火箭炮系统也开始研制、服役,首先是BM…28飓风(Uragan)220毫米16管火箭炮(设计局代号9K57)。飓风系统比BM…21冰雹(Qrad)系统的射程增加了2倍,但仍采用无控火箭,散布颇大。稍后出现的是本文将要介绍的当今世界最先进的龙卷风(Smerch)300毫米12管火箭炮系统。
◎ 系统构成
龙卷风火箭炮的设计型号为9A52,整个系统的设计局型号为9K58,由位于俄罗斯图拉市的(Tula)合金精密仪表设计局(Splav State Research and Production Association)研制,该设计局也是BM…21、BM…28火箭炮系统的研制者。9K58系统于1983年设计定型,1987年入役,最初为14管,1990年2月在吉隆坡举办的亚洲防务展览会上首次公开展出时变为现在的12管样式。该炮被北约称为M1983型,是苏联(包括俄罗斯)最大口径的火箭炮,主要装备苏联军属远程火箭炮兵旅,每旅下辖3个营,每营下属3个连,连各装备3辆9A32型发射车和1辆9T234…2装填…运输车,全旅共27台发射车。龙卷风火箭炮旅主要担负军作战地域内的火力支援,压制和歼灭有生力量,摧毁装甲目标、炮兵连队,同时也可加强到主要进攻轴线师以提高突击火力密度,打击正面之敌集团军的前沿机场、军师指挥所、仓库。
1989年,更加现代化的9K58…2系统(对外军售时称龙卷风…M)进入一线并逐步取代旧型号,担负起火力突击己方前沿20…70公里范围内敌装甲部队、指挥中枢、机降部队登机场地(苏军一直对美军的直升机蛙跳战术十分忌惮,在各兵种战术教令中均强调及时寻歼其部队及集结场所)、防空阵地等高价值目标的重担。9K58…2系统改为团…营编制,全团配属12台9A32…2型发射车、3台9T234…2装填车和1台指挥车。9T234…2装填车的驾驶舱为两部分,分别位于发动机舱两侧,中间为水箱散热器。驾驶室后车厢内载有12枚待发火箭弹,车体后部右侧装有液压驱动的装填起重机,回转范围为左50度,右90度,最大起吊质量850公斤。装填时,装填车与发射车车尾对接,装弹架挂在发射车定向发射管尾部进行装填。3名操作手可在20分钟内将12发火箭弹装填到发射车上。
一直以来,苏军炮兵都十分重视火炮指挥系统,为了发挥龙卷风M系统的巨大潜力,合金设计局为其配属了康土尔(Kontur)生产联合企业新研制的饲养笼(Vivari)指挥控制车,并将此系统也配备到装备基本型的各旅中。龙卷风火箭炮旅(团)配属的饲养笼自动化射击指挥系统在以往旧型号基础上进行了很大改进,具有搜集分析目标信息,对全旅的火力进行集中和规划、与各类情报来源进行作战情报交互的能力,这和美军M…270系统的TF火力控制分发系统(Take Fire)基本类似。该系统装在1K123射击指挥控制车内。指挥车采用卡玛斯(Kamaz)…4310越野卡车底盘,为了抛开油机、变电车等专用电源站机动,指挥车后面拖挂了1台发电机拖车,可自行发电,相比以往的炮兵指挥系统来说是个很大的进步。为了保证指挥员的舒适,车内还装有空调、过滤通风设备和加热设备等,可供连续作战36小时。
指挥车内置2台E…713计算机、综合战术态势显示设备、C3I终端和保密通信加密机,可为每台发射车分发目标弹道数据。其中E…713计算机为俄罗斯90年代最新技术,是一台固化程序专用计算机,具有很高的计算速度,而且体积较前一代E…167专用弹道计算机小得多。其作战软件功能包括:接收、处理、储存、显示和发出指令;向上报告战斗部队的位置及准备状况,向下传达攻击指令,并以图表形式指定目标,给出火力分配建议;制定集中攻击和对敌各纵队攻击的火力计划,计算坐标方位角;同时为6门旋风火箭炮计算射击诸元,根据气象数据提供气象报告等。而执行这些程序所用的随机存储器内存仅96K,只读存储器内存288K,可见俄罗斯软件工程师深厚的数学功底。
为了在频繁的机动中仍能保证有力的指挥,指挥车采用了2台高频电台和2台甚高频电台,可保证运动时50千米和停车时350千米距离内的可靠无线电联络。指挥车向发射车的通信由R…173M甚高频电台完成,指挥车间和向上的通信借助P…171M10Y高频电台进行,通过无线电中继台和有线通信线路实现线路间的数据交换。如果遭受干扰,系统能在1秒钟内接通备用通信通道,并转入跳频模式工作,具有很强的保密和抗干扰能力。此外还配有1台卫星通信车,可通过通信卫星和上级进行沟通。作战时,全旅(团)的火箭炮发射车以指挥车为中心站建立通信…数传网络,中间配属1…2台转发、备份用的中继车,主要的指挥任务在中心站上完成,但中继车也能介入,当中心站处于无法指挥的情况下,作战软件自动将指挥权交给中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