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杂谈 >

第247部分

杂谈-第247部分

小说: 杂谈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但是在白天的战斗中,需要直接面对B…29凶猛的火力,因此自身损失非常严重。继5月3日回天队第3攻击队长板仓洁大尉在空中战死之后,7日飞行队长今井不二雄大尉和其他2名飞行员在拦截行动后没有返回,10日小川中尉又告阵亡。鉴于伤亡重大,第4飞行战队不再参加白天的拦截行动,剩余的飞机转场到朝鲜的大邱机场躲避,等夜幕降临再返回参加夜晚的作战。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战争结束。
其他飞行战队面临的困难更大。此时,美军已经控制了硫磺岛,所以从塞班和提尼安基地起飞的进行白天轰炸的B…29可以得到从硫磺岛起飞的P…51远程战斗机的掩护。这样一来,在白天无论是二式屠龙、二式钟馗、三式飞燕还是四式疾风均无法接近B…29机群,只有徒增伤亡和美军战斗机飞行员的战绩而已。例如第53飞行战队组成的震天队负责白天的防空。4月7日,屠龙机初次与有P…51护航的B…29机群相遇,2架屠龙被P…51击伤报废。12日,又有4架屠龙被P…51击落,机上飞行员全部战死。
另外从3月底开始,美军B…29再次使用燃烧弹大规模轰炸与飞机制造有关的工厂。3月24日夜,位于名古屋的三菱发动机制造厂遭到轰炸。4月2日,又轮到了中岛公司的武藏野工厂。第53飞行战队虽然奋力拦截,仍然无法阻止美军优势机群,只能在一定范围里取得一些小战果。在4月2日的战斗中,小林克己中尉带头冲击B…29机群,击落1架。中垣秋男军曹则驾机从调布机场起飞,在高空待机,待美机群接近时突然发起迎头攻击,击伤其中1架。当受伤美机向西撤退时,中垣仍然紧追不舍,从后下方赶上,用机背安装的向上射击的机炮将美机击落。13日夜,美机再度空袭,小林克己中尉和其他战机升空拦截,结果他的座机和另外2架屠龙机被击落。随后在15日的夜战中第53战队再度取得击落11架,击伤11架的良好战果,有1名屠龙机飞行员战死。
从5月中旬开始,美机又改变战术,以400架以上的大机群装载燃烧弹对大城市实施轰炸。5月24日凌晨,第53飞行战队拦截空袭东京的B…29机群。该战队的佐佐利夫大尉抢先升空爬高,先是以机头攻击的模式击落了1架B…29,接着又抢占一架B…29的后下方阵位,以机背机炮将其击落。而梅田惠治少尉也用同样的攻击方式击落1架,击伤2架。老兵古森准尉和青柳军曹则各击落1架。飞行战队上报击落7架B…29。次日白天,美军出动P…51袭击第53飞行战队所在的机场,进行压制作战,摧毁了5架屠龙。当天晚上,由500架B…29组成的大规模机群前来轰炸,第53飞行战队倾全力迎战,击落12架,击伤23架。
之后,第53飞行战队转场藤ヶ谷,另以一部派遣队进驻富山,但是从此之后就没有进行大的战斗,直到战争结束。在7月9日,该部获得奖状,以奖励击落击伤168架B…29的成绩(其中击落大约60架)。该战队的王牌,以击落6架B…29,击伤7架B…29位居战队战绩第一的根岸延次军曹,也在7月被授予武功章。此外,该飞行战队佐佐利夫大尉的座机曾经安装了2号雷达,进行试验,但是实际使用效果并不如意。
而第三支装备屠龙机的第5飞行战队在东京取消紧急的戒备之后回到了清洲基地。返回基地后的初次战斗发生在5月14日早晨,战队长山下美明少佐亲自指挥战队应战,取得击落4架,击伤6架的战果。但是月底,战队开始换装五式战斗机。剩余的屠龙机也因为要保存本土决战的力量而很少出击。6月26日,屠龙机获得一次出击机会。战队中首屈一指的王牌伊藤藤太郎大尉驾驶携带2枚特殊****的屠龙起飞,在超过B…29的飞行高度上,向B…29机群投下2枚****,击落2架B…29。这是使用空对空****的经典战例,但是不知是为了保存实力,还是其他的原因,屠龙之后就没执行过类似任务。
后来,第5战队就再没遇到什么大的战斗直到终战。第5战队在防空战斗中,一共击落约40架B…29,击伤约100架。飞行员战死约10人
⊙ 总结
20世纪30年代中期,在欧洲流行一种被称为“战略战斗机”的双发战斗机。欧洲的军 
事家们希望它们以高速大航程取得远距离的制空权。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德国的Me110。但是双发战斗机的缺陷导致实际这种战斗机并不能完成相应的任务,反而在与单发战斗机的对阵中处于下风,甚至极端被动地位。但是随着盟军对德战略轰炸的实施,这种双发飞机却以载荷大,有足够改进空间而成为一种优秀的夜间战斗机。日本的屠龙战斗机也基本走了一条类似的道路。起初作为远程战斗机的它,在南洋地区使用中,表现平平,但是美军对日本本土的轰炸给了它新生的机会,成为日本陆航对付B…29最成功的利器(虽然有不少战果存在夸大的成分)。机如其名,尤其是后期的夜间战斗型号,机首装备37毫米航炮,在飞行员和后座之间加装倾斜45度朝前上方射击的20毫米航炮。朝前上方安装的20毫米航炮不仅加强了火力,还提供了一种从B…29防卫火力薄弱的机腹后下方进入,实施攻击的手段。这种战术同样见于德国夜间战斗机,不过由于日本战斗机数量稀少,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而飞行员又训练不足,素质低下,因此对B…29未能构成绝对的威胁。例如对3月9日美军对东京的第一次燃烧弹攻击,偌大的东京竟然只有5架屠龙战机升空作战,美军指挥官鲍尔准将的报告中说,“只有稀少的战斗机升空”,也可见一斑了。倘若日本有足够数量的屠龙战机,则美军也会面临类似欧洲上空那样的损失。因为在占领冲绳以前,日本周围没有足够的陆地作为P…51的基地。当然这与日本薄弱的工业基础有关,也就是说,日本作坊式的飞机制造业根本负担不起这样大规模战争的需要,从而使得屠龙这样的战机未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然而从另一个角度而言,这也是一种幸运,不仅减少了反法西斯盟军的伤亡,还促使了日本战争心理的崩溃,加速了战争结束的进程。
二式屠龙双发战斗机
1937年3月,日本陆军委托川崎公司研制开发一种双发双座战斗机兼对地攻击机Ki38。川崎公司的井町勇担任主设计师,但是在当年12月,刚刚完成基础研究的时候,该计划被终止,陆军另外提出以Ki38为基础,研制开发一种新的双发双座战斗机Ki45,主要用于攻击轰炸机编队和护航的战斗机,计划安装波20乙型发动机;武备安装固定式机关炮1门,固定式机枪2挺,旋回式机枪2挺;要求达到最大速度540公里(3500米),续航时间30分钟(全速)/4小时40分钟(350公里/小时巡航速度)的指标。主设计师仍然由井町勇担任,1938年1月开始设计。由于基础设计已经完成,所以到当年10月份就完成了整个工作。1939年1月,1号试验机完成,随后又建造了3架试验机。由于1940年4月波20乙型发动机的生产终止,Ki45开始换装输出功率1050马力的波25型发动机,新的Ki45被称为Ki45性能提高第1型。其中试验7、8号机直接安装波25型发动机,4…6号机改装该发动机。改装后最大飞行速度达到520公里/小时,超过装备波20乙型发动机的基本型40公里/小时以上,在机动性方面也有良好的改善。但是,这个速度仍然低于设计中要求的540公里/小时,因此军方并没有采用,而是下令继续研制Ki45改型。
就在1940年10月军方决定不采用Ki45性能提高第1型之前,川崎公司内部就认为在Ki45机体上改进余地已经很小了。当年8月,川崎公司就以土井武夫为主设计师,以99式轻型轰炸机的机体为蓝本,设计新的型号。1941年5月,设计结束,9月1号试验机完成。后来又建造了2架试验机。经过陆军军方的审核,1942年11月,陆军正式决定采用,并命名为二式双座战斗机。
该机主翼由伸入机体的****机翼和外翼组成,其中外翼是在99式的外翼的结合部切去了1。14米而成。尾翼和机体是以99式的相应部分为基础全新设计的。飞机的操纵装置、起落架设备都是沿袭99式。发动机换装输出功率1050马力的Ha 102型发动机,最大速度560公里/小时,操纵性、机动性、稳定性、实用性也大幅改善。根据武备不同,该机分为甲、乙、丙、丁、戊五型,生产型与试验机总共生产了1690架。
甲型 机首装备Ho 103一式12。7毫米固定机枪2挺,机体右下方1门Ho 320毫米固定机炮,后座1挺7。92毫米旋回机枪。夜间战斗型在机体中部追加向上射击的20毫米机炮。
乙型 机体右下面的20毫米机炮改为1门Ho 203 37毫米机炮,拆除后座旋回机枪(也有资料表明乙型的机首机枪已经换成20毫米机炮)。
丙型 初期型将12。7毫米机枪换成1门固定的20毫米机炮,炮体外露;后期型机首延长,将机炮完全容纳进机体中。
丁型 夜间战斗型,在机体中部设置20毫米斜上45度射击的机炮,机首改为1门Ho 204 37毫米机炮。
戊型 为试验型,机首安装Ho 401 50毫米机炮,机体下部安装1门75毫米火炮。后来量产型实际机首安装雷达,机体下安装1门Ho 301 40毫米机炮。
屠龙机基本数据:
翼展15。02米,全长11米,机高3。7米,机翼面积32平方米。自重4吨,正常起飞重5。5吨,翼载荷171。7公斤/平方米,最大飞行速度540公里/小时(6000米高度),实用升限10000米,7分钟可爬升到5000米高度。携带燃料1850升(其中主燃料箱1450升),续航力2000公里。
第256章地狱里的战争
           自人类出现战争以业,城市战就相随相伴。从早期开始,城市战就一直要求有大量的步兵、充足的时间、各种武器及大量弹药。进攻部队往往冒着遭受伤亡、补给不足,以及感染传染病的风险。对城市的进攻,还会导致大量平民的伤亡和整个城市的破坏。在现代城市战中,指挥员也面临着诸多难题,难以控制预定的军事行动节奏,后勤储备常常枯竭,许多有前途的指挥官因城市战而名声扫地。因此,城市战被称为“地狱里的战争” 。
城市的居民区变成战场
在人类历史的大部分时间里,城市代表着国家的财富和权力,自然成为军事打击的目标。为了促进商业的发展和便于控制广大乡村,城市一般都建在河流、通衢、海港旁。为了控制有利的军事地形,城市都围绕着城堡和要塞发展起来。从早期历史开始,为了保护财产、维护自己的统治,统治者都在城市周围坚固的的防御工事并驻扎重兵。尽管的主要人口居住在农村,但城市是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教育乃至宗教活动的中心。在上古和中古时期,战争就是从对城市的进攻或包围开始的。但到了18世纪,战争的主要目标不再是城市,取而代之的是敌方军队,野战指挥官希望将敌方军队引入一场决定性的交战,以一战的胜负决定整个战争的输赢。在实施这种战争的同时,仍会以武力威胁敌国首都或具有重大经济意义的城市。
保证完整、不受破坏的城市一直是最高的政治目标。所以,在战争过程中,城市通常都被宣布是开放的,战场在城墙之外进行,从而避免因旷日持久的围攻和残酷的城市战而引起经济和社会的毁灭。与拚城市消耗比起来,军事指挥官们对实施战场机动作战更感兴趣,因此总是尽可能地在城市作战。在争夺城市的过程中,平民通常被疏散,从而使城市战在很大程度上是在一座“空城”内进行。在存在着阶级斗争的近代工业化城市中,围攻城市还要冒引发社会动乱和阶级革命的风险。例如1870 年普鲁士对巴黎的围攻,就引发了1871年的巴黎公社革命。
工业革命使城市变成了军队的熔炉。20世纪,城市遭受了规模空前的空袭和地面地攻。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为避免城市遭受破坏,人们做出了巨大努力。1940年6月,为防止巴黎遭受破坏,法国宣布巴黎是一个“不设防城市”。1942年,道格拉斯&;amp;#8226;麦克阿瑟将军在撤往巴丹半岛时也曾放弃了马尼拉。但这只是例外,大多数城市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都未能逃脱战火的浩劫。华沙曾三次成为战场。第一次是1939年9月,当时纳粹德国的“闪击战”达到了顶峰。第二次发生在1943年4月,当时因犹太人居住区发生起义,纳粹采取报复性的“最后解决方案”。第三次发生在1944年8~9月间,当苏联红军最后占领该城时,华沙85%的建筑已被夷为平地。希特勒和斯大林的战略决策使斯大林格勒和柏林饱经战争蹂躏。马尼拉、布达佩斯、南京等人口稠密的大城市也都曾遭到严重破坏。
二战后,农村人口急剧减少,城市人口迅速膨胀。大都市成为工业时代和信息时代的象征。据联合国预测,到2025年生活在城市里的人口将占世界总人口的60%。许多城市发展得过于庞大,以至于战争来临时疏散起来非常困难,可怕的平民伤亡并不一定是直接进攻所至,如希特勒对列宁格勒长达900天的围困所造成的可怕饥荒导致40多万平民死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军事冲突频频光顾城市,这在汉城、贝鲁特、喀布尔、巴拿马城、摩加迪沙、格罗兹尼表现得非常突出。
现代精确制导武器的使用使城市作战越发变得难以避免。因为缺乏高精确度武器的指挥官们将发现,如果他们比对手更了解城市,并且能够动员城市的资源和 人员为己方,他们宁愿选择在城市作战,以抵消对手的优势。非战斗人员的存在,以及城市本身的性质也可能使精确打击成为问题。作为一项完整的火力机动计划,精确打击可以将特定的工业、设备、军事基础设施和部门锁定为打击目标,但无法控制和占领一座城市。海湾战争期间对巴格达以及科索沃战争期间对贝尔格莱德的精确打击确实给被打击者造成了巨大损失,但被打击者并未因此而屈从美国的意愿。
进行城市战需要考虑的因素
每一座城市都有其独特性。有的城市设防牢固,遭到破坏后容易恢复;有的城市比较脆弱,无法应付日常需要,更不用说军事行动了;有的城市,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城市,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