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杂谈 >

第630部分

杂谈-第630部分

小说: 杂谈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及至深入调查以后,更觉澳坝工巨费繁,中国绝无轨辙可循,仅赖中国传统的河工、河工知识困难尚多,必须兼参西法,借用深明工程的洋员为之辅佐。其后“洋员监工,华员办料”,遂成为他坚守的办事原则,直至将余工交与法人包办为止。该工因下面尚须论及,故于此从略。计共用于拦水坝、御 潮坝;泊岸石坝,拦水坝以及船池之开挖等工费约湘平银二十万余两。
(十三)炮台工程:旅顺建港之初,鸿章即曾派遣德国炮台专家汉那根赴旅勘查,修筑黄金山炮台。及保龄继任,复将炮台工程与建港工程同时进行。尤其是在中法战争时期,谣传法军可能北袭,炮台的修筑更是不遗余力。除黄金山炮台之外,复于旅顺口东西两岸,则要赶筑炮台多处。其后鸿章曾盛赞其能说:“九年,法越开  ,海防戒严,旅顺口仅剩黄金山炮台一座。该且跋山涉水,勘地督工,不数月而东西两岸大小七台屹然并峙,声势稍壮,敌舰竟未敢北窥。”法军未敢北犯,原因甚多,鸿章所言或不免稍过。然保龄为布置旅防,增加炮台的设置却也是事实。总计在此五年之内所完成的炮台共有以下十座。用款二十七万六千三百余两。其中位于口岸以东者四座,以西者六座,大小各炮六十余尊。形成北洋海防上的一座坚强要塞。
(1)黄金山炮台:黄金山位于旅顺口的东岸,襟山带海,形势天险。该台于光绪七年即已勤工兴修。至九年五月大体完成,十月间正式试炮。计划台共有德国克鹿卜(Krupp)厂制二十四生的,(或译生脱Cent)大炮二尊;二十四生的二十五口径长炮一尊;十二生的边炮五尊;护墙十二磅前膛钢炮八尊,合计大小十六尊。除任命曾经留学德国的亲兵营哨官袁雨春驻守教练之外,并聘德国炮兵军官瑞乃尔为之教习。计先后用款十八万六千余两。该台工程颇大,曾屡次修改加倍,“台仿洋式,坚大玲珑,论者推为南北洋各台之冠。”实为旅顺港炮台之最大者。
(2)唠蛎嘴炮台:原名老驴嘴,其处位于旅旅澳之东面外围。自白玉山后  势起伏蜒蜿,奔赴海滨。其到海近处,两峰直峙,前高后低。前峰临海一面石壁峭立,下临洪涛。峰 周围约五十余丈,距海面约三十七丈有奇。筑炮台于上,东顾峰左海湾,以防敌船由此登岸袭击后路;西顾黄金山脚兼及口门,相离约十里以外。十二生的以上之后膛炮即可合用。海上有争,分兵于左右低山,置炮设卡,联络声势,旅澳临海一路可保无忧。该台于光绪十年兴修,由汉那根设计,十一年竣工。初置二十一生的短身炮三尊,其后改换二十四生的三O口经长炮四尊;十二生的二十五口径长炮二尊;八生的小炮四尊,用款约三万五千余两。 
(3)老虎尾(低土)炮台:老虎尾位于旅顺口的西岸,与黄金山相对。其极南炮路所及,恰扫黄金山脚,可破敌南猛攻聋台之计。该台于光绪十年三月十九日开工,一切计划均由汉那根主持。至同年五月八日工竣,为时四十余日。计有三十五口径十五生的长炮二尊,由庆军营官强光前派勇驻守,而以德员额德茂为教习。该工共计用银约有五千三百余两。 
(4)威远炮台:该炮台位于旅顺口西岸,老虎尾西南小山之上。为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命管驾“威远”练船都司方伯谦所修之小土炮台。光绪十年闰五月二十二日开工,至八月初八日全台告竣,计用款三千四百余两。初时借用“威远”练船小炮三尊,继易为“操江”轮上旧炮,最后始设置三十五口径十五生的长炮二尊作为主炮。亦为张光前部驻守。
(5)蟹子营炮台:该台为汉纳根负责修建,介于西岸威远炮台及馒头山炮台之间,用银约六千三百余两。其台仿老虎尾亦为德式,原用“镇海”轮上之炮六尊,后以其炮过小不能及远,乃改换为十五生的三十五口径长炮四尊;十二生的炮一尊。
(6)母猪礁炮台:或名摸珠礁,该台位于东岸黄金山炮台之下,介于黄金山与唠蛎嘴之间地势平旷,为控制口门要地。其台亦为汉那根负责修建,与蟹子营炮台均成于光绪十一年,用费约为二万余两。计有二十一生的大炮二尊;十五生的三十五口径长炮二尊;八生的边炮四尊,由护军营王荣春部驻守。
(7)馒头山炮台:馒头山位于口西,其地高出海面约五十丈,为西岸次高之山。置炮其上,西北  双岛,羊头  尔口,断敌窥视西澳之路。南可制敌船攻黄山炮台。其台亦由汉纳根设计,仿老虎尾之低式,置有二十四生的二十五口径长大炮三尊;十二生的二十五口径边炮四尊。该台与唠蛎嘴台同为旅防炮台之重锁,仅次于黄金山炮台。用费约三万两。光绪十年七月兴工,竣工后由毅军姜桂题部驻守。 
附旅顺口炮台表
名    称 
位置 
炮数 
完    工    年    月 
黄金山炮台 
东岸 
16 
24生的巨炮3 
12生的炮5 
12磅护墙炮8 
光绪十年(1884)五月。(十 
一年补修) 
唠蛎嘴炮台 
东岸 
13 
24生的35口径长炮3 
12生的25口径长炮6 
8生的小炮4 
光绪十一年(1885) 
老虎尾炮台 
西岸 
2 
12生的35口径长炮2 
光绪十年(1884)五月 
威远炮台 
西岸 
2 
15生的35口径长炮2 
光绪十年(1884)八月 
蟹子营炮台 
西岸 
8 
19生的35口径长炮4 
12生的墙炮4 
光绪十至十一年(1884…1885) 
母猪礁炮台 
东岸 
8 
24生的大炮2 
15生的35口径长炮2 
8生的边炮4 
光绪十一年(1885) 
馒头山炮台 
西岸 
7 
24生的25口径长炮3 
12生的2S口径长炮4 
光绪十年七月兴工,完成时间,不详。 
田鸡土炮台 
东岸 
6 
15生的后膛田鸡炮6 
光绪十一年一月由汉那根监修 
囤山土炮台 
西岸 
不详 
光绪十年五月由汉那根监修 
田家屯土炮台 
西岸 
不详 
光绪十年五月由汉纳根监修 
(8)田鸡炮台:该台位于东岸黄金山炮台之旁,光绪十一年正月动工,至七月初十日竣工,共用银一千七百五十余两。计有大炮盘二座;小炮房六座,设十五生的后瞠田鸡炮六尊,由护军营驻守。
(9)囤山炮台:该台位于西澳的西南,地势平衍,深水近岸。丁汝昌用接泥船架大炮于其上,由毅军一营驻守,其靠近海滩者则布置鱼雷。
(10)田家屯炮台:土炮台一座,亦由毅军驻守。
第二期工程(1887-1890)
(1)国人自营时期(1882-1886)
第二期最主要的工程便是船池与船坞的修建,这两件工程实际上自光绪八年十月袁保龄到旅之后即已着手经营。不过,由于种种错综复杂的原因,以及若干工程及技术方面的同题不能解决,一直迟迟未能顺利进行。最后始不得不借助于西方的先进经验与技术。初延德国工程师善威(Mr.anmwer)帮办,继将全部工程交由一家法国的辛迪加(按即联合企业组织The French Syndicate)包办,力得于光绪十六年完成。
旅顺口内计有东西两澳,自新修大坝以东,南尽黄金山麓,北接天后宫前,东逾老水师营废船坞为东澳。长约四百公尺,宽约二百七十公尺,水深三十六至四十二公尺。自白玉山前延西绕折而南直抵鸡冠山北者为西澳,其面积较诸东澳约宽三倍。惟水位较浅,最多不过三十公尺,无法容纳大型军舰。保龄至旅以后,周览形势,深感西澳宽广,中间又有鸡心滩,工作甚为繁巨。东澳水势虽深,然而面积较小,于是着力。于是乃决定先从东澳着手,开为船池船坞,俾北洋兵舰可以停泊修理。计划既定,于是工作亦即开展:
(一)验土性:东澳开作船坞必以掘土见底,为全题命脉所系。尽以二丈五尺以下为沙、为石、为水,无从测度,如遇地泉及随时雷雨积水,惟有吸水机方可施工。但如有流沙蛰陷,或巨石层叠,则虽费重工多亦为无从着手。故必须先验土性,而后始可开挖。经委员黄建藩及洋员汉那根插试多次,发现深者一丈二尺,浅者八九尺以下,概为全石。作为坞基,不仅省费且亦坚实。于是乃于九年四月正式动工。
(二)备工具:开挖船澳必须先将积水吸出,工程始有法进行。故特命人分别在上海及德国等地购买大型吸水机器,以备工需。
(三)招夫工:计由内地所募豫皖冀鲁等工二千五百余人,辽东等地之本地夫三千余人,合约五、六千人。(工资以工方针算,每方一六OO文,约合湘平银五钱之谱)
(四)筑捻坝:为防山水下流,特于东南北三面挑筑拦水坝敷道,并于东南对面沟一带开漕引河一条,借使山水引流入海,而免向澳中汇注。
(五)定大小:关于船澳的大小同题,曾经一度发生争议。保龄等初拟工程费为三十四万八千两之多,俟以北洋无巨款可筹,经费拮据。鸿章乃饬刘含芳及袁保龄等再议,将“如何节缩收小变通办法”,通盘筹议具覆。于是刘含芳乃提出一个“九十丈方池”之说,主强将澳身缩小,改为九十丈宽,九十丈长,可容两铁舰之回旋,则节省在十万以外。袁保龄也力赞其议。惟海军方面却坚持异议,认为面积过小,尤其是英籍海军总查琅威理(W.M.Lang)反对尤烈。虽然“反复译问”,琅氏依旧“不甚谓然”。经过数度磋商,最后琅氏方才勉强同意。惟经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建议,宽度不变长度却增加三十丈。观保龄致津海关道周馥一函所言,即知彼等意见歧异之所在:坝澳全单三十四万,不独传相踌躇,即龄亦何当不踌躇?踌躇一月而后发动,至于今尚踌躇未已也。总之,北洋财力止有此数,况此单以外,工作尚多且广?又岂可不谋定后动!两日筹思,别无良策,……惟有香兄所示九十方池之说,深得我心之所同然。昨日与琅威理、丁雨亭会商,琅将开口便说须将南北两山脚为限,可谓大言炎炎,亦是西人常态。反复辩论,渐觉点头。雨亭则谓九十丈宽,一百二十丈长必可敷用。平情而论,琅威理之说自然较有远见。盖以国防建设乃为百年之大计,决不能为节省区区小费而纯为一时着想。但保龄也有他的难处,他以为“通筹全局,以财力盈缩为断”。旅顺工程“在踏实不在宏涸”,“果如鄙言,百余万亦可粗成一格,三年或可有成。”他也知道节费省工决难完全无弊。可是他却辩称:“际此事艰帑绌,又岂能如西人所修船澳,动以数千百万为言?”由是观之,保龄之举实有其不得已的苦衷,决非目光短浅者可比。
(六)船坞位置的选定:关于船坞的位置,按照袁保龄的原来计划,本在新筑大坝之东二六O丈处之水师营旧坞。俟以用费太多,鸿章乃于光绪八年十二月饬令津海关道周馥改估,并会同美国水师官某定议移建船坞处于水师营旧官厅之东两山之凹,视老水师营废船坞西移数十丈。将澳工缩短为九十丈方池,以供铁舰回旋停泊之地。其北则为船坞可以修理,其西则为船路(宽五十丈,长九十丈),共计改估澳工须银二十五万四千余两,视原估省土八万三千余方,省费不及七万。可是这次的修改计划并未成为定局。后经英人琅威理的勘查,亦未成为决策。光绪十一年德国副将哲宁又曾在其“保守旅顺海防条陈”之内,提出了一项新的建议,主张在白玉山後后造船厂。其地宽敞平坦,四面均有高山围护,的确较诸琅威理等所定澳坞地势为佳。惟以所费不止三倍,巨款无着,自然无法照办。最后始决定仍就澳工南北,考求山外抛物险所不及之处,择地先行修建船坞一座,以期铁舰来华有所归宿。
值得注意的是船池与船坞的工程虽然大力准备,可是它的进行却很不顺利。
(一)因拦潮大坝不固,时常蛰陷漏水,直至光绪九年十月的  危机****过去之后;才算化险为夷。然为长久之计,尚必须于其东筑石备坝一条,方可保其无处。
(二)因中法战争时期,海防紧迫。为了加  强旅顺的防卫,保龄乃决定“急炮台而后船坞”,并且获得李鸿章的首肯。”
(三)因船澳除北面近底二三尺稍见黄土外,其余澳东,澳南各处几乎全系黑色稀淤。虽然挑成六收大坦坡,依然常有软泥塌陷。故就全局形势而霄,若不修石岸,任其自然,一则收坡太坦,船难靠岸,工作俱多不便。一则潮汐冲刷,坦坡必坍,数年后不免于浅。起初拟将船池四面石岸工程全用条石块石分层间做法,收坡一分,内外取其陡直,便于靠船。船路两旁拟用块石大坦坡做法,取其易杀湖势,  兼减稀土膨胀之力。凡根脚皆难用塞门德土(水泥)作托,其最稀软之澳南六七丈则添用松竿下椿。可是实际情形却并不若保龄等设想的那么简单。尽以旅顺东澳本系大海潮汐灌注之区,蛎壳稀淤,层遁间积,本色黄土不过百之一二。每遇阴雨之际,澳内稀淤日益外增,黄土虽有三丈,难敌数十丈稀于之力。因之已砌泊岸,经常随着坍土下卸,欹侧倾斜,石工尽坏,旷日靡帑,伤尽腼筋。最后不得已乃由天津海关税务司德璀琳(G.Detring)推蔗德国工程师善威,(Mr.Samwer)赴旅作为工程局的帮办,希望能解决此一工程上的难题。可是善威非但未能解决旧的同题,反而制造了许多新的问题,实非意料之所及。
善威至旅以后所发生的重要同题:(一)是船坞的用砖或用石的争议。善威疑仿德国最大军港溪耳(Seaport Kiel)船坞的做法,一律用砖作面。中国方面颇表反对,(1)以就常识而论,石多较砖坚固,用砖当然不如用石。不懂中国人有此看法,即英、法等国的专家也无不有相同的意见。(2)认为德国出石较少,故石贵而砖省,而中国方面则与德国相反,不可一概而论。(3)以从前关平方面曾仿西德窑式,但因地质土性不同,成砖并不坚固,新盘(旅顺地名)窑式果能成砖与否,  尚难确定。百方争论,善威却仍坚持如故。保龄虽感其人“食古不化”,惟以彼既身为旅顺工程局帮办,一切船澳船坞工程均由其设计主持,华人仅负土方之工,对于他的意见也不能不多予考虑。一面报告鸿章,请求电托中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