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游戏竞技电子书 > 横行在超级三国志 >

第194部分

横行在超级三国志-第194部分

小说: 横行在超级三国志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根本不值得长篇大论的错觉。
    舌战过程中,辩论双方在场上的表现很容易令观者产生心理倾斜。比如语无伦次者与飘逸洒脱者,后者肯定会赢得更多观众的心理支持。
    这也是诸葛亮为什么把话说得很简洁的原因,从这一点上就可以看得出来诸葛亮极善辨才。
    相比之下,吴凡在舌辨上不如诸葛亮这样老道。但是,吴凡也绝非语无伦次的低能之辈,他自有令诸葛亮无可辩驳的道理。
    只见吴凡冷笑道:
    “如此说来,昔日武王伐纣,即为反臣也。秦王统一六国却不拥立周皇,即为不臣也。刘邦身为秦时亭长,不思报效朝庭却举反旗攻入咸阳,建汉灭秦,与乱臣贼子何异?此汉家天下,不过贼子世袭也”
    这样的论调让诸葛亮无法接受,语言上也一改先前的简洁,驳论道:
    “此话荒谬之极纣王暴戾无道,残害百姓,武王伐之乃顺天应民之举。秦王统一六国,周朝早已不存,自当开朝立宗抚慰万民。秦之二世骄奢yin逸,至百姓民不聊生,如置水火,高祖举兵伐之乃是大义为民之举,何来乱臣贼子之说?反观如今天子,虽然年幼却并无过失,与纣王及秦二世皆然迥异,曹操却挟天子以令诸侯,逞篡夺天下之野心。此反贼行径,却与武王、高祖并论,是欺世人不智乎?真乃遗笑天下也”
    吴凡忍着耐性听诸葛亮说完,淡淡道:
    “汝可知,何为国之本?”
    诸葛亮朗声道:
    “自是民也此题只可难住三岁孩童,何需多此一问?”
    吴凡道:
    “你这话不过是有口无心,嘴上说说罢了。汉室天下,传位至今,内外交困弊端甚多。内,民食不裹腹,战乱横生,诸侯自立,百姓已是处于水火之中。外方蛮夷虎视眈眈,大肆劫掠边民,国之威严荡然无存,百姓任由外族欺辱蹂躏;假以时日,必然长驱直下祸乱中原。如今天子年幼,虽无过失,但等天子长大成人需多少年?再者,就算天子顺利长大成人,是否就可立即平定夷蛮诸侯,令百姓安居乐业,再无饱受欺辱鱼肉之苦?”
    诸葛亮怔了一下,转而道:
    “纵使天子长大后,并不能立即结束内外交困之局面,但天子毕竟乃汉之正统,万民归附正统乃天道浩然。贼臣叛军乃倒行逆师,与天道相悖,不足与之相提并论也”
    吴凡道:
    “方才我就说过,你那国以民为本的话不过是嘴上说说罢了。何为天道?何为正统?你把百姓又视作何物?‘纵然天子不能结束内外交困之局面,百姓仍然应归附正统。’正统能当饭吃吗?正统能让百姓不受外族欺凌吗?一个朝代,一个国家,在吸食百姓赋税之后,却不能让百姓过上太平生活,这样的国家存之何用?取而代之何错之有?”
    诸葛亮这次怔愕的时间更长了一些,约有半分钟之后才愤然道:
    “汝竟说出这等大逆不道之言论,蛊惑军心(指身边围观的曹军将士)我且问你,就算你们这贼军拥立曹操窃得天下,他日曹操后人治国不利,致国家再有内外交困之局面,届时又有曹操这样的贼臣聚众贼兵篡国夺权,你又有何话说?如此一来,天下怀有野心者但看时局有机可乘,即行篡国夺权之举,国家何时可得宁日?”
    吴凡听到这里,笑道:
    “若大哥后人治国不利,致国家衰败民不聊生,我倒是很期待有能者取而代之;此即‘天下乃天下人’之道理也实则,如果百姓不是困苦不堪,生活无望,谁又会去支持叛臣乱军篡国夺权,令自身处于战乱之中?总而言之,民乃国之根本,倘若一个朝代无法顺应民之所需,就该由民众拥护的新的朝代来取代它,此即亘古不变之历史潮流也。也正是这一历史潮流,推动人类文明发展;当人的生命和权利越来越被关注的时候,最终才有了人权高于主权的普世法则。当然,以你那所谓的正统观念必定是无法理解这一法则了,只会认为那不过是乱臣贼子们在美化自己的野心罢了。”
    这番大道理涵盖古今,文(言文)俗(语)并用,听得诸葛亮愕然许久,竟果真是哑口无言。不过,他之所以哑口无言并不是认为吴凡说的对,恰恰是他认为吴凡说的这些根本就是胡谄八扯,反贼窃国之心昭然若揭。对这样的“乱臣贼子”他实在是不知道该说什么来反驳,也根本无从反驳,只能在心中对吴凡极度地鄙夷和不屑。
    随后,吴凡问诸葛亮还有何话可说,诸葛亮低头不语。吴凡便二度下令,命士兵将诸葛亮就地正法。
    士兵得令,将诸葛亮按住,再次举起手中铁剑,刚要砍下去,诸葛亮突然道了一句:
    “你们不能杀我”
    吴凡已经和他说了不少了,也不在乎多问这一句,便问道:
    “为何不能?”
    诸葛亮嘴上露出一个算计得逞的笑,道:
    “因为曹操素有爱才之心。虽然我称其为反贼,但其不见得就会杀我,反而会有感于我的忠义收降我。就算我不降,也极有可能会放了我。”
    诸葛亮对曹操的心理分析得十分到位。
    曹操这个人,爱才爱到让人简直无法理解的程度。历史上写檄文大骂他祖宗十八代的,杀了他手下大将和儿子的,最后都能被他收为手下。
    相比之下,诸葛亮不论才识和名气都远在那些人之上,再加上如今的孙坚军已经貌似掀不起什么大风浪了。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诸葛亮不肯降,曹操确实是极有可能放他回去。
    吴凡听到这里,眉头深皱了一下。诸葛亮这时压低声音,继续道:
    “早在我被俘虏之际,就有士兵跑回去曹操禀报,可见曹操对我之重视。而我引你辩论的目的,除了打击曹军军心之外,更主要的是拖延时间。吴凡,我是否应该感谢你和我辩论这么久呢?放心,等我重回孙坚手下后,会好好地“报答”你的。看,你的大哥曹操正迫不急待地向这边走来呢。”
    诸葛亮这话说得声音极低,就连按着他的士兵都听不清楚。吴凡由于武力极高,听觉异常灵敏,因此才能清得明白。
    在诸葛亮话音落下后,吴凡果然听到身后百余米外有脚步声传来。回头一看,正是曹操,在数十名亲卫队的簇拥下向这边赶来。
    曹操此前一直处在后方,在曹军攻进孙坚军旱寨后才在亲卫队的护卫下渡过长江。刚刚登岸,就得到诸葛亮被俘的消息,曹操闻之大喜。同时又得知吴凡被一个不明阵法托到天上,期间曹军士兵纷纷坠落地面,死伤甚多;虽然吴凡最后又落回地面,但其是否受伤不详。
    曹操由此担忧不已,得知吴凡和诸葛亮都在祭台这边后,急忙赶了过来。
第280节 左节钺=快感
    吴凡把头又转了回来,看着嘴角带着一丝自得神情的诸葛亮。
    二人四目相对,凝视良久,吴凡突然道了一句:
    “C你**。”
    话音不高,周围曹军士兵根本没听清吴凡说的什么。但诸葛亮却听得真真切切。当即惊怒不已。
    天下第一名士,第一武将,一品大员,骠骑将军,曹军第二军团都督……如此种种光鲜耀眼的头衔下,平常人莫说可望不可及,就连有幸看到一眼都觉得是一生的荣幸。
    这样一个集众多耀眼光环于一身的人,竟然会爆出这种粗口?
    诸葛亮的心情惊怒到无以复加
    恨不得立即跳起来大骂吴凡祖宗十八代(这里的“骂”指的是文人的骂,具体可参照陈琳在历史上写下的讨贼檄文,与吴凡这种直白的粗口根本就是两码事)。却又偏偏不得发作,只因曹操一行人已经距离这里不过几十米。
    眼下这个社会,对人的言谈举止十分看重,很多诸侯在选用人才的时候,甚至首先看这个人举止谈吐是否得体,才能次之。曹操虽然把才能放在首位,但出身上流社会的他对人才的举止谈吐一样十分看重。
    诸葛亮很清楚这个道理,也深知自己这个时候一定要尽量保持良好形象,以免令曹操反感。那样一来,莫说是劝降自己,甚至极有可能直接就命人砍了自己脑袋。
    由此,诸葛亮心中虽然极度愤怒,却只能强自隐忍。瞪视着吴凡道了一声“你……”,后面的话就被硬生生地噎了回去。
    吴凡看着诸葛亮的反应——实则他早就知道诸葛亮必然不敢发作,故意让诸葛亮吃自己一个暗憋——嘴角泛起一丝嘲讽的笑意,鼻子里又哼了一声,随后吴凡就转回身来向曹操拱手致礼。
    曹操这时刚好来到吴凡近前,连忙托住吴凡打拱的双手,左右上下看了一遍,虽然没看到吴凡哪里受伤,嘴里还是不放心地问道:
    “八弟,听闻你刚刚脱离险境,为兄担忧不已。不知八弟可曾受伤否?”
    吴凡道:
    “承蒙兄长关心,弟周身上下并无伤势。”
    曹操欣慰地点了点头,拍着吴凡的肩头笑道:
    “如此甚好,如此甚好。想我曹操之八弟,天下武勇第一,又岂会被那区区阵法所伤?如此看来,却是我杞人忧天了。哈哈哈哈……”
    曹操不知那阵法的厉害,只在得知吴凡没事后就高兴得开怀大笑,吴凡也只能摇头苦笑了一下。
    诸葛亮见曹操与吴凡关系如此亲密,眉头不由得紧皱了一下,心中隐隐有些不好的感觉。不过,这种感觉很快就烟消云散,因为曹操已经向他这边看了过来。
    既然吴凡没事,曹操自然就想起已经成为俘虏的大才诸葛亮。向吴凡身后一看,见诸葛亮被士兵死死地按着,脖子后面的衣服都褪下去一截,明显是即将要被行刑。
    曹操连忙趋步上前,摆手让按着诸葛亮的士兵闪到一旁,随后亲手将诸葛亮绑绳解开,并为诸葛亮整理好衣服,重新系好腰带。
    做完这一切后,曹操这才回到诸葛亮面前,再次上下打量了诸葛亮一阵,连连点头赞道:
    “孔明先生果然气宇不凡,虽身处囹圄却仍令寻常之辈万般不及也。孤早闻孔明先生饱学多识,才智过人,恨不得相见。今日得尝所愿,实感欣慰。”
    诸葛亮从曹操为自己亲自松绑,并整衣系带这些动作上就知道自己的计谋已经成功了一大半。接下来就是拿捏一下,让曹操继续对自己赞赏不已,继而放了自己。
    由此,诸葛亮谦逊地道:
    “魏公过奖了。亮不过一草民,农耕之余偶读些诗书兵册,谬论颇多。魏公之赞誉着实令亮惭愧不敢当。”
    曹操哈哈一笑,对诸葛亮越发喜爱。
    站在旁边的吴凡一手叠在胸前,另一手摸着额下刚刚长出来的还没成型的胡须,冷眼看着诸葛亮表演,不发一言。
    二人言谈了几句,曹操话奔主题,道:
    “如今孙氏水军已不复存焉,江东之地指日可定,天下万民岂盼已久的太平之世即将到来。孔明先生胸怀治国安邦之策,何不就此加入我曹军,为兴国安邦出谋划策。则我曹军幸之,天下万民幸之”
    这个时候,一名曹操手下的近侍武官(校尉)来到曹操近前,俯耳对曹操低声道:
    “大人,诸葛亮方才与吴都督对辨,曾数次直呼您为贼臣,称我军为贼军。”
    曹操听罢哈哈大笑,道:
    “古往今来,敌对双方恶语相加实属平常。当年本初与我在河北对战时,还曾在阵前与我对骂,如今不是一样成为我曹军一员,为平定天下而竭心尽力?此事不足道也。”
    曹操在说这番话的时候,故意表现出一副无所谓的样子,意在让诸葛亮打消顾虑。诸葛亮岂会不知其中暗示?心中由此一阵窃喜:果然一切都在自己的预料之中。
    随后,诸葛亮向曹操打了一拱,道:
    “魏公之胸襟,实乃古往罕有,令亮敬服不已。然,古有忠臣不事二主之训,亮之主公虽然兵败涂地,难以振作,亮却不忍弃之,只愿追随主公至死,尽臣子之本分。感谢魏公好意,恕亮实难从命。”
    这话先是把曹操捧了一下,进一步赢得曹操的好感,随后再表述出自己的忠臣志愿。结合曹操的爱才心理,这样一番话下来,加上此时孙坚军已经难以掀起风浪,曹操必然不会出言杀了诸葛亮。
    果然,曹操在听诸葛亮说完这番话后,凝眉长叹了一声,继而又摇了摇头,神情间很是失望。随后就走下台阶,背对着诸葛亮仰头望着天上星斗再不言语。
    诸葛亮见曹操虽然没有出言杀了自己,但也没有说放不放自己,这让他不禁紧张起来。不过,把曹操前后的表现综合起来分析了一遍,诸葛亮认为一切都十分顺利,曹操最终还是会放了自己。
    不经意间,诸葛亮的目光扫到站在旁边,正冷眼看着他的吴凡,浑身立即就是一颤。
    吴凡现在在诸葛亮的眼里就是命中注定的克星,自己的计谋多次被此人识破不算,还反过来将计就计把自己好一顿收拾。这个利用曹操爱才之心的计策会不会被此人再一次打乱?诸葛亮一想到这里,心立即就悬了起来。
    不过,吴凡再怎么厉害,他毕竟还是曹操的手下。曹操要是放了自己,他也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离开。
    这样一想,诸葛亮的担忧减轻了不少。
    现在,只等曹操一句话了。
    等了一会儿,一直不见曹操发话,近侍武官这时来到曹操身边,询问如何处置诸葛亮。曹操凝想了片刻,道:
    “放了。”
    诸葛亮在听到这两个字后,紧绷的心弦终于得以舒缓,暗中长出了一口气。随后转头来看吴凡,嘴角带着一抹得意,想看看吴凡极度失望的表情。
    没想到吴凡这个时候早已经偏头看向别处,对诸葛亮这一举动只作没看见。
    这反倒让诸葛亮有些失望了。不过,眼下他深知自己还是赶快逃命要紧,免得曹操改变了主意那可就坏了。
    因此,也就不再纠结于吴凡对自己计谋得逞的无动于衷,爬上曹军士兵牵过来的战马,诸葛亮扯起马缰,策马顺着江边望东面跑了下去。
    ……
    却说吴凡,耳边听诸葛亮策马跑开了,这才对曹操道:
    “大哥难道真的要放了此人?”
    曹操听吴凡话中有话,扭头看向吴凡疑惑道:
    “八弟的意思是……”
    吴凡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