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论语别裁(上册) >

第30部分

论语别裁(上册)-第30部分

小说: 论语别裁(上册)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牺牲,在祭祖宗、祭天地等典礼中,如现在的冷猪头、牛、羊等。 后来由于社会风气的演变,不再用真的狗,而用草扎一只狗形来代替。相当于后世在拜拜的时候,用面做的猪头来代替真的猪头一样。 刍狗做好以后,在还没有用来祭祀之前,大家对它都很重视,碰都不敢随便碰;等到举行祭祀以后,就把它丢到垃圾堆里去了。儒家常说天地有仁心,滋生了万物;老了则说天地无所谓仁,也无所谓不仁。 天地生了万物,并没有想取回什么报酬。 人帮助了人,都往往附带了条件,希望有所回报。 于是

 262

    公冶长第五942

    老子说人要效法天地。 天地生了万物,他没有居功;天地给万物以生命,他没有自认为荣耀;天地做了好事,使万物生生不息。 凡是能做的,做了就做了,没有条件。 所以真正要成为圣人,就要效法天地的这种精神,养成这样的胸襟。 所以老子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的真正意思是:天地看万物和那个丢掉的草狗一样,并没有对人特别好,对其他的万物特别差。 人之所以对万物差,是因为人的主观,人的自私的观念;这是老子的本意。总之,这是说明上古把狗肉看得很重要,同时也把乌龟看得很重要。 刚才说过了,研究古代文化,比较接近的,要从广东、福建两省的文字、语言、风俗、习惯着手。 本省同胞的祖先,都是来自闽粤的,他们祭祀时用米做的乌龟很多。而在大陆其他各省,对乌龟就很忌讳。 实际上乌龟在唐代以前都是好的象征。 认为它的寿命很长,又代表了厚道、富贵,所以本省现在还保留这个风气。现在讲到“蔡”

    ,就是大龟——玳瑁,是龟中特别好的一种。 战国时代,对大龟看得很珍贵。 如果现在有人以此为题写博士论文,一定也可以拿到一个学位。司马迁在《史记》中写了《日者列传》、《龟策列传》,就提到过乌龟。 所谓“日者”在古代包括了天文学家、气象学家、占卜、算命等都在内。 过去对于这些像科学,又像哲学,又像玄学的东西,都归“太史公”掌管。 所以当时太史这个官,就是专管历史和这些事情的。 司马迁的《史记》中,常有“太史公曰”

    ,因为他是历代世袭的太史,他是把父亲捧出来:“我爸爸说的。”

    后来司马迁承袭父职也做了太史公。 他自己要骂人的时候,不

 263

    052论 语 别 裁

    好意思直骂,就说“太史公曰”——“我爸爸当年说的”

    ,这是司马迁写文章调皮的地方。司马迁在《日者》、《龟策列传》中,写到卜卦用乌龟的事。 古代认为乌龟有神灵,卜卦要用乌龟的壳。 卜卦的人如何找得到那么好的乌龟壳?古代的情形不知道,据我们所看到的,就很残忍了。 是把乌龟上下夹住,然后在乌龟后面用火一烧,乌龟被烧痛了,拚命想逃走,可是壳又被夹住了,最后向前猛窜,龟肉飞了出去,壳就留下来,所谓“脱壳乌龟”就是这情形。 这种龟壳,就被认为有神灵,拿来作卜卦之用。司马迁因为世代研究这类东西,天文、气象、卜卦等等都会,因此他在《龟策列传》中,对这件事写得很妙。 他说乌龟如何如何灵,如何如何神。 在春秋战国以前,遇到国家大事,连大臣们都不能决疑的时候,就用卜卦来决定。 他还举出了许多例子,来证明乌龟如何灵验,但写到最后,妙了!

    他写道:“江淮人家,常畜龟饮食之,以为能导引致气。”最后这么一句,意思是说:据小子我遍游名山大川,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到了南方一看,江淮之人,长江以南,湖南、广东一带的人,他们还吃乌龟的肉呢!

    这篇文章到此就完了。你说他迷信不迷信?

    这可不知道了,也许这是他的历史哲学。上面说了乌龟很灵验,既然很灵验,又自己保不住,江淮的人还吃乌龟肉,就可见不灵验。假如不灵验,又何必去迷信?

    但一定说是迷信,上面又举了很多灵验的事实。 由此我们知道古人写文章,不像现代的人写文章没有根。 古人写文章不但有根有据,而且不轻易下结论,非常客观。

 264

    公冶长第五152

    现在回到本文。 如上面所说的,因为古人对于乌龟非常重视,鲁国的大夫臧文仲居蔡,把一个玳瑁藏起来。 当年没有博物馆,臧文仲是一位大夫,在自己家里,修了一间房子,把这个玳瑁供起来。 这间供玳瑁的房子,漂亮极了。“山节藻棁”

    ,就是古代木质的建筑物,在梁柱上雕刻有山水。“藻”

    是海藻形的花纹浮雕。“棁”

    就是接棁的地方。为了供一只乌龟,特别在家里修一栋建筑物,又修得那么漂亮、华丽、奢侈。一般人都认为臧文仲很有智慧,很有学问。 孔子就说:“何如其知也?”——这个“知”读“智”——像他做这样事情的人,为什么一般人说他很有智慧呢?

    孔子认为臧文仲做这件事,太不懂事,几乎是近于无知。他相信一个人到了某种地位时,在言行上,一举一动,一句话,都会影响到社会风气。 以现代社会而言,如果一个有权位的人家,养一只小狗,给它盖栋小洋房,就未免太过分了。 当一个社会艰难困苦的时候,这样做是不应该的,这不能算是智。

    进退揖让之间

    这里又批评当时历史上另外一个人——令尹子文:

    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 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 何如?子曰:忠矣。 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265

    252论 语 别 裁

    令尹子文是春秋战国时代,楚国的名宰相。 姓斗,名谷于菟。 楚国是当时南方新兴的国家。 研究春秋战国的历史文化就知道,北方大概偏重于传统守旧;到了南方,楚国是后起的国家,气象就不同,文化思想都有新兴开展的现象。 同时他也有很好的政治家。令尹子文,令尹是官名,等于后世所谓的宰相、首相。子文是封号。 他的道德、学问都很有修养,而他当时在国际间的声望,大致相当于近代日本明治维新的名相伊藤博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

    他三次上台做首相,并没有觉得了不起,一点也没有高兴过。“三已之,无愠色。”三次下台卸官,他也没有难过。 人在上台与下台之间,尽管修养很好,而真能做到淡泊的并不多。一旦发表了好的位置,看看他那个神气,马上不同了。当然,“人逢喜事精神爽”

    ,这也是人情之常,在所难免。 如果上台了,还是本色,并没有因此而高兴,这的确是种难得的修养。 下台时,朋友安慰他:“这样好,可以休息休息。”他口中回答:“是呀!我求之不得!”但这不一定是真心话。事实上一个普通人并不容易做到安于下台的程度。所以唐人的诗说:“逢人都说休官好,林下何曾见一人!”这是描写当时在朝做官这种情形,古今中外都是一样,不足为怪。不但中国,外国也是一样。“不喜不愠”

    ,这是很重要的修养。此其一。其次,上台终有下台时。 爬山的朋友就知道,爬上去时固然很难,下山的时候更危险。因为向上爬很费力很痛苦,一定会小心。 走下坡的时候,就满不在乎了,但往往在这时出毛病。 我们可以从爬山体会人生。 人“上台终有下台时”

    ,而

 266

    公冶长第五352

    且老是站在台上,永远演上去就没有意思了。 和电影、电视界的人一接触就知道,再好的明星,演上十年,也就不再受欢迎了。 大家看惯了的面孔,就会生厌,必须要换新人。 所以有时下来,换个面孔,蛮好!同是一个人,到别的地方站站,蛮好!此中也颇有人生哲理。 此其二。在权位、名利之间,大家都说对富贵功名不在乎,但有人问我喜欢什么?我一定说喜欢钱。 问我有钱没有?我老实回答没有钱。 当然,不应该要的钱不会去拿,危险的钱不敢去拿,所以一辈子也没有钱。 但钱是人人喜欢的,所以要讲老实话。 如果说“我绝不要钱”

    ,这个话真不真?很难说了。同样的说“我绝不要做官”

    ,这个话是不是真心的,也很难说。富贵功名我很喜欢,可是绝不乱来,绝不幸致。 这是坦白话、良心话,我喜欢,但不苟取、不乱来,这已经了不起,是很好的素养了。如果说我绝对不喜欢,那是假话。人要诚恳。所以做官,必须要学学令尹子文,三次上台,不喜,三次下台,不愠。 我们看书时往往把这种地方很轻易带过了,如果自己切实一体会,才知道他真是了不起。 上台,应该的,你交给我做,只要能够做的我尽力去做;下台,最好,我休息休息,给别人做,心里无动于衷。 这还不怎么难,最难的是:“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自己所做的事情,一定详详细细告诉后面接任的人该怎么办。 普通交接,只说:“这事我办了一半,明天你开始接下去。”就这样了事,令尹子文,则把事情的困难、机密,全部告诉来接印的新人。 多数人都会有经验,新旧任交接,在交印时总不是味道,多半不愿把困难的所在告诉新任的人。 即使双方是好朋友,也是一样。 甚至原来两

 267

    452论 语 别 裁

    个好朋友,一个在台上的病危了,另一个到医院去探望,关心的是哪一天可以去接他的印,而不是病情何时好转。 看了几十年人情,颇恨眼睛还很亮,不太老花,耳朵也颇灵光,这真不是件快乐的事!

    这里是说令尹子文对国家的尽忠负责。对来接任的人,看成是工作的接班人。 他这种态度,在表面上看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 在外面做事的人,对这些要牢记,这是对国家尽忠,对自己尽职。在一个团体,就为团体尽忠,不为私事。所以子张问到令尹子文时,孔子便说:“忠矣。”指出令尹子文是国家的忠臣,因为他把私人的利害得失丢开了,完全为国家尽忠。“曰:仁矣乎?”子张又问到像令尹子文这样的做法,他的学问修养,有没有达到“仁”的境界?

    “曰:未知,焉得仁?”孔子说,“仁”是什么他还不知道,他怎么能算得“仁”者?他只是忠臣,仁还不够。对于孔子说的仁,我们在《里仁》篇中曾提到过的,这里不再重复。

    濯足沧浪哪得清

    崔子弑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之一邦。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 违之。 何如?子曰:清矣。 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268

    公冶长第五552

    这是历史上有名的事情。 齐国是鲁国的邻邦,当时有一大臣崔杼叛乱,杀掉了齐国君王庄公。 孔子写《春秋》的微言大义,前面已经说过,他常用一两个字标明,衡论是非。这里的“弑”字,就是《春秋》大义的微言。 凡是叛变的人杀了上面的都称为“弑”

    ,所以在历史上看到弑,就知道是叛变杀了上面,在历史上永远留下叛变的罪名。 这是中国历史哲学的精神,也是历史的道德观。 无论怎样成功,如果做了不对的事,千秋万世都要负这个历史道德的罪名,弑就是弑,杀就是杀。 对敌人打胜仗就是克,不是敌人就不能用克。 这是一定的、刻板的,所以崔子叛变杀了齐君就是弑。陈文子也是齐国的大夫,和崔子是同事,地位相当。 古代的交通工具,一部车子为一乘,用四匹马驾驶。 有马十乘,就是有十部马车,一共四十匹马。 以现在来说,小轿车就有十辆以上了,直升飞机几架不去说他。“弃而违之”

    ,对崔子的叛变看不下去,把自己的偌大财产都丢掉不要,逃离了齐国。“之于他邦”

    ,又流浪到别的国家。 春秋战国时,每个国家都很乱,到别的国家一看,“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他说,这个国家的大臣们,也都是混蛋,和齐国的崔子一样,都不是好东西。“违之”

    ,因此又走。 周游列国,到处走。“之一邦”

    ,又到了另外一个国家,“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又是感叹!

    整个世界都是一样,都在混乱,大臣都和崔子一样,没有好东西!

    “违之”

    ,离开了。 这个陈文子,后来不知到瑞士或者非洲的什么国家去了(一笑)。子张就问孔子,老师,像陈文子这个人,你看,了不起吧?

    “子曰:清矣。”

    孔子说,好!

    很清高。 清高的人往往比较自私,只顾自己,不能算是忠臣。

 269

    652论 语 别 裁

    否则,为什么自己国家有难,弃而不救,到处乱走?这里看不惯,那里看不惯,难道国家太平了,就非要你来住吗?

    绝大多数清廉之士,最高的成就只到这个地步。他们清,很清。 他们批评什么事情,都很深刻,都很中肯,很有道理。但是让他一做,就很糟糕。 高尚之士谈天下事,谈得头头是道。 不过,天下事如果交给他们办,恐怕只要几个月就完蛋。国家天下事,是要从人生经验中得来。 什么经验都没有,甚至连“一呼百诺”的权势经验都没有尝过,那就免谈了。 否则,自己站在上面叫一声:“拿茶来!”下面龙井、乌龙、香片、铁观音,统统都来了,不昏了头才怪,你往地上看一眼,皱皱眉头,觉得不对,等一会就扫得干干净净。 这个味道尝过没有?

    没有尝过,到时候就非昏倒不可。头晕、血压高,再加上心脏病,哪里还能做事?

    一定要富贵功名都经历过了,还能保持平淡的本色,最了不起时是如此,起不了时还是如此;我还是我,这才有资格谈国家天下事。不然去读读书好了。至于批评尽管批评,因为知识分子批评都很刻骨,但本身最了不起的也只能做到清高。 严格说来普通一般的清高,也不过只是自私心的发展,不能做到“见危授命”

    ,不能做到“见义勇为”。所以古人的诗说:“仗义每从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这也是从人生经验中体会得来,的确大半是如此。 屠狗辈就是古时杀猪杀狗的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