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明贼 >

第68部分

明贼-第68部分

小说: 明贼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事实上,大明的火器技术,已经是相当发达,例如赫赫有名的‘神火飞鸦’,用细竹或者芦苇编成,内部填上火药,两侧各装两支‘起火’,起火的底部与鸦身内部的火药相连,发射时,利用起火的推力,可以将飞鸦推出百步之外,到落地时,其内部火药才会引燃爆炸,仿若后世的火箭弹。

而在戚家军中,也有神火飞鸦的‘仿制品’,就是把弓箭的箭身拉长,可到5尺以上,在箭身上绑上助燃的火药桶,射程可达300步,这般利器,小鬼子又怎能抵抗?

由此可见,戚家军时代,虽不说其本部已经完全火器化,但最起码也应该是半火器化。

有这样一支军队镇守蓟镇,又会有哪个不开眼的敢跳出来作乱?

老奴装孙子的本事,可是比谁都高。

可惜啊。

时过境迁,戚继光的最后骨血,在浑河岸边,已经损失殆尽,威震天下的戚家军、浙兵集团,与无数光辉的军队一样,已经陨落在历史的长河里。

而戚家军之后,大明虽然也以大量火器装备军队,但并不是每个人都如戚继光那般严谨,上官克扣饷银、材料,工匠们偷工减料,出工不出力,以至于萨尔浒一役,诸多明军的鸟铳,甚至连烧火棍都不如。

这样的军队,又怎的能打胜仗?

李元庆来自后世,自然深深明白,未来的战争,将会是完全火器化的时代,之前,李元庆也一直在考虑这件事,自己打制火器,但由于没有材料也没有人,有想法也没有地方实施。

此时,有材料又有人,李元庆又怎会放过这种机会?

仔细看着杨沛福和徐良两人,直看的他们有些心虚,李元庆这才道:“两位,你们打制的鸟铳,射程可达到多少步?”

两人这时已经知道李元庆对火器很上心,杨沛福忙率先出列道:“大人,若是让老汉来打制,一支老汉打制的鸟铳,射程至少在八十五步。”

徐良也不甘示弱,“大人,小的打制的鸟铳,也可达到八十五步。”

看着徐良的眼睛,李元庆也发现,这汉子似乎还有不甘心,但碍于这种场合,他不敢把话说的太满。

李元庆点了点头,露出了柔和的笑意,“八十五步么?这倒也可以了。不过,两位,你们看,这鸟铳铳管这么长,儿郎们操作起来,难免有些不便,而且,这很不利于携带。你们有没有办法,把这铳管缩短一些,还能不影响威力和射程?”

“这?”两人闻言不由面面相觑。

现在的鸟铳,铳管至少在两米以上。

试想一下,一个身高一米六的士兵,端着一根两米长的鸟铳,就算鸟铳不会炸膛,但也是要多别扭,就有多别扭。

而且,鸟铳的操作很复杂,虽不需要像弓箭手那般,从小苦练,有一定的天赋,但如果铳管这么长,夯实弹丸的捅子,也需要这么长。

在打发一发子弹之后,再填充弹丸的过程,至少需要5分钟,甚至更多,这在实战中,几乎就变成了一次性的武器,根本不能发挥其本身的威力。

李元庆也不急,笑着看着两人,静静等待着两人的回答。

创新,始终都是一个无比痛苦的过程。

他们的手艺,都是来源于他们的祖上,这时,李元庆提出了这个新的概念,他们自然不能轻易接受。

但李元庆毕竟是上官,是他们的主人,是他们的衣食父母,李元庆此时提出了他的想法,他们就必须要将其实施。

某种程度上,这也是体制的威力。

此时,不只杨沛福和徐良两人,身边的这些匠户们,也是低声议论纷纷,他们虽不是专攻鸟铳,却也是各方面的手艺人,多少也对鸟铳了解一些。

自家大人的想法看似跳脱,但实际上,并非不能执行,只是,老祖宗的东西留下来,他们这些人,谁也没有想过,要去改良。

良久,杨沛福道:“大人,若如您所说,把铳管缩短,倒也不是问题。咱们只需保证铳管的强度。再一点,就是要保证火药的强度。鸟铳的发射,全靠火药推进。或许,咱们可以把铳管加粗一些。”

杨沛福说着,看向了徐良。

徐良沉思良久,也是点了点头,他这时已经没有了初见李元庆时的紧张,而是全身心的投入到了李元庆提出的这个设想里。

“大人,杨老爷子说的没错。若要缩短铳管,只有这一个办法。小的其实也经常思虑,这铳管又细又长,确实有些不便。大人,恳请大人给小的一些时间,小的一定尽心竭力,完善大人的想法,做出合格的鸟铳来。”

李元庆一笑,“很好。此事,我便交由你跟杨老汉去做。我在这里,也不给你们具体的时间限制。但话我却说在前头。若是十天之内,你们能打造出我所说的合格鸟铳,我会奖励你们白银一百两。二十天之内,八十两。三十天之内,五十两。四十天,四十两。以此类推。”

李元庆此言一出,场内顿时一阵惊呼。

一百两白银,这是个什么概念?

以这些匠户的收入,一年到头,能有个两三两银子入账,那已经是烧高香了。

一百两银子,这是他们一辈子都不可能赚到的钱啊。

更不要提,他们还要养活老婆孩子。

“大人,您,您此言可是当真?”徐良已经涨红了脸,呼吸说不出的急促。

***************************************************************

第95章规划长生岛

~~~~~~~

李元庆站起身来,居高临下的俯视着众人,“我堂堂朝廷命官,广宁军守备,长生岛督司,会欺骗你们?”

“大人息怒,小的不敢。”徐良被吓了一大跳,赶忙跪倒在地上。

杨老汉和身边匠户们也被吓了一跳,纷纷跪倒一地。

李元庆很满意众人的态度,脸上表情柔和了一些,“你们都起来吧。我李元庆虽然穷,但对麾下人才,却从不吝惜赏赐。只要你们做得好,让我的儿郎们少流血,莫说几百两银子,便是千两,万两,赏给你们,那又何妨?”

“千两?万两?”

众人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纷纷看向李元庆,如果真的这般,那,那这日子,该有多大的盼头?

李元庆淡淡扫视着众人。

想要马儿跑,又不让马儿吃草,这种事情,怎么可能?

此时匠户不受重视,是因为历史的传承和时代的局限性,但来自后世的李元庆却是深深明了,技术才是第一生产力啊。

只有将士们兵锋甲利,他李元庆才有更多的资本,去创造更多的财富。

良久,众人这才从激动中平复出来。

一个五十多岁的木匠道:“大人,不知,不知我等,也可有杨老汉和徐良这样立功的机会?”

李元庆一笑,“当然。我军人人都有机会,只看你肯不肯干。”

这木匠不由大喜,小心退到一旁,脑海却飞速旋转起来,他该怎么样,做些什么,才能获得这样的奖励呢?

这时,徐良却冷静下来,他小心看向李元庆道:“大人,打造鸟铳费时费力,不知大人可以给小的跟杨老汉,多少铁料,又多少人手?”

李元庆看了他一眼,“你想要多少?”

徐良一咬牙,“大人,此事小人也没有太多把握,只能不断实验。小人至少需要3个帮手,500斤铁料。”

李元庆哈哈大笑,“行。我给你和杨老汉1000斤铁料,再从匠户里挑20名铁匠。在打造鸟铳的过程中,所有人饭菜管饱,每人一天还可吃2两肉。这事情,我就交给你们了。”

徐良和杨沛福不由大喜,赶忙跪地磕头,“愿为大人效死。”

两人兴冲冲离去,房间里的其他匠户,则是眼巴巴的看着李元庆,等待着李元庆分配新的任务。

李元庆一笑,“我军不日即将搬去长生岛。尔等大概都已经知道了,长生岛现在百废待兴,尔等都有大大的机会。”

…………

与匠户们谈话,足足花费了一上午,吃过午饭,李元庆又来到了杨沛福和徐良的‘铁匠铺’。

两人将铁匠铺选在了营地后面的小山上,已经开始大兴土木。

铁料的打制不同于取暖,木头的燃烧温度不够,还需要大量的煤炭,此时,海面虽已经解冻,但若要从内陆再买进煤炭,时间有些来不及。

好在广鹿岛民户里也有别的铁匠铺,两人便从那边购买了一些煤炭先用着。

在这方面,李元庆也通知了官沧海,官沧海会在最短时间内,给两人的铁匠铺搞一批煤炭来过。

看着两人热火朝天的干,李元庆也没有太多停留,温言勉励几句,便来到了码头上。

此时,匠户头子们已经准备好了,下午,他们将随李元庆一起,前往长生岛。

许黑子已经在长生岛呆了一个多月,虽时常有消息传回来,但李元庆没有亲自去查看,也并不了解其详细进度。

此时,已经是天启元年正月下旬,近海的冰层已经开始有了化冻的迹象,现在前往长生岛,已经没有太多大碍。

一行人很快出发,次日下午,抵达了长生岛。许黑子赶忙率众前来迎接,带领李元庆视察广鹿岛。

这一个多月,许黑子的主要工作重心,都在南信口一带。

毕竟,这里距离辽南大陆实在是太近了,这里的防卫,也是长生岛防卫工作的重中之重。

“大人,您看,这些时日,我们已经在这里建造了十二座望塔,可以清晰的观察到对面几里外的动向。关于营地方面,我们也进行了很多考察,长生岛很大,适合居住的地方很多,我们选了几个地处,具体实施,还要大人您来决断。”

南信口,许黑子对李元庆汇报着这段时间的工作。

此时,在南信口附近的小山上,树林深处,已经设立起了十几座望塔,这些望塔都设在山上的树林里,除非是仔细观看,否则,从对面远观,很难发现这边会有人生活。

许黑子他们的生活地点,也选择了南信口几里之外的一处洼地里,就是为了避免做饭取暖时的烟火,被对面看到。

李元庆点了点头。

许黑子他们想的很周到,这段时间,想必是受了不少的委屈,这铁塔般的汉子,现在已经瘦了一圈。

“许兄弟,辛苦你了。你的功劳,我记在心里。”

许黑子不由大喜,赶忙跪地磕头,“为大人效死,是卑职的福分。”

李元庆一笑,“这些人,都是匠户。他们是专业人士,具体营地的选址和防卫设置,让他们仔细考察之后,咱们再做决定。”

许黑子赶忙点点头,小声对李元庆道:“大人,您,您是从哪里招来的这些匠户?”

李元庆一笑,“天机,不可泄露也。”

…………

接下来几日,匠户们考察了长生岛的地貌地形,几乎走遍了长生岛的每一个角落,也汇总出了他们的心得。

其中那个五十多岁的木匠,名叫鲁大刀,出力最多,花费的心思也最多,他仔细对李元庆汇报道:“大人,我们这几日走遍了长生岛。在营地选址方面,也有了些见解,特向大人禀报。”

李元庆点点头,“大刀,你不用这么紧张。来,喝口水,慢慢说。”

亲兵给鲁大刀倒了一碗热水,鲁大刀喝了几口,赶忙对李元庆磕了个头,这才道:“大人,如同许百户所说的差不多,几个适合做营地的位置,没有偏差。大人,靠近南信口这边的位置,空间稍大一些,周围耕地也很肥沃,依小的来看,若是在此造营地,将会花费最少,事半功倍。只是小的不知,大人想要的营地,到底是何等规模?是跟广鹿岛的营地一般,还是跟普通的城镇军营一般?”

李元庆不动声色道:“两者有何区别么?”

鲁大刀忙道:“大人,若是造广鹿岛一般的营地,几个位置都可以。但若是要造城镇,南信口这边最好。只是,这里隔的对岸太近了。”

他见李元庆没有说话,表情波澜不惊,也猜不准李元庆的心思,不敢再多话。

李元庆忽然一笑,“长生岛是我的治地,自然要好生营造。你且按照城镇规模来说吧。”

鲁大刀不由大喜,对他这种匠户而言,能亲手建造一座城镇,也是莫大的荣耀。

思虑了片刻,整理了一下思绪,他这才道:“大人,这几日,小的仔细考察了长生岛的资源,长生岛木头很多,石料也不缺,在南面,还有些石灰矿,有些土地,烧砖也没有问题。若要小的来营造……”

鲁大刀足足说了半个时辰,热水都喝了三碗,李元庆也基本明白了他的意思。

鲁大刀的想法,是建造一座中等规模的小城镇,可供万人生活,基本上完全由长生岛本地取材,花费银两并不多,只需要几千两银子,但却需要大量的人工。

按照他的规划,若要把长生岛的城镇建起来,包括外堡墙,护城河之类的林林总总,大概需要大半年的时间,人丁大概需要2000人。

李元庆经过仔细思虑,大致同意了鲁大刀的想法,不过,却是进行了一些改良。

比如说堡墙、护城河之类的软防御措施,李元庆直接取消掉了。

这东西,不仅费时费力,也并没有太大的实际作用。

长生岛最大的防御体系,就是大海,一旦后金军突破了大海这道天然屏障,李元庆这边,就没有了太多的反抗余地,只能是选择跑路。

当然,只是具体到李元庆现在的军事规模。

此时,李元庆麾下有近7000余丁口,人力倒是完全不缺,而在银两方面,银票加上现银,李元庆还有三万两左右,渠敏秋这边,还有小十万两的私房钱,当然,她这钱,不到迫不得已,李元庆并不会动。

这些银两,足够支撑起长生岛建城的计划了。

不过,1200战兵,李元庆是绝不会抽出来,如此,能动用的劳力,主要就是这些匠户、还有老弱和妇女了。

盖房子这种事情,女人一样能做,后世的建筑工地上,小工有多半,都是女人。

只要鲁大刀能把握好方向,这一点并不是问题。

建城方面难度不大,但李元庆却是非常担忧南信口的防御工作。

毕竟,没有绝对的军事实力,即便这城建起来,也只能是任人鱼肉,反倒是为他人做了嫁衣。

但长生岛是李元庆的治地,李元庆拥有法制上的统治权,这里,也将是李元庆的本土,自然要好好建设、努力建设。

思虑良久,李元庆这才想出了一个折中的方案。

鲁大刀可以马上进行建城的筹备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