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1852铁血中华 >

第28部分

1852铁血中华-第28部分

小说: 1852铁血中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阮兄弟,女娃就女娃吧。”韦泽倒是没有不高兴。给一群少年人,甚至比给了韦泽一群成年壮汉还让韦泽高兴。年轻人远比成年人更有学习能力,李家村加入韦泽部队的那些少年与孩子就是明证,只是跟了韦泽十几天,他们中间的一部分就学会了不少成年人都没能学会的东西。

阮希浩自然没办法理解韦泽的想法,韦泽的宽宏大量反倒让阮希浩更加坚定了要多拉人的想法。六个村子中也有不少希望能出去闯荡一下的年轻人,这帮人自然是阮希浩尽力正确的对象。阮希浩向韦泽保证,他会尽力把这帮人带走。

见阮希浩如此卖力,韦泽也终于交给了阮希浩另外一个任务,这帮少年已经开始了军训。几天军训下来,他们已经逐渐习惯了有组织的生活。加上韦泽他们的部队在伙食上从来不克扣,少年吃的挺饱。有些少年就希望能够把自己的兄弟姐妹也给带上。韦泽让阮希浩悄悄的帮忙联系一下,等到韦泽带部队离开的时候,能多带多少人,就多带多少人。

第15章 追赶(一)

离开吴家镇的时候,韦泽一共带走了八百人。七百男子,一百女子。少年们乘坐的乌篷船在江中稳稳的行驶着,看着陌生的景色不断出现,他们用一种极为憧憬的视线看着,叽叽喳喳的说着。

大多数孩子都是第一次到离家如此远的地方,那种新鲜的感受自然难免。和这样的少年们在一起,所有更年长的人心情都不错。韦泽一直觉得阮希浩是个沉默寡言的人,没想到打开话匣子的时候,阮希浩其实很开朗。向周围的说起空降攻破吴家镇的时候,阮希浩把前面的准备,遇到的各种问题说的条理清楚。他连比带说,周围听的人都听的津津有味。最后才是空降的重头戏。

毕竟是亲自参加过空降作战的人,阮希浩说的倒是简明扼要,看着房屋原来越近,满脑子想的都是如何降落。亏得是训练充分,36名兄弟都算是安全着陆,可吴家镇里面凌晨正好是最放松的时间段,这么一堆人从天而降,竟然没引发什么人的注意。当然,这也未必是没人注意,很多人只怕是看到了这些东西,吓得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阮希浩讲的绘声绘色,连韦泽都听进去了。韦泽旁边的南王冯云山的侍卫更是听的津津有味。空降这种过于震撼的东西出现在战场上,的确是需要好多次的反复消化才能完全接受这个事实。

当然,过了这部分之后,可听的内容已经不多。韦泽推了推坐在自己身边的侍卫,“却不知南王可说何时在桂林汇合?”

此时已经是5月12日,韦泽对太平军的历史并不熟悉,最终打下南京这件事他是知道的。石达开最终被杀,他也知道。但是太平军到底打下过那些城池,韦泽却不清楚。即便是得到了八百名在现在看来战斗力并不算强的部队,韦泽也很满意了。少年人虽然战斗力有限,却不能称为累赘。只要照顾好他们,他们并不比成年人在行军方面更差。有了这批补充,韦泽的部队从刚出发的300多人,一跃成为了2000人的大部队。现在要考虑的就是尽快与太平军的主力汇合。

“南王只是催促韦检点尽快带兵去桂林,却没说更多。”侍卫现在对韦泽佩服的五体投地,再也不敢端什么侍卫的架子。

韦泽既然决定了与太平军主力汇合,他也不考虑节外生枝的事情,“我们到了营地之后立刻赶往桂林。这行路的事情还得兄弟多带路。”

“这个自然当为韦检点效力。”侍卫恭恭敬敬地说道。

到了梧州的营地,林阿生等人迎接了韦泽,韦泽立刻召开了会议。一听说不打梧州,兄弟们都松了口气。这些日子里面,留在营地中的兄弟们多次侦查过梧州,大家很清楚梧州不好打。太平军缺乏人力,硬拼肯定是不行的。韦泽提出不打梧州,而是转而和太平军主力汇合,没有任何人表示反对。

剩下的就是行军安排,部队没有立刻出发,而是先休整了两天。韦泽与天地会的大小首脑们再次谈了一回,天地会到底是希望跟着韦泽走,还是准备自己留下来继续对满清作战。天地会中只有梁长泰等两三支参加过吴家镇战斗的人看清楚了太平军的实力,选择了加入韦泽的部队。其他的人都是持观望态度,胡成和也是尽力说服,只是零零碎碎拉了四五十人加入太平军。

两天的准备期一结束,韦泽带领着四名旅帅统领的18个卒,2000余人的部队开始向北进发。根据侍卫提供的情报,此时清军能打的部队全部赶往桂林。沿途之上可能只有永安城内还有成建制的清军。

一路上果然并没有遇到敌人,大部队抵达大垌的时候,远远的就闻到了山中那还没有完全消散的尸臭味道。想到一个月前的激战,韦泽竟然有种物是人非的感觉。

太平军主力北上的时候并没有经过永安,而是从大垌出发,在荔浦城外走小路直奔桂林。韦泽也选择了这条道路,沿途之上天地会的兄弟们都是罗大纲的朋友,他们已经给太平军带了一次路,现在他们自然也肯再干一次。从他们这里得到的消息中,太平军还在继续围攻桂林。这下韦泽终于放下心来。

然而到了5月20日,侦察部队带回的消息把韦泽吓了一跳。桂林城下的太平军已经解围,此时踪影皆无。而清军无疑已经知道了韦泽这支部队前来的消息,一支2000多人的清军正向韦泽这边攻来。看旗号是刘长清的部队。

“还不能确定太平军到底往哪里走了么?”这是韦泽最关心的问题。

“只知道太平军渡过漓江继续向北,前面清军太多,实在是不敢再去追赶。”侦察部队的战士有点不好意思地说道。

韦泽也不想责备侦察部队的同志,大家蓄发这么久,光一个发型就能完全暴露身份。根据侦察部队的情报,清军无疑已经发现了韦泽的部队。如果韦泽继续前进,就会直接装进清军的重兵集团之中。

“我等还是先避开清妖吧!”张应宸建议道。

“不!”韦泽说道。这个态度让兄弟们都是一惊,根据情报,清军数量至少有两三万人,韦泽的部队可做不到以一敌十。

韦泽继续说道:“我部兵力比不上清妖,我们知道,清妖也知道。所以清妖敢主动对我部发动攻击。如果我们能够轻易的把清妖给击溃,清妖会怎么想?”

韦昌荣已经晋升了旅帅,他率先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刘长清毕竟有2000人,我们突然进攻的话,打他个措手不及倒是可以。可刘长清此人甚为奸猾,大垌的时候我们两翼包抄,刘长清撒腿就跑,竟然是追之不及。”

胡成和也支持韦昌荣的想法,“清军若是调转过头来,对我部实施包围,我等兵力可是抵挡不住。而且诸王既然已经北上,还与我等联络不上,是不用指望他们杀个回马枪。我们若是不能把刘长清一击打垮,让刘长清跟上我们,那可就难办了。”

“那我们就一击打垮这个狡猾的刘长清不就行了。”韦泽笑道。

各级军官大多数都是跟了韦泽几个月的“老部下”,在培训中,众人也都学过了“战略”与“战术”这两个词汇。韦泽的战略能力如何,现在大伙都没机会见到,然而韦泽在战术上总有出人意料的表现,无疑韦泽是现在部队中的第一战术家。看韦泽信心满满的模样,兄弟们也都有了些莫名的信心。

韦泽的手指在地图上蜿蜒滑过,那是一条击垮刘长清之后直奔桂林的道路。“同志们,如果我们击垮刘长清之后,直奔桂林,清妖会怎么想?”

军官们面面相觑,清军会怎么想?他们很可能会觉得太平军这是自寻死路吧。

“清妖会觉得太平军主力北上只是一个幌子,目的是调动了清妖之后拉出空档,我等乃是太平军早就准备下的一支伏兵。只要我等打到桂林城下,清妖们要做的就是立刻对我等堵截。”韦泽说道。

这个解释太好理解了,韦泽的部队主动跳进敌人的包围圈,敌人自然会顺势合围韦泽的部队。

韦泽指着地图说道:“那么我等就要发挥行军的能耐,抵近桂林的兄弟到了桂林城下之后只是骚扰一下,就立刻回来。在这支部队的兄弟进攻之时,我等找到北上的道路即可。”

第16章 追赶(二)

参谋长兼行军司马张应宸卒长紧皱着眉头,眉心几乎拧起一个疙瘩。他已经盯着沙盘上画的一道算术题十几分钟,标准的计算式子在纸上已经写好,题目挺简单,是一个计算时间的题目。张应宸只需根据角度求出一个三角形的边长,再把边长除以速度,用除法算出一个时间来。

整个作战方略是由军事委员会负责制定,军事委员会的成员是韦泽、张应宸,四位旅帅,以及几名关键部门的军官。而制定作战计划,就是参谋部的工作了。张应宸因为表现出色,现在已经从副参谋长成了参谋长。

现在这位新参谋长正在模仿前参谋长韦泽多次进行过的计算,来推导出基本的战斗步骤。在看韦泽做计划的时候,张应宸觉得自己学会了。实际操作的时候,他才发现自己根本没有学会,很多东西在他脑海里尚且没有概念。

两个月的突击学习后的现在,参加学习的不仅仅是张应宸一个人。能到参谋部工作的,至少都接受过培训。张应宸所做的事情,参谋部里面的参谋们大概都知道。参谋们甚至还不如张应宸,他们是不知其然,更不知其所以然。五六个挑选出来的人,一个人捧着一个沙盘,有些性子急的,把当作笔的竹签咬在嘴里,坚硬的签字都被咬的满是豁口。

算数与几何问题解决不了,张应宸换了另一个沙盘,他开始尝试用坐标来解决另外一个问题。对着坐标系皱着眉头看了很久,张应宸突然一拍大腿站起身来,他边走边兴奋地说道:“原来如此!原来如此!”

参谋部的参谋们一个个面面相觑,不知道张参谋长到底弄明白了什么。不过大伙此时被难为的够呛,有这么个机会,参谋们放下自己手头的工作,询问起张应宸了。

“张参谋长,你弄明白了啥?”“给说说,给说说。我这已经完全弄不明白怎么回事了!”

张应宸没有回答,他的手臂抱在胸口前,一会儿低头沉思,一会儿抬头闭目。过了好一阵,张应宸才兴奋的睁开眼,放开手臂说道:“算题就跟打仗一样,不要想着它会动,其实不动,不管人怎么动,图是不动的。这叫什么来着……”

边说边抓出一张纸,张应宸念道:“原点!就是原点!”

参谋们本来想着从参谋长张应宸那里学到些东西,结果越听越糊涂。张应宸倒是解决了自己的问题,他跑回沙盘前,呼呼啦啦的计算一番,就把最终结果给算出来了。

张应宸是铁了心要学会韦泽的能耐,两个月来,他从韦泽这里学到了东南西北上下左右等等四五百个字怎么写,怎么认。而且好不容易把这些文字与现实给联系起来。除了学着建立起文字与现实的联系概念之外,张应宸还从韦泽这里学到了基本的数学与几何概念。

例如360度的概念,原本他只能东南偏东一些或者东南偏南一些来表述,现在甚至能模模糊糊的建立起了用角度来描述行军方向的概念。让他从0一口气数到360,张应宸已经能办得到。问题是说359度的时候,张应宸会在脑子里面先顺时针的大概估算,没办法直接从0度逆时针的想出一度来。

作为辨别方向的天才,张应宸可以很轻松的在脑子里回忆、构建出一幅画面。现在张应宸突然明白了,对他而言,这幅画面太过于真实,太过于生动。张应宸作为参谋长,首先要做到的是在脑海中构架出一个十分简单的模型,没有立体,只是简单的平面。先不用管一切地形地貌,行军作战完全简化到了一个由线条以及运动的点组成的模型。

确立了这么简单的模型之后,张应宸算是豁然开朗。原本困扰他的东西现在都变得无比简单,是张应宸把事情想的太复杂化。不管我军还是敌军如何的运动,一切运动在这图上都是有一个原点。张应宸发现自己找到了属于自己对原点的认知。

周围的参谋们却是远远比不上张应宸的天份,让他们在脑中构架一个运动的画面已经非常困难,更别说从繁入简。听了一阵张应宸的心得,参谋们似懂非懂。而且张应宸的感悟对他们来说并无实用之处,工作紧要,大伙又各自回去自己的位置上,开始啃着竹签继续试图解决问题了。

参谋部制定的作战计划最终发到各个部队之后,各部队也觉得头痛起来。作战计划挺详细,从哪里出发,走什么道路,甚至按照什么步点行军,行军速度,这一切都在作战计划中体现出来。

韦泽对部队恶补文化知识,重点之一就是简体字,白话文。文言文的要点是几乎每一个字都有其独立的含义,学文言文的要点是要懂得把这些意思给合理的组织起来。白话文就更加规范,韦泽认为白话文就是工具,按照主谓宾从的模式,把一系列意义明确的名词串联起来,指出了详细完成的步骤。从文学性上看,韦泽的这做法毫无精妙之处。与微言大义,什么栩栩如生八竿子打不着关系。但是韦泽倒是颇为骄傲的认为,这才是他所要创造的新世界的基础。在识字率不到一成的太平军中,韦泽要让每个人都能都会写。通过掌握文字这个工具,能读懂会写公文命令,能够靠文字来实现交流,这就是跨时代的进步。

两个月时间当然无法完成韦泽的宏伟蓝图,至少一小部分掌握了300到500字的指挥官们总算是开始接近韦泽的标准。读完了参谋部费劲心力写出的作战计划,下面的军官们开始挠头了。

行军的道路靠的是引导的模式,各部队都有专门的行军引导人员。指挥员们很多还看不懂地图,地图比较珍贵,谁也不能在上面乱写乱画,所以张应宸战前制作的简易地图上的很多路名大家看不懂。这不是部队的文化教员们没教,而是大伙没概念,记不住。

这年头没有钟表,两个月时间根本训练不出行军步点频率,缺乏这个基础,行军速度就成了空谈。韦泽部队中的四名旅帅一致认为,参谋部在瞎扯淡。

韦泽提出了“三定”的组织理念。定职务、定编制、定责任。这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