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权倾大宋 >

第408部分

权倾大宋-第408部分

小说: 权倾大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张启元一脸的不在乎,他对李乾顺是相当看不起,身为一国之君,连一点担当也没有,错过了大宋行朝虚弱的好机会,现在又想利用女真人谋利,当别人是傻瓜啊

你想利用别人谋利,那也无可厚非,国与国之间就是那点破事,无非是相互利益和利用。你有本事利用我,我也能利用你,大家各取所需,结果是皆大欢喜。

但是,你利用别人也要有点气魄,总想着一点不付出占便宜,就算现在还不是征伐三源地最佳时机,机会却是自己创造的,要开始以十万大军袭击,恐怕现在局面会是两样,哪里轮到大宋行朝从容调兵遣将。

他出使党项的秘密任务,就是挑动李乾顺入侵大宋,因为他知道王秀有西北战略,非常想图谋收复河西,党项人先动手,大宋必然趁机兵,只能对女真人妥协。

现在看来自己似乎有点失误,大宋行朝的反应如此强烈,竟然主动在摆出进攻姿态,让他在高兴地同时,又有很多忧虑,看来自己这个枢密直学士,还是没有接触到枢密院真正的核心。

他眨了眨眼睛,压下心中的鄙夷,缓缓地道:“大王放心,南朝看是凶猛,实际上是担心郎君南下,被大王袭击。”

作为女真人的使臣,他不需要对李乾顺太恭敬,名义上夏要对金称臣,连上表中也得称臣乾顺。

李乾顺拿不准张启元意图,这个大爷自从来了,态度上就不温不火,让他拿捏不稳女真人的态度,不免有几分急躁,道:“贵使,南朝在陕西缘边设立五大行营,现在动员兵力数十万,岂能没有别的企图”

“贵使也曾经为枢密直学士,对南朝颇为了解,难道他们劳师动众,就为了协助沿河抵御郎君”

这厮也不太好糊弄,张启元并不对李乾顺说他往事气愤,自从归顺女真人,他的心性有了某种变化,那就是不惜代价,实现自己的价值,彻底击败王秀,让整个大宋朝廷在自己脚下颤抖,党项人只是他计划中的棋子。

稍加沉吟,他决定实话实说,道:“不瞒大王,南朝王文实早就对大王有心思,这次的确是绝佳借口。”

“哦,南朝王文实,难道他敢冒两线作战劣势,对我大夏动手不成”李乾顺嘴角一抽,他不但相信王秀如此大胆,同时和两个强敌抗衡,要真是那样的话,他何尝不能冒险。

大夏张启元撇撇嘴,尼玛,才东起横山,西到沙州的千乘小国,就敢称大夏,难道忘记政和年间差点被灭国,要不是女真人南下,恐怕大宋已经完成战略包围。

他并没有表达真实想法,而是淡淡地道:“王文实不能用常理推断,此人霸占帝姬,欺凌长公主,威逼天子,迟早有一天要效仿曹魏文帝。由此,他需要建立不世功业,大王的千里国土,正好合乎他的胃口。”

李乾顺瞪大了眼睛,也只有这个理由,最符合南朝为何冒两线作战危险,还要竭尽全力准备战争。

甚至,他敢相信王秀为了威信和权柄,会和女真人达成私下协议,牺牲利益来对付他。

“大王,不是抬举王文实,他的确才思敏锐,性格尤为坚毅,南朝在他手中今非昔比。只要他下定决心的事情,恐怕连天子也无可奈何,还望大王能审时度势。”

张启元反其道而行,对付鼠两端的李乾顺,他采取高压的态势,不给对方一点回旋余地,人家铁了心要灭你,你除了投靠女真拼死抵抗,还有什么出路

李乾顺归为千乘之主,被张启元几句话玩弄鼓掌之中,心中惧怕之意大增,隐隐有倾向全力一搏的心思。

就在当天,王秀临行前辞陛下,就在垂拱殿举行最后一次殿对,这次是纯粹的军事上的商议,龙图阁直学士、江北处置司使副辛炳也参加殿对。

辛炳是王秀专门挑选的使副,卸任门下给事中,转龙图阁直学士,担任处置副使。

这场殿对,完全是处置司、宣抚司和西侍军司之间权力协调,无论是各次推演还是辩论,都不曾提宣抚司和侍军司的问题,今天却要拿出来摆到明面上。

“西侍军各大行营集结即将完成,辎重粮草也在准备,侍军都指挥使司担负前方作战,节制各路行营令行禁止,宣抚司秉承朝廷旨意,节制各军州供应大军,并与协同尚书兵部掌管全军监军事宜。”

王秀根据战争的需要,做了一些小调整,淡化宣抚司和侍军司之间的矛盾。

不能不说,战守分权是两大宣抚司和侍军司的矛盾,一直以来都存在,朝廷也刻意地去回避。现在,即将爆大战,有些话必须要形成两府的公议,无论前方将帅愿不愿意,他也算玩了个手段,在最后关头拿出来。

放在平时,文武争端绝对是禁忌,连他也要刻意回避的问题,除了两大宣抚司和侍军司扯皮,满朝文武都不愿意提,只有士林辩来辩去,谁还说服不了谁。

他倾向于侍军司,但仍旧对侍军司不放心,提倡官制改良不假,实行新军制更不假,提高武人身份也是实实在在,却不代表他否定文人管军,是管军不是治军。

第886第886章宣抚处置司

禁军拥有自己人才培养体系,可以获取相对战场指挥权,有相当高的身份地位,却必须在文官管制下的军队,才是他最终要达到的问题。

他的新军制实施核心,其实并没有任何的心意,大宋的军制是非常先进的,可以说是跨越世代的,无论是将校三年一任,还是禁军换防制度,最终到募兵制,九百年后依然存在,大宋禁军缺少的正是灵魂。

大宋朝廷开国立意很正确,总内军权柄,宽外军行至,基本能做到挥将帅主观能动性。

自太宗开始就将出中御,那批太祖时代征战天下的老将,竟然纷纷变的平庸,这绝不是偶然,而是在皇权威慑下的妥协,老老实实按照天子的阵图,规规矩矩区打败仗。

也只有几位富有个性地名将,在危局下抛弃阵图,冒着获罪的危险采用正确战术,才取得了辉煌的胜利。

新军制就是文人管军,武人治军,在文官体制下的武将征战,平时由殿前司、三衙总兵,战时侍军司掌控战区,文官不干涉具体战事,给战区指挥官最大的权限。

说起来非常容易,做起来却是千难万难,九百年后还在扯皮的问题,今天想朝夕解决,可能吗

李纲、秦桧、朱胜非、李光早就和王秀达成私下共识,必须解决这件扯皮事,哪怕暂时的解决,也能形成惯例,大家也有解决的心思,正好把难题退给王秀。

吕颐浩作为兵部尚书,自然坚持文人治军,他坚持道:“宣抚司定要节制诸军进退,侍军司应协助宣抚司掌兵,才合乎祖宗法度。”

王秀看了眼这位老臣,忍不住也有点头疼,吕颐浩对他是很支持的,也能很好地理解新政,却在文人治军和文人管军上,一直就坚持文人治军,简直到了油盐不进程度。

一字之差,足以让他轰轰烈烈新军制,成为一场闹剧,大宋禁军重新原地踏步走。

“大人,党项叛乱已久,所谓根深蒂固,没有强有力的打击,绝不可能成功。政和年间,太上也是授权童大官便宜节制,才有了夺取横山大部的战果,今文武相争恐怕贻误战机,还望朝廷能让侍军司便宜行事。”

杨沂中是主管殿前司公事,他性格比较温顺,又是世将出身,比较好控制,才被任命为管干殿前司。嗯,殿前司掌控天子卫率,不需要太突出的将帅,能绝对服从朝廷最好。

谁也不曾想到,刘光世没有抗辩,他倒是挺身而出,实在让人有点惊讶。

不过,刘光世和三衙几位大将,在杨沂中唱后,立即表态认为侍军司应主导战事,宣抚司只要掌控战略大势就成,颇有点同仇敌忾的味道。

赵鼎见众将抵触吕颐浩,当即勃然大怒,厉声道:“文臣典兵乃祖宗制度,你们胆敢违背,还公然顶撞本兵”

吕颐浩有感赵鼎解围,但他并不想太强势,毕竟两府重臣没有表态,赵鼎的强势会引起别人反感。

两府和尚书六部都是位高权重,却有着很大不同,两府可以议论的事情,尚书却要回避某些事,以免被说成越界了。

“二位大人,干系数十万大军,百万人力,殚尽物力财力,岂能由坐镇永兴军的文官节制。”杨沂中几乎是痛心疾,他绝不能看到失败,文官导致的失败。

对契丹和党项的作战,当武将有了较大自由时,才能取得重大战果,文人治军败多胜少,充其量能自保就不错了。当然,他仍然提了一句,王秀绝对是例外,文官率军未尝一败的战绩,连名将也很难做到。

赵鼎很不满地瞪了眼杨沂中,却冷不防看到王秀,见这厮气定神闲,那股子气就不打一处来,你挑起了事就不管了,在旁边看二行,天下没那么便宜的事,当即沉声道:“王大人,也是赞成侍军司主兵”

王秀很随意地笑了,轻声道:“我要不赞成也不会提出,不过,还要听听各位的意见,毕竟,宰相不能专断不是。”

赵鼎狠的一阵牙痒痒,王秀的高姿态让他不爽,却又无话可说,人家说的无懈可击,作为宰相绝对有权力,提出增侧性的问题,由两府和尚书六部讨论,本身就占据了优势。

赵谌没有多话,对他来说王秀太强势,只是淡淡地道:“各位卿家说说看。”

“王大人还是先说吧”李纲瞥了眼王秀,这时候可不能让王秀当枪使了。

王秀莞尔一笑,很随意地道:“要我看,宣抚司也不需要常设,罢了也就罢了。”

此言一出,大殿内众人脸色各异,说不出的古怪。

李纲惊讶地看着王秀,道:“如今山河沦陷,宣抚司掌四方安抚,主持方面军务,岂能随意撤销。”

谭世绩也瞪大了眼睛,急促地道:“不错,侍军司设立,总数路禁军兵马,各路安抚制置使岂能压制,不设宣抚司太过孟浪。”

众人纷说不停,完全一边倒的态势,对王秀关于要不要宣抚司,根本就是大加鞭挞。

赵谌也觉得不妥,宣抚司由侍郎或直学士之上大臣担任,明显是文官制衡武人,岂能轻易的废除,道:“王公,宣抚司事关重大,断不能轻易废立。”

“陛下,臣并无废除宣抚司之意。”王秀抓住赵谌话中破绽,道:“文臣管兵断不可废,这是万世不变的道理。”

“那。”赵谌不解王秀的意图,有点糊涂了。

“朝廷设立侍军司,并非是常设衙门,而是主持方面的征战事务,平时只需要衙门框架,战时再选派将校。宣抚司设置的意图也是如此,无非是宣抚四方,并非朝廷常设差遣,只要没有主要应急目标,完全没必要靡费财货,也避免衙门权力过大弊端。”

王秀脸色平静,沉稳地道:“要一夕之间改变,哪也不现实,臣建议合并宣抚司和处置司,成立宣抚处置司。”

赵谌没有说话,目光转向了众人。


第887第887章北上

李纲、秦桧、谭世绩、李纲私下同意,让侍军司主导整个战争,却没想到王秀又要合并处置司和宣抚司,不免有几分吃惊,他们想再看看,王秀打的怎样的算盘。天籁小说

谭世绩眉头一挑,沉声道:“宣抚处置司,还请望大人明言。”

“宣抚使本就是临时设置差遣,两大宣抚司设立有十年,几乎成了固定的衙门,这和朝廷制度不符。借此次征战,把宣抚司和处置司合并,成立持节宣抚处置大使,设立三位副使和一位判官,待战后宣抚处置司裁撤,两大侍军司、行营保留框架,并不再设置典兵都指挥、都统制官,以经略制置使兼差副都指挥,只保留军都指挥。”

在场的这群老狐狸明白了,王秀的办法算是不错,突然撤去宣抚司动静太大,难免被人诟病,利用西北战事机会合并,战事结束裁撤,一切顺理成章。

经略制置使不过是路级率臣,本来是由文官任职,给予武官也是无不可。不设置典兵都指挥、都统制官,并不是把侍军司、行营给撤了,而是这些武官成为名号,对辖区禁军没有指挥权力,兵权还是归枢密院和三衙。

既然兵权依旧归朝廷,那些掌控十余万大军的都指挥,要还有实权的话,真让人坐卧不安,能够虚化都指挥使司、都统制司,对于他们来说是松了口气。

不过,合并宣抚司等同于王秀全面指导战争,功成之日无论是声誉还是功绩,都是无以伦比的。

“当然了,还是按部就班,臣在开封应付兀术,为西北战事争取时间。”

到了这个时候,已经没有人再提反对意见,现在国家机器已经开工,箭在玄上不得不,容不得你有不同声音。

任由宣抚司和侍军司争权,只能导致战事惨败,他们输不起这场战争,王秀的提议的确很恰当,算是换汤不换药,文人依旧指导整个战争,只不过换了个名目。

其实,他们根本就没有看到最深一层,王秀的根本目的是文人掌控战争,却不去指导战争,看是仍旧是原有坛坛罐罐,他到任之后自然会有说法。

赵鼎也没有去再争辩,他也觉得王秀建议不错,无论是侍军司还是宣抚司,他都认为权柄太大,不应该常设。既然王秀能在战后一并裁撤,或是简化为框架,他也免得再有口舌之争,算是多年来为数不多几次。

就这样,王秀的突然袭击,又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再加上两府重臣的默认,赵谌只能布诏谕,任命王秀以宰相兼差持节宣抚处置江北大使,两大宣抚司归王秀节制,王庶、蔡易、辛炳分别担任宣抚处置副使。

次日,王秀火北上,预示着战争的开始。

送行自然要送行,宰相典兵自然不能小了排场,两府重臣都到了都亭相送,连皇太后和天子,也派人送来御酒。王家家眷早在府邸就送了行,只有王卿苧跟到了都亭,准备把兄弟送走,自己准备几天北上。

王彦、岳飞、韩世忠、王德、刘锜、张俊、张宗颜、刘惟辅等人,统帅北侍军十余万精甲,早就在沿河严阵以待,。

陕西方面更是大军汇集,五大行营汇集禁军十四万,各军州签乡军十一万,还有正在开赴西北的天武、神卫两军,六路团结兵马达二十八万,京西的兵力随时可以支援。

当然,天武军是直接开赴西北,神卫军在王秀前,由船只通过运河北上开封。

人们看到了这场战争的组成,王秀是宣抚处置大使,王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