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世界又热又平又挤 >

第18部分

世界又热又平又挤-第18部分

小说: 世界又热又平又挤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州气候变化专家理埃利(Penn State climatologist Richard Alley)在2006年3月指出,冰川消退时间实际将比IPCC所谓的“一致意见”提前100年。    事实上,冰川消退并没有提前,大自然正以自己的方式、自己的时间做着自己该做的事情,而决策者们的摘要都是滞后的。    我们尚不知道的更触目惊心的消息    还有极为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各种具有极大破坏性、非线性的气候变化怎样相互作用、互相加强呢?我们对此知之甚少,这些气候变化被称为正反馈循环或负反馈循环。如果亚马孙河枯竭与海平面上升同时发生,那这个星球会变成什么样子呢?若再加上格陵兰岛冰川融化,又会怎样呢?倘若所有的循环机制同时上演,那这个世界没有一台超大计算机能知道结果会是什么。    3不同类型的气候变化相互作用的表现是什么呢?前任中央情报局长(CIA director)、能源专家伍尔西(Jim Woolsey)是这样说的:位于北极、西伯利亚西部和小部分阿拉斯加州的一段冻土带大约含5 000亿吨碳,这相当于全世界土壤中含碳总量的1/3,以冻结的泥炭沼的形式存在。如果永冻层开始融化,那大量的碳就很快转化为另一种温室气体沼气,这种气体比二氧化碳更容易导致气温上升。大量释放出来的沼气将会对气候变化产生巨大的短期效应,相当于数千亿吨二氧化碳的作用。这将进一步导致平均气温升高,更多的冰雪融化,更多不可预测的灾难性效应。    但要说服决策者们考虑这种非线性变化因素并为之做好准备是很困难的。“发明家和未来学家库兹威(Ray Kurzweil)认为,多数人对发生的现象都持有 ‘直觉线性’观点,而不是‘历史指数’观点。”伍尔西解释道,“在《奇点并不遥远》(The Singularity is Near)这本书里,库兹威表示大部分人很难理解指数变化,书里的一个人物就是我们的写照。这个人拥有一个小湖,湖里养着睡莲和鱼。他每隔几天就去清理新长出的睡莲叶子,这样睡莲只会覆盖1/3的湖面。可是他出去度假几周回来后惊讶地发现,整个湖里都是睡莲,而鱼全部死了。他忘记了睡莲是呈指数繁殖,并不是像人类所想的那样呈线性繁殖。”我们这一代和未来的子孙必须理解这一点。伍尔西补充道,“大自然并不会因为人类的线性思维就总是以线性方式运作。”     因此,在能源气候年代,我们就得以指数思维进行思考。伍尔西总结道:“过去一些可以接受的或者至少不太重要的人类行为现在看来就非常不明智了,因为它们从根本上增加了系统变异的机会。”我们不知道目前的一些微小变化什么时候就会发展成巨大影响。    4诚然,反馈系统可以帮助大气维持冷暖平衡。比如,全球变暖会产生低云,一些低云会向上飘移形成高云,高云对地球有降温作用。“云反馈有正面作用也有负面作用,”刘易斯解释道,“各类气候模型的主要差别就在于怎样处理云这个因素,以及什么时候用什么方式处理云的正反馈或负反馈作用。”我们不必借助高端仪器都知道还有许多更加令人不安的云反馈作用。    所有这些预测未来趋势的模型都是外推模型,根据不同的二氧化碳历史水平外推将来的平均气温会是多少;外推新的二氧化碳水平会怎样影响气候、生物圈和人类文明。各类气候模型都是建立在许多不同因素的平均值基础上,它们能就我们的未来走向给出一个平均预测值,可是,这个预测值就将是我们人类的终点。    “地球并非沿着平均值的路径在运行,”刘易斯补充道,“我们虽然还不清楚其路径到底是什么,但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这个路径在速度上和范围上都处于气候变化模型的极值,尤其当一些非线性的、不可控的反馈效应开始发挥作用时更会如此……难道450×10…6就安全吗?谁能证明550×10…6也是安全的?我们不知道,我们所知道的二氧化碳唯一的安全水平是过去1万年间维持的280×10…6,可这个水平也成为历史了。当你把孩子放在一个550×10…6的世界里你会感到好受吗?反正我不会好受。这可能也不错但这个世界里不再有人类。”    否定气候变化的人们就像去看医生的病人,当医生告诉他“如果你不戒烟那将有90%的可能死于肺癌”。病人答道:“哦,医生,你没有100%的把握?那我继续抽烟。”    虽然我们处在哪个轨道上以及我们将何去何从都是不确定的,但两者完全是两码事。不要仅仅因为科学家把注意力集中在他们不清楚的10%上就认为他们已经知道的90%不值得理睬。    “有关全球气候变化最重要的结论是:气候变化的的确确是存在的,而且这种变化正在加速,已经产生了巨大危害;人类应该对此负主要责任;导致灾难性毁灭的引爆点很可能就潜伏在‘一切正常’的轨道中;只要我们开始行动,就可以用还能够承受的代价降低危险塞拉俱乐部(Sierra Club)或仇恨资本主义的人还没来得及篡改这些结论。”霍尔德伦阐述道,“这些结论来自大量世界顶尖级科学研究,经过了极为细致的审核并备有详细的证明文件,是目前所研究过的最大、最长、最昂贵、最国际化、学科跨度最大、最彻底的科学议题。”     霍尔德伦继续说道,通常来说,怀疑气候变化的论调主要有3个层次更确切地说,科学与社会的分界面上出现了巨大的挑战:“第1阶段,他们认为你是错的,理由是‘气候并没有以不寻常的方式在变化,即便如此,人类行为也不是造成气候变化的原因。’第2阶段,他们承认你是对的,但不必大惊小怪:‘不错,气候在变化,人类有责任,但这变化并没有什么危害。’第3阶段,他们知道真的有问题了,但为时已晚,无法再挽回了。‘是的,气候变化的确将产生实质性危害,但如果要采取措施去避免这种损害已经太迟了、太难了、代价太高了,所以我们只能坐以待毙,忍受吧。’所有这些立场很受气候变化怀疑论者的欢迎,他们接受电视访谈,写互联网博客,寄信给编辑,写文章刊登在综合性报纸的社论版,参加鸡尾酒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当个别怀疑论者关注的迹象或证据变得难以忽视或驳斥时,他们就从第1阶段跳到第2阶段,从第2阶段跳到第3阶段。在过去几年里,那些有资格怀疑气候变化科学的极少数怀疑论者实际上都已经从第1阶段转向第2阶段了。这种变化从第2阶段转向第3阶段,或从第1阶段直接转向第3阶段越来越频繁,可这三个立场都是完全错误的。”    每页12 12 霍尔德伦花了大量时间研究气候变化的各个方面,在气候变化问题上提出了一个 “霍尔德伦第一原理”,主要内容如下:你对一个问题了解得越多,你就会越悲观。懂得大气科学和海洋的人很悲观;懂得大气科学、海洋和冰雪的人非常悲观;懂得大气科学、海洋、冰雪和生物学的人更悲观;除了上述这些学科,还懂得工程学、经济学和政治学的人最悲观,因为他们知道得耗费多长时间来应对这一问题。    “我喜欢用这个例子来说明问题,”霍尔德伦补充道,“我们在大雾中驾驶一辆刹车失灵的汽车正朝着悬崖边开去。现在我们明确地知道悬崖在那边,但不知道具体位置在哪里,有远见的人建议我们必须开始刹车。”    报纸上几乎每天都会有新消息告诉我们离悬崖比想象的更近了。“2003年7、8月份欧洲遭遇的酷热持续高达100华氏度,导致了35 000人死亡。”霍尔德伦总结道,“根据以往的估计,酷热每100年1次;在我们开始破坏气候前每250年1次;而当前的模型显示,到2050年,酷热将缩短为2年1次,到2070年,欧洲的夏天就将酷毙了。”    霍尔德伦说,10年前人们会想:即使在最坏的情况下,北极夏季海冰也要到2070年才会消失,一些极端悲观主义者认为这个时间是2040年,而现在人们却说几年后就会全部融化。2007年夏天,高温融化了大量北极海冰,从未完全通航的北冰洋开通了。西北航道在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没有冰的景象,船可以通行了。美联社在2007年12月11日报道了这起前所未有的、不可思议的事件,内容如下:     今年夏天,已经不断融化的北冰洋大大加快了融化速度,一些科学家担心这是一个预示着气候变暖已经超过警戒线的危险信号,有人甚至推测夏季海冰将在5年后全部消失。据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最新卫星测量数据显示:格陵兰岛冰川比以前的高峰值多融化了190亿吨;夏季末北极海冰的体积仅是4年前的一半。“北冰洋正在咆哮。”塞泽(Mark Serreze)说,他是科罗拉多州博尔德市(BoulderColo)政府冰雪数据中心的资深科学家。就在去年,两位权威科学家对他们同事的预测感到十分震惊:北极海冰融化得太快了,到2040年夏天就会彻底消失。国家航空航天局气候科学家齐瓦利(Jay Zwally)本周查阅了最新的数据,他认为:“以这个速度,北冰洋几乎所有的冰层到2012年夏季末就完全融化,比以前预测的快得多。”科学家们最近一直在问他们自己:2007年北冰洋前所未有的融化现象是气候持续变暖的标志吗?难道一切已经提前进入了一个新的气候循环,远远超出了计算机模型最坏的预测吗?“北冰洋通常被视作是煤矿里的金丝雀金丝雀对煤矿矿井里的瓦斯最为敏感,北冰洋对气候变暖最为敏感。。”十几岁时拉过煤的齐瓦利说,“如今金丝雀已经死了,这就是气候变暖的标志。现在是离开煤矿的时候了。”    7让我们祈祷    越来越多的人都逐渐意识到气候变化的存在,即使说不出为什么,但也知道气候变化已经从科学书里进入了他们的生活。我就亲身经历了这些,最近我开始问自己:“30年前我从听英国广播公司(BBC World Service)的新闻开始步入新闻行业,难道现在就要结束这与气象频道紧密相关的工作了吗?”    在我逐渐成长的过程中,地方新闻逐渐发展为“新闻、天气、体育”3大部分,但直觉告诉我,到2030年,晚间新闻会分成“天气、其他新闻、体育”3大部分。一些地方的天气和气候问题日益严峻,它们不但成了新闻也成了政治。事实上,仅仅在2007年我就碰到了两起政治家号召国民虔诚祈雨水的事件。    2007年5月我访问了澳大利亚,发现自己正赶上澳洲人大声嚷嚷的“大干旱”,持续了7年之久的干旱已变得非常严重。2007年4月19日,总理霍华德(John Howard)曾让同胞们双手合十,祈求仁慈的主赐予一场倾盆大雨。霍华德说,如果再不下雨,他将禁止人们从墨累达令河流域(MurrayDarling river basin)汲水灌溉,而这个区域正是最主要的农作物种植基地,其产出占全国农作物总值的40%。历史上,埃及法老曾禁止人们从尼罗河汲水用于灌溉,美国总统也曾禁止从密西西比河汲水灌溉。    所有澳大利亚人都被总理的举动惊呆了,但霍华德并不是在开玩笑。我在他位于悉尼的办公室里采访了他,他说:“我告诉人们,你们必须祈雨,我是认真的。”真正有趣的是真的开始下起了小雨!他告诉我,一位自由党议员住在位于维多利亚省(Victoria Province)北部的马利市(Mallee)附近那是受干旱影响最严重的城市之一。一天他打电话对霍华德说,当雨水终于降临时,他的孩子们在雨中欢呼雀跃,他们都不到6岁,脑海中从来没有在雨中玩耍的情景。大干旱已在他们的生活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然而仅仅祈雨是远远不够的。在2007年澳大利亚的选举中,气候变化有史以来第一次与工会制度和按揭利率一起成为投票的三大议题。霍华德政府在这一问题上失败了,他依靠的是祷告者而不是政策。票站调查显示:在这次竞选中霍华德被工党击败的主要原因是他几年前坚决反对加入《京都议定书》。竞选成功的陆克文(Kevin Rudd)于同年12月在巴厘岛全球气候变化大会(Bali Climate Change Conference)上亲手向联合国递交了一份批准《京都议定书》的文件,这是他的第一次全球外交。    在澳大利亚停留了几个月后我回到美国。我在网上看到了一则新闻报道美国佐治亚州州长普度(Sonny Perdue)率领祈祷者在州政府大楼前祈雨,祈求缓解已经严重危及佐治亚州和整个东南部的大旱。我决定前往亚特兰大。    “我们这100多人集合在一起的原因只有一个非常虔诚地、谦恭地祈求一场大雨。”州长普度说,“我的主,我们对以往的浪费表示忏悔。”这至少是真诚的。可接下来一周的《时代周刊》(Time,2007/11/19)却抨击了普度及其州议员,批评他们太依赖于仁慈的主而缺乏常识。“当东南部大旱时,是州长和当选的议员而不是主建造了一个有百万加仑人工雪山的户外公园。”周刊写道,“灌溉佐治亚州的棉花农场浪费了很多水,但他们却熟视无睹。”    佐治亚州的水源浪费情况骇人听闻。当干旱破纪录长时间持续时,佛罗里达北部地区几乎要与南部地区发生纠纷,因为北部有一大型牡蛎养殖场,完全依靠从佐治亚州流出的水源,这威胁到了南部。尽管这场纷争没有凶残到像干旱炎热的索马里人与苏丹人争夺水源而爆发内战的那种程度,但两者的实质完全是一样的。    《梦幻国》(Dream State)一书写的就是佛罗里达,2007年12月14日,该书作者罗伯茨(Diane Roberts)在《圣彼得堡时报》(StPetersburg Times)上发表了一篇关于邻州佐治亚州及其州长普度的文章。她抱怨道:“亚特兰大城区杂乱无序的样子就像给你脸上抹黑的亲戚在感恩节晚餐后醉酒那样,得意忘形、失去控制。”    亚特兰大在过去7年扩张到28个县以上,拥有上百万人口:连成一片的大型购物中心,高尔夫球场,封闭型高档住宅区,别墅豪宅和综合公寓。没有人考虑是否有足够的水……迄今为止普度解决水危机的方法只有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