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汉王朝之文景治世 >

第123部分

大汉王朝之文景治世-第123部分

小说: 大汉王朝之文景治世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哎,你们父子俩啊,一见面就抬杠,你支着枪,他架着刀,嫌咱家不乱呀。”婵娘嗔怪说。

    父子俩顿时无语,婵娘看他们不说话,接着说:“儿子你也真是,你爹说你两句,也是为你着想,你不感谢罢了,还顶嘴。”

    “娘,儿子不是不热爱种地,儿子的心思你又不是不知道,只不过想当一个兵,在战场上奋勇杀敌,建功立业。”郝虎小声嘟嘟哝哝。

    郝老五鼻子轻轻地一哼说:“你认为当兵那么容易,要知道刀枪无情,生死难料。”

    郝虎脖子一梗,倔强地说:“再危险,我也愿意出去闯荡一下,总比在这一亩三分地上消磨时间强。”

    “你,嗨。”郝老五一跺脚,气呼呼走出去,解开棉袄纽扣,迎着寒风,喘着粗气。

    婵娘耐心地说:“儿呀,刚才你爹满肚子高兴,经你这么一说,把你爹气着了。”

    “爹满肚子高兴?”郝虎觉得母亲的话里有话,好奇地问:“他有什么事值得高兴?”

    “朝廷同意咱们租长陵田地。”婵娘告诉儿子。

    “是吗?这是真的吗?那可是皇陵重地呀,朝廷能做到这一步,真是给老百姓办了一件大好事。”郝虎拉着母亲的手,惊讶地说:“这可是一件大喜事。”

    婵娘笑盈盈地说:“刚才你爹还合计着搬迁呢,好好种几年地,给你盖一座新房子,娶一房好媳妇,了却他的一桩心事。”

    郝虎后悔地说:“看来儿子不懂事,让爹生气了。”说完,走出屋子,给郝老五赔礼道歉:“爹,娘都告诉我了,是儿子错了,你回屋子吧。”

    郝老五把手搭在儿子的肩膀头,长叹一声说:“儿呀,当兵不一定是坏事,但现在首要的事是把地种好。你好好准备一下,咱们这几天赶快搬到长陵,那里土地肥沃,水源充足,对我们种地十分有利,别的人都求之不得,咱可不能错失良机。”

第193章 与百姓同事稼穑() 
三天后,长陵附近几个村的农民迁移到长陵,长陵令按照人口多少租给他们多少不同的土地。得以租地的农民像喝了甜蜜似的,开始精心耕耘向往已久的土地。

    四月,物候换新,和煦的春风吹拂着嫩绿的树芽,由南向北,次第渐进。黑色的小燕子展开双翼,不辞千里,回到阔别已久的长安。

    在这一年中最好的季节,刘启在几十名侍卫的保护下,与治粟内史惠、中大夫晁错、常侍春陀一道,对咸阳原农村进行视察。

    在金色的太阳照耀下,皇帝专用的大纛显得异常耀眼,只见它迎着暖和的春风,呼啦啦猎猎飘扬,象征着皇家至高无上而又不可侵犯的权威。结实的毂轮碾压在乡间道路上,发出隆隆的声响。御马扬起脖颈上的鬃毛,撒开钉着铁掌的四蹄,一路飞驰。

    侍卫们前呼后拥,有的肩挎弯弓雕翎箭,有的手持银光闪闪的长戈,有的腰佩插在皮鞘的宝剑,娴熟地不停地吆喝着坐骑,宽大的屁股在锃亮的马鞍上很有规律地上下跳动。

    刘启坐在车上,面带笑容,神情怡然,看着道路两旁绿油油的禾苗,在暖风的吹拂下,像波浪一样,由近及远,一波一波向前推进,给人一种美轮美奂的感受。他禁不住扭过头,高兴地对治粟内史惠说:“惠卿,麦苗长势喜人啊。”

    “这都是陛下统驭有方、惠及百姓的结果。”治粟内史惠双手抱拳,向前一拱,不失时机恭维皇上。

    “朕虽然不能与先帝相比,但朕并不糊涂。朕自即位以来,并没有采取多少惠民的措施。卿对朕有些过誉。”刘启尽管有常人的一面,喜欢听恭维话,但他头脑清醒,不为所惑,颇有自知之明。

    惠深有感触地说:“陛下即位七个月,在朝政异常繁忙的情况下,根据国家形势,及时颁布让贫瘠地方的百姓迁移到土地肥沃、水源充足的地方的诏书,而且拿出长陵的田地租给百姓耕种,足见陛下的圣明之举和仁爱之心。凡是得到陛下恩顾的百姓,无不称颂陛下的德政和仁政。”

    一阵春风吹过刘启的脸庞,黑黢黢的胡须随风飘动,只见他一双澄澈透明的眼睛射出两道明亮的光芒,笑着说:“这道诏书颁布之后,也不知道落实得如何?朕天天坐在未央宫政事堂,听大臣们左一个莺歌燕舞、天下翕然的禀报,右一个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奏章,完全成了一个高枕无忧、万事大吉的太平天子,总感觉心里不踏实。朕想到长陵,亲眼所见,亲身所历,掌握真实情况,方才放心。”

    “陛下圣明,臣等不及。”惠听了皇上的话,心说皇上真是一个聪明的国君,谁想弄虚作假,欺上瞒下,那是自寻死路。

    “又来吹捧朕。”刘启指着惠的鼻尖,哈哈一笑。

    马蹄哒哒,毂轮滚滚。君臣二人一路谈得很投机,时不时开怀大笑。等他们来到长陵,得到消息的长陵令早已领着一群穿戴整齐的官吏和差役,立在道路两侧夹道欢迎。

    “吁。”随着驭手一声长喝,皇上的车辇戛然而止。刘启缓缓走下车辇,长陵令和一群官吏、差役拜倒在地上,三磕九拜,齐声喊道:“臣等叩见陛下,祝陛下万岁,万万岁。”

    “卿等平身。”刘启笑容可掬,和蔼可亲。

    长陵令站起来,上前问道:“陛下此行,要到高祖庙上香吗?”

    刘启矜持地点一下头说:“此其一。”

    “陛下主要想到长陵租地看一看,看租地是否落实到农户?请长陵令头前带路。”中大夫晁错站在一旁,说出皇上此行的根本目的。

    “诺。”皇上如此爱民,长陵令心中一阵激动,俯首领命。

    在长陵令的导引下,刘启来到高祖庙,上了香,拜了祖,然后驱车来到横贯长陵的渭水河旁,只见一群农夫正弯着腰,在地里专心拔草。

    长陵令大步走到田埂,扯开嗓子喊道:“郝老五,马天亮,皇上来看你们了,快休息一会儿,别拔草了。”

    听到喊声,郝老五、马天亮直起腰,一看田埂站着一群官员,其中他们熟悉的治粟内史惠夹在其间,不由走出田地,走到近前。

    长陵令指着身穿一袭衮袍,头戴一顶镶嵌珠玉天平冠的刘启,笑着说:“这是陛下。”

    郝老五、马天亮赶紧跪在地上,连连磕头,嘴里喊道:“草民郝老五、马天亮叩见陛下,祝陛下万岁万万岁。”

    “快快请起。”刘启是一个平易近人的皇帝,亲自把二人搀起。

    郝老五、马天亮近距离看到皇上,心情无比兴奋。他们跑到地边,扯开喉咙,大声喊道:“乡亲们,皇上来看咱老百姓了。”

    “皇上来看咱老百姓了。”这则消息一传十,十传百,乡亲们停下手中活,哗啦啦涌上前来,把刘启围在中间,黑压压跪了一地,忙不迭地磕头,齐声喊道:“草民叩见陛下,祝陛下万岁,万万岁。”

    “平身。”能与这么多的百姓近距离接触,刘启感到异常新鲜和亲切,觉得比在宫中听群臣山呼万岁强多了。

    常侍春陀觉得这样人多嘴杂,难以问清情况,就对乡亲们冷静地说:“乡亲们,为了保证陛下的安全,同时也为了保证陛下能够充分了解民情,请乡亲们留下几个代表,其余的返回地里,该拔草的仍然拔草,这样好不好?”

    “好。”百姓们听了春陀的话,觉得有道理,但都想给皇上说几句话,不愿意离开皇上。

    在官员们的劝告下,百姓们恋恋不舍看着皇上,心中充满无限遗憾,一步一回头,回地里干活。他们纷纷说:“看到皇上,好像看到先帝,贤明仁慈,体恤百姓。”

    “乡亲们好,乡亲们辛苦。”皇上面带微笑,一双大眼睛闪着兴奋的光芒,向散开的人群频频招手致意,看得出来,他很激动,很高兴。

    郝老五、马天亮、牛海民、陈志明等人作为代表留下,感到分外光荣,因而心情分外激动。

    刘启和悦地问他们:“你们原来在什么地方种地?”

    面对至高无上的皇上,郝老五并不怯场,不卑不亢首先回答:“我们世世代代原来在长陵附近几个村子里种地,土地贫瘠、水源不足一直困惑着我们。”

    马天亮补充说:“为了生计,我们曾到治粟内史府反映情况,希望能迁移到土地肥沃、水源充足的地方。”

    治粟内史惠插话说:“这种情况在全国很常见,具有代表性,因而本官把这个情况及时禀奏皇上。”

    “治粟内史惠卿及时把这个情况禀奏朕,朕让大臣们在朝堂上作了充分的辩论,一致同意百姓们从土地贫瘠、水源不足的地方迁移到土地肥沃、水源充足的地方,多打粮食。”刘启回忆起当初情形,扬起两道浓黑的眉毛。

    “陛下心系百姓,为民着想,真乃一代圣君。”陈志明嘴唇上下翕动,心中充满感激之情。

    “尤其陛下下旨租借长陵之地,让我等愚钝的草民始料不及。”牛海民一提到租借皇陵重地,心中涌起一阵热浪,热血沸腾。

    刘启挥着强有力的手势说:“皇陵重地虽然关系到皇家的尊严,几十年来一直神圣不可侵犯,但朕细想一下,觉得闲置不是个法子,不如租借给百姓,让利于民,造福于民。”

    中大夫晁错由衷地赞叹道:“只有陛下勇于改革,才让百姓感到朝廷的恩典,即使贤明爱民的先帝,也没有这个魄力。”

    “朕怎敢与先帝媲美,先帝一生宽厚仁慈,急民所急,忧民所忧,乃国君之典范。”一提到父皇,刘启谦虚地说:“朕今天深入农村,深入百姓,就是为了效仿先帝,了解民情,关心民瘼,不知各位有何想法,不要保留,尽皆道来。”

    郝老五是个心里藏不住事的人,听到皇上让百姓提想法,坦率地说:“陛下,草民说话素来率真,不拐弯抹角,草民以为陛下自登基以来,还没有皇恩大赦。”

    马天亮眼睛一眨说:“如果能赐民爵一级,岂不是锦上添花!”

    “二位说得极是,朕自登基以来,由于忙着其它事务,没有及时大赦天下、赐民爵一级,这是朕的疏忽,朕返回宫里,即予施行。”刘启一听,想了想,旋即呵呵一笑,表示认可他们的建议。

    “赐民爵一级能顶许多钱呢。”郝老五、马天亮、牛海民、陈志明几个人情绪高涨,纷纷议论。

    “还有什么?”

    “草民一时想不起来。”

    “想不起来慢慢想。”刘启看着他们,觉得他们率直、淳朴、善良和可爱。

    治粟内史惠看君民之间谈了这么多的话,已达到巡视的目的,于是劝皇上到长陵令的府衙稍微休息一下:“陛下,你已累了,可否稍歇片刻?”

    “朕不累。”刘启兴致勃勃,突发奇想,吩咐常侍春陀说:“给朕找一身劳作的衣衫,朕要下地拔草,体验一下‘籍田’的滋味。”

    “这合适吗?”治粟内史惠猝不及防,赶紧给中大夫晁错使眼色。

    “这有什么不合适的,皇上认准的事,不是轻易能改变的。”晁错知道皇上的秉性与脾气,看见惠使眼色,就当没有看见,扭头吩咐常侍春陀:“照皇上的吩咐准备吧。”

    常侍春陀走至车驾,翻出一件旧衣裳,来到皇上跟前,让几个人围起来,替皇上换上,然后摘下天平冠,轻声问皇上:“陛下,你看这样行吗?”

    刘启撸起衣袖,挽起裤腿,满意地说:“朕看可以。”说罢,扭头问身边的郝老五:“你看朕像一个农夫吗?”

    “像。”

    “让我们撸起袖子,加紧干吧。”刘启仰起脸,呵呵一笑,跟着郝老五走进地里,顺着地垄向前走,发现杂草,弯下腰,拔起来。其他官员看到这种情景,纷纷走进地里效仿。

    开始刘启觉得新鲜刺激,干了半晌,觉得腰酸腿累,汗珠子顺着额头、鼻梁和两腮簌簌而落,但他咬紧牙关,硬是坚持到时晌。

    收工后,刘启与治粟内史惠、中大夫晁错、常侍春陀一道,走进郝老五的农家小院,围着一张方桌,端着白花花的瓷碗,喝着冒着热气的水。几只母鸡刚刚下蛋,绕着院子,仰着头,梗着脖子,“咯哒,咯咯哒”叫着,把这个小院落衬托得异常热闹。

    由于事先没有准备,婵娘临时竭尽所能,烙了几张油饼,炒了几个素菜,炖了一锅鸡蛋汤,配上黄橙橙的窝窝头和咸菜疙瘩,摆了满满的一桌。尽管君臣平时吃惯山珍海味,但偶尔吃一回农家小吃,别有一番风情,而刘启要的就是这种氛围。

    当婵娘觉得招待皇上感到寒碜,满口歉意:“贱妾不知陛下驾到,故而准备不周,死罪死罪。”

    孰料刘启吃得津津有味,满口称赞:“朕觉得这样子蛮好,既体验农家生活,又改变锦衣玉食的习惯。如果你不嫌弃的话,朕今后还要多来几次。”

    “皇上一来,小院蓬荜生辉。像皇上这样的贵客,贱妾即使摆大席,也未必能请来,岂敢说嫌弃!”听了皇上的褒奖之词,婵娘满心欢喜,眼角眉梢都是笑。

    “再来一碗鸡蛋汤。”晁错喝了一碗汤,余兴未尽,又要一碗。

    “诺。”婵娘爽快地答应。

    看到婵娘可亲可爱的样子,刘启忍不住“哈,哈,哈”大笑,其他几个人也忍不住笑得前仰后合,有的甚至吃呛了,喷出所吃的东西。小院里充满欢声笑语,君、臣、民水乳交融,打成一片。

    吃完饭后,常侍春陀要付给婵娘饭钱,婵娘执意不肯收,嘴里不住地嘟嘟囔囔:“贱妾怎能收皇上的饭钱呢?”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让大嫂你收下,你就收下。你不收下,皇上要惩处奴才呢!”常侍春陀费尽口舌,才算把饭钱结清。

    当刘启体验完农家生活,返回皇宫,叫来中书令,让他起草一道“大赦天下,赐民爵一级”的诏书,颁布天下。

    文帝十三年的时候,朝廷全部免去农田赋税,到了公元前158年,由于许多地方闹旱灾和蝗虫灾害,不得不对灾民开仓放粮,耗费大量国库储备粮。为维持国家的正常运转,朝廷开始在一些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