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直面普京一个人的振兴 >

第15部分

直面普京一个人的振兴-第15部分

小说: 直面普京一个人的振兴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将残匪全部消灭。人们得知这消息后兴奋不已,欢呼雀跃,因为剿匪行动终于快要胜利了,可怕的恐怖活动也快要被制止住了,失去安全保障的生活总算要结束了。
但是,谢尔盖耶夫过于乐观了,俄罗斯人和车臣人高兴得太早了。刚刚进入2001年1月份,除去被杀害的,被“车独”恐怖分子劫持的人质的数量就相当可观,仅被俄方营救出来的就有500多人,其中有56名外国人,有3名英国人和1名新西兰人被害。
到2月份,各种炸弹、地雷爆炸案接连发生,造成了更多的人员伤亡。恐怖分子还在格罗兹尼、阿尔贡和车臣其它城市散发传单,声称要严惩包括车臣临时政府领导人卡德罗夫在内的所有车臣“通敌者”。3月15日,一架有170名乘客和12名机组人员的俄图—154客机在土耳其被劫持。3月24日,在靠近车臣边境的北高加索三座城市同时发生了汽车炸弹袭击,死伤数十人。4月中旬在普京总统要到车臣视察的前几天,车臣临时政府的二把手、副行政长官杰尼耶夫和副检察长弗拉基米尔相继被暗杀。车臣恐怖分子以此向俄罗斯政府、普京总统以及支持俄的车臣人示威和警告。而据美国4月28日的《纽约时报》报道:“格罗兹尼的‘车独’叛乱分子正在加紧进行敌后游击战,他们用手雷、地雷伏击俄军,并且大肆造谣说山里的叛乱武装要来进攻格罗兹尼。同时他们把恐怖活动日益变成为专门针对平民的毁灭之举,各种凶杀案急剧增多。上周有一不明身份的人在中央广场当众扫射,造成死伤一片。市代理检察官罗兹也被三名蒙面男子连开20枪,打死在一家咖啡馆里。恐怖分子尤其仇恨俄罗斯人,仅仅一周就有多名俄罗斯妇女被枪杀在大街上,而3月份被杀的俄罗斯人至少有12名。”
为了防止发生恐怖袭击,格罗兹尼市内随处可见荷枪实弹的俄军士兵,他们白天继续进行进攻性“扫荡”,挨家挨户地搜查逮捕可疑分子,但是因为怕受到匪徒袭击,到了夜晚全都躲进加固了的关卡和火力点,以及城外的坎卡拉军事基地里不敢出来。就连车臣政府安全事务负责人的家在某天晚上也被一伙武装分子包围,他和保镖与匪徒枪战了一夜,俄军警都不敢前来支援。于是每当夜幕降临后,格罗兹尼就成为各种恐怖分子和犯罪分子的天下,他们肆无忌惮地大搞破坏、暗杀、抢劫等恐怖犯罪活动,甚至袭击俄军的关卡和军营,市区上空各种枪炮声和炸弹爆炸声响成一片。这引起了人们更大的惊慌和恐惧,格罗兹尼成为了一座危机四伏、死亡不断的恐怖之城。
2001年5月7日,普京就任总统一周年,就在这一天,俄军与“车独”武装分子发生了自2000年年底以来最激烈的战斗。据俄官方统计,从1999年10月1日第二次车臣战争开始到2001年5月16日为止的862天中,俄军官兵在这场反恐剿匪的反“车独”战争中牺牲的有3096人,受伤的为9187人。如果加上在战争发生前的两个月的伤亡数字,阵亡者为3323人,负伤者为9979人,但据说这个数字仅是实际伤亡人数的1/3。

普京的“反恐战”(二)

到了2001年年末,由于9·11事件的发生,车臣武装的恐怖袭击有所收敛。因此进入2002年后,俄总统普京、国防部长谢·伊万诺夫和俄军总参谋长克瓦什宁多次在不同场合表示:鉴于车臣局势已经相对平静,驻扎在车臣的俄军将分批从那里撤离,维持车臣地区治安的任务将由俄内务部队、联邦安全局的特种部队和车臣地方警察来负责。但是,不知是匪徒蓄意还是巧合,每次俄上层做出撤军表态之后,车臣都要发生严重的恐怖事件,致使俄罗斯的撤军计划一拖再拖。
2002年1月27日,俄内务部队一架米8直升机在车臣坠毁,机上14人全部遇难,其中包括俄内务部副部长鲁琴科中将,这也是俄军在车臣遇难的最高级别的将领。
2002年2月28日,俄联邦军队获得消息,一股2000多人的车臣武装从车臣南部重镇沙托伊突围后,重新在乌鲁斯克尔特地区集结,准备从这里突围,进入达吉斯坦作战。这股匪徒的首领就是车臣著名恐怖分子哈塔卜。俄军指挥所经过仔细分析,认定位于乌村附近一条200米宽的峡谷是这股武装突围的惟一路线,遂向这一地区派遣了一个空降兵加强连的兵力,共90人,镇守这一地区。指挥部向这一连队下达了死命令,一定要坚守阵地,不许放过一个敌人。
2月29日上午,空降兵占领了乌鲁斯克尔特村附近的两个山头,封锁了匪徒的退路。当天,车臣武装便集中1500多人的兵力向这两处山头发起攻击。空降兵战士面对比自己多十几倍的敌军毫不畏惧,凭借有利地形,集中火力与车臣武装展开了殊死搏斗。战斗进行得异常激烈,双方均有较大人员伤亡。29日当天,俄军已有31人被打死。第二天,车臣武装再次组织冲锋,但又被俄军击退,俄军也有26人被打死。3月2日,车臣武装再次发动了更加猛烈的进攻。当时,俄军阵地上只剩下33人,其中还有许多人已身负重伤。车臣武装试图劝降,但被俄军将士严辞拒绝。激烈的战斗结束时,俄军又有16人牺牲。一个连的兵力最后只有6人得以生还,该连13名军官全部遇难,其中包括指挥官叶夫秋欣中校。
俄军官兵在战斗中表现得十分勇敢。一名叫罗曼诺夫的指挥官被地雷炸断双腿,他强忍着剧痛,用布条缠上断腿后继续作战,直到生命最后一刻。俄军阵地被攻破后,一名叫弗拉德金的机枪手落入敌手,遭到毒打,敌人认为他已毙命,便把他扔在山坡上。弗拉德金苏醒后,摸到了自己的机枪,从后面追上敌人,一阵扫射,几名车臣匪徒应声倒下,他的两名被俘的战友获救。弗拉德金得以幸存,并因此获得了“俄罗斯英雄”的称号。
在这次战斗中空降兵连共消灭了400多名车臣匪徒,为俄联邦军队完成对这股匪徒的包围赢得了宝贵时间。俄军方证实,如果这股匪徒突围成功,俄军很可能会失去对他们的控制,车臣局势可能会因此复杂化。但在这次战斗中也有85名空降兵遇难。
就在乌鲁斯克尔特战斗即将结束的当天,一支来自莫斯科地区的特警部队落入车臣武装在格罗兹尼设下的包围圈,造成20人死亡、29人受伤的惨剧。
2002年8月19日,俄军一架米26直升机在格罗兹尼郊外被车臣武装分子击落,造成118名军人丧生。这是俄实施车臣反恐怖行动以来,联邦军队伤亡最为严重的一次。
10月23日在莫斯科发生的绑架人质事件再次造成了128名平民丧生。
莫斯科人质危机发生后,谢·伊万诺夫一方面要求驻车臣军队做好围剿车臣匪徒的准备,另一方面还坚称不改变原定削减驻车臣军队数量的计划。
11月3日,俄罗斯国防部长谢·伊万诺夫向驻扎在车臣的俄军下达命令:暂停执行从车臣分阶段撤军的计划,俄军近期将展开一场“严厉但有针对性”的反恐军事行动。这是莫斯科人质事件后,俄军方做出的要对车臣恐怖分子进行大规模围剿的最强硬姿态,给人的感觉就好像是“第三次车臣战争”马上就要打响。
而同时恐怖分子也一再向俄军武装直升机发射导弹。据俄军统计,俄军飞机遭袭地点多数是在俄军驻车臣的大本营——坎卡拉军事基地附近,匪徒选择的目标是进出基地的武装直升机,使用的武器和进攻手法也如出一辙:当米8等直升机从基地机场起降的时候,躲在基地附近废弃房子里的匪徒就向飞机发射便携式地对空导弹。由于直升机的飞行速度很慢,在这个空域的飞行高度基本不超过700米,一旦被恐怖分子瞄上,就很难逃脱。
就在谢·伊万诺夫下达剿匪命令前几小时,11月3日,又有一架直升机被车臣恐怖分子击落,机上九人全部遇难,其中包括俄军第五十八军副军长马尔佐耶夫。这是今年以来俄军在车臣损失的第九架直升机,也是第二次车臣战争爆发以来,俄军在车臣损失的第四十架直升机。
11月4日,俄特种部队在格罗兹尼等三个行政区内进行了一场反恐特别行动。在地方当局和老百姓的支持下,特种部队当场消灭匪徒六人,抓获俘虏十几人,发现87个隐藏枪支、弹药的秘密据点,缴获大量武器和其它从事恐怖活动的工具。
目前驻扎在车臣的俄武装力量共有8万人左右。而车臣的非法武装人数则在几千人左右。虽然从数量对比看,俄武装力量占据着绝对优势,但由于匪徒与政府军打的是游击战,茫茫人海之中,政府军很难分清谁是匪徒谁是良民。匪徒熟悉车臣的地形,而且是藏在暗处,政府军则都是“外来户”,对当地情况不太熟悉,他们的驻地和军事调动都暴露在匪徒的眼皮底下。在车臣剿匪多年,俄军士兵都积累了丰富经验:不管是在首府格罗兹尼执行任务,还是深入偏远的村庄,每走一步都要特别小心,首要任务是保证自己的安全。
车臣问题已经成为俄罗斯难以医治的一块心病。俄当局在2002年年初向反政府武装人员下了最后通牒,只要匪徒放下武器,政府当局将保证他们的生命安全,但是武装匪徒却没有洗手不干的意思,响应者寥寥无几。势态发展至今,俄国内有人开始怀疑军事手段解决车臣问题的可行性,也有一些人提出与车臣进行和谈的建议。但是,就算俄罗斯联邦政权同意坐下来和谈,问题是和谁谈呢?马斯哈多夫是俄检察机关通缉的逃犯,巴萨耶夫双手沾满俄罗斯人的鲜血,俄罗斯政权肯定不会和他们坐在同一个谈判桌旁。况且车臣武装代表提出的首要条件是要俄从车臣撤军,而一旦从车臣撤军,几年前军阀泛滥的局面就会马上重现。用不了多久,车臣又将会变成国际恐怖分子的大本营。由此看来,在解决车臣问题上,俄罗斯现在不是面临选择,而是别无选择。


第五章 强国主义

“削藩”(一)

俄罗斯作为一个独立的国家出现在世界舞台上,是苏联解体的结果。可以说苏联时期困扰着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各种问题,俄罗斯也基本上都继承下来了。解体之前的苏联,当然俄罗斯联邦也包括在内,徒有联邦制国家的形式,实质上却是一个高度集中的单一制国家,或者说得更严重些,是一个帝国主义制度的国家。叶利钦时期,由于政府和议会没完没了的政治斗争削弱了中央的权力,地方势力日益增强。当时,叶利钦为了在与国家杜马的斗争中寻求地方政权的支持,与自治共和国的总统和各州的行政长官单独达成协议,总统允许地方做
他们喜欢做的事,作为交换,在总统需要的时候,地方鼎力相助。结果是,立宪的联邦变成了契约的联邦,或者如乌拉的鞑靼社区领导人拉马扎诺夫所说,“这不是联邦制,这是封建制。”
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地方领导人改为全民选举产生,总统丧失了对地方领导人的任免权。靠民选出山的地方领导人权力迅速扩大,州长、共和国总统成为本地区的土皇帝,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能力越来越弱。地方领导人权力的扩大产生了一系列消极后果,在实际工作中出现了一系列奇怪现象:第一,俄罗斯的一些地区享有无限的立法自由,地方通过的法规,包括涉及财产权、税收和关税的法令中,有三分之一与联邦法律和宪法相抵触,俄罗斯各边疆区和州之间建立起贸易壁垒,或者更糟,干脆竖立起界碑。这种情况无论在哪个国家都是不可思议的。第二,许多地方主体建立的制度无论如何都不能称之为民主制度。政治权力,同市场经济一样,并没有在那些地方“生根发芽”,而是仅属于亲近地方官僚的少数人。第三,分布在各地的为数众多的联邦权力机关的分支机构(警察、法院、税务和其它社会部门乃至军队)与其说是中央权力机关的工具,不如说是地方精英人物的保护机构,它们已经被同化,自上而下的权力机关已经消失。第四,部分州可自行宣布实行紧急状态,甚至发行本地区具有货币功能的证券,中央无权干涉;还有一些州长在本地区为非作歹,引起居民强烈不满,克里姆林宫派要员持总统命令赴地方干涉,却被地方当局拒之门外;在地方选举中,某些犯罪集团公然利用民主堂而皇之地进入地方政府和议会,控制地方政权,中央对此却无能为力。第五,1995年实行的由地方行政长官和地方议会领导人组成联邦委员会(俄罗斯议会上院)的规定,使地方执行权力机关的领导人同时成了联邦立法权力机关的一部分。这实际上不仅违反了宪法规定的权力分开的原则,而且使联邦议会上院变成了有时不按专业原则运作的机构。很显然,这种情况对地方领导人非常有利,但不符合联邦中央权力机关的利益。同时地方过多攫取了国家利益所允许的主权,使中央政府对联邦各地方主体失去控制,为国家分裂埋下了的隐患。在这些飞扬跋扈的地方领导人中,远东滨海边疆区行政长官纳兹德拉克是最著名的一个。他在辖区内设立象征自己权力的标志物,颁发地方勋章。这还不算,为了加强对自己的管辖区域的控制,他甚至派人暗杀与自己为敌的政治家。对纳兹德拉克的种种劣迹,当地人都敢怒不敢言,因为没有相关法律制约,谁也奈何他不得。
由于普京在1998年就曾出任过主管中央与地方政府关系问题的俄总统办公厅第一副主任,因此深知如果不处理好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关系,不要说俄罗斯的复兴是奢侈之谈,就连能否保持俄罗斯的完整统一都有困难。
因此上台后的普京有两种选择:一是对宪法进行修改。但这种办法代价高昂,而且也不能确保成功,因为现在的联邦委员会和地方立法权力机关未必会同意批准有损于地方主权的修正案。二是可以像美国一样,废除联邦主体通过的与宪法相抵触的法规,借助形式上属于联邦中央管辖的司法机构的裁决加强联邦中央的地位。但是,这也需要大量时间,因为在此之前要先使实际上受到地方当局控制的地方法院保持其独立性。
普京经过深思熟虑,在和26名最有影响力的地方领导人会晤后,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