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元史 >

第359部分

元史-第359部分

小说: 元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治中。大德七年,诏遣奉使宣抚循行诸道。时台州旱,民饥,道殣相望,江浙

行省檄浙东元帅脱欢察儿发粟赈济,而脱欢察儿怙势立威,不恤民隐,驱胁有司,

动置重刑,孚曰:“使吾民日至莩死不救者,脱欢察儿也。”遂诣宣抚使,诉其

不法蠹民事一十九条。宣抚使按实,坐其罪,命有司亟发仓赈饥,民赖以全活者

众,而孚亦以此致疾,卒于家,年六十四。

孚天材过人,性任侠不羁,其为诗文,大抵任意即成,不事雕斫,有文集行

于世。

子遘,江浙行省左右司员外郎,致仕。女长妫,适藁城董士楷,太常礼仪院

太祝宗缉之母也;末檀,适同里韩戒之,行枢密院经历谏之母也。俱有贞节,朝

廷旌表其门闾。

攸州冯子振,其豪俊与孚略同,孚极敬畏之,自以为不可及。子振于天下之

书,无所不记。当其为文也,酒酣耳热,命侍史二三人,润笔以俟,子振据案疾

书,随纸数多寡,顷刻辄尽。虽事料醲郁,美如簇锦,律之法度,未免乖剌,人

亦以此少之。

董朴,字太初,顺德人。自幼强记,比冠,师事乐舜咨、刘道济,幡然有求

道之志。至元十六年,用提刑按察使荐,起家为陕西知法官。未几,以亲老归养。

寻召为太史院主事,复辞不赴。皇庆初,朴年已逾八十,诏以翰林修撰致仕。延

祐三年,无疾而终,年八十有五。

朴所为学,自《六经》及孔、孟微言,与凡先儒所以开端阐幽者,莫不研极

其旨而会通之,故其心所自得,往往有融贯之妙。其事亲孝,与人交,智愚贵贱,

一待以诚,或有犯之者,夷然不与之校。中山王结曰:“朴之学,造诣既深,充

养交至;其为人,清而通,和而介,君子人也。”朴家近龙冈,学者因称之曰龙

冈先生云。

杨载,字仲弘,其先居建之浦城,后徙杭,因为杭人。少孤,博涉群书,为

文有跌宕气。年四十,不仕,户部贾国英数荐于朝,以布衣召为翰林国史院编修

官,与修《武宗实录》,调管领系官海船万户府照磨,兼提控案牍。延祐初,仁

宗以科目取士,载首应诏,遂登进士第,授承务郎、饶州路同知浮梁州事,迁儒

林郎、宁国路总管府推官以卒。

初,吴兴赵孟钤诤擦郑迷厮模浦刂S墒窃刂拿欢

师,凡所撰述,人多传诵之。其文章一以气为主,博而敏,直而不肆,自成一家

言。而于诗尤有法,尝语学者曰:“诗当取材于汉、魏,而音节则以唐为宗。”

自其诗出,一冼宋季之陋。

建康之上元有杨刚中,字志行,自幼厉志操,及为江东宪府照磨,风采凛凛,

有足称者。其为文,奇奥简涩,动法古人,而不屑为世俗平凡语。元明善极叹异

之。仕至翰林待制而卒。有《霜月集》行于世。

其甥李桓,字晋仲,同郡人,由乡贡进士,累迁江浙儒学副提举。亦以文鸣

江东,纡余丰润,学者多传之。载与刚中同辈行,而桓则稍后云。

刘诜,字桂翁,吉安之庐陵人。性颖悟,幼失父,知自树立。年十二,作为

科场律赋论策之文,蔚然有老成气象,宋之遗老巨公一见即以斯文之任期之。既

冠,重厚醇雅,素以师道自居,教学者有法,声誉日隆。江南行御史台屡以教官

馆职、遗逸荐,皆不报。诜为文,根柢《六经》,躏跞诸子百家,融液今古,而

不露其踔厉风发之状。四方求文者,日至于门。其所为诗文,曰《桂隐集》。桂

隐,诜所号也。至正十年卒,年八十三。

同郡龙仁夫,字观复。刘岳申,字高仲。其文学皆与诜齐名,有集行世。而

仁夫之文,尤奇逸流丽,所著《周易集传》多发前儒之所未发。岳申用荐者为辽

阳儒学副提举,仁夫江浙儒学副提举,皆不就。

韩性,字明善,绍兴人。其先家安阳,宋司徒兼侍中魏忠献王琦,其八世祖

也。高祖左司郎中膺胄,扈从南渡,家于越。性天资警敏,七岁读书,数行俱下,

日记万言。九岁通《小戴礼》,作大义,操笔立就,文意苍古,老生宿学,皆称

异焉。及长,博综群籍,自经史至诸子百氏,靡不极其津涯,究其根柢,而于儒

先性理之说,尤深造其阃域。其为文辞,博达俊伟,变化不测,自成一家言。四

方学者,受业其门,户外之履,至无所容。延祐初,诏以科举取士,学者多以文

法为请,性语之曰:“今之贡举,悉本朱熹私议,为贡举之文,不知朱氏之学,

可乎?《四书》、《六经》,千载不传之学,自程氏至朱氏,发明无余蕴矣,顾

行何如耳。有德者必有言,施之场屋,直其末事,岂有他法哉!”凡经其口授指

画,不为甚高论而义理自胜,不期文之工而不能不工,以应有司之求,亦未始不

合其绳尺也。士有一善,必为之延誉不已,及辨析是非,则毅然有不可犯之色。

性出无舆马仆御,所过,负者息肩,行者避道。巷夫街叟,至于童稚厮役,

咸称之曰“韩先生、韩先生”云。宪府尝举为教官,谢曰:“幸有先人之敝庐可

庇风雨,薄田可具饘粥,读书砥行,无愧古人足矣,禄仕非所愿也。”受而不

赴。暮年愈自韬晦,然未尝忘情于斯世,郡之良二千石政事有所未达,辄往咨访,

性从容载导,洞中肯綮,裨益者多。

天历中,赵世延以性名上闻。后十年,门人李齐为南台监察御史,力举其行

义,而性已卒矣。年七十有六。卒后,南台御史右丞月鲁不花,尝学于性,言性

法当得谥,朝廷赐谥庄节先生。其所著有《礼记说》四卷,《诗音释》一卷,

《书辨疑》一卷,《郡志》八卷,文集十二卷。

当性时,庆元有程端礼、端学兄弟者。端礼,字敬叔,幼颖悟纯笃,十五岁,

能记诵《六经》,晓析大义。庆元自宋季皆尊尚陆九渊氏之学,而朱熹氏学不行

于庆元。端礼独从史蒙卿游,以传朱氏明体达用之指,学者及门甚众。所著有

《读书工程》,国子监以颁示郡邑校官,为学者式。仕为衢州路儒学教授。卒年

七十五。端学,字时叔,通《春秋》,登至治辛酉进士第,授仙居县丞,寻改国

子助教。动有师法,学者以其刚严方正,咸严惮之。迁太常博士,命未下而卒。

后以子徐贵,赠礼部尚书。所著有《春秋本义》三十卷,《三传辨疑》二十卷,

《春秋或问》十卷。

吴师道,字正传,婺州兰溪人。自羁狖知学,即善记览。工词章,才思涌溢,

发为歌诗,清丽俊逸。弱冠,因读宋儒真德秀遗书,乃幡然有志于为己之学,刮

摩淬砺,日长月益,尝以持敬致知之说质于同郡许谦,谦复之以理一分殊之旨,

由是心志益广,造履益深,大抵务在发挥义理,而以辟异端为先务。登至治元年

进士第,授高邮县丞,明达文法,吏不敢欺。再调宁国路录事。会岁大旱,饥民

仰食于官者三十三万口,师道劝大家得粟三万七千六百石,以赈饥民;又言于部

使者,转闻于朝,得粟四万石、钞三万八千四百锭赈之,三十余万人赖以存活。

迁池州建德县尹。郡学有田七百亩,为豪民所占,郡下其事建德,俾师道究治之,

即为按其图籍,悉以归于学。建德素少茶,而榷税尤重,民以为病,即为极言于

所司,榷税为减。中书左丞吕思诚、侍御史孔思立列荐之,召为国子助教,寻升

博士。其为教,一本朱熹之旨,而遵许衡之成法,六馆诸生,人人自以为得师。

丁内忧而归,以奉议大夫、礼部郎中致仕,终于家。所著有《易诗书杂说》、

《春秋胡传附辨》、《战国策校注》、《敬乡录》,及文集二十卷。

师道同郡又有王余庆,字叔善,仕为江南行台监察御史,亦以儒学名重当世

云。

陆文圭,字子方,江阴人。幼而颖悟,读书过目成诵,终身不忘。博通经史

百家,及天文、地理、律历、医药、算数之学。宋咸淳初,文圭年十八,以《春

秋》中乡选。宋亡,隐居城东,学者称之曰墙东先生。延祐设科,有司强之就试,

凡一再中乡举。文圭为文,融会经传,纵横变化,莫测其涯际,东南学者,皆宗

师之。朝廷数遣使驰币聘之,以老疾,不果行。卒年八十五。

文圭为人,刚明超迈,以奇气自负。于地理考核甚详,凡天下郡县沿革、人

物土产,悉能默记,如指诸掌。先属纩一日,语门人曰:“以数考之,吾州二十

年后必有兵变,惨于五代、建炎,吾死,当葬不食之地,勿封勿树,使人不知吾

墓,庶无暴骨之患。”其后江阴之乱,冢墓尽发,人乃服其先知。有《墙东类稿》

二十卷。

文圭同里有梁益者,字友直,其先福州人。博洽经史,而工于文辞。其教人,

以变化气质为先务,学徒不远千里从之。自文圭既卒,浙以西称学术醇正、为世

师表者,惟益而已。益所著书,有《三山稿》、《诗绪余》、《史传姓氏纂》,

又有《诗传旁通》,发挥朱熹氏之学为精。年五十六卒。

周仁荣,字本心,台州临海人。父敬孙,宋太学生。初,金华王柏以朱熹之

学主台之上蔡书院,敬孙与同郡杨珏、陈天瑞、车若水、黄超然、朱致中、薛松

年师事之,受性理之旨。敬孙尝著《易象占》、《尚书补遗》、《春秋类例》。

仁荣承其家学,又师珏、天瑞,治《易》、《礼》、《春秋》,而工为文章。用

荐者署美化书院山长。美化在处州万山中,人鲜知学,仁荣举行乡饮酒礼,士俗

为变。后辟江浙行省掾史,省臣皆呼先生,不以吏遇之。泰定初,召拜国子博士,

迁翰林修撰,升集贤待制。奉旨代祀岳渎,至会稽,以疾作,不复还朝。卒,年

六十有一。其所教弟子多为名人,而泰不华实为进士第一。

其弟仔肩,字本道,以《春秋》登延祐五年进士第,终奉议大夫、惠州路总

管府判官。与其兄俱以文学名。

仁荣同郡有孟梦恂者,字长文,黄岩人。与仁荣同师事杨珏、陈天瑞。梦恂

讲解经旨,体认精切,务见行事,四方游从者皆服焉。部使者荐其行义,署本郡

学录。至正十三年,以设策御寇救乡郡有功,授登仕郎、常州路宜兴州判官,未

受命而卒,年七十四。朝廷赐谥号曰康靖先生。所著有《性理本旨》、《四书辨

疑》、《汉唐会要》、《七政疑解》,及《笔海杂录》五十卷。

陈旅,字众仲,兴化莆田人。先世素以儒学称。旅幼孤,资禀颖异。其外大

父赵氏学有源委,抚而教之,旅得所依,不以生业为务,惟笃志于学,于书无所

不读。稍长,负笈至温陵,从乡先生傅古直游,声名日著。用荐者为闽海儒学官,

适御史中丞马雍古祖常使泉南,一见奇之,谓旅曰:“子,馆阁器也,胡为留滞

于此!”因相勉游京师。既至,翰林侍讲学士虞集见其所为文,既然叹曰:“此

所谓我老将休,付子斯文者矣。”即延至馆中,朝夕以道义学问相讲习,自谓得

旅之助为多。与祖常交口游誉于诸公间,咸以为旅博学多闻,宜居师范之选,中

书平章政事赵世延又力荐之,除国子助教。居三年,考满,诸生不忍其去,请于

朝,再任焉。元统二年,出为江浙儒学副提举。至元四年,入为应奉翰林文字。

至正元年,迁国子监丞,阶文林郎。又二年卒,年五十有六。

旅于文,自先秦以来,至唐、宋诸大家,无所不究,故其文典雅峻洁,必求

合于古作者,不徒以徇世好而已。有文集十四卷。

旅平生于师友之义尤笃,每感虞集为知己。其在浙江时,集归田已数载,岁

且大比,请于行省参知政事孛术鲁翀,亲奉书币,请集主文乡闱,欲为问候计,

乃冲冒炎暑,千里访集于临川。集感其来,留旬日而别,惓藐以斯文相勉,惨然

若将永诀焉。集每与学者语,必以旅为平生益友也。一日,梦旅举杯相向曰:

“旅甚思公,亦知公之不忘旅也,但不得见尔。”既而闻旅卒,集深悼之。

同时有程文、陈绎曾者,皆名士。文字以文,徽州人,仕至礼部员外郎。作

文明洁而精深,集亦多称之。绎曾字伯敷,处州人。为人虽口吃,而精敏异常,

诸经注疏,多能成诵。文辞汪洋浩博,其气烨如也。官至国子助教。论者谓二人

皆与旅相伯仲云。

李孝光,字季和,温州乐清人。少博学,笃志复古,隐居雁荡山五峰下,四

方之士,远来受学,名誉日闻,泰不华以师事之,南行台监察御史阖辞屡荐居馆

阁。至正七年,诏征隐士,以秘书监著作郎召,与完者图、执礼哈琅、董立同应

诏赴京师,见帝于宣文阁,进《孝经图说》,帝大悦,赐上尊。明年,升文林郎、

秘书监丞。卒于官,年五十三。

孝光以文章负名当世,其文一取法古人,而不趋世尚,非先秦、两汉语,弗

以措辞。有文集二十卷。

宇文公谅,字子贞,其先成都人,父挺祖,徙吴兴,今为吴兴人。公谅通经

史百氏言,弱冠,有操行。嘉兴富民延为子弟师,夜将半,闻有叩门者,问之,

乃一妇人,公谅厉声叱去之。翌日,即以他事辞归,终不告以其故。至顺四年,

登进士第,授徽州路同知婺源州事。丁内艰,改同知余姚州事。夏不雨,公谅出

祷辄应,岁以有年,民颂之,以为别驾雨。摄会稽县,申明冤滞,所活者众。省

檄察实松江海涂田,公谅以潮汐不常,后必贻患,请一概免科,省臣从之。迁高

邮府推官,未几,除国子助教,日与诸生辩析诸经,六馆之士,资其陶甄者往往

出为名臣。调应奉翰林文字、同知制诰,兼国史院编修官,以病得告。后召为国

子监丞,除江浙儒学提举,改佥岭南廉访司事,以疾请老。

公谅平居,虽暗室,必正衣冠端坐,尝挟手记一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